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類《分析化學》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案例研究

2023-03-25 05:48李鳳云任曉亮吳麗杰陳美玲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23年1期
關鍵詞:分析化學案例思政

李鳳云,張 祎,任曉亮,吳麗杰,王 凱,陳美玲

(天津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天津 301617)

《分析化學》是關于研究物質的組成、含量、結構和形態等化學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論的一門科學,包括化學分析法和儀器分析法[1]。本課是中藥學、藥學、制藥工程、醫學實驗和醫學檢驗類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本課程的特點是公式比較多、原理比較多、計算復雜和難度大,并且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實驗中嚴格訓練學生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基本操作技能,使學生樹立準確“量”的概念,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后續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奠定基礎。然而,學生們在學習時雖然態度認真,但是方法滯后,存在重刷題、思考欠缺;重理論、實踐經驗不足;重記憶、理解不夠深入的現象,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針對以上的課情和學情分析,制定了相應的對策和育人目標,化解難題,同時設立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三維協同育人目標。尤其是近年來,教育部越來越重視高校思政工作,全面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充分發揮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作用[2-8],將課程思政有機的融合到本課程的學習中,增加學生學習本課程的信心。

經過多次的研討,基于本課程與相關專業的關聯性,確定了以培養學生科學、辯證、統一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為基本出發點,以弘揚傳統中醫藥文化和科研報國的情懷為使命,以培養學生嚴謹務實、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和敢于開拓創新的意識和能力為目標的課程思政建設方案。在實踐教學中增加關于辯證統一方法的實際應用案例,并通過對比古今中外科技發展簡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本文選取中藥學類專業《分析化學》第一章緒論作為教學案例研究,具體展現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將思想政治內容有機融合,并進行學情分析、教學評價和反思。

1 章節知識點和思政要點

1.1 知識要點

分析化學的定義、任務和作用;分析化學方法的分類與選擇;分析化學發展簡史與發展趨勢;分析化學的特點;分析化學參考文獻。

1.2 思政要點

建立尊重科學的唯物主義精神;以人民為中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精神。

2 教學策略與方法選擇

(1)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通過多元融合式教學,采用學案導學、案例分析、翻轉課堂,問題導向,PBL分組任務,理論聯系實際、小組討論和擴展探究等多樣化教學方法。

(2)利用各種信息化教學平臺,使教學貫穿更全面,全過程育人。包括班級學習平臺(QQ、微信課程學習群)、線上學習平臺(分析化學SPOC課堂)、直授網絡資源(網絡資源超鏈接)、交流答疑平臺(學習通、QQ群、微信群)等方式進行線上和線下結合式教學。

(3)思政內容的引入如鹽入水,有其味而無其形,悄然發揮價值塑造作用。以案例嵌合式、思維引導式、互動進階式和見縫插針式等方式插入,具體從分析實例、視頻、圖片、科學家事跡、科學故事、名人軼事、日常生活、熱點時事等方面切入思政元素。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的課程目標。

3 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案例1:青蒿素:一種從中藥中發現的神奇藥物。

瘧疾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具有全球影響的衰竭性疾病,至今仍是傳播最廣泛和最具破壞性的傳染病之一。中醫關于瘧疾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而青蒿作為藥材的使用也是如此。1967年國家集中全國醫學研究力量,聯合研發抗瘧疾新藥,成立了“523”抗瘧疾新藥項目組,屠呦呦任課題組長,致力于在中藥中篩選抗瘧新藥。在經歷初篩2000多種草藥,測試了近200種化合物,歷經了380多次失敗之后,最終確定了青蒿的抗瘧功效。為了加快臨床試驗進程,屠呦呦及其同事主動試藥,成為毒性和劑量探索試驗的受試者,成功確認了青蒿提取物對人體的安全性,經歷數年的試驗和驗證后青蒿素終于問世。

青蒿素的發現拯救了億萬人的生命,意味著中國中醫學研究為抗瘧疾研究打開了新局面。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中國人。

分析化學是研究獲取物質的組成、含量、結構和形態等化學信息的分析方法及有關理論的一門學科。從分析化學的角度來講,傳統中藥中發揮抗瘧疾藥性的物質是什么,如何分離這些活性物質以及活性物質的結構是怎樣的,這些問題都是分析化學的研究內容。

而通過青蒿素發現的案例能夠體現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一方面,在增強學生學習分析化學的興趣和使命感的同時,也能增強對中國中醫藥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和理解習近平新時代的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和支持。

案例2:讓國際采用中國測定的原子量數據的張青蓮的事跡。

張清蓮(1908.7.31~2006.12.14),江蘇常熟人,無機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原子量委員會會員,中國穩定同位素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為相關學科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他先后主持測定了銦、銥、銻、銪、鈰、鉺、鍺、鋅、鏑等十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新值,被采用為國際新標準。在他不斷地努力和研究下,掌握了重水和鋰同位素的生產技術,測得難度極大的重水在25的密度值,并且精確值達7位有效數字,為國際1975~1985年間三項最佳測定之一,為中國獨立自主地發展核工業奠定了基礎。他的事跡和所傳遞的精神將激勵著新時代的人們在未來的路上不斷進取、拼搏,相信付出總會有所收獲。

從分析化學的角度來講,同位素分子量的測定和分析等技術都屬于分析化學的研究范疇。通過本案例一方面讓學生們理解“量”的問題是分析化學的核心問題,強調嚴謹認真的科學精神。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們指導中國的科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完全具備國際競爭力,增加學生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案例3:我國在分析化學領域具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汪爾康的事跡。

汪爾康(1933~),江蘇鎮江人,分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他始終致力于分析化學和電分析化學的研究,為中國分析化學科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以科學發展前沿為創新目標,以國家發展需求為奮斗目標,先后研究了極譜氧化波的普遍規律,汞鹽膜理論,離子轉移新理論,毛細管電泳電化學理論和納米生物電化學理論。成功研制第一臺脈沖極譜儀,并且創新性的將毛細管電泳技術和電化學發光技術結合在一起,創制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毛細管電泳-電化學發光檢測儀。并且針對國家對疾病早期診斷和治療方面的需求,研制了一系列新型靈敏的檢測儀器,為國家健康醫療問題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他一直認為科研工作者的價值在于用累累碩果報效國家和人民。正是因為在種理念的支撐下,他以堅持不懈的斗志,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摯愛的科研事業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科學成就。

從分析化學的角度來講,汪爾康院士所研究的極譜法、電化學檢測系統、電化學發光、毛細管電泳等方法都屬于分析化學的研究方法。通過本案例一方面讓學生們知道我國的分析化學技術是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的,強調我國的科技水平是處于國際前列的,增強學生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們學習以汪爾康院士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忘我敬業,獻身科學,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及不怕困難,勇往直前,開拓創新的斗志。

案例4:中國航天的“開掛年”。

近幾年,中國被形容“開了掛”,因為中國的航天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天問一號成功升空并登陸火星意味著我國在航天事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嫦娥號成功發射并登陸月球采集土壤,前后只用了20天時間,體現了中國航天速度。2021年4月空間站搭載運載火箭成功進入預定的軌道,最后成功對接。完成這些成就只是階段性的一部分,我國會繼續進行火星采樣,載人登月,長征號和嫦娥號等上天下地的探測器的研究。而中國取得的這一系列航天成就都是在美國發布禁令打壓中國的情況下完成的,說明了中國自古就是不怕苦難艱苦卓絕的偉大民族,困難只會讓中國逆流而上,成為更加強大的國家。這些成就的背后都離不開科學工作者的背后付出和無私奉獻。

從分析化學的角度來講,航天方面的應用屬于分析化學應用領域范疇,探測器和空間站的運作和執行任務都需要精密的分析儀器,如化學與攝像機儀器使用激光和光譜儀器,化學與礦物學分析儀使用X射線衍射儀等,樣品采集和分析也都屬于分析化學的研究內容。通過本案例讓同學們知道分析化學在應用中的重要性,增強學生們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本案例能使學生們進一步認識中國科技的強大,增強學生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讓學生們意識到面對任何困難都不能放棄,要逆流而上,勇于挑戰和創新。另外,也使同學們意識到任何成就的背后都是有人在默默付出,作為中華民族的兒女,應有責任,有擔當,有大無畏的精神。

4 學情分析及應對策略

學生學習時可能存在雖然學習態度認真,但是方法滯后的現象,還是延續初高中時的學習方法,比如重刷題、輕思考,重理論、輕實踐,重記憶、輕理解,習慣于課上拍課件,課下拷課件,考前突擊課件,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思考的能力。因此需要精心的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其學習效率。

基于以上學情分析的痛點,利用追根溯源,應用擴展,案例分析、價值塑造三大策略來化解難題。除系統講授理論知識外,通過啟發引導及案例分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應用擴展來發散知識點,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創新能力,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通過融入思政元素進行價值塑造,達到教書和育人協同效果。

5 教學效果評價

采用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結合的方式,評價教學目標完成情況。通過學生評教、學生反饋、網絡問卷調查、選課生跟蹤訪查和同行評價等方式評價課程思政的融入效果及學生對課程思政的接受程度。通過考查學生在學以致用、集思廣益、舉一反三和學有所悟等方面的表現評價思政效果。具體考察內容為:

(1)學以致用:所學知識可用于中醫藥產業的哪些方面?可用于解決哪些科研、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集思廣益:角色反轉、挖掘課程內容中的辯證元素,內化思維習慣。

(3)舉一反三:結合融入辯證元素,進行求學、處世、做人的辯證思維,內化認知。

(4)學有所悟:考查學生對課程中滲透的思政教育的理解和內化程度。

6 教學反思與改進

(1)在講解比較抽象的知識時,教師要更新觀念,真正做到角色轉換,關注學生學習的經驗基礎,幫助學生將抽象的知識結構化和形象化。

(2)教學內容盡可能貼近學生實際,因材施教,因生制宜,因勢利導,靈活選擇。

(3)教學目標根據學生情況設置不同層次,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學懂學會,以良好的心態輕松愉悅地學習,對學習充滿興趣。

(4)應不斷積累課程思政素材,提升課程思政能力,貴在要有心。

(5)要擴展融入課程思政路徑,兼顧課時,不生搬硬套,應如鹽之入水般融入思政內容。

(6)應將專業知識和思政內容雙線進行,多元融合,促進學生主體認同。

7 總結

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是教育強國的必要措施。教師應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將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專業課程中,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本文選取《分析化學》第一章緒論為教學案例研究示范,具體展現了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將思想政治內容有機融合,并對思政教學效果進行了評價、反思及改進討論。期望通過課程思政的滲透,培養能力突出、品德高尚、胸襟廣闊、敢于創新、樂于奉獻的中醫藥人。

猜你喜歡
分析化學案例思政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分析化學實驗中常見廢液的處理與回收
光化學蒸汽發生法在分析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思政課“需求側”
隨機變量分布及統計案例拔高卷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發生在你我身邊的那些治超案例
高職分析化學模塊化創新教學開發與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