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須堅持知情意行的統一

2023-04-11 19:19陳春燕李巖
中國德育 2023年6期
關鍵詞:意志共同體中華民族

陳春燕 李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首次明確提出要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隨后,國家陸續出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文件。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奔訌娭腥A民族共同體教育,是新時代學校教育的重要責任。學校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要堅持整體思維,把握好知情意行之間的總體邏輯關系,引導學生從了解到觸動,從自發到自覺,從思考到行動,真正做到知行統一。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目標定位

學校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首先需要科學設定合理的教育目標。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是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知情意行一體化的過程,最終目的是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實踐與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基于知情意行四個維度,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目標定位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方面:知,即認知、觀念,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含義價值、形成過程以及各民族文化歷史精神的一體性。情,即情感、情緒,增強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熱愛、自豪等積極情緒體驗,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政治歷史觀和中國價值信念,厚植中華民族共同體情感。意,即意志、意愿,培養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理想信念與意志意愿,引導學生自覺投身實現中國夢的時代大任之中。行,即行為、表現,是知情意的外化形式,也是學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最終落腳點。

知情意行四個維度的教育目標在學校教學中,要依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認知特點由低到高、由淺及深,前后銜接、循序漸進地設置。知是前提和基礎,情是支撐和保障,意是催化和動力,行是外化和表現。只有通過認知、情感和意志的內化和認同過程,才能過渡到行為表現的外化階段,只有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銜接,才能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歸屬感,有效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目標。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內容構建

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依據目標定位,可以從理論認知、情感熏陶、意志培育和行動實踐四個方面構建教育內容。

(一)理論認知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提出:“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敝腥A民族共同體教育的理論認知內容應以“四個共同”理論為主。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人民共同開拓遼闊疆域,共同締造燦爛文化,共同書寫悠久歷史,共同孕育偉大精神。[1]這些甘苦交織的歷史實踐,蘊含著各族人民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精神。這些精神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重要內容。新時代“四個共同”理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方向指導和認知基礎,學生了解其中包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價值、文化歷史、政策制度,才能為進一步落實情、意、行等環節提供可能性。

(二)情感熏陶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敝腥A民族共同體教育情感熏陶以這“五個認同”為主要內容。 “五個認同”中,認同偉大祖國是對祖國的錦繡山河、廣袤疆域的熱愛,是對國旗、國徽、國歌的尊重,是對身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認同中華民族是對中華民族成員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的堅定[2];認同中華文化是對各民族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的包容之情,是對各民族政治歷史的珍視之情,是對各民族文化資源的珍惜之情;認同中國共產黨是認同黨的領導地位,認識到黨的領導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核心,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障;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未來發展方向的堅守?!拔鍌€認同”是從思想情感上增進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根基,為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情感支持和價值支撐, 架起了“知”與“意”之間承上啟下的情感橋梁。

(三)意志培育

實現中國夢的理想信念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意志動力。[3]中國夢不僅是國家夢、民族夢,也是每一個中華民族成員的夢,是青少年應為之奮斗的目標。中國夢是文化中國之夢。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民齊者強”“親仁善鄰”等思想觀念蘊含著民族團結發展的價值觀念,它們是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國夢的理想信念與個人發展砥礪奮斗的精神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提供了意志動力來源。個人夢想融入中國夢,可以鼓舞激勵學生堅定夢想實現的精神意志,奮力譜寫青春之歌,化情為行,助力愛國情、民族情轉化為力所能及的實際行動。

(四)行動實踐

民族交流交往中的判斷選擇能力和踐行能力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行動實踐體現。判斷選擇能力是指辨別、分析、評判破壞祖國統一、民族團結以及貶損民族優秀文化的各種現象和問題,自覺樹立正確價值觀,對自身的言語行為正確取舍和選擇。踐行能力是指在學習生活中觀察、感受、參與相關活動,知國、愛國、報國,形成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文化傳承、敬黨愛國的實踐參與能力。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實施路徑

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必須系統謀劃,找準路徑。

(一)曉之以理:提高政治意識,推動理論入心

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和“四史”知識是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理論基礎。教師要提升自身政治意識,將理論知識講活講透,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基石。

教師要塑造好自己的師魂,把握課堂教學環節和課下交流環節,做好榜樣,用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讓學生在積極向上的氛圍中潛移默化,進行政治認同、情感相依、文化互鑒、經濟互助等相關知識的積累,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打下堅實基礎。

(二)動之以情:挖掘特色素材,創設情感氛圍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能只靠教師機械的“講”,應該利用一些素材,創設情感氛圍,通過巧妙設計教學情境和教學活動呈現出來,形成良性互動,以此厚植師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情感。

一方面,應挖掘具有可感知性的特色素材。教師需要在領會課標精神和讀透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尋找適合學生的時政熱點、歷史材料、生活素材等特色素材,讓學生在可觀可感的教學中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歷史觀和文化觀,形成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應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情感氛圍。例如利用校史館、校內雕塑、校園廣播等宣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聯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持之以恒:拓寬文化視野,堅定理想信念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敝腥A民族共同體教育的意志培養目標在于推動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補足精神之鈣。加強中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要教育引導各族青少年從小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牢固身為中華民族成員維護中華民族的觀念,用初心砥礪信仰、用理論堅定信念、用實踐增強信心,自覺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熱愛者、建設者、捍衛者。[4]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重要精神源泉。應充分利用協調各種社會資源,大力開展實踐活動,了解革命先烈為了民族興亡而拋頭顱、灑熱血的不屈意志,努力感受新時期各族人民為實現脫貧、創新發展所做的不懈奮斗,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知史愛軍。應引導學生拓寬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信,將愛我中華的種子深埋內心,筑起防范民族分裂勢力滲透破壞的堅固防線,使學生真切感受中國韌勁、中國意志、中國信心。

(四)導之以行:結合課外實踐,融入實際生活

行動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落腳點和歸宿。既要通過課堂教育強化學生的認知、情感和意志,又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行動實踐,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知行合一。

應構建線下線上相融合的實踐機制。線下利用文化社團、學習小組等,開展實踐勞動、誦讀經典和文藝展演等多樣化的民族團結教育主題活動;線上打破空間限制,不同民族學校聯合開展活動,發揮互聯網和大數據優勢,讓各民族學生分享日常,體驗不同民族風情、風俗習慣和文化歷史。線上線下雙向聯動可以強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踐履。

參考文獻:

[1]周智生,李庚倫.以“四個共同”為核心: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7):1-8.

[2]祖力亞提·司馬義,高進.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J].貴州民族研究,2021 (5):8-13.

[3]江玲麗.“知情意行”視角下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內容及路徑[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3):21-26.

[4]周芳,嚴敏.中國共產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發展歷程與基本經驗[J].江漢論壇,2021(9):41-45.

【陳春燕,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李巖(通訊作者),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劉 燁

猜你喜歡
意志共同體中華民族
愛的共同體
時代新人與意志砥礪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西廂記》中的理性意志與自由意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