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深層民生保障:內涵特征與實現路徑

2023-04-17 13:13何云峰
廣西社會科學 2023年9期
關鍵詞:生存權最大化深層

何云峰

(上海師范大學,上海 200234)

為政之道,民生為要。關注民生、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必然價值追求[1]。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作出過一系列重要指示。他反復強調,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則,通過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切實提高和改善低收入群體生活水平[2]。黨的十九大報告也高度關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問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也提出:“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盵4]黨的二十大報告更是強調要兜牢民生底線,進一步做好惠民生、暖民心、強信心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實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5]。這一系列關于民生保障的政策深刻體現了我們黨和國家關注的中心與重點問題就是民生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人們對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人們對民生保障的認識也在不斷提高和深化。在這一背景下,深層民生保障應運而生,它不僅關系著共同富裕的實現,更關涉美好生活的達成??梢哉f,人們對深層民生保障的重視和關注意味著對民生問題認識的深化。因此,對深層民生保障的探討是有必要的,它能為新時代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提供理論參考和智力支持。

一、深層民生保障的內涵和特征

所謂深層民生保障,指的是以維護每個人的尊嚴和價值、提升每個人的福祉水平、促進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目的的民生保障。它是在傳統民生保障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深層民生保障是相對于傳統民生保障而言的。較之傳統的民生保障,它具有新的內涵和特征。傳統的民生保障更加注重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特別是強調對弱勢群體進行階段性的救助或兜底,因而具有選擇性或區分性特征。傳統民生保障主要屬于人道主義層次,它強調特殊人群特殊對待,而可能忽略劃分標準以外的人群,導致全員性不充分,故存在一定的缺陷或問題。而深層民生保障是建立在人人皆具有勞動幸福權的假設基礎之上的,它旨在保障每個個人勞動幸福的最大化實現,強調以人為本,關注每個人的尊嚴和價值、發展和福祉,它的涵蓋對象是全體社會成員,因而具有全納性和平等性等特征。深入研究深層民生保障的內涵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到深層民生保障和傳統民生保障的差異,持續不斷地努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優化民生保障的有效舉措。

(一)深層民生保障的內涵

談及民生保障的問題必然無法回避勞動這一核心范疇,根本原因就在于民生保障的實質是保障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抑或理解為民生保障的目的是要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因此,民生保障問題在根本上涉及的是滿足人的需要的問題。而勞動曾被馬克思指認為滿足人的需要的現實活動——“勞動這種生命活動、這種生產生活本身對人來說不過是滿足一種需要即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一種手段”[6],因此,作為人賴以生存的基本方式,勞動必然就成為民生保障所應關注的重點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民生保障也意味著保障人的勞動權利。值得注意的是,保障人的勞動權利不能簡單等同于保障人擁有勞動的權利,還應包括保障人擁有通過勞動獲得幸福的權利。所以,民生保障不應僅僅局限于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更應該進一步提升為保障人的發展、尊嚴和全面福祉。換言之,民生保障的目的不僅僅在于使人通過勞動維持基本的生存,更在于使人通過勞動獲得發展和幸福。

深層民生保障正是為實現這一目的而出場,深層民生保障不僅旨在保障人擁有勞動的權利,而且旨在保障人擁有勞動幸福。從“勞動創造人”的理論內涵來看,勞動不僅使人進化為自然生物意義上的人,還使人獲得個體意義上的發展(確證人的類本質,獲得屬人屬性)。也就是說,勞動不僅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手段,更是個體實現人之為人的目的[7]。因此,我們在這一意義上把勞動幸福理解為勞動使人因確證了人的類本質、獲得了屬人的屬性而感到深層的愉悅。由此可見,勞動幸福的程度跟人在勞動中獲得的屬人屬性之豐富程度是正相關的[8]。也是從“勞動創造人”這一理論根據出發,我們認為,人具有天然的初始權利,即勞動幸福權(通過勞動獲得屬人屬性的權利)。背離這一初始權利,人就不成其為人了。所以,深層民生保障從根本意義上來說,就是要保障人能夠自由地獲得屬人屬性,從而成為人的存在樣式[9]。

由此,我們也可以把深層民生保障理解為保障人的勞動幸福權及其最大化實現。這是深層民生保障的根本目的。勞動之所以使人與動物相區別的關鍵在于人除像動物覓食一樣可以通過勞動維持生存外,還可以通過勞動獲得尊嚴和幸福,獲得屬人屬性和全面發展。而勞動幸福權的實現程度就代表著屬人屬性的豐富程度,它在本質上展現的就是人的全面發展、人的解放和人的尊嚴實現的程度[10]。因此,保障勞動幸福權不僅僅是指保障人的生存權,更是指保障人的發展權。深層民生保障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保障勞動幸福權的最大化實現,促進人自由、自主而且全面地發展,讓人以人的樣式存在和發展。由此,每個人的幸福生活才能得到保障。當然,在保障勞動幸福權的最大化實現的過程中存在一個適度問題,即勞動幸福權的保障要與社會經濟發展條件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相一致,過快或過慢都會影響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幸福水平??傊?,深層民生保障是建立在勞動幸福權及其最大化實現的基礎之上的民生保障,旨在在保障人的生存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人自由、自主而且全面地發展,保障人的尊嚴和福祉水平不斷得到提升。

(二)深層民生保障的特征

傳統的民生保障并不具備保障勞動幸福權最大化實現的條件,它主要是淺層次的兜底或救助,具有維系生存的性質,因此也可以稱之為兜底性民生保障或基本民生保障。傳統的民生保障更多的是基于人道主義考慮而關注人的生存權。與發展權相比,生存權更加基本和不可缺少,但如果停留在生存權的保障上,就可能將人區分為不同類別,差別化地分別實施有效保障。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這樣的基本保障顯然不夠。當生存不再是一個問題的時候,更需要關注的是發展權以及人的其他權利。深層民生保障在本質上包含人道主義的生存式保障,但更多的是人本主義的保障,它遵循以人為本的邏輯,建立在全納主義認識論的基礎上,是更高層次上的全納型民生保障,是更能體現公平正義的民生保障,是更加展現屬人性的民生保障。

第一,深層民生保障具有全納性和多樣性的特征。深層民生保障的全納性也可以理解為更精細的普惠性,它建立在全納主義認識論的基礎上,以實現社會全體人的自由、自主而且全面的發展為價值目標,它兼顧每個個體的利益,堅持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而傳統的民生保障還處于一個滿足有限的低端民生階段,它的保障范圍并不能完全覆蓋所有社會成員,所謂的制度全覆蓋并不能等同于人群全覆蓋[11]??梢?,傳統民生保障的保障范圍是有限的,它針對的只是一部分特殊人群,所以并不能涵括全體人員在內。此外,深層民生保障還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它堅持以人為本,主張滿足不同群眾或個體間的多層次、廣泛性的差異化需求[12],從不一概而論,而是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把每個個體的訴求和需求放在第一位。這一點是傳統民生保障無法滿足的,傳統的民生保障只針對特殊的群體進行保障,設計統一的標準,因而無法滿足不同群體的個性化需求。因此,與傳統民生保障不同,深層民生保障具有全納性和多樣性特征。

第二,深層民生保障具有平等性和公平性的特征。深層民生保障的平等性特征體現在它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一視同仁,它不采取特殊情況特殊對待的方式,不差別對待任何人,而是強調全體人民的整體利益和福利享有的全民性。因此,它主張每個人都應該被同等對待,每個人都平等地享有接受保障和享受社會發展成果的權利,任何人都不會被排除在民生保障的范圍之外。而傳統民生保障更多關注的是生存受到威脅的特殊群體,其他沒有生存危機的群體很容易被看作不需要享有福利待遇的“強者”,因而其本質是假設一些人是需要社會扶助的弱者,另一些人是扶助他人的強者,這種假定本身意味著傳統民生保障并不是以堅持平等的原則為倫理先在條件。它可能傷害平等,雖然它是符合道德要求的仁愛行為。深層民生保障更加強調把平等性和公平性放在先在的位置。它主張人人都公平地享有被保障的權利,即使是目前不需要保障的人也不用擔憂未來的不確定性,因為深層民生保障的目的是保障每個人既有未來確定性又有超越個人努力之所獲的額外幸福,它要求關注每個人的自由、自主而且全面地發展,關注每個人的尊嚴和福祉。也就是說,人人都有出彩的機會,每個人都能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獲得屬于自己的幸福。

第三,深層民生保障堅持各盡所能和因勞稱義的基本原則。深層民生保障的目的是要在保障人的生存的基礎上促進每個人自由、自主而且全面地發展,提高人的尊嚴并使人獲得更加豐富的屬人屬性。而這些生存權和發展權的保障,必須最大化地激發人們的勞動內生動力,讓人們主動投入勞動過程中去,產生勞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才能實現勞動幸福。這意味著,“各盡所能”的勞動參與是幸福的前提。而幸福之所以能夠延綿不斷,就是因為每個人都能夠“各盡所能”,每個人都能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由此才有幸福生活可言。由于深層民生保障是建立在“各盡所能”的基礎上的,所以它具有持續性,并且可以反過來持續地激發人們的勞動內生動力,保障人們的勞動幸福,從而形成“各盡所能—勞動幸?!鞅M所能”的延綿不絕。不僅如此,每個人都有可能面臨失去勞動能力的風險,因此會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抱有擔憂和恐懼,而深層民生保障注重減少或消除這種未來的不確定性,確保每一個勞動者都擁有持續的深層民生保障。而傳統民生保障更關注階段性的救助或扶持,更多的是基于偶然性的保障。深層民生保障強調因勞稱義,把基于勞動的必然性當作“常態”,注重隨著人們勞動狀況的變化而動態地保障每個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有各盡所能的動力保障,有因勞稱義的理據支撐,深層民生保障就更能充滿活力和具有永續性。

總之,深層民生保障是不同于傳統民生保障的新型民生保障,它超越了傳統民生保障的人道主義形式,超越了傳統生存意義上的保障概念,強調以人為本,堅持全納主義原則。深層民生保障建立在勞動幸福權的理論基礎之上,旨在保障人們的勞動幸福,保障人人都能夠獲得并豐富屬人屬性,以人的樣式存在和發展。因此,深層民生保障是更深層次、更高級、更加展現屬人性的民生保障。這也是深層民生保障區別于傳統民生保障的根本特征所在。

二、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呼喚深層民生保障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越來越成為人們的現實需要和普遍的追求。而民生保障是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現實維度,它關乎社會整體福祉水平的提升。人民福祉的獲得和實現程度會影響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實現程度??梢哉f,良好的民生保障是共同富裕的前提,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標志[13]。傳統意義上的民生保障屬于基本保障,兜底的特點明顯,它尤其關注困難群眾的基本溫飽和生存,也關注每個人的生存權,但是傳統的民生保障還不能適應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要求。與美好生活要求相吻合的應該是深層民生保障,即不僅注重每個人的生存權更注重每個人的發展權,是生存權和發展權高度協調發展的新型民生保障。

(一)共同富裕的實現以深層民生保障為前提

共同富裕是以全體人民生活幸福為標志的社會發展新形態,是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價值目標,是全體人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的現實表達。共同富裕表征著人的需要的滿足程度,標示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它不僅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根本特征,更是人民群眾的共同理想和根本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4]。由此可見,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追求的終極價值目標,三者同等重要,但具有層層遞進的辯證關系:共同富裕的實現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前提,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以共同富裕為前提。而增進人民福祉就等同于做好深層民生保障,因為深層民生保障的目的就是要保障人民的勞動幸福權,提升人民的福祉水平,其本質是要使社會的整體福祉水平最大限度地跟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吻合。因此,從這一角度來說,深層民生保障是共同富裕實現的前提。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明確強調:“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促進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質生活的基礎性工程,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牢牢記在心上、時時抓在手上,確保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盵15]可見,深層民生保障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良好的民生保障有助于共同富裕的實現。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基于“深層民生保障的實質是保障人的勞動幸福權”這一理論基礎,深入地從兩個角度去理解深層民生保障和共同富裕之間的關系。第一,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深層民生保障為共同富裕的實現奠定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就深層民生保障的實質而言,深層民生保障不僅旨在保障人擁有勞動的權利,而且旨在保障人擁有勞動幸福。當這兩個條件滿足以后,人就能擁有勞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每個人都努力做到“各盡所能”,也就是說,當人們參與勞動并獲得勞動幸福后,人的勞動內生動力就能夠被激發出來,這就有可能為共同富裕的實現創造充足的物質基礎。因為共同富裕首先指的就是物質富裕,也就是物質資料的極大豐富和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而這一切都有賴于人們的勞動積極性的提高。深層民生保障正是以保障人們的勞動幸福為要旨,亦即保障人們勞動的積極性,由此,深層民生保障才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第二,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看,深層民生保障和共同富裕具有相同的價值目標。所謂富裕并不是僅僅局限于物質層面的富裕,還包括精神層面的富裕。進一步說,作為富裕主體的人追求的不僅是物質生活的富裕,更是精神生活的富裕,這一點深刻體現在人的需要方面。人的需要主要有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三種,每個個體都追求這三種需要的滿足和實現,而需要的滿足離不開深層民生保障。深層民生保障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之上,其實質在于保障人的勞動幸福權,也即保障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換言之,其實質在于滿足人的生存需要和發展需要。而共同富裕同樣意味著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的滿足。因此,深層民生保障的目的與共同富裕的目的是一致的,二者有相同的價值目標,所以實現共同富裕需要以做好深層民生保障為前提。

(二)美好生活的達成以深層民生保障為基礎

同樣地,美好生活的實現也要以深層民生保障為基礎。盡管目前學術界對于美好生活的定義有很多,但大家都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即認為美好生活指的是人們的生活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都能得到充分的保障、人們的多樣化的需求也能得到滿足的一種理想的生活狀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盵16]這段話不僅表明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物質需要轉變為美好生活需要,而且也表明了美好生活所應包含的兩個根本特征是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換言之,美好生活的實現需要以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為旨歸,而要實現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就是要做好深層民生保障,由此,深層民生保障也就構成了美好生活的一個重要向度。之所以要強調深層民生保障對美好生活的重要影響,是因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這一轉化迫切需要民生保障的升級,傳統的以滿足低端、有限的民生需要的民生保障已經不能夠適應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以滿足高端、全面的民生需要的深層民生保障才得以開啟。深層民生保障的實現程度關系著美好生活的實現程度,其價值旨歸是保障人民福祉和人民幸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因此,美好生活的達成要以深層民生保障為基礎。

美好生活是一個動態的概念[17],指的就是人們多樣化需求的滿足和各種生活的保障都達到了相對的最高水平且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的勞動幸福權也就得到了最大化的實現。這也正是深層民生保障的根本目的。從這一角度來看,深層民生保障的基礎性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深層民生保障有助于共同富裕的實現。深層民生保障以保障勞動幸福權的最大化實現為目的,因而也就使人們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充分保障成為可能。而這兩個方面都有保障,便意味著共同富裕的實現,因為共同富裕無非體現為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都達到相當的高度。一旦物質上和精神上都實現了共同富裕,美好生活也就必然得以實現。于是,三者之間形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邏輯鏈條關系:深層民生保障以勞動幸福權的最大化實現為根本目的,而勞動幸福權的最大化實現有助于共同富裕的實現,進而也有助于美好生活的實現。美好生活的兩個根本特征是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實現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才有可能算得上美好生活。因此,美好生活的前提就是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實現的前提是深層民生保障,所以,深層民生保障是美好生活實現的基礎??傊?,美好生活需要以共同富裕為基礎,共同富裕需要以深層民生保障為前提。第二,深層民生保障有助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對作為美好生活主體的人來說,人的全面發展是每個人的終極追求。因此,人們在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必然蘊含著人的全面發展這一訴求。而深層民生保障也是為奔赴這一目的而出場的,它旨在保障人的勞動幸福權的最大化實現,防止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剝奪人的存在樣式;它能夠保障人在勞動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使人在勞動中獲得全面的發展,實現人的尊嚴,提高屬人性的豐富程度。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也是美好生活的追求目標,因此,深層民生保障是美好生活達成的基礎。

總而言之,與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相適應的民生保障應該比傳統兜底式保障要走得更遠,屬于“基本兜底+”的概念,是深層民生保障的范疇。所以,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現時代追求呼喚深層民生保障。這三者之間存在深刻的聯系,但其核心都是以勞動幸福權的最大化實現為根本目標。深層民生保障的理論基礎是勞動幸福理論,亦即每個人誠實地、創造性地勞動,同時社會也要放大每個人的勞動幸福程度,保障人的勞動幸福權的最大化實現。而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是建立在深層民生保障基礎之上的必然追求,兩者都以深層民生保障為前提。

三、深層民生保障的實現路徑

新時代的開啟不僅標志著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需要的轉變,更標志著傳統民生保障的轉型和深層民生保障的出場。深層民生保障關系著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實現程度,同時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水平以及每個個體的發展水平??梢?,深層民生保障對于新時代人們的生存和發展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的當下,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使發展成果真正廣泛地惠及大眾,滿足大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現階段我們應該思考的重要的時代課題。讓每個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都得到保障,讓每個人都能各盡所能,因勞稱義,有尊嚴,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這就是大家一致要追求的目標。新時代人們對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深,民生保障所涉及的范圍也應該越來越廣,它不應僅僅局限于兜底和基礎的保障,而應向更深層次的以人為本的保障轉變。所以,我們應在做好傳統兜底式民生保障的基礎上關注深層民生保障,以勞動幸福為方法論,從個體勞動幸福權最大化實現的角度去探索深層民生保障的實現途徑。

(一)在做好傳統兜底式民生保障的基礎上關注深層民生保障

我們強調傳統民生保障向深層民生保障的轉型并不意味著要拋棄傳統的兜底式民生保障,實現民生保障“突飛猛進”式的超越和轉變,而是強調首先要做好傳統的兜底式民生保障,打好地基,再進一步提升其結構和質量,追求優化和升級,進一步實現深層民生保障。傳統民生保障側重于生存權的保障,深層民生保障是生存權和發展權并重甚至更側重于發展權的保障。

第一,做好傳統的兜底式民生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緊緊抓在手上,切實托住這個底?!盵18]也就是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兜住民生底線。而低收入群體、孤兒、特困人員、老年群體、殘障人士、無房無固定勞動收入人群等特殊群體的生活狀況恰恰體現著民生保障的底線水平,因此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決兜牢兜好民生底線[19],補齊特殊困難群體這塊“短板”,確保有需要的困難群眾能夠及時得到社會救助而不至于無法生活。傳統的兜底式民生保障就是針對困難或特殊群眾進行救助的一種保障方式,其發揮的是兜底或救助的作用。對于目前的民生問題來說,傳統的兜底式民生保障是必需的。因此,要做好傳統的兜底式民生保障,發揮好民生保障的社會救助等托底功能,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兜住民生保障的底線,同時也要健全常態化救助幫扶機制,加強兜底式民生保障建設,使救助或兜底工作持續有效地進行下去,確保民生保障工作的可持續發展,以此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第二,關注深層的以人為本的民生保障。傳統意義上的民生保障把生存權作為最高的權利加以落實,強調直接消除絕對貧困,是非常有意義的。中國14億多人口,能夠讓每個人的生存權都得到保障,這是十分不容易的。當然,生存權是一個大的總稱概念,要具體化為與人的生存相關的各個方面。例如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提到的“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概念,指的就是要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這一概念也成了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具體而言,“兩不愁”指的是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指的是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20]。但是,我們現在提及民生保障除要達到“兩不愁三保障”(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溫飽和生存)外,民生保障的內容已經逐漸擴展到養老保障、生活救助、住房保障、醫療服務、教育、就業、公共服務等多個方面。這也意味著當下民生保障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兜住民生底線,還在于提升民生保障的服務和質量,真正做到以人為本,超越傳統民生保障,轉向深層的以人為本的民生保障。對此,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要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全面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滿足老百姓多樣化的民生需求,織就密實的民生保障網?!盵21]可見,兜底式民生保障雖重要,但它已不能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民生需求。因此,需要關注深層的以人為本的民生保障,提高民生保障的層次和水平,致力于打造惠及大眾、滿足差異、注重平等、可持續的民生保障體系。這樣的一種深層民生保障關注的不僅僅是人們的基本民生問題,其范圍擴大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目的在于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人民群眾獲得全面的發展。

(二)以勞動幸福為視角促進深層民生保障的展開

生存權得到保障之后發展權必然提上議事日程。做好兜底式民生保障,并在此基礎上關注深層民生保障是開展深層民生保障的第一步,如何有效開展深層民生保障,使之真正落實才是我們接下來要思考的重要問題。眾所周知,實踐離不開理論的指導,深層民生保障的展開也同樣如此,只有有了正確的方法作為指導,才能有效落實深層民生保障。如上所述,深層民生保障的本質在于增進人民福祉、實現勞動幸福權的最大化,這意味著民生保障的問題歸根到底要落在作為人的存在根據和存在方式的勞動之上,由此,我們便可以圍繞勞動問題去探究深層民生保障的實現可能。換言之,我們可以從勞動角度思考如何做好深層民生保障,把勞動幸福作為一種方法論、一種視角,去探討如何促進深層民生保障的展開。

第一,提升勞動內生動力,激發勞動積極性。所謂勞動內生動力,指的是有勞動能力的人具有積極主動參與勞動創造的內在動力,并且愿意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勞動能力。這里包含兩重含義:其一,具有勞動能力的人,需要把這一勞動能力發揮出來;其二,除發揮本身具備的勞動能力外,勞動者還要自覺主動地提升自己的勞動能力。這兩個方面共同構成勞動內生動力的本質規定[22]。之所以強調提升勞動者的勞動內生動力,是因為深層民生保障的本質就在于實現個體勞動幸福權的最大化,而勞動內生動力的提升程度關乎勞動幸福權的實現程度。由此,從勞動幸福權的保障和最大化實現的角度來看,提升勞動內生動力是首要且必需的條件。只有當一個人的勞動內生動力被激發出來,他才具備勞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主動投入勞動創造,追求勞動幸福,勞動幸福權的實現才成為可能。因此,要想實現深層民生保障,必須從個體自身考慮,提升個體的勞動內生動力,激發勞動積極性,讓個體在勞動創造中收獲勞動幸福,進而實現勞動幸福權的最大化。要促進深層民生保障,就必須把提升勞動內生動力放在首位,這既符合各盡所能是按勞分配的前提要求,也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因勞稱義的基本原則。

第二,堅持因勞稱義原則,保障勞動幸福權。實現深層民生保障除從個體內部的角度提升勞動內生動力、激發勞動積極性外,還應從外部角度堅持因勞稱義原則,保障勞動幸福權。因勞稱義是指勞動的價值是最高價值,人人有通過勞動獲得幸福和實現自身價值(展現本質)的權利[23]。因此,提升勞動內生動力只是勞動幸福權實現的第一步,還應該注重堅持因勞稱義原則,讓每個個體都能在勞動中實現價值、獲得幸福。深層民生保障本質上是要保障勞動幸福的最大化實現,而社會主義強調的是個人幸福的社會化保障,因此,深層民生保障除從個體角度去思考如何進行保障外,還應該從社會外部角度去思考如何給予個體幫助和支持。對此,可以從三個方面具體展開:一是尊重勞動、維護勞動者尊嚴。尊重勞動意味著承認勞動的價值,勞動都是平等的,無高低貴賤之分,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都應該得到認可,尊重勞動有利于維護勞動者的尊嚴,提高勞動者的勞動參與度和勞動積極性。二是關愛底層,縮小人與人差別。當然,關愛底層并不簡單等同于同情弱者,而是要承認每個個體的主體地位,激發其主觀能動性,不僅如此,還要維護弱勢群體的利益,關注底層人民的生活現狀,為底層人民發聲,縮小差距,維護社會的公正和安定。三是人類要聯合起來,形成命運共同體,齊力構建生存社會化道路。人類聯合是人類共同面對重大問題時必須采取的一種方式,它強調的是積極的人類合作,以便克服共同面臨的困難,以謀得人類的共生共存[24]。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中國倡議擴大為國際共識的當下,人類聯合一致行動,走生存社會化道路是必然的選擇。單個個體必須依靠社會的輔助和支持才能生存,這也是個體生存社會化的意義所在。

因此,深層民生保障不僅僅是從個體自身出發去考慮如何實現勞動幸福權的最大化,還應該從社會外部出發思考如何從社會的角度給予個人幫助和支持??偠灾?,深層民生保障的實現應從內因和外因兩個角度去放大個人的幸福,讓勞動幸福的程度最大化,個人幸福的實現與放大是個人和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

猜你喜歡
生存權最大化深層
民事裁判中援引生存權現象分析
勉縣:力求黨建“引領力”的最大化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udying Abroad
考慮各向異性滲流的重力壩深層抗滑穩定分析
劉佳炎:回國創業讓人生價值最大化
循環經濟促進法環境、資源安全價值和生存權價值的探討
SAM系統對TDCS數據的優化處理與深層應用
生存權的法理學分析
對“醫患失去信任”的深層憂慮
戴夫:我更愿意把公益性做到最大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