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現狀及對策研究
——基于超星學習通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探索

2023-04-02 15:36張麗麗魏勃呂琨
關鍵詞:思政課堂教師

張麗麗,魏勃,呂琨

(1.華北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唐山 063210;2.菲律賓圣保羅大學 馬尼拉 1004;3.華北理工大學 期刊社,河北 唐山 063210)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盵1]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使高校思政課傳統實踐教學模式不足愈加突顯,推進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課學習獲得感,有效利用互聯網及數字信息技術等智慧課堂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如今,電腦、網絡、手機充斥著生活,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坐在大學課堂里的學生是伴隨著信息時代出生和成長的一代人,用他們習慣的接受方式傳道授業解惑是世界各國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探索的新課題。對于思政課老師來說,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育的新探索,需要統籌兼顧、課堂內外有機結合。在今天的網絡環境下,線上線下混合式思政課程已經成為校內外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將思政課輻射成一個巨大的網絡課堂,為思政課插上互聯網的 “翅膀” 。

一、思政課 “獲得感” 之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提升大學生對思政課獲得感 “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要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盵2]當前,思政課普遍存在教學需求多樣化與教學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應深化教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增強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

所謂思想政治課中的 “獲得感” ,是通過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系統學習和研究,在知識、能力、價值觀等方面獲得具體或抽象的收獲,從而產生積極而有持續性的主觀心理感受。

當前,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不強主要表現為:在心理層面,積極性和意志力獲益感不明顯;在思想層面,思想境界髙度和深度待提升;在行為層面,學生上思政課的到課率、抬頭率、點頭率不高。深挖這些教學痛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思政課內容與大學生成長發展需求的契合度欠缺、思政課教師與學生主觀積極性銜接不足、思政課獲得感潛隱性與學生主觀感受力對接錯位、思政課獲得感變化性與學生實踐運用缺失等。

著名教育家梅貽琦先生說: “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在學校這片水里,是師生一展游泳技能之所,老師應該是導游者,學生則是從游者,教師不僅傳授知識,而且應處處率先垂范,用自己的高尚無瑕的品德、冰清玉潔的操守,使學生耳濡目染,奮力從游在廣闊水面上。惟其如此,不但知識學問可以薪火相傳,品德情操可以熏之陶之,化于無形,得之不失。因此,思政課教師上好思政課,做好 “引路人” ,讓自己的課在學生中喜聞樂見,改變以老師講為主的填鴨式教學,采用各種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提升思政課獲得感,因為教育的初衷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二、提升思政課 “獲得感” 之創新實踐

(一)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近年來,高校思政課程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統籌教育資源,創新網絡途徑,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根鑄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課程實施分為三個階段,課前:發布教學資源,聚焦教學目標,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課中:以學生為中心,小組討論協作,探究式學習提升學生辯證思維和創新能力;課后:發揮大數據分析優勢,追蹤記錄學習情況,進行過程性評價。

線上線下混合式智慧課堂教學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推動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既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現實需要,它對于整合網絡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評價等傳統教學問題具有前瞻性意義。

依據2021年新版教材,《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實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如圖1 所示。

圖1 線上線下混合式思政教學

課堂教學圍繞教學重難點展開,循序漸進,針對不同專業學生,選擇不同案例,有助于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同時促進傳統教學與信息化教學相結合,應用信息技術采集和分析教與學全過程行為數據,進行多維智能評價,打造思政智慧課堂。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讓學生真正 “融” 進課堂,讓知識真正 “學” 進頭腦,提高學生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讓學生有滿滿的獲得感。

(二)具體措施

課前:做好基礎準備,搭建線上學習平臺與資源,選擇好方法和策略,需要明確傳統教學中的教學問題;課中:利用數字化課堂記錄教學過程,拆解重難點,課堂上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考察知識理解,提升思辨能力,鞏固基礎;課后:認真反思總結,進行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小組探究,以測促學,以學促教,加強學生之間的團隊認同、協作與互助能力,幫助學生適應新活動與新方法,達到循序漸進之效果。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教師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體現OBE教學理念,真正以學生為主體,滿足不同學生的能力需求,實現更加豐富的教學目標,提升學習效果。具體教學路線如圖2所示。

圖2 教學路線:線上線下混合,體現以學生中心

(三)實施階段

1.課前階段

實施線上課程,利用超星學習通網絡教學平臺,提高教學與管理成效,通過模塊化考核方式對課程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思維目標進行考查,通過討論、問答、搶答、分組任務、測驗、研究報告、課程作業等活動進行。利用前沿技術,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實時調用線上學習資源,將傳統課堂變為智慧課堂,既提高課堂互動活躍度又給師生帶來高效便捷的體驗。具體措施如下:

(1)線上發布教學資料:依據教學目標,通過超星學習通教學平臺向學生推送多種形式的課程教學資源,例如教學視頻、章節課件、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書籍資料、期刊論文等。

(2)布置主題討論:教師以思考題或熱點話題的形式發布主題討論,讓學生查找背景信息和知識要點,將新媒體陣地打造成鼓舞干勁的 “加油站” 。

(3)分析在線學習情況:首先,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要準確分析其特點,采取不同的授課方式,結合不同的案例,以學生的需求和問題為出發點,設計專題、選取內容,提升學習的獲得感。其次,從超星學習通數據管理平臺得出學生課前預習在線時長,總結學生的學習規律,分析預習成效,優化本課程的教學方法和目標。

2.課中階段

實施線下課程,教師理論授課的同時穿插學生主題演講、小組討論、辯論比賽、經典詩文朗誦等方式,突出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主角身份,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管理、評價、深度參與、探究學習中達成學習目標,調動積極性,培養創新意識。打破 “老師主導、學生被動” 的傳統課堂模式,變為 “學生自主、老師引導” 的新型智慧教學課堂,注重教師的適度引導和總體把控,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在主題演講中提升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青年學生的朝氣蓬勃,使他們斗志昂揚;在小組討論中提升學生們分析、理解等綜合能力;在辯論比賽中重塑學生們的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在經典詩文朗誦中提升學生們的共情移情能力,促使其知、情、意、行協調發展,精選與大學生密切相關的案例,將思政教育巧妙融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措施如下:

(1)每課創新導入:教師應根據每課內容善于運用導入語,以清晰的聲音、自身的風度、精彩的語言控制全場,抓住學生心理,起到先聲奪人之效。

(2)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在課程講解部分,利用學習通平臺實時發布提前設計好的搶答、隨機選人、主題討論、課堂測驗等功能,以便準確反饋學生的聽課狀況。

(3)學生結對上臺展示:隨機分組,確定PPT 匯報的制作內容,明確每位組員分工,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影視作品和網絡資料,或親自調研獲得原始資料,將搜集整理分析的學習成果進行課堂匯報。

3.課后階段

實施教學評價,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平時成績=課程視頻10%+章節學習次數10%+討論10%+作業40%+簽到20%+課堂互動10%,根據超星學習通系統自動生成的平時成績,再加期末考試成績進行綜合判定,真正意義上做到踏石留印、抓鐵有痕,每位同學都是自己學習歷史的記錄者和塑造者,體現過程性考核意義。

注重過程考核與評價,在評價理念上,樹立大數據思維,在評價方法上,利用大數據技術,通過數據分析和整理,將其轉化為有價值的個性化數據,對學生在各個階段的自主學習過程和目標實現程度進行動態分析研究,提高過程評價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具體措施如下:

(1)學生進行課外拓展任務:每學期設置教學實踐活動,明確實踐主題,例如紅色經典故事講述、微視頻拍攝、情景劇表演、紅歌比賽、人物訪談等,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本學期教學實踐活動為紅色經典故事微視頻拍攝,學生自主組成團隊,講述革命英雄的光輝事跡,具體有:抗日英雄楊靖宇的故事,趙一曼的故事,半解皮帶的故事,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抗日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劉胡蘭革命故事,獄中戰場唱出紅色 “囚歌” ,等等。學生拍攝的這些微視頻充滿著正能量,通俗曉暢的表達把黨史研究轉化成為普通人喜聞樂見的視頻,讓紅色資源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充分發揮作用,讓它們 “活起來” 。視頻拍攝的過程,也是學生真正被史籍背后那一個個鮮活的革命先輩們的精神所感動的過程,革命先烈的精神讓學生們汲取前進力量,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2)教師布置批改作業:定期在學習通布置作業,紙質版和電子版若干份,學生完成課后作業并及時提交,教師認真批改作業,向學生展示優秀作業并進行獎勵。

(3)實施過程性評價:根據OBE教學理念,檢驗學生在各個教學環節中的學習成效,目標與過程并重,及時反映學生在學習中的真實情況,進行教學反思和教學改進。

課程實施三階段如圖3所示:

圖3 課程實施三階段

(四)創新點

1.豐富完善線上課堂教學活動

混合式教學理念可以解決 “大學生是學習的中心和主體” 這一關鍵問題,在線移動互聯網技術和云計算技術的結合,搭建在線電子學習平臺,實現學生手機、教師手機和教室屏幕的同步交互,形成信息技術與高校思政課的深度融合, “線上線下” 互通、 “課內課外” 并舉,用互聯網思維推動思政教育創新發展,以鮮活的網絡育人載體與表現形式,拓寬思政教育渠道,教師引導課堂,學生積極參與并闡述觀點,形成新型智慧教學生態。

2.不斷提升線下課堂教學效果

利用學習通平臺可以拓展高校思政課教學的 “時間” 與 “空間” 邊界,拓展上課的時空跨度,把理論進行 “整體化” 的重構與 “碎片化” 的解構結合起來,教師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以問題為導向,不斷學習理論知識、打磨教學設計、思考教學方法使學生對所學理論融會貫通,做到因材施教,增加思想政治課的趣味性,提升學生思政課學習獲得感,激發思政課堂活力,向大學生傳遞正確政治導向和價值取向,與青年學生進行最直接的、點對點的互動,闡釋科學理論、唱響時代主旋律。[3]

3.構建多元化過程性考核機制

實現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激發學生知行合一,肩負歷史使命,做馬克思主義的踐行者,創造出可親可信的思政精神家園。

(五)下一步加強和改進計劃

1.為思政課提供教學資料

(1)為思政課教學提供齊全完備的教案:高校思政課的政治性決定其課程目標,始終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堅持提高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為思政課提供完整新穎的教案,體現出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等鮮明特征。

(2)為思政課教學提供豐富多彩的課件:使廣大學生都能對教材知識體系有基本認識和了解,需要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在課件制作上精心設計,堅持以學生為本和以學生為主體原則,進一步強化理論武裝、夯實思想根基,促進學生練就擔當作為的硬本領和真功夫。

(3)為思政課教學提供與時俱進的案例:案例應用以新教材為基礎,內容上不是從理論到理論的重復,而是選用大量生動的感性材料,讓學生通過對具體材料的學習把握教材理論的基本精髓,力求達到與新教材優勢互補。

2.后續改進措施

(1)構建多元化過程性考核與評價的反饋機制,確保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研究的持續進行,讓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評價深度融合,讓過程性評價得到充分體現,理論知識與綜合素養并重促進完善激勵機制。

(2)深化理論研究闡釋,全面考察課堂教學主渠道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關系、教學內容與形式的關系、課本理論與課外實踐的關系,推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這一模式的重構和完善。

(3)探討高校思想政治課混合教學的內涵和特點,通過理論分析,對 “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 課程邏輯構建,總結提煉思政課程現有模式。

三、提升思政課 “獲得感” 之途徑

(一)發揮思政課教師的主導作用

1.教師樹立積極主動的教學理念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盵2]思政課教師應當忠實信仰,模范踐行,讓基層 “戰斗堡壘” 更加牢固,在學生困頓的時候給他們指引方向,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讓信仰成為青春最美底色。

思政課教師還應該從站在新的時代歷史方位、站在高校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坐標、站在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三個層面來看待思政課改革,以身作則、引領格局、喚起學生奮進熱情。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必須回答的根本問題。如開展豐富多彩的教研活動,為了充分利用當地紅色教育資源,豐富思政課教師的教學內容,教研室全體老師在當地博物館廣場主席像前和冀東人民抗日暴動紀念碑廣場,開展了現場集體備課活動。

2.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有機融合

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從中汲取養分,借助詩詞、歌曲、歷史故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巧妙地運用在理論性很強的思政課教學里,是每位思政課教師要嘗試和探索的講課方式,讓思想之力借助傳統文化之美得以更有效地傳播,可以成為思政課教師的個性標簽。理論要有力量,首先要掌握群眾,混合式思政課就是非常好的渠道,理論也一直在發展,要追蹤最前沿,這決定了思政課教師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職業,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傳統文化拉近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

例如在講授概論課第一章《毛澤思想及其歷史地位》過程中,通過對毛主席詩詞的欣賞,加深了學生對偉大領袖了解和熱愛,對毛澤東思想有了更深層次的解讀。毛澤東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偉大的詩人,毛主席詩詞植根于中華悠久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孕育于革命征程的跌宕起伏之中。它們生動反映了中國共產黨救國救民的艱辛歷程,記錄了近代中國的興衰變遷,是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壯麗史詩,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毛主席詩詞始終散發著燦爛的光輝。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當思政課教師運用傳統文化的力量講好思政課,課程的影響力也將走出校園,走向社會。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強調: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盵4]在思政課堂上,采用 “問題鏈式” 教學,啟發學生激活思維,讓學生變客為主,隨時和老師互動,他們對于平鋪直敘的理論不感興趣,需要把理論轉化為問題,讓一個個問題帶著學生往下走,可以增強教學的針對性,產生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之感。

要利用日新月異的現代信息技術,將之變成學習利器,采用新技術超星學習通,鼓勵同學們通過主題討論的方式在課程進行中隨時和老師互動,針對每一個問題,超星學習通都會分析同學們的作答數據,為老師授課提供支持。

因此,無論是問題式授課方式、新技術的廣泛運用,還是學生自制情景劇、抗疫期間布置的抗疫主題網絡課堂、線上制作抗疫海報,舉辦思政主題的辯論賽、拍攝微電影,這些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都是新時代思政課教學中的有益嘗試。[5]

通過小課堂與大社會的深度結合,學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和思考,充分利用好新思想在實踐當中的鮮活案例,學生不僅在課堂當中汲取理論素養,更重要的是把根扎在中國大地上,在實踐當中來讀懂新思想。

(三)高校應創新思政育人模式

為構建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思政育人體系,高校應不斷改進教學形式,創新思政育人模式,加強思政教學的針對性和實踐性,注重把課內和課外打通,注意把思政課專業教學和社會實踐、專業實習有機結合起來,把校內和校外打通,注重關注社會的熱點問題,堅持以社會的重大問題為思政課教學的興奮點。高校應不斷探索思政課堂新路徑,依托信息技術這一具有數字化、信息化等特征的平臺,建立仿真虛擬教學體驗室,提高課堂到課率、抬頭率和參與率,使學生聽得進、有興趣,增強教學實效性。

大學思政課培養青年學生的價值取向,從而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思政課首先應當是信仰課,通過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引導的有機統一,最終引導學生做到行勝于言、知行合一。高校思想政治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教學建設中應堅持 “內容為王” 的理念,從以教材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從單一教學手段向綜合應用的轉變。[6]

四、結語

馬克思說: “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盵7]一堂好的思政課要如鹽在水、潤物無聲,大力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將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型教學和 “翻轉課堂” 結合起來,積極探索結合學生專業特點的因材施教,思政課教學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明顯增強,用興趣探索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令思政課真正發揮思想上的引領作用。00后學生是平視世界的一代,要將學生這種與生俱來的自信從理論上、學理上轉化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將思政課教育真正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當中。

綜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傳播的主陣地,思政課對大學生來說,不僅可以使他們的思想有所改變,還可以使他們的個人素質提高,通過思政課的學習,讓學生感受人間的真善美,怎樣去適應這個社會,明辨是非善惡,怎樣了解他人,懂得換位思考,善待他人,完善自我。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思政課教師要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探索,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歡
思政課堂教師
甜蜜的烘焙課堂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最美教師
美在課堂花開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教師如何說課
翻轉課堂的作用及實踐應用
思政課“需求側”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