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媒介素養提升研究*

2023-04-05 02:59王麗娜
吉林教育(黨建與思政版) 2023年2期
關鍵詞:媒介思政時代

王麗娜

隨著互聯網和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各類數字化媒體及其信息已經成為新時代人們學習、生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高校思政課教師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時代重任,面對新媒體在意識形態、價值觀等方面的全新挑戰,提升教師隊伍的媒介素養意識及媒介素養能力已迫在眉睫。

一、媒介素養的界定

20 世紀30 年代,英國學者李維斯和湯普生在《文化和環境:批判意識的培養》一書中,主張加強青少年的媒介素養教育,最早提出了媒介素養理論。20 世紀80 年代,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推動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將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納入高校和中小學正規教育體系。近年來,我國的臺灣和香港地區,以及周邊的日本、韓國等國家,也在學校教育和大眾教育中逐步推行媒介素養教育。我國學術界是在1997 年引入媒介素養這一理論的,當時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對國外成果的梳理和介紹上。2004 年以后,我國學術界對媒介素養及其相關理論的研究不斷深入,在媒介、媒介傳播、媒介信息、媒介素養教育等領域開展了大量研究。對媒介素養概念的界定,多數采用的是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對“媒介素養”的界定,即“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能力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

隨著互聯網和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微信、微博、在線直播、短視頻等媒介及其信息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尤其是大學生作為我國網民的主要群體,網絡、智能手機已然成為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個性獨立、思維活躍、敢于創新、接受能力強,但受社會經驗和閱歷的影響,對媒介信息的解讀、選擇、判斷、質疑的能力還相對薄弱。當前,在各種良莠不齊媒介信息的作用下,勢必對大學生思想、道德、行為、價值觀等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只有緊跟時代步伐,立足新媒體迅速發展的現實,才能應對新媒體時代的新挑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變得更加主動有效。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媒介素養提升的必要性

媒介素養是一門新興交叉學科,融合了傳播學、新聞學、教育學、信息科學等多種學科。就高校思政課教師而言,媒介素養的提升既是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師增強自身綜合素養的客觀要求。

(一)是應對信息化社會變革的時代需要

新媒體是指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上,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以及衛星等介質,利用計算機、數字電視機、手機終端等,為人們提供信息與服務的傳播形態。新媒體就是網絡媒體。相較傳統媒體,新媒體具有操作便利、攜帶方便、普及面廣、個性化定制、私密性強等優勢,被大眾普遍認可并廣泛使用。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9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 年12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 億,較2020 年12 月增長4296 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3.0%。從網絡年齡結構和職業結構來看,大學生是網民群體的主力軍。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在這個無人不網、無時不網、無處不網的時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語言、習慣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時代重任,如何應對信息化社會的變革,牢牢抓住新媒體這個重要宣傳陣地,牢牢掌握網絡話語權,是當前高校思政隊伍面臨的共同挑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當前,社會上思想活躍、觀念碰撞,互聯網等新技術新媒介日新月異,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創新內容和載體,改進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設始終充滿生機活力?!?/p>

(二)是加強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客觀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就課程而言,思政課具有鮮明的政治性。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學科,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懊浇樾畔⒌膫鞑ケ举|上是意識形態的輸出,其所包含的意識形態色彩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價值判斷標準?!彼颊n教師必須主動擁抱媒介,熟悉媒介,在錯綜復雜的媒介信息中,幫助大學生提升媒介素養水平。就教學而言,思政課教師必須在課堂上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堅守“學術研究無禁區,課堂講授有紀律”的政治底線。同樣需要思政課教師具備解讀、辨析、傳播正確媒介信息的能力。就教師而言,教師承擔著為黨育人,為社會主義國家育人的政治使命。在事關政治原則、政治方向、政治立場等問題上必須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為人民立言,為時代發聲。新媒體時代,思政課教師如何將新媒體靈活運用于思政課教育教學,是新媒體為教育改革提出的時代課題。

(三)是提升思政課教師自身素養的需要

2020 年3 月1 日教育部頒布實施的《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指出,思政課教師應該學為人先,積極做到功底深、學識廣、思維新,努力成為全面發展的新時代教師。當前,媒介已遍布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媒介是教師獲取各類信息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師傳播各類信息的重要平臺。如何在海量的媒介信息中汲取對教育教學有益的信息,剔除對大學生不良的有害信息;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開展線上教學,線上辦公,將新媒體技術融入到思政教育中,是每位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考量的迫切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火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毙聲r代思政課教師既需要專業的理論素養,也要具備應對信息化社會的媒介素養。

三、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師媒介素養的途徑

高校思政課教師在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方面,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新媒體時代,思政課教師只有不斷加強媒體技術的學習,強化媒介素養意識,提高媒介素養能力,才能成為新媒體時代學生成才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一)主動了解新媒體,增強媒介素養意識

媒介素養意識,就是通過選擇、分析、判斷,獲取有效的媒介信息,培養對媒介信息識別的敏感度,積極主動參與新媒體的意識。新媒體時代,媒介已經成為思政課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的重要工具,但部分教師對媒體的認知不夠,媒介意識比較淡薄。部分思政課教師對媒介不感興趣,很少關注新媒體傳播的內容,仍然恪守傳統的授課方式,媒介參與意識淡薄,沒有主動將新媒體手段運用到教學中,教學缺乏創新性。部分思政課教師媒介運用意識尚待提升,尤其是新媒體中關于教育教學的內容,關于大學生思想動態,價值引領方面的內容關注不夠,沒有主動辯證地去解讀各類媒介信息,對各種媒介的使用還停留在閱讀、轉發等工具層面,沒有上升到互動傳播與公共表達的層面。

思政課教師要積極擁抱新媒體,了解新媒體的發展歷史,新媒體的特點、功能、作用、發展趨勢等。尤其要從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剖析新媒體對大學生成才成長的重大影響,樹立信息化時代媒介素養意識。就學生而言,新媒體的不斷涌現,得到了大學生的廣泛青睞,教師需要在對新媒體熟知的基礎上,采用正向引導的方式培養大學生對媒介信息的敏感度,傳遞新媒體的正能量,堅決抵制不良信息。就教師而言,思政課教師要熟悉網絡環境,認識新媒體,接受新媒體,使用新媒體,有意識地將新媒體與思政課教育教學相融合,主動占領新媒體思政教育新陣地,牢牢把握新媒體思政教育的主動權,更快適應新媒體時代教師的新角色。

(二)積極學習新媒體,提升媒介素養能力

當前,思政課教師對各種媒介的關注度在不斷提升,也在教育教學中有意識地運用新媒體,但整體教師隊伍的媒介素養能力欠佳。思政課教師的媒介素養能力不僅包括自身對媒介技術的熟練掌握和運用,對媒介信息的理解、選擇、判斷、質疑等能力,還包括思政課教育教學與各類媒介及其信息相融合的能力。

高校多媒體設備的改善和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都要求思政課教師要與時俱進地緊跟時代步伐,不能僅僅停留在只會使用PPT 播放教學課件,而是要積極了解新媒體運行及其規律,熟練操作新媒體各類平臺,在廣度和深度上熟練地掌握新媒體技術。尤其要熟悉大學生常用的媒介平臺,善于運用網絡語言和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從學生視角了解學生需求和思想動態。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相比,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已經與互聯網、手機APP 等密不可分。同時,一些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借助各類新媒體“登堂入室”“混淆視聽”,思政課教師亟須提高自身對媒體信息解讀、批判質疑等能力。媒介解讀能力就是要求思政課教師對媒介信息有深刻理解,能夠揭示信息背后蘊含的深層次觀點和價值,提升信息背后所承載“意義”的能力。媒體批判質疑能力則要求思政課教師敢于質疑媒介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獨立表達自己見解和認識的能力。新媒體時代,面對媒介信息呈幾何級數暴增的現狀,思政課教師要善于解讀媒介本質與表象、批判質疑“信息迷霧”背后隱藏的價值取向、意識形態,主動發聲,及時廓清,篩選對學生有價值的信息,做好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從中央、地方、部門到學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重視,無論是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方式的革新,還是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改善,都在適應著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求。在日常教育教學中,部分學生社會閱歷尚淺,社會知識不完善,意識形態不堅定,極易被虛假信息所蒙蔽,被反動信息所蠱惑,這都亟須思政課教師主動提升個人媒介素養能力,在紛繁復雜的海量信息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幫助學生甄別和選擇優質教學資源,做學生信息的“引導者”和“把關者”,積極發揮媒介育人功能,完成從“日常管理”到“價值引導”的轉變。

(三)制定相關制度,打造媒介素養研究培訓平臺

當前,新媒體既是高校思政課教師備課授課的重要工具,也是大學生獲取各類信息的重要渠道。高校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從頂層設計上把提升思政課教師媒介素養作為一項重點工程和長期工程來抓。教育部頒布實行的《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強調,高校要為思政課教師的發展做好時間、經費、人員等方面的保障。一是制定專門的制度。高校要將媒介素養課程納入教師培訓體系,在經費支持上,設立專項經費;在人員配備上,組建專業的師資隊伍;在時間安排上,合理規劃培訓課時。高校還可將媒介素養培訓作為教師考核、職稱評定的重要指標。即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促進思政課教師媒介素養不斷提升,保障教育教學工作持續改進。二是打造媒介培訓與研究平臺。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絕大多數有意愿參與媒介素養的學習,愿意提升自身的媒介應用能力。各高??梢越Y合自身實際情況,或是聘請相關專家授課,或是利用校內資源,組建自己的培訓隊伍,搭建提升媒介素養的培訓研究平臺,采用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充分利用教師的業余時間,靈活組織教師進行媒介素養課程的學習培訓。

猜你喜歡
媒介思政時代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書,最優雅的媒介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e時代
e時代
e時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