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線精神與高校學風建設融合的探索與研究
——以攀枝花學院為例

2023-04-05 04:06王莉琴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23年1期
關鍵詞:學風思政精神

王莉琴,鄧 剛

(1.攀枝花學院藝術學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2.攀枝花學院釩鈦學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1 背景意義

1.1 學風建設是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工作

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就認為學風不僅僅是學習風氣,還是全黨的思想方式和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同時指出,學風問題是第一重要的問題。教育部也曾多次在各種指導高等學校建設的意見中提出“要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和學術道德建設”?!案咝R袑嵓訌妼W風建設,教育引導學生愛國、勵志、求真、力行”?!俺掷m開展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不懈培育優良校風和學風,使高校發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風清氣正?!盵1]在當今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背景下,學風不僅是學生的學習風氣,也是全體高校教師以身作則、嚴謹治學的教學風氣,可以說學風是一所大學的靈魂。

1.2 三線精神是攀枝花寶貴的精神財富

攀枝花是20世紀60年代建立的工業城市,是毛澤東主席親自批示建設的全國第一個資源開發特區,是三線建設的重中之重,是一座在不毛之地新誕生的工業城市。國家啟動“三線建設”時,來自全國各地的科技人員和黨員干部響中央號召。他們不畏艱險,無私地奉獻在這片荒無人煙的高山峽谷之地,這些開拓者和建設者憑著“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這是一項貫穿三個五年計劃的偉大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在三線建設時期,攀枝花人艱苦奮斗,勇于創新,建起了被譽為“象牙微雕”的百里鋼城,修建了突破地質禁區的成昆鐵路、科技人員用有限的資源研發出普通高爐冶煉釩鈦磁鐵礦技術,硬是把一個個“呆礦”變成“寶藏”,如今被譽為“釩鈦之都,康養圣地”,中國國史學會三線建設研究會常務理事何民權說,攀枝花是大西南三線建設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江澤民曾在視察三線建設項目時指出:“讓三線建設的歷史功績和艱苦奮斗精神在新時期發揚光大。[2]”胡錦濤曾經說:“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3]”三線精神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勞動人民優良精神的體現,是留給攀枝花人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狹義上的理解學風含義,是指一個學校的學習風氣。廣義上的含義,是指學校全體師生對待學問的精神、態度和方法等方面的所做出的表現,也是學校全體師生在認知、情感、思維、行為在學習上的綜合表現。學風是通過全體師生的意志與行為,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風、學習方法等,每個學校根據所處地域和文化的不同,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形式和理念。學風建設不僅是高校能持續健康發展的保證,也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面貌的綜合體現。

然而,在國家提出“大思政”的背景下,各大高等院校的課程思政改革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專業課教師對專業思政建設意識不積極,思政和專業課出現兩張皮,脫節現象,思政元素的挖掘遇到困難。而怎樣挖掘思政元素,用好用活各種資源、促進學風建設的創新、提升思政育人的效果是目前各大高校課程思政的重要挑戰。

1.3 立足本地,挖掘攀枝花的“三線精神”,實現精神育人

三線精神是在實踐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它產生于三線建設中的奮斗過程,發展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延續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吨袊伯a黨歷史》第二卷評價三線建設“三線建設仍然是中國經濟建設史上的空前壯舉”,這是中國歷史上對三線建設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有力肯定。攀枝花就在這個時期應運而生,是金沙江畔、峽谷之間拔地而起的三線重鎮、軍工之城。這些有著堅強意志的建設者們發揚“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三線精神,硬是把一個江畔小村迅速建設成全國聞名的鋼鐵之城、釩鈦之都,這是絕無僅有的偉大工業建設奇跡。

如今,新中國工業建設史上浩大的三線建設已經遠去,但作為三線建設的精神文化產物—“三線精神”,卻在歷經滄桑歲月后傳承下來?!叭€精神”與時代發展是同步的,集中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是中國紅色基因的繼承與發展,是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精神資源。三線建設歷史是學風建設的珍貴史料。在網絡化社會,手機成了每個學生的必備工具,極大方便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同時,大量的學生也沉迷網絡和手機游戲之中,忘記了學習的目的和上大學的初心。處于三線地區的學生,“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無疑是喚醒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的精神食糧,是激勵著青年學子們為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2 促進高校學風建設的實踐路徑

2.1 三線精神融入課堂教學

在“大思政”的背景下,思政教育被要求貫穿高校所有課程教學,專業課教師不僅教授專業課知識還要擔負思政教師的育人的任務。對于非思政專業教師怎樣挖掘思政資源,并潤物細無聲似的融入專業課堂教學中是新時代高校學風建設的重要研究內容。

攀枝花學院藝術學院根據其藝術設計專業特點,充分發揮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功能,對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起到了正確的引領作用。如,挖掘攀枝花三線建設時期的勵志故事、參觀本地三線建設博物館、工廠等形式,把三線精神融入課程教學當中,使之成為學風傳承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資源。

把三線精神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當中,需要結合專業課程特點,開展豐富的課堂教學活動。如藝術學院的老師在上《廣告設計》《插畫設計》《動畫設計》《產品設計》等課程時,把傳達三線精神融入課堂當中,并要求學生制作體現三線精神的廣告、插畫、動畫、文創產品設計等藝術作品。釩鈦學院教師可以把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的發現、研發及決策者等老一輩“三線人”的感人事跡融入課堂教學當中。

例如,藝術學院教師在給藝術設計專業大一的基礎課《素描》《色彩》等教學中,通過安排和設計三線建設時留下的老物件進行繪畫練習,“潤物細無聲”的進行“三線精神”思政教育。因為現在大學生都已經是00后了,獨生子女居多,對事物的辨別能力差、又個性突出,不愿聽從簡單、直白、枯燥的愛國主義政治思想說教,而在課堂繪畫教學中選用三線建設時期留下的老物件,就可以非常好的去引導學生去了解和探究每一個老物件背后發生的感人故事,從而在繪畫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地進行了“三線精神”思政教育。在給大三、大四的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上專業方向課時,把“三線精神”融入課程設計當中。如,《產品設計》課程作業以開發“三線建設文創設計”為主題的產品設計?!稄V告設計》課程作業以“三線英雄”為主題的海報設計?!稌b幀設計》課程作業以“三線精神”為主題的繪本書籍設計。

把“三線精神”融入課程設計當中,學生在進行繪畫創作和設計作品時主動搜集思政素材,消除了學生對說教式的被動接受課程思政教育而產生的逆反心理,讓學生被動式的接受轉變成主動性的探索,增加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線精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更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代下重塑學生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思政元素。課程思政既可以課內與課外結合,還可以校內校外結合。有條件的高??梢栽谙嚓P思政基地教學或者聘請當年三線建設的專家授課。沒條件的高??梢哉砣€建設的相關思政元素,根據專業特點融入課程當中,形成視頻或者PPT授課??傊?,傳承三線精神,有利于塑造大學生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學風。

2.2 三線精神與社會實踐結合

學生社會實踐是指大學生利用寒、暑期以及節假日、課余時間開展的“三下鄉”、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科技發明、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的總稱。

三線精神與社會實踐結合,首先要根據大學生本身所學的專業知識,然后才能考慮把學生掌握的專業知識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促進了對自己所學專業的深刻理解,同時也培養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既能對大學生所學專業知識來一次實實在在的檢驗,也是對其個人能力是否適應社會需要的歷練,還調動了大學生對本專業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進取精神。

例如;藝術學院師生在社會實踐中結合藝術設計的專業特點,充分利用假期時間,與當地政府對接,開展鍛煉學生的專業能力,磨煉個人意志、服務社會的社會實踐活動。在2022年暑假就與攀枝花市東區東華街道辦對接,開始了為期12天的“銘記英雄路,手繪三線史”設計與彩繪井蓋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以街道上公共井蓋作為繪畫創作的載體,表現主題以攀枝花市三線建設的歷史文化為主,融入陽光花城、鋼鐵城市、釩鈦之城等元素,還有風景、美食、地方特產等地域文化特色,文明餐桌、誠信守法等內容。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冒著酷暑高溫天氣,傳承三線人“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精神,進行新穎的構思、巧妙的構圖,在色彩的對比和調和上根據城市周圍環境而設計,繪畫顏料的選擇也要符合當地氣候氣溫的變化。手繪井蓋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們既對三線精神有了新的體會,又對學生們的專業實踐能力有了提升,同時也美化了社區居民環境。

例如;釩鈦學院經常利用寒、暑期以及節假日、課余時間開展弘揚和傳承“三線精神”的實踐活動。如參觀位于攀枝花市東區的原點廣場、和“攀枝花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蘭尖故事”博物館、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等地,參觀了萬噸大爆破指揮部舊址、攀枝花城市原點。同學們切身體驗蘊涵三線建設氛圍的“礦山采樣”項目。挑起簸箕、背起背簍,沿著當年建設者的足跡,到礦石開采地挑一擔礦石,爬坡坎、流汗水;同學們嘗試睡在用扁擔搭成簡陋的木床,體驗三線建設時先輩們“白天杠杠壓,晚上壓杠杠”的艱辛和不易。

這種傳承三線精神的實踐活動,非常有利的塑造大學生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如:釩鈦學院2018級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2班魯順毅同學,積極響應校團委號召,在2021年7月暑假及2022年1月寒假期間,參與“逐夢計劃”“返家鄉”等活動,投身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實踐,累計志愿服務時長達264.5小時,得到了用人單位及組織的一致好評,充分展現了自律攀大青年的責任與擔當。在崗期間,共編輯發布微信推文15篇,累計閱讀量5000余次。積極組織開展“青春雁歸·報效桑梓”井研縣2022年寒假大學生“返鄉”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組織40余名大學生志愿者在茫溪河沿河、濕地公園開展“五清行動”“河小青志愿服務”,守護井研母親河。策劃拍攝工作紀實Vlog暨新春祝福視頻,瀏覽量4000余人次,推動促進了共青團井研縣委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他的成績也得到了共青團中央認可,并榮獲“2021年度全國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表揚”,四川省僅5名學生獲得表揚。

2.3 三線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建設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重要舉措,可以促進師生團結、傳達學校治學理念、提升師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優秀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重要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應根據其自身學校歷史、地域、文化等因素,表現其獨特性和創造性。優秀的校園文化應體現中華文化的精髓:艱苦樸素,獨立自主、勇于創新等精神。例如:攀枝花學院在建筑浮雕、墻畫、彩繪、雕塑、文化長廊等校園環境的打造中融入三線建設的主題,引導師生不忘三線精神,努力進取。

如:由宣傳部、教務處、團委、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舉辦的以“感悟百年輝煌傳承紅色基因匯聚青春力量”為主題的“大學生講思政課”的活動。參賽學生結合思政課主要內容,圍繞活動主題,結合自身學習感悟,精心準備課件和講稿。展示了他們堅定跟黨走的理想信念,明德修身、自律自強的高尚品德以及傳承三線精神、匯聚青春力量、獻身祖國建設事業的擔當精神。其中“這里得天獨厚,追憶攀枝花三線建設”榮獲特別獎。

結合校園文化建設,輔導員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電影《大三線》,參加三線精神座談會,舉辦三線精神征文比賽以及三線精神辯論賽等多形式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三線精神深入人心,推進學風建設。三線建設已然成為歷史,但凝聚的“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三線精神仍然是這個時代的精神需求。

3 結語

綜上所述,根據學校特色挖掘思政元素,促進學風建設是高校教育發展中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于實現思政育人的目標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傳承“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策略來加強良好學風的建設,為共產黨培養“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歡
學風思政精神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虎虎生威見精神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輔導員視角下的“抓學風”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拿出精神
陳嘉庚精神與“誠毅”學風的形成
關于改進高校學風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