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受恢弘的氣勢,體會深厚的感情

2023-04-09 01:41孫善麗
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上旬 2023年12期
關鍵詞:豐碑斗爭抗疫

孫善麗

《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是鐘華論發表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作者全面回顧了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的抗疫歷程,詮釋了偉大的抗疫精神。文章被收錄于新版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的第一單元。我們可以從文體特征、體例結構、語言運用、情感表達這四個方面來品讀這篇文章,感受其磅礴的氣勢,體會其中深厚的情感。

一、體例宏大,富有氣勢

從文體上看,《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屬于社論。社論是新聞評論的一種類型,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能代表政黨和權威媒體就新近發生的具有重大意義的新聞事件、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或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等闡述觀點、表達立場、引導輿論。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抗疫斗爭這一重大戰略成果的背景下,作者發表這篇文章,起到了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重要作用。

《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共八個部分,雖然篇幅比較長,但結構嚴謹、層次分明。作者分別從國家、人民、精神、理念、應對方法、國際合作等角度討論,全面、客觀、立體地報道了2020年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這一歷史事件。該文體例宏大、視野寬廣、各部分重點非常突出,體現了新聞社論的思想性、政論性和導向性。如,文章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從政治的維度強調了抗疫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根本原因,即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領導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闡明了中國人民在抗疫斗爭中展現出的強大精神力量,包括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和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作者還在文章中適時引用或化用了名言、詩文、典故等,使文章富有思辨美。如,“引子”部分的“浩浩長江水,巍巍黃鶴樓”和結尾處的“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極具詩意和畫面感;“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等詩詞名句不僅增強了文章的美感,而且展現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團結抗疫的精氣神。

作者在文章中還用了許多結構對稱、情感充沛的語句如“武漢,從來不是一座‘孤島;湖北,從來不是孤軍作戰”“歲月靜好,只因有人負重前行;穩若泰山,源于根基堅實如鐵”“反思,是面對災難的應有態度;改變,是面對問題的最好回答”“團結就是力量,公道自在人心”等,富有氣勢和感染力。

二、內容豐富,情感飽滿

在《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中,作者用具體的事例、詳實的數據、動人的細節,從多個角度對此次抗疫斗爭進行全景式的呈現。文章內容豐富,論證充分,情感飽滿,展現了恢宏磅礴的氣魄和振奮人心的力量,也體現出新聞評論的典型性和文學性。

作者將回顧與總結、記敘與思考、議論與抒情融為一體,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帶領我們全面回顧了這場偉大的抗疫斗爭,領略了新時代偉大的抗疫精神。如,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以鐘南山院士的感慨和疫情形勢持續向好的幾個時間節點引出防疫取得重大戰略性成果的根本原因,即“堅毅果敢、指路定向的領導力”“上下同欲、萬眾一心的組織動員力”“步調一致、令行禁止的執行力”。又如,在第二部分的結尾處,作者由抗疫斗爭聯想到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戰勝諸多艱難險阻的史實,印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越性是中華民族攻堅克難、邁向復興的根本保障”。再如,文章第三部分提及1938年武漢街頭“不死”的旗幟與2020年江城百姓為武漢“加油”的呼聲形成對照,表明中華民族始終挺立著不屈的脊梁,傳承著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作者綜合運用記敘、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以及比喻、擬人、排比、對比、對偶、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使文章富有語言美和情感美,充分表達了對黨和人民的熱愛之情。

《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是一篇極具代表性的新聞評論。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從不同的角度去品鑒文章,感受文章的思想美與情感美,理解并傳承中國人民在抗疫戰爭中所展現出的精神品格。

(作者單位:山東省日照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猜你喜歡
豐碑斗爭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畫”說抗疫
抗疫之歌
團結抗疫
豐碑
他們,是永遠的豐碑
朱允炆和叔叔們的斗爭(下)
正當防衛正當斗爭
豐碑
豐碑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