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以致用,用以強學”:區域國別學與國家戰略的辯證關系

2023-03-25 00:39楊體榮
中共中央黨校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國別戰略學科

翟 崑 張 添 譚 萌 楊體榮

2017 年教育部發文統籌規劃區域國別研究工作,指出“高等學校開展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對于服務國家戰略和外交大局,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區域國別學是關于區域國別研究的系統性學問,和國家戰略具有“學以致用,用以強學”的緊密關系。2022年9月區域國別學一級學科的設立,是區域國別研究自身發展到一定階段,尤其是應中國國家戰略需求而生,是促進國家知識管理、國際能力建設和全球治理完善的關鍵引擎,是學用一體、知行合一的體現。當前,全面認識區域國別學與國家戰略的關系,有助于進一步增強區域國別學的發展力、吸引力和持續力。本文以理解學與用的內涵為前提,基于當前區域國別學的發展現狀,從學用相生、學用之理、學不及用、學用統籌等四個方面論證闡釋區域國別學與國家戰略“學以致用、用以強學”的辯證關系。

一、學用相生

從歷史發展看,“學以致用,用以強學”是區域國別學與國家戰略學用相生的傳統;從學者共識看,區域國別學應服務國家戰略,國家戰略應支持區域國別學的發展;從具體實踐看,區域國別學相關活動深度服務國家戰略,并從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動能。

(一)作為歷史傳統的“學以致用,用以強學”

我國從事區域國別研究的歷史悠久,新中國成立后先后經歷幾波發展高潮,并形成“學以致用,用以強學”的傳統。一般認為,我國成建制的區域國別研究起步于20 世紀60 年代,以服務國家外交工作為重要動力[2]。當時國家缺乏外交工作的知識積累,亟待通過專門的研究為認識世界發展的情況提供咨詢。這也說明,區域國別研究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隨著改革開放后我國國力的發展,對外開放政策的推進,對區域國別研究的需求上升,區域國別研究本身也成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如何統籌好“兩個大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等,給區域國別研究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為區域國別研究的強大動力。在此背景下,全國在高校增設大量的區域國別研究機構,開展區域國別研究,為國家建言獻策,培養相關人才,開啟區域國別研究的新高潮,在管理體系、學科架構、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實現了諸多突破。比如,北京大學于2018 年成立區域與國別研究院,明確提出“學以致用,用以強學”的目標,在加強相關學術體系建設的同時,強化智庫建設,積極服務國家戰略。但在此過程中,也顯現出我國現有的區域國別研究和人才培養機制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瓶頸,仍難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因此,將區域國別研究提升為區域國別的學科建設成為共識。

2022 年9 月,“區域國別學”正式成為“交叉學科”門類的一級學科,開啟其發展的新階段。新一輪學科目錄調整和高等教育學科專業優化方向指出,“以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建好建強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急需的學科專業”[3]。這就是說,國家給區域國別學提出了明確的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首都師范大學劉新成教授指出,“區域國別學作為一個新學科,符合國家的戰略需求,是國家自上而下推動的戰略舉措”[4]。山東大學張蘊嶺教授表示,區域國別學一級學科的建立是國家教育和學科發展的需要[5],也是國家發展和構建國際話語權的需要,構建中國特色區域國別學是時代所需[6]。東北師范大學韓東育教授聚焦區域國別學的“學術戍邊”使命,指出區域國別學研究者們的長期任務和光榮使命是“以維護國家主權和保障世界和平為宗旨的學術戍邊工作”[7],強調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命題下,超越民族主義的狹隘視域,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國別學??梢?,在服務國家戰略的過程中,區域國別學的知識體系持續生長,交叉學科協同更加突出,運行機制日益優化,學用結合的結構性聯系更趨緊密。

(二)作為學界共識的“學以致用,用以強學”

從歷史學、語言學、政治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學科對域外的探索,到多學科參與的區域國別研究,再到作為交叉學科的區域國別學,區域國別學為何建、何以建和如何建等問題成為學界普遍關注的話題。在此過程中,“學以致用,用以強學”的共識在學術界進一步凝聚。學界在認同區域國別學服務國家戰略的同時,強調區域國別學的發展是其服務國家戰略的前提,學科的不斷完善才能形成良性的學用共生。這有賴于區域國別學學術研究的理論性、科學性、專門性,以及學科建設的應用性、戰略性、普適性。

北京大學王緝思教授指出,區域國別學的學科基礎包括空間、歷史、文化和社會維度,需要凝聚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研究者們的貢獻,形成綜合領域[8]。錢乘旦教授提煉了區域國別學學科建設的三個關鍵詞——實用、實踐、實證,指出區域國別學的研究目標是為中國、為世界、為全人類服務,應注重對象國和地區的田野調查,遵循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9]。山東大學秦亞青教授指出,區域國別學學科建設的重要任務是進一步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體系和學科建設,其知識體系包括描述性知識、學理性知識和應用性知識,學科建設則需要多學科、多領域和多平臺的合作[10]。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的楊潔勉研究員聚焦新時代區域國別學學科建設的思想理論和學理學術意義,指出需在學科建設中明確學術需求,在學科交叉中明確學術邊界,注重學術主體、體系、前沿和創新的建設;以中國特色的體制機制優勢為基礎,辯證處理學術治理和學術自由的對立統一,在多元、重點和合作中,探索“通才+專才”的培養途徑[11]。上海外國語大學姜鋒教授強調,打造知識體系、育人體系、咨政體系“三位一體”的學術生長平臺[12]。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充分結合院校自身的學科優勢,開創以跨學科、跨院系、多語言、多國家、協同校內外、協同國內外為前提,以課程教學、田野調查、研究實踐三結合為根基,以“多語種+”和“多學科+”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為特色的新型研究生培養體系[13]。

(三)作為應用實踐的“學以致用,用以強學”

學界愈發意識到,區域國別學與國家戰略之間并非單向服務的關系,而是相輔相成、彼此共生的整體。國家戰略給區域國別學帶來新的研究問題和應用場景,創造新的發展可能,而區域國別學在不斷豐富和迭代的過程中擴展知識生態,增強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

一方面,“用”為“學”創造新空間。近年來,我國在全球、區域和國別層面的戰略設計及其實施,對區域國別學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二者同頻共振,創造新的知識應用場景。經過十年探索,我國形成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引領目標,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對接平臺,以“三大全球倡議”為抓手的框架設計,并確立了國際公共產品提供者的新定位。這對區域國別學知識提出了空前需求,為人才培養、教材開發、智庫建設、國際交流等提供了可持續動能。區域國別學成為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的基礎學科。

另一方面,“學”為“用”提供智力支持。復旦大學黃仁偉教授指出,“一帶一路”倡議具有一系列的配套設計,形成系列戰略創新[14]?!耙粠б宦贰背h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大合作領域,均需要區域國別學賦能。2023年12月,中印尼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旗艦項目雅萬高鐵在正式運營兩個月時累計發送旅客突破100萬人次[15]。這類標志性項目從早期設計到落地生根,持續釋放系統性的互聯互通效應,與區域國別研究的知識貢獻密不可分。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長期投入非洲研究,通過持續服務政府對非交流和有關決策,面向非洲國家開展人才聯合培養、教師交流等,培養“區域通、國別通、領域通”人才,并于2023年12月率先成立該校非洲區域國別學學部[16]。區域國別研究的人才培養、決策咨詢、社會服務和國際交流等功能,與國家戰略的融合程度明顯提升。區域國別學與國家戰略之間“學用相生”的關系鏈條日臻完善,增強了區域國別學作為國家戰略要件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二、學用之理

“學以致用,用以強學”是對學與用的關系之辨、功能之思,彰顯中國治學傳統的基本理念,蘊藏于全球秩序的構建脈絡中。區域國別學與國家戰略的相生關系不僅因現實需求和時代使命而產生,還植根于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哲學中,有待從內涵、框架和價值三個層面發掘兩者共同生長、彼此促進的深層邏輯。

(一)學用相生的內涵之源

“學”與“用”的邏輯關系植根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是知行關系在區域國別學學科建設中的再現,表現為區域國別學和國家戰略的內容、目標和過程相互共生。相較于把區域國別學之“學”樸素地解讀為“學習”,把“用”簡化為“應用”的觀念,應該更深入地探討兩個概念在詞源和歷史語境中的運用,以此探究區域國別學與國家戰略的內涵及彼此關聯的淵源。

從詞源來說,“學”在甲骨文呈現為兩只手的形狀,意為扶持和幫助,后演變為八卦中常含的“爻”,表達了知識的豐富性和變遷性。在《說文解字》中,“學”通常被認為與“斆”(jiào)相關,即“覺悟也。從教,從冂。冂,尚矇也。臼聲。學,篆文斆省”。由此,“學”包含了認識外界、完善自我和主體互動等多維度的含義,是向內吸納的過程?!坝谩痹诩坠俏闹行嗡仆?,引申為使用、采用等意思。在《說文解字》中,“用”即“可施行也。從卜從中。衞宏說。凡用之屬皆從用?!庇纱?,“用”包含了承載內容和影響外界的內涵,是對外行動的過程。兩者在漢語文字中的大量運用表明,“學”與“用”均具有持續性、靈活性和必然性,兩者在內外兼修中具有彼此互促的潛質。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區域國別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建設是知與行辯證互促的過程,蘊藏“知行合一”的內生訴求和動力?!爸卑恕爸R”“知道”和“求知”,因與行的交織也包含了倫理德性的哲學內涵。朱熹、王陽明和王夫之等人對知、行的先后關系形成了不同認知,他們的爭論凝練了儒家思想中對知行關系的深入見解,并為學以致用和知行合一的實踐指向奠定邏輯基礎。由此,區域國別學之“學”并不囿于學科建制和結構,是從根本上重塑中國人認識世界的路徑和過程;國家戰略之“用”不拘于現有的國際格局和政策框架,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整體構想,也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命題。

(二)學用相生的理論框架

盡管在當代語境中,學與用關系更多被運用于教育領域,被視為一種培養學生的理念和方式;但是,回到宏觀歷史脈絡中,這組關系在經驗層面呈現更加廣闊的闡釋空間和更成體系的理論網絡。從歷史語境來說,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及其在中國的發展構成了學用共生的理論和經驗邏輯,這為理解區域國別學和國家戰略在經驗層面的相生關系提供了視角。

從理論層面來看,學與用是實踐的兩個維度,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的對象性活動。這里的實踐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指人有目的、有意識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相較于將實踐視為主觀之于客觀的活動,或區分實踐與理論的視角,自馬克思以來的第三種實踐觀將實踐視為物質性生產活動,并將理論活動作為實踐的要素之一予以整合[17]。在此基礎上的實踐觀強調人的對象性活動的客觀物質性、直接現實性、能動創造性和社會歷史性。由此,區域國別學與國家戰略的學用關系既是區域國別學學科建設的實踐邏輯,也嵌入國家戰略制定、實施和評估的實踐過程。無論是區域國別學的建設,還是國家戰略的推進,都包含知與行的相互作用,學用關系則是將不同領域的知與行整合的邏輯線索。

從經驗基礎來看,“學以致用”的概念一般認為最早出現于李新《為有源頭活水來》,但其傳統較早可追溯至朱熹“為學之實,固在踐履。茍徒知而不行,誠與不學無異”。伴隨現代中國的建設和發展,實踐觀在“學用統一”的理念中被轉化為“理論聯系實際”,并在新時期演變為“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的知行觀,不斷完善學與用的四重關聯網絡。一是學問具有基礎性,學是用的前提。毛澤東曾言:“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東西;沒有學問,如在暗溝里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煞人?!盵18]二是學問具有變遷性,用是學的動力。學之目標要與用之訴求相吻合。學與用的脫嵌會導致“本領恐慌”,而回應“本領恐慌”則是“學到底”的重要動力。三是學問具有反身性,用是增強學的重要途徑?!白x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19],毛澤東用生動的經驗事實表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互促的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知”與“行”相輔相成的觀念不斷深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盵20]四是學問具有可驗證性,用是檢驗學的關鍵標尺。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知行合一是學與用共生的中國智慧,也是新時代國家戰略方針與國家發展行動的基本邏輯。

由此,區域國別學與國家戰略構成和而不同的知行范疇,兩者在實踐框架下的學用相生使之在國家建設、民族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實踐進程中發揮作用。這種相生關系既蘊藏在學科建設者們辦“有用之學”的倡導中,也需要國家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將區域國別學納入其中,為區域國別學的學科建設賦能賦權。

(三)學用相生的價值外溢

立足比較,區域國別學與國家戰略的學用相生既突破了中國傳統人文社會科學對外認知的實踐框架,也超越了西方區域學的實踐倫理。區域國別學的學科建設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觀戰略中確立“學”之對象、方法和目的,構建“用”之主體、渠道和成效。其中,區域國別學服務國家戰略的關鍵環節是“知外”,即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系統、全面和深入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主體特征、關系網絡和動態過程。一方面是鑒古知今,剖析國際地緣政治、全球治理格局、周邊安全環境和全球南方崛起等現實的深層機理;另一方面是知今促今,提供可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的對話性知識。區域國別學可為國家戰略的實施強本固基,促今預明,創造具有前瞻性、戰略性和可持續的知識產品及其生產機制。

面向未來,區域國別學與國家戰略的學用相生需均衡“學”的長期性與“用”的實效性,以及“學”的整體性與“用”的針對性,在開辟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境界的道路中形成可持續的生長力。一方面,資源非均衡分配的規律增強了“以學促用”的必要性,服務國家戰略是區域國別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獲得學科建設資源的前提;另一方面,知識迭代更新的法則完善了“用以強學”的系統性。區域國別學的“知外”效能是在實踐中得到檢驗的,需在真實的全球互動中檢驗資源投放、運行機制和理念方向的效能。同時,區域國別學的“強本”旨趣也使之可從理論層面推演國家戰略的效度,并通過機制創新從知識、人才、平臺和理念等角度助力國家戰略的完善。正是在這個層面上,當前的區域國別學學科建設在不同領域和問題,針對不同的對象和議題,形成“百花齊放”的景象,并在國家戰略的實施中不斷完善學科建設,進而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區域國別學的良好學科建設生態。

三、學不及用

近年來區域國別學的大規模、高速度發展充分說明了一個基本事實,即當前區域國別研究所提供的“學”正加速發展以滿足國家戰略“用”的需求,但尚未完全滿足“用”的需求,在一些區域、國別和領域,“學”與“用”仍有明顯差距。這就是“學不及用”的矛盾,需大力發展區域國別研究,形成“學以致用,用以強學”的良性循環。

(一)供需矛盾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加強“一帶一路”建設學術研究、理論支撐、話語體系建設[21]。近年來我國以研究院所和高校為代表的區域國別研究力量有顯著增長,社會智庫的快速成長帶來學以致用的新研究力量和知識產品,但是當前相關知識生產與國家戰略的剛性需求還有較大鴻溝。這是因為,我國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對區域國別知識生產的質和量,速度、廣度和深度,精準度和綜合性,基礎性與動態性的要求,都呈幾何級增加,而區域國別學的知識供給還很難達到上述要求。加快區域國別學建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為了回應知識供給與需求的矛盾。錢乘旦教授認為,區域國別學學科建設和強烈的現實需求分不開,政府決策、企業“出?!?、文化交流和民間交往等,都很需要區域國別研究[22]。從外部環境看,最主要的變化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全球進入動蕩變革期,局部地緣沖突以及全球性挑戰加劇,催生諸多亟待回答的新問題。如烏克蘭危機、巴以沖突等凸顯區域國別研究如何服務國家海外利益保護、參與跨國跨區域綜合問題治理的現實難題。

從中國自身發展看,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與全球發展的相互嵌入度持續提高。有關統計表明,2023 年中國仍是全球增長的最大引擎,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約為1/3,2013年至2022年的十年間,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2.3%上升到18%左右[23]。進入新時代以來,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更需要區域國別研究提供有關全球圖景、地區形勢、專業領域,以及“一國一策”式的復雜而精準的知識供給。而區域國別知識,對于中國學界來講雖然歷史悠久,但在研究人員和知識生產規模方面仍屬于“小眾知識”。據統計,我國高校從事區域國別研究的專業人員不足2萬人。這意味著我國對了解世界各國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發展的需求正在發生規模、結構和性質上的變化,需要大力解決供需矛盾。

(二)知行偏差

劉新成教授指出,區域國別學需要直面現有的“學用觀”與新發展需求的矛盾[24]。區域國別學是高度實踐性的學問,其“學”源于“用”并在“用”的過程中不斷深化。當前,國家戰略對于區域國別學的需求發生重大變化。國家戰略的初衷是希望提供多元化的區域國別知識產品、復合型的區域國別人才。為不同主體提供多元化的知識產品,培養一專多能的區域國別學人才,形成學、用更豐富更均衡的循環鏈,是新時代區域國別學的“學用觀”。

為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實施一系列相關項目,取得積極成效。但是,區域國別學的知識生產和人才培養仍需要克服目前存在的認知慣性和行動偏差。知識生產方面,國家戰略主要是需求三種類型的知識產品,分別是服務于區域國別學本身的學術型知識、服務于國家實際需求的政策型知識以及服務于大眾提升區域國別認知的社會型知識。高校是區域國別學的主責單位,但追求純粹知識、提升原始創新水平是我國現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動力,其中始終夾雜著學、用之間的距離感和張力。有的機構和學者重學術型研究而輕智庫型研究,有的則重智庫型研究而輕學術型研究。但是,其共同點是均未重視普及大眾區域國別知識素養的社會型知識產品。人才培養方面,多數機構在“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等關鍵問題上做法趨同,還未能建立起培養學、用能力兼備的“雙能人才”機制。此外,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更是對傳統的區域國別研究人才培養與知識生產提出了顛覆性挑戰。

知行偏差導致明顯的學用鴻溝。一方面,學方不能全面了解應用場景,不能生產和轉化應用方期望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時提供有用的高質量知識,也不能提供對路的復合型區域國別人才。另一方面,用方對學方的功能感知不準確、不深入、“看不上”、不信任,難以找到合適的人才;因此,未來區域國別良性學用關系的構建,應致力于優化學用共同體,構建多元化的知行體系,培養復合型的人才。

(三)體制制約

區域國別學具有突出的交叉學科性、國家戰略性、實踐應用性等特征,發展學、用平衡的區域國別學是典型的系統工程。區域國別學需要與其他新興一級學科一樣,從國家層面建立系統有效、包容開放的體制機制。我國正處在構建新型舉國科研體制的進程中,建立并優化區域國別研究的學科體系、培養高端急需人才,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十多年來,國家在這方面的機制創新從未間斷,并不斷迭代升級。從發起加強區域國別研究的號召,到在全國布局加強區域國別研究機構建設,到以交叉門類下一級學科建設帶動區域國別學的發展,再到當下以更大力度統籌協調全國區域國別研究的學用體制,取得突破性進展。但是,當前區域國別學的體制建設,仍面臨一些與國家戰略急需的一級學科發展不相符、亟待解決的長期制約因素。

一是學科屬性問題。雖然區域國別學是交叉門類下的一級學科,主張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但還被普遍認為是文科或社會科學,并按傳統文科或社會科學學科建設的思維,而非“交叉學科”的思路搞建設。這樣就容易導致學科壁壘,自然科學等領域的學科難以實質進入,很難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學科交叉,更難以在大交叉基礎上解決實際問題。

二是學科門檻問題。區域國別學作為交叉學科,對當地國語言和在地化有很高的要求,因而是一門門檻很高、成本很高的學科。而一些綜合性院校的學科門類雖較為齊全,但開設當地國語言教學的能力較弱;而一般院校尤其是外語院校,開設當地國語言尤其是非通用語種教學的優勢明顯,但因學科門類少而“跨”不起來。這導致兩類高校都存在“交叉門檻難題”。因此,在學科建設和新增學科點設置方面,一些學校存在不是按國家要求實實在在做交叉增量,而是重復排列組合做“拼盤”的情況。

三是學科機制問題。如果按照傳統的一級學科建設的辦法,不能解決區域國別學學以致用的問題。目前存在的體制機制的難點、痛點、堵點很多,在此不一一羅列,僅舉幾個亟待解決的共識性問題:(1)對于專業教研人員的招募、晉升、考核、發表和出版要求過高、過嚴、過于敏感,而相關的招募機制、成果評定機制、平臺刊物、課題機制等嚴重缺乏。(2)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社會智庫、民營企業、基金會、個人等多元行為體融入體系存在諸多制度性壁壘,尤其是缺乏社會資金的注入。(3)“旋轉門”問題有所改觀,但仍難滿足現實要求,存在優質人力資源浪費的情況。(4)亟需放松國際交流合作的管理機制。針對以上學不及用、學用不符等問題,需要持續協調學用平衡,打通底層的實踐及其邏輯(如圖1 所示),實現學、用之間的互通互融、水平相持,推動學、用循環的螺旋上升。

圖1 學用關系的U型圖

四、學用統籌

《禮記·學記》曰:“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盵25]《禮記·儒行》曰:“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盵26]學用統籌、學以致用,是學科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科發展的必然結果。了解如何統籌學用關系、學以致用,需要提高戰略思維,站在系統工程的高度,明確學在哪些方面能致用。據此,做好國家知識管理,評估如何用以強學,從國家戰略層面支持區域國別學科建設。

(一)擘畫學以致用的面向與應用場景

“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26],學以致用的場景是綜合的、立體且多元的。明確“用”的方向,是把握“學”的切入口。

一是以學為佐,提供政策的適用性,擴大政策的應用場景。政策起于政略,“一帶一路”倡議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戰略上指明了我國的世界視野,但在操作中需要“一國一策”“一策多用”。區域國別學與政略相輔相成,可利用集成的交叉學科知識,充分解釋并佐證系列發展戰略在具體國家的適用性。2023 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習近平主席倡導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提出共商共建共享、開放綠色廉潔、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的原則、理念和目標。如何利用高質量的跨學科知識,佐證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在具體國別區域的適用性,既可成為中央在各行業進行深入指導的必要知識切入點,也可為企業等“走出去”的踐行者提供可操作的政策依據。例如,在山水迥異、相對區位遙遠的歐洲,可著重論證“立體”之學,從緩解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和促進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用網絡數字聯通、金融聯通等知識來夯實海陸空多層次基礎設施建設的適用性。相對而言,在與我國山水相連的東盟國家,則要重視與具體國家的標準化對接,強調標志性工程與“小而美”項目的兼容性。

二是提供政策的理論支持和規范化操作步驟。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關于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怎樣建設這個世界的宏觀議題。中國致力于開展全球合作,與各國共創美好未來,為人類文明作出貢獻。據此,區域國別學之“學”有責任和義務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合適的理論支持,例如有關“合作而非戰爭”的理論依據。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面臨著“亂時代”的考問。在各國面臨烏克蘭危機、巴以沖突等各類矛盾挑戰,對未來充滿迷茫的時候,2023年11月中國擔任安理會輪值主席國,再次扛起勸和促談的大旗,為世界和平助力[28]。區域國別學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維角度,建立勸和促談的理論依據,為合作而非對抗提供更優路線圖。

三是合理提供有效預期的不同場景,進而趨利避害。習近平主席在2023 年中美會晤中指出,中美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加強團結合作,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促進世界安全和繁榮。另一種是抱持零和思維,挑動陣營對立,讓世界走向動蕩和分裂?!盵29]孰輕孰重、孰優孰劣,區域國別學可以通過充分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場景進行論證。中美團結應對全球挑戰,即便最壞的情況下中美仍可攜力應對世界安全和經濟危機。反之,中美如果持續對抗,即便在最優情境下,各個國家仍然會因陣營站隊和冷戰零和思維而走向對抗,進而影響世界整體的發展繁榮。

(二)構建區域國別學國家知識管理的系統工程

我國可積極實施構建區域國別學國家知識管理的系統工程,及早促進區域國別學知識的系統整合。

一是盡快確立學科體系的“四梁八柱”。未來中國區域國別學的知識生產要做到“學以致用,用以強學”的雙向賦能路徑,仍需對學科結構進行系統性、原則性、規范性規定,基于此再提高學科彈性與張力。區域國別研究是交叉之學,目前交叉學科門類多為自然科學,與文科門類的交叉不盡相同。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韓震教授提出,應該從戰略層面、哲學層面到知識形態來進行知識生產[30]。據此,可立足戰略層次(如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需求,找到哲學層面的交疊規律,并在知識形態方面進行多渠道的復合學科集成。例如,可從區域國別研究基本的“空間生成”樣態出發,與歷史時間、國家行為體、國家內部矛盾、國際治理等結合。隨后,建設初步的系統知識形態,再由學科建設的學用結合進行年度更新,實現深度迭代。

二是以“組合拳”機制替代“散打”機制。區域國別研究的知識體系化,刺激了近年來專業知識生產者以及學術共同體的迅速增加。但從調研情況看,仍存在優質公共知識匱乏的現象?!肮┬璨黄ヅ洹钡拿苷f明,學科發展、需立足需求,從政府、企業、民眾等不同層面出發,加強區域國別學理論與實踐的針對性,打“組合拳”??慑^定不同學校、智庫和區域國別研究中心的區位優勢,以項目制為導向,共同攻克政策性難題。從政府層面出發,如人民幣國際化和中國標準落地的問題,既需要熟稔各國經濟政策的專家學者,也需要與國際發展援助對接的各項公共管理、對外傳播和小語種專家。從企業層面出發,如“走出去”與政府難打交道的問題,可對當地政治文化進行小切口、立體式剖析,從政黨、財團、媒體等多領域切入。從民眾層面出發,則需從本地社會文化出發,融入更多民族學、民俗學和人類學知識,在適當社會距離下觀察和發揮影響力。

三是探索以創新和高質量為導向的學術評價體系。當前學術評價體系可增強實用、政策導向,提高區域國別學等交叉學科的競爭力,提升學術創新的突破性、交叉性和可拓展性等質性指標,進而建立以創新質量為核心的學術評價體系。例如,從學科建設意義的突破性創新、學術影響力和實際應用價值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鼓勵學者開展具有原創性、前瞻性和引領性的研究,推動區域國別學學科的可持續發展。

(三)優化國家知識管理支持學科建設

國家知識管理強調系統性、網格化、多領域整合企業、高校等一系列組織機構的知識資源,盤活輸入端與輸出端,做到學以致用效用的最大化,形成國家知識體系迭代。目前,我國區域國別學的國家知識管理主要集中在組織內部,亟待立足長期主義,上升至國家層次,以便精準、科學管理應用。

一是構建系統性的知識管理戰略和支撐體系。政府有關部門可建立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多層次知識管理體系,對各類區域與國別領域組織機構的知識資源進行全面梳理和整合,通過制定統一的知識管理標準和規范,促進知識共享和交流,提高知識利用效率。制定政府知識管理戰略,構建有利于區域與國別信息管理、調配,依據涉密級別形成網絡信息資源,根據國家戰略的需求進行任務拆解,精準投送至高校、智庫和企業。同時,根據實際需要公開部分信息,如政務信息、管理信息、執法信息,鼓勵高校和企業參與合作,共同推進知識管理創新和發展。制定區域和行業知識管理戰略,根據區域國別的空間生成特色,從全球、跨地區(如亞太)、地區(如東南亞)到國別(如菲律賓),由大及小建立地方知識管理的戰略體系??筛鶕煌袠I和區域內部知識組織在資金、基礎設施和知識資源方面的聯系特征,鼓勵更多小范圍內部的知識共享機制,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制定知識管理解決方案。同時,充分發揮各級行業協會、學會的社會聯絡職能,有效推進區域國別知識共享、知識管理,形成既有序競爭又能合力迎接挑戰的健康態勢。

二是盡快統籌各高校已在建設的區域國別信息庫。在全國區域國別學科基地的蓬勃發展下,各智庫、高校與社會團體基于自身優勢,建立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區域國別信息庫。目前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圖書館區域國別信息庫。例如北京大學基于全文檢索、高級檢索與專業檢索等不同類別,以知識點、報告、論文、珍稀檔案、圖書、圖片、圖表、資訊、視頻建立的“區域與國別研究”系列資源庫。第二類是區域國別電子數據庫。例如廣西大學的中國—東盟信息港建立的大數據信息庫、云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建立的“區域國別田野調查數據庫”等。第三類是歷史、地理或專門領域的區域國別專庫。例如,北京外國語大學基于英國外交部檔案建立的印度、巴基斯坦與阿富汗數據庫,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建立的俄國法律數據庫。以上各類數據庫,如能立足“用以強學”的角度,進行統一調研和規劃使用,則有望強化區域國別研究的信息合力,在戰略研究時快速提取合適的案例,減少冗余信息和重復勞動。

三是建設區域國別高端人才庫?!叭逵泻现就?,營道同術”[31],區域國別研究建設高端知識共同體的同時,還需重視引才工作,對國內外高質量人才進行吸引與聚攏。尤其是,要重視一專多能人才庫的建設,對具有精通“多門學科+多國國情+區域知識+多門外語”的人才進行聚攏。鼓勵更多人才打破既有學科圈層,按照人才庫提供的資源越過各類壁壘,促進多學科共同助力區域國別學建設。積極推進國別類人才庫的建設,聚攏對“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政治政策、經濟貿易與社會文化各方面精通且有人脈關系、有當地社會影響力的人才,鼓勵其利用各類跨領域項目到對象國長期扎根,提供及時的一手國別資料。重點開展創新類人才庫的建設,這些人才可多渠道調用交叉學科知識,及時向一線區域國別的實務工作人員輸送“標準操作程序(SOP)”。對文理交叉類人才,可鼓勵其以學術科研團隊、“傳幫帶”等方式,對其他人才庫的人才進行定期培訓,促進創新型知識生產能夠及時產生效果。此外,為強化以上人才庫的構建,需要強化區域國別學基礎教育的初始培養體系構建,吸引更多優秀學子與區域國別學建設共同成長。

結 論

“學用相生”貫穿于中國人認識外界和改造現實的文化傳統和歷史經驗中,構建起理解區域國別學與國家戰略關系的邏輯視野。同時,探索區域國別學與國家戰略的邏輯關聯、現實境遇和未來路徑,是“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的具體實踐。要達致“學以致用、用以強學”良性循環的理想狀況,培養更多“雙能”人才,既需久久為功、也需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目前,從事眾多區域國別研究的政務、高校與智庫平臺已經形成了學術共同體,并向相關部門輸送了眾多學子,提供了大量研究成果。他們在一線應用場景中不斷延續學用共生、互促的優良傳統,形成具有典型案例意義的正反饋,并將指引未來的區域國別學學子。通過這些“先驅者”們在局勢研判、跨文化溝通、國際傳播、國際危機處理等實踐中所遇到的挑戰和問題,可以及時形成“好題本”“錯題本”,形成學而不倦、越用越強的正增長秩序。

總體上,區域國別學還是新生事物,其從誕生到被接受,再到備受關注和可持續發展,是個長期過程和系統工程。未來,需要繼續錨定“學以致用、用以強學”,扎根區域國別學學科建設的資源獲取、成效評估和能力建設,形成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共進的重要助力。圍繞著“學以致用”,可先從復合知識體系的人才培養方案出發,適當調整配比度,針對不同市場方向輸送人才,秉持“全過程培養”的理念。據此,加強人才培養案例庫和不同配比的學科交叉方案的系統設計,形成具有科學依據的跨學科方案。圍繞“用以強學”,則宜錨定應用場景,邀請各行各業的“區域國別人”到學校交流座談、開設專題培訓,及時更新和撤換缺乏進路的培養方案。隨著學用結合的循環迭代,區域國別學勢必在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中更加奮發有為。

猜你喜歡
國別戰略學科
【學科新書導覽】
精誠合作、戰略共贏,“跑”贏2022!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國別比較研究
國別成謎的紀王崮春秋大墓
戰略
戰略
“超學科”來啦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導致戰略失敗的三大迷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