?

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策略研究

2023-03-23 03:52邱丹丹賴德文
成長 2023年2期
關鍵詞:政治思想大學生

邱丹丹 賴德文

吉林建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吉林省長春市 130118)

教育部在2022 年工作要點中指出:全面推動學校思政課建設,部署數字化教育戰略方案,將需求視作導向,加大融合力度,提升創新賦能水平,拓展驅動應用,在“互聯網+教育”發展方面不斷發力,使得教育數字化教育模式的發展速度隨之提升,加快教育智能升級。[1]隨著信息化對教育影響的日益加深,深度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二者間的聯系,依托于新媒體本身的功能為思想政治教育發揮鑄魂育人作用而提供幫助,這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如何探索智慧建設,深化網絡學習空間應用,使大學生的交往形成互為主體的良性關系,推進建立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習中所處的主體位置,本文將圍繞這一領域展開重點討論。

1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

1.1 新媒體時代擴展了大學生信息獲取的空間與時間

新媒體是種高效的信息傳播方式,人類社會中應用的多種多樣的信息大多數來源于新媒體,它以無形的方式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普遍價值觀念的形成。在這個全新的信息時代,每一種信息幾乎都在飛速地產生和傳播著。世界的信息是一個整體,組建集合了多重信息資源于一體的全球化交互系統網絡,打造出在屬性上具備統一性的信息區域空間。近年來,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發展速度日益加快,信息資源的傳遞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傳播和接受信息,在信息面前充分實現了自由平等。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新媒體是一種理想的傳播工具,也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不管是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大學生始終是新媒體的主要受眾,大學生還沒有正式踏入社會,他們所處階段正是“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各式各樣的信息漫天飛舞,向高校席卷而來,大學生在自由選擇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汲取營養,取長補短,這個過程就是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將新媒體技術主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對于當代大學生的思維和思想觀念具有較高的創新、引領、示范效果,可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傳播效果,具備重要意義。

1.2 新媒體技術實現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普遍性和無限性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人們將過多的關注點落在師生雙方間的交往方面,對學生與學生間交往、學生與家長間交往、教師與家長間交往嚴重忽視,在教育的主客體要素評價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媒體的出現顛覆了人們一如既往的傳統交往方式,避免了交往的強迫性,隔著屏幕避免了大多數面對面交往的尷尬,增加了人際交往的普遍可能,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創造無限可能。普遍交往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點,人們由于有共同的興趣、共同關注點而形成全新的共同體,自然養成一種互為主體的良性關系。新媒體的發展使當代大學生走出與同學、教師和家長交往的局限性,擴大了大學生的交際圈,學生能夠因此而進一步展現自我,在自由發揮的過程中獲得收獲,包括收獲知識以及收獲情感,從中可以體驗滿足、歡樂等積極情緒,在潛移默化之中能夠得到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的訓練與提升。

1.3 新媒體技術有助于大學生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進入新媒體時代以來,大學生作為主導者更加喜歡通過微信、微博、抖音等平臺進行交流、溝通。他們更加適應于自己通過互聯網尋找針對自身實際需求、符合自身實際需要的資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緊跟“互聯網+”這一戰略的指引,將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視作切入點[2],探求鮮活的教育教學方式,采用互聯網思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協調各個工作環節的高效發展,客觀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依托大數據、新媒體等新時代信息工具,引導學生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被網上良莠不齊的信息誤導,阻止錯誤的思想發展,合理利用互聯網資源并通過網絡平臺來實現資源共享幫助高校學生對思政理論知識有更深入的學習。

2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

2.1 信息的多元化沖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流價值觀

進入21 世紀后,人們對新媒體的依賴愈來愈強,然而面對其雙面性,如何趨利避害是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的一大難題。新媒體信息本身是多元化的,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各種媒體都將利益放在首位,重視娛樂風潮帶來的經濟效應,人們通過新媒體相關資源的運用能夠感知娛樂性,同時也可以感知趣聞性,但實際上,新媒體為用戶呈現的內容在表達方面有一定不足,比如,短視頻中出現的惡搞問題便是其中的代表,原本嚴肅性較強的新聞報道或政治資訊經由改編而以娛樂內容的形式呈現給大眾,使得信息本身的權威性與嚴肅性打了折扣[3],思想政治主流價值觀在娛樂風潮中一度被淹沒,新媒體以通過無形的網絡突破校園圍墻的限制潛移默化的深入大學生的生活。逐漸成為其獲取信息的首要渠道并使其產生依賴性,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便利同時,也攜帶著大量不良信息和無效信息,不僅會導致大學生在面對信息時產生極度憂慮,嚴重時則會使大學生形成反倫理和反社會的消極思想,影響其身心發展。

2.2 教育的延時性及信息內容的復雜性阻礙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

教育具有一定的延時性,但信息傳播的方式千變萬化,諸多公共突發事件或熱點問題發生后迅速在網絡新聞媒體上不斷傳播、擴散并進行發酵,各類媒體平臺價值導向和宣傳側重點有所有同,在不同程度上可能會阻礙高校學生對事實真相的了解和判斷。如何把握教育時機、第一時間使其進入思政課堂并及時對大學生進行疏導和教育,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使其產生積極理想的效果是思政工作者關注的重中之重。同時新媒體信息具有復雜性,新媒體下的信息的交流平臺大多以“隱身”的方式出現,信息的源頭大多具有不可查證性,甚至一些信息從源頭開始就是錯誤的。網絡環境復雜,也會有一些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因反復疊加而覆蓋了原來的本質,一些不良信息就會沿著新媒體這一路徑走進大學生的世界,缺乏判斷力的高校大學生,容易在面對由新媒體傳遞出的錯誤信息時容表示接納,在思想上因此而受到消極影響。此外,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融合為每個個體提供了將觀點發表于媒體平臺的機會,已有內容被改動后可能會影響思想政治內容的公正力,使得大學生識別、辨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能力受到影響,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損于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的發展成果。

2.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信息化技能不足制約了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面對互聯網信息化技術逐漸深入教育領域的現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信息化技能不足的問題就日益暴露出來,相較于傳統單一的線下教學方式,現在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教學方式要求教育工作者者直面教育工作現實,提高信息化技能。教師團隊中,部分教師的信息化技能仍停留于對于演示文稿的設計與應用、制作思維導圖等,演示文稿展現的案例還停留在多年以前、單一枯燥且重復使用,對于課前的準備不夠充分,課堂內容形式單一古板陳舊缺乏創新,課堂點名規律一成不變,學生被動接受,甚至會被學生摸清規律,進行有選擇的逃課,增強了學生對于學習的抵觸性,容易產生投機取巧的想法,導致教學質量降低。部分教育工作者應對“互聯網+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對思想政治教育到底為何物并未深層把握,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途徑只是簡單地將教學形式改為新媒體形式,并未對教學實際情況加以考慮,這種生搬硬套的教學轉變表面上做出了改變樣子,從教育質量的實質上收效甚微。這些因素都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二者之間的融合性,不利于利用率的提升,對新媒體教學方案的充分發揮產生了制約作用。

3 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策略

3.1 培育大學生成為新媒體時代的主體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大學生處于服務主體地位,大學生們擁有較強的思維邏輯和好奇心,相比傳統媒體時代由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把握信息主流方向、定向定流地進行信息傳播的模式,現在多姿多彩的新媒體教學方式,更加受到了大學生的接受和認同。正如此,夯實大學生所處的主體位置,打造主體模式[4]是重點應該關注的。此外,在新媒體與教育融合的時代,需要培養大學生在信息傳遞中的主體性和自由表達性。新媒體時代信息是大學生要面對的重要客體,新媒體平臺上有從多大學生學習所需的資源信息以及學術研究成果。但需要指出的是,信息并非知識,二者無法等同,信息包含利弊,如果希望促進其正向運用,就要通過理性的篩選以及合理的加工從而得出明確表達結果。需要對大學生篩選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加以增強,確保表達合理,大學生只有在對信息形成深度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夠做到合理應用,由此可以表明大學生處于主體性地位。

3.2 深度強化教育主客體的新媒體素養

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所具備的媒體素養提供保障,這對于新媒體時代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而言被視作首要前提。新媒體素養指的是受眾解讀、判斷各種媒介信息的能力。[5]新媒體素養會驅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在監管、控制新媒體網絡輿情的過程中增強能力,保障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實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要積極科學地運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設置線上簽到、網絡課堂答疑等等。要熟悉掌握當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針對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環境背景,適當調整表達方式,創新理論教學模式,依托于新媒體所提供的廣泛資源,令學生能夠以線上平臺為依托實時查找學習材料;基于對新媒體即時交流功能的充分利用,學生的學習過程能夠在線上互動與交流期間完成;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的強大功能可為學生提供知識共享的機會。[6]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積極融入一些社會的熱點新聞事件,但要時刻注意對其輿論尺度的把控,以此增強學生對課堂的熱情和其課堂參與度,還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更容易被大學生所接受。要做到緊跟時代步伐,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充分認識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新媒體展現出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夠遵循與時俱進原則,在應用新媒體方面不斷提升自覺性。從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角度來看,接受教育期間應以法律法規來嚴格約束自身的行為,在道德觀念、發展意識方面不斷提升,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傳播,對自身價值取向不斷進行完善,緊跟社會主義時代的發展主題,形成正確三觀。院校要全面加強培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的素養,定時為教育對象開展相關講座,為教育工作者舉辦培訓活動,鼓勵其積極參與,推進其教育能力與時俱進發展。

3.3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融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思想政治教育在媒體形式轉型的過程中并沒有完全擺脫傳統媒體模式下理論宣講性強、語言多生硬古板的的特點,致使高校大學生對其沒有足夠的學習興趣和新鮮感。而新媒體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又存在過于“新”的特性,這種“新”一方面體現在大數據算法下的推送機制,用戶喜歡什么就推送什么,這種“投其所好”的推送方式,將許多大學生用戶與他們不經常關注的政策宣傳,道德規范類思想政治教育文章隔絕開來,使大學生出現認知的單一化;另一方面,“新”體現在互聯網環境下用戶掌握話語發聲權,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想說什么說什么,不良的話語信息會混淆視聽、引導輿論的發展,忽視了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義務,使新媒體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加大了難度,富有更多挑戰。因而,在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體還只是教育的輔助工具,伴著未來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深度融合,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和學生借助新時代教育媒體、教育教學信息資源和教育教學技能手段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在講授資源上以信息技術為支撐關注校園網絡平臺建設、多媒體技術應用及教學云資源平臺的搭建;在教育環境上更加強調融媒體模式下的文化、教育宣傳平臺的構建,從而形成全員參加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打造更加生動豐富更加適合學生成長學習新時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

言而總之,隨著科技、網絡的持續保持不停發展和青年學生對網絡依賴性的與日俱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校需要不斷與時俱進,不斷地轉變教學理念和育人觀念,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內容、方式等層面積極創新,進一步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二者的關系。切實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猜你喜歡
政治思想大學生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思想與“劍”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純”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大學生之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