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燭》的“三美”賞析

2023-04-09 01:41武登峰
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上旬 2023年12期
關鍵詞:紅燭單音節韻腳

武登峰

《紅燭》是新版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是中國現代詩人、民主戰士聞一多的詩作。本詩創作于 1923 年,距離詩人提出詩歌創作的“三美”主張還有近三年的時間,盡管如此,這首名作還是展現出了“三美”特征。下面,筆者就作簡要的分析。

一、音樂美

聞一多先生提倡詩歌要有“音樂美”,即詩句要有音尺(也就是音節)、平仄,有韻腳。他認為詩歌最重要的美就是音樂美,音調、韻腳等音樂元素的結合構成了詩歌的韻律和節奏,而音節和韻腳的和諧則能使詩歌具有音樂之美?!耙粽{理論”是聞一多引以為傲的一大發現,因此他篤信:“新詩不久將步入一個新的建設時期?!?/p>

在《紅燭》中,詩人非常注意詩歌的節奏,保證了詩歌的節奏與情感的契合。具體來說,詩人采用了以下方法:

1.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比如,每一節詩都以“紅燭啊”開篇,前后部分相互呼應。整首詩因此具有了一唱三嘆的抒情效果。又如,第二節詩中的“是誰”反復出現,放緩了詩句的節奏。再如,第三、四節詩中的“不誤”“燒罷”反復出現,加快了詩句的節奏,使詩中的情感更加強烈了。

2.多次換韻。中國古代詩歌講究押韻。聞一多采用了傳統詩歌押韻的技巧,使每一節詩中的詩句相互呼應,如第四節詩中的“也救出他們的靈魂/也搗破他們的監獄”呈現出相對齊整的韻腳。

3.用單音節詞增強表達的張力。盡管《紅燭》是一首白話詩,但詩人特意多用單音節詞,如“制的蠟”中“制”(本可以用“制造”)、“侵你的光芒”中“侵”(本可以用“侵吞”“侵蝕”之類的詞語)、“培出慰藉的花兒”中“培”(本可以用“培育”)……詩人用這些單音節詞替代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明顯收緊了詩句,增強了詩句表達的張力,增強了整首詩的節奏。

二、繪畫美

“繪畫美”主要強調詩歌的語言要有藻飾,要能展現具體生動的畫面,傳達詩人的直觀感受。都說“詩畫同源”,先賢們常常將詩與畫聯系在一起。聞一多先生也是如此。他常常在詩歌中運用紅、黃、青、藍、紫、金、黑、白等表現色彩的詞語,突出色彩的對比,使

他的《紅燭》同樣展現了繪畫美。在這首詩歌中,詩人并沒有直接描寫蠟燭的顏色,而是巧妙地結合其他意象來呈現紅燭的顏色與狀態。比如,詩人通過“心”、燃燒的“火”、沸騰的世人的“血”來呈現紅色這一主色調。除了主色調之外,詩中還用“灰”“光芒”“脂膏”等來與“紅燭”相配,增強了畫面的色彩感。

此外,詩人還描寫了蠟燭燃燒的過程,使之富有動態美。比如,詩人寫自己希望蠟燭的脂膏不停息地向世間流淌,滋養出花朵,結出果實。他筆下的畫面是如此的清晰,仿佛能讓人親眼見到一般。

三、建筑美

聞一多所談的“建筑美”主要是指詩歌的形式要美,也就是要求各節之間的比例要勻稱,行與行之間的間距要均勻,每一行的字數不要求完全一樣,但一定要相當,盡量給人一種整齊的感覺。

在《紅燭》中,詩人一開始贊美紅燭的美麗,隨后開始思考自己的內心是否和紅燭一樣紅。當他意識到他和紅燭一樣有真實的內心后,因紅燭不停燃燒的原因,詩人內心產生了矛盾和沖突。經過反思,詩人意識到紅燭并不是在自我破壞,而是在為他人奉獻。因此,他鼓勵紅燭繼續燃燒自己。

在第五節詩中,詩人見到了紅燭的眼淚,情感由贊美轉為憐憫。在第六節詩中,詩人再次為紅燭流淚而感到困惑,但最終他明白了紅燭流淚不是因為自己傷心,而是因為殘風侵蝕了它的光芒,它燒得不穩定才會流淚。這也展示了紅燭高尚的精神。

在第七節和第八節詩中,他繼續歌頌紅燭的眼淚。此時,詩人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詩節的長度也從九行變為六行,再變為四行。最后,第九節詩僅以兩個簡潔的句子收束全詩,在展現建筑美的同時很好地表達了詩人的情感。

詩人的情感是起伏變化的,詩句的長短也是不斷變化的。詩人情感的起伏變化與詩歌字數、行數的變化是一致的,蘊藏著詩人的巧思。

總之,《紅燭》具備“三美”特征,展現了聞一多先生對“三美”理論的探索與追求。

(作者單位:湖北省十堰市鄖陽中學)

猜你喜歡
紅燭單音節韻腳
What’s This?這是什么?
《霜天紅燭》
語文單音節詞教學初探
《花間集·更漏子》韻腳國際音標及韻腹整理札記一則
在農村小學語音教學中提升學生認讀拼讀能力初探
《笠翁對韻》韻腳分析
紅燭情
韻腳怎么押?
最美紅燭
聽音訓練對漢語單音節聽感清晰度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