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制現實與映現人心:智媒體“技術+人文”的運作邏輯

2023-04-18 06:43信險峰
北方傳媒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虛擬現實現實人工智能

文/ 信險峰

新媒體發展方興未艾, 智媒體已經悄然登場。所謂智媒體就是網絡新媒體的智能化發展,也可稱作智能媒體。 智媒體進一步發揮人工智能效用,在一定層面實現人與媒體的智能溝通。 媒體是人類傳播器官與接收器官的延展, 而人工智能的加入,則使傳播器官和接收器官獲得了智能加持。 “媒體+智能”可以通過模擬現實,跨越時空,實現傳播與接受的智能升級。 人工智能終究是工具,媒體內容依然是王者。 內容創作者和接受者的原始動因都是人,智媒體的內容終將映現人心,反映人性。

一、智能+人性:科技賦能傳媒,人性賦予靈魂

當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傳媒領域,智能媒體也就隨之誕生,但是人工智能技術再高端,終究沒有靈魂,智能媒體需要人性賦予其靈魂。

(一)人工智能:科技賦能傳媒

人工智能持續介入傳媒行業,從智能采集到智能編輯,從智能管理到智能分發,從智能生產到智能消費,人工智能持續改變傳媒生態。 預測人工智能技術給傳媒帶來的重大變化并非易事,人工智能技術的巨大潛力往往在實踐中才能得以彰顯,如同人類發明了用電,但發明用電之初并沒有預測到電腦的誕生。 發明的連鎖鏈條既長且復雜,一方面我們需要放開眼光預測技術可能創造的奇跡,另一方面需要回到人性基本層面做出預測——技術發明最終將落在滿足人們基本需求上面,技術需要以人為本,技術需要蘊含人性之光。 智能技術提升網絡傳播能力同時,也將推動新媒體創新。 智能時代,互聯網將從電子互聯平臺擴展為智能物聯平臺,物聯平臺同樣是信息平臺,新的媒體傳播平臺也將隨之誕生。 新的信息平臺必然呼喚新的媒體,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工業、生活等方面的多樣化應用,智媒體也將基于工業、生活、社交、游戲等多個領域開發出新的媒體應用。

智能媒體將實現對各類場景的連接、模擬、搬演,為受眾提供切近現實的場景體驗。任何創新都會有歷史的影子,智媒體也會基于已有新媒體而展開,智媒體內容也將基于影像、聲音、文字而展開。智媒體會最大限度調動人類原始感官, 充分利用人類的視覺、聽覺、觸覺乃至嗅覺,同時調動接受者的想象力,不斷推出能夠更好契合人類心靈需求的文化產品。

智媒體的發展是一個漸進過程,就像人工智能機器人會經歷從半自動化到自動化的過程,所謂智媒體也是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基礎上,逐漸融入人工智能技術。 “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智能寫作、代碼生成、有聲閱讀、新聞播報、語音導航、影像修復等領域。 ”①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傳媒當中,既代替了一部分人力,也必然激發媒體內容與傳播形式的創新。

(二)智能媒體:人性賦予靈魂

智能媒體在得到科技賦能的同時,還需要賦予其靈魂。 技術是人性的延伸,只有符合人性的技術才能長久,反人性的技術將逐漸湮滅。 人類發明了大量的自我毀滅的武器,這樣的技術在發明之初暗含人性的惡。 傳媒因技術發展而不斷更迭,總是有更加符合人性的傳媒技術出現。 一種傳媒技術能夠取代另一種傳媒技術,一定是其更好地滿足了人性當中更為切近的需求,智媒體也同樣如此,但在技術之外, 還要賦予智媒體以靈魂——符合人性,不能反人性。

智媒體應當避免出現“反人性”設計,關于“反人性”設計在生活中并不鮮見。比如,卷筒衛生紙的封口被一些制造商設計成緊緊粘住的狀態, 絲毫不考慮使用者是否方便; 有些水果銷售商給每一個蘋果都貼上標簽,并且難以一次撕干凈;很多服裝制造商將商標牢固地縫在服裝上面,想摘掉商標非常困難,而保留又因貼身而令人不舒服;有的電源插座即使有兩副插孔, 但往往只能同時插進一個插頭;USB接口從不標注正反面, 只能通過試錯實現正確對接……“反人性”設計如此之多,以致有了一個專門名稱,叫做諾曼設計——美國心理學家唐納德·A·諾曼對設計不佳、 不利于用戶使用的設計所給出的命名。諾曼設計是“愚蠢”設計、“反人性”設計,只是因為已經成為既定規則,更改成本非常之大,甚至會帶來混亂,所以也只能繼續延續這些“非人性”設計。

并非所有“反人性”設計都可以被忍受,對于媒體來說,很可能因為“反人性”的糟糕設計而被淘汰。 當年MSN和QQ曾展開過競爭,MSN無法與QQ抗衡,這其中有“水土不服”的諸多原因,但產品設計上的失敗仍不容忽略:MSN不如QQ簡潔,用起來不如QQ簡便;MSN在文件離線發送、文件斷點續傳、群功能等方面的設計都不如QQ。 在激烈的同質化競爭中,如果不能做出人性化的設計, 不能給用戶提供優質體驗,那么最終結局就是被用戶淘汰, 智媒體也不例外。智媒體應當以人的基本需求為本,在設計上符合人性,通過人性化的構造賦予智媒體以靈魂。

二、現實+虛擬:傳媒介入現實,微縮人類世界

隨著媒體應用愈加廣泛,智媒體也將更為廣泛地介入現實生活當中,并且會從時空維度和內容維度微縮人類世界。

(一)場景互通:傳媒介入現實

在傳媒技術發展的傳統時代,傳媒場景與現實場景有較大差距,現實場景與傳媒場景很容易區分開來。 隨著智媒體的廣泛應用,在一定層面實現了現實場景與傳媒場景的互通,因為傳媒已經更深入地介入現實當中。 新媒體可以深度介入現實,可以撬動現實,網絡電商、手機支付就是最佳例證。 基于新媒體發展起來的智媒體則可以更廣泛地介入現實當中,無論是購物還是支付都可以更好地溝通虛擬與現實。僅僅是對于5G的應用場景,“專家給出的判斷是‘二八定律’——80%用于物與物的通信,如工業互聯網、車聯網、遠程醫療等,20%的應用是對現有4G應用體驗的升級和深度挖掘, 如超高清視頻、虛擬現實、智能家居等”。

在比較原始的傳播溝通當中,人類通過自然的聲音和光影完成信息接收, 并且是原始化的溝通方式,無需文字和圖畫。 隨著圖畫、文字的出現,傳媒場景漸漸脫離了現實場景,接受者接受傳媒信息需要通過對圖畫、文字的想象進入傳媒世界。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 所搭建的自媒體逐漸延伸到人體器官上面,形成了對接。 這種對接的高級形式,則是實現傳媒場景與現實場景的互通,智媒體所要達成的最佳效果應是實現傳媒場景與現實場景的互通,這也必然使得傳媒更深入、更廣泛地介入現實當中。

科技不斷發展,人類器官感知外界的功能卻變化很小,依然是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五大原始感官感知世界,并且觸達范圍有限。 隨著傳媒技術的發展,虛擬化身份和表情識別提升了互動互聯的真實效果, 線上與線下的切換更加自然流暢,每個人都是實實在在的信息傳播平臺,而互聯網則通過技術手段, 提升了自然個體的傳播效能,使自然個體融入傳媒世界當中。

從互聯網時代到智能時代,不但人與人的交流溝通傾向原始狀態, 人機交流方式也將回歸原始。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正是力圖通過虛擬技術,借助人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這些最基本的人類原始感官,使得傳媒深度介入現實,讓信息傳播在更高意義上回歸原始,實現傳媒場景和現實場景的互通。

(二)靈境技術:虛擬微縮世界

“虛擬現實由來已久,錢學森院士稱其為‘靈境技術’, 指采用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生成逼真的視、聽、觸覺一體化的一定范圍的虛擬環境, 用戶可以借助必要的裝備以自然的方式與虛擬環境中物體進行交互作用、相互影響,從而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和體驗?!毙旅襟w平臺海量增加,多到數不勝數,如果聯想生活中的人類個體,每個個體都可以成為傳播平臺,只是傳播效能與互聯網傳播不可同日而語。每個人都可以打造屬于自己的傳播平臺,無論是原始的溝通狀態,還是互聯網相互勾連的交流模式,其本質意義是相通的。 科技不斷發展,人類器官感知外界的功能卻變化很小, 依然是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五大原始感官感知世界,并且觸達范圍有限。 對于互聯網傳播來說,所有的互聯網傳播都可以抽象為信息傳播,所有的信息傳播都應當能夠被人類最基本的感官所感知,換句話說,回歸人類最原始的感知和溝通狀態,才是最高級的互聯網技術實現。5G技術在提高信息傳播能力的同時,通過虛擬現實、模擬現實、增強現實,使得網絡溝通回到自然層面,如同面對面交流。

自從電影電視發明以來,人類對現實世界的傳播模擬與接受想象不斷趨近現實,甚至無需借助文字,只需視音頻就能很好地反映傳播和理解這個世界。 對于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的人來說,人類的原始接收感官無法獲知文字背后的意義,電影電視的發明讓文盲也可以獲知更多外界信息。 進入互聯網時代,尤其是進入“互聯網+5G+AI”時代,人類獲取外界信息能力進一步增強, 原始感官被充分利用,新的傳播技術可以最大限度反映現實、 模仿現實、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接近達到回歸人類原始溝通狀態的目標世界被虛擬、被微縮。

智能技術可以讓虛擬世界更切近真實世界,通過靈境技術,虛擬現實世界,微縮現實世界。 “虛擬(增強)現實(Virtual Reality,VR/Augmented Reality,AR)內涵界定是:借助近眼顯示、感知交互、渲染處理、 網絡傳輸和內容制作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構建身臨其境與虛實融合沉浸體驗所涉及的產品和服務。 ”互聯網傳播因其虛擬化程度高,可以深度介入現實,可以撬動現實,網絡電商、手機支付就是最佳例證。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就是實實在在的信息傳播平臺,而互聯網則通過技術手段,提升了自然個體的傳播效能,使自然個體可以將信息傳播得更廣更遠。 “人工智能時代的大幕已經開啟, 機器人技術(Robotics Technology)將與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通信技術(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操控技術(Operational Technology)進一步有機融合,引爆全球的機器人革命?!雹凇盎ヂ摼W技術+5G技術+智能技術”將進一步延伸受眾感官,增強虛擬效果,通過技術使世界變得更小,實現人機融合、人與媒體的融合。 相對傳統媒體來說,新媒體傳播不但增加了受眾之間的互動,更增加了海量的傳播站點,現實生活中每個自然人都是一個傳播站點。 智媒體傳播在自然人這一傳播站點基礎上增加了更多技術手段,使受眾相互連接,或者說對受眾感官做出了增強處理。 相對傳統媒體來說,新媒體傳播不但增加了受眾之間的互動,更增加了海量的傳播站點,現實生活中每個自然人都是一個傳播站點。 新媒體傳播在自然人這一傳播站點基礎上增加了更多技術手段,使受眾相互連接,或者說對受眾感官做出了增強處理。 互聯網不斷追求傳媒的理想傳播效果,就應是通過無限高仿真的虛擬現實, 無限接近現實,VR直播、VR全景視頻、VR游戲,通過人機融合和靈境技術,從時空維度和傳媒內容維度, 高仿真地虛擬這個世界,微縮這個世界。

三、傳媒+社交:傳媒對接感官,互動高階回歸

傳媒終究要與人類的感官對接,所謂智媒體應當更加智能而非簡單被動地與人的感官對接。 當智媒體與人的感官實現智能對接,那么基于此的社交互動效果也將得到提升——借助智能科技實現向自然互動方向的高階回歸。

(一)智能傳受:傳媒對接感官

報刊、廣播、電視這些傳統媒體的出現,尤其以現代的定期報紙的出現為標志,人類的傳播史進入現代傳播階段。 現代傳播媒介的出現,既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也加大了傳播的廣度,與口耳相傳相比, 現代傳播媒介在傳播水平方面無疑顯著提高,在傳播范圍方面也變得更遠更廣更久。 雖然傳統媒體在傳播方式上有了巨大進步,但其傳播方式也帶有先天弊端——遠離了自然原始、口耳相傳的信息傳受方式,變成了單向接收、缺少互動、極不自然的傳受形式。 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在傳播之前就已經做出了預設, 傳播內容一旦進入傳播渠道,就沒有了更改的可能,傳統媒體也就難以根據受眾的需求對內容做出實時的調整和更改。

傳統媒體制造的單向傳播方式,已經延續了幾百年,如果上溯至最古老的報紙,乃至書籍的出現,那么這種單向傳播方式已經延續了幾千年,而互聯網的出現逐漸改變了這種傳播模式。

互聯網是極富技術承載能力的龐大平臺,很多高科技場景都可以在互聯網上面得到應用,近些年興起的VR技術就完全可以應用到互聯網世界。 “虛擬現實是利用計算機模擬產生一個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提供用戶關于視覺等感官的模擬,讓用戶感覺身臨其境,可以及時、沒有限制地觀察三維空間內的事物。 ”③互聯網發展的方向,一方面技術越來越先進,另一方面越來越適應人類的原始化的傳受方式,無論是普通的視音頻傳播,還是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的建構,都是在向這個方向努力。 互聯網出現的初期與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大致相同,也是以單向傳播為主,但是隨著BBS等一系列公開交流方式的出現,改變了單向傳播的方式——互聯網不但實現了互聯,還實現了互動。 互聯網所提供的互聯互動功能,類似于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面對面交流,這與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形成了巨大反差。 傳媒已經泛化為社交的一部分,而社交也泛化為傳媒一部分。

書籍、報刊、廣播、電視使人遠離了原始的口耳相傳的傳播模式,互聯網媒體的出現則使人們逐漸向原始交流模式回歸,所謂虛擬現實即是對原始接收感官的喚起。 5G技術所實現的“高帶寬、低延時”將使得信息傳播越發接近現實,大大縮減了因時空造成的傳播障礙距離, 實現人際交流的高階回歸,傳媒也在此基礎上得到升級。 互聯網始終試圖使傳播傾向于虛擬現實,即時交流平臺和社交平臺的創建是最為鮮明的例證,而傳統媒體對虛擬現實就不是如此熱衷,這與技術本身的限定有關。 互聯網的互聯特性使其可以再造一個虛擬的現實世界,而人工5G技術的應用無疑會在視音頻領域取得重大突破,5G加上智能技術, 可以讓受眾依靠原始感官比較真切地感知現實世界以及虛擬世界。 何謂社交,何謂游戲,何謂傳媒,將實現混合交融,而這也正是現實生活的本然狀態。

最方便人類使用的媒體,是能夠依靠人類感官自由接收信息的媒體,所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無非是基于人類原始器官即可達成比較理想的傳受效果。 智能科技將使智媒體變得愈加紛繁炫目,在接受層面,則傾向于實現對原始接收方式的高階回歸——利用眼耳口鼻這些最基本感官就能接收跨時空的高保真信息。 新媒體的快速進化與智媒體的出現,不是與人體感官拉開距離,而是使得媒體能夠與原始感官直接對接。

(二)傳媒社交:互動高階回歸

自古及今, 時空構成了人類溝通的巨大障礙,紙媒跨越了時空,但讓交流遠離了自然狀態,廣播電視很好地模擬了現實, 但同樣讓交流遠離了自然。 Web2.0時代高流量互聯網媒體都具有了社交屬性,這使得傳媒與社交實現了深度融合,社交平臺也是媒體平臺,媒體平臺也承載社交功能。 高科技的社交方式似乎遠離了原始溝通模式,但實際上通過虛擬現實而不斷趨近現實,而最為趨近現實的社交模式當然是模擬面對面溝通,現代傳媒通過視音頻溝通不斷拉近時間與空間距離,似乎一切都變得觸手可及。5G智能傳媒技術所能描畫出的傳媒景觀同樣是與社交屬性深度結合, 同時融入游戲成分,社交、資訊、游戲將成為新傳媒智媒體的基本構成。5G時代的互聯網既要構筑主流傳媒平臺,同時還要構筑社交平臺。

智媒體借助“互聯網+5G+新應用”的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讓受眾仿佛又回到自然的原始的傳受狀態,只是在技術層面比原始傳播更廣更及時,擁有更多可能性,并且能夠跨越時空。 互聯網智媒體技術不斷達成的更高目標就是,人類能夠充分發揮原始的視聽接收器官,通過多種形式接收各類信息。 從口耳相傳的原始時代到圖畫文字時代, 再到讀圖時代、視音頻時代,直到近在眼前的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的智能時代,互聯網智媒體將借助這些新生科技力量,逐步顛覆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

傳統媒體傳播屬于人類溝通的“不自然”狀態,人類溝通的自然狀態應當是面對面交流,既有點對面交流,更有點對點交流,但傳統媒體很難做到這一點。 互聯網傳媒技術從開發即時交流工具開始,就在不斷模擬現實, 試圖將現實搬演到互聯網上面,智媒體將起到助推作用。 互聯網媒體已經深度介入現實,并且必然會干預現實,而究其本質,互聯網已成為人類相互感應的共用器官。 智媒體時代的傳播將通過模擬現實、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最大限度地實現對人際交流方式的原始回歸。

四、智媒+人文:現實連通人心,傳媒融入智能,技術以人為本

智媒體能夠提升信息傳播能力, 豐富傳播效果,實現信息傳受向自然方向的高階回歸,而在傳媒融入智能的同時,尤須以人為本。

(一)實踐創新:傳媒融入智能

隨著智能技術應用到媒體當中,從內容制造到內容傳播都可以在實踐當中獲得創新。 當傳媒融入智能,傳媒會綻放出更佳的傳播效果。 “央視、新華社、光明網等均推出了數字人主播,支持從音頻/文本內容一鍵生成視頻, 數字人主播和數字人記者,已在全國兩會、春節晚會等大型報道和節目中廣泛應用。 ”隨著技術進步,信息的搜集、編輯、發布變得愈加多樣,而人工智能的融入使得傳播效果大為提升。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將‘5G+4K/8K+AI’應用到冬奧音視頻內容生產過程中, 實景演播室+虛擬現實技術、AI‘時間切片’技術、央視新聞AI手語主播等黑科技在冬奧會的表現令網友驚艷。 ”④

關于傳媒實踐創新,一是從創作內容、表現形式方面實現創新, 這主要依靠極佳的創意來實現,二是通過科學技術在制作呈現、傳播形式、接受效果方面實現創新。 人工智能在傳媒方面的應用無疑屬于第二方面,但同時,隨著智能技術帶來的傳媒創新, 思想創意方面的創新也會隨之生發出來,就像人類發明了電視傳播技術,必然會出現電視傳媒的創新。 智能時代的媒體既要構筑主流傳媒平臺,還要構筑基于互動傳播的社交平臺,但社交互動方面是傳統媒體的弱項,為適應智媒體發展,傳統媒體入駐新媒體領域,應當充分利用智能技術,提升平臺的互動傳播功能。 進入智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應當通過融入智能技術,在傳播技術、內容創意、社交互動等方面進行立體的實踐創新。

(二)智媒發展:技術以人為本

傳媒融入智能技術, 自然會促進傳媒實踐創新, 但這種創新的最終指向應當是技術以人為本。從新媒體到智媒體實現了快速進化, 但相對來說,人類進化卻非常緩慢,這就要求智媒體應當以人為本,使得虛擬現實更進一步,在技術創新、運營創新基礎上增加新的表達方式,方便人類使用,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 更好地滿足人類的表達欲,能夠很自然地接收外界信息。

傳媒本性屬人, 傳媒技術需要經過人化的過程。 “傳媒學是人學”,傳媒技術也須以人為本,傳媒的終極關注應當落在人的身上。 傳媒本性屬人,傳媒技術需要經過人化的過程,智媒體也不例外。 雖然傳媒關注整個世界的各類信息,但讓接受者找到更好的自己,應當是傳媒的正向價值所在。 媒體因信息傳播而存在,只要是人們有意搜集或傳播的信息,就暗含一定的價值取向,并且會有意無意影響接受者的價值觀。 技術也從來不是簡單的冰冷技術,尤其是能夠影響信息傳播的時候,技術是人化之后的技術,不是純粹的自然生成。 技術應當以人為本,“技術+人本” 應當成為傳媒業的主流構成——技術讓傳媒更接近人類的需求與想象,以人為本讓傳媒更符合人類的主流發展。

現世的合理欲望應當得到肯定和滿足,這也是人文主義者所提倡的基本主張。 人性既有復雜易變一面,也有相對穩定和大體相同一面,而基于對人性的尊重, 尤其是基于對人的基本欲望的尊重,誕生了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humanism)一詞來自拉丁文的‘humanitas’,‘humanitas’最早出現在古羅馬作家西塞羅和格利烏斯的著作中, 意思是指 ‘人性’、‘人情’和‘萬物之靈’?!雹萑吮局髁x、人道主義、人文主義,此三者有相通之處,都強調了人的現世價值, 以及追求現世幸福的權利。 不僅在5G時代,4G、3G時代,以及從更早的報紙、廣播、電視這些傳統媒體,到互聯網新媒體,乃至最新出現的智媒體之前的新媒體, 也基本整體來說都是世俗媒體,新媒體的主要價值就是滿足現世人們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以人為本的理念應是智媒體需要秉持的基本理念。

媒體本質由人賦予, 媒體雖沒有生理上的生命,卻會形成精神上的人格烙印。 當代傳媒行業在現代科技促發下呈現爆發式增長,而在技術飛速進步的同時,人本理念不應缺失,人本主義的合理成分已經在國家社會層面得到廣泛認同,傳媒業也不例外。 傳媒業在很大程度上是世俗的,這里所說的“世俗”并非含有貶義,只是對現世生活的表達。 現行政治制度、社會秩序、消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世俗化的,而傳媒正是世俗化的一部分。

肯定現世的生存, 肯定現世的欲望與理想,肯定人性當中的基本構成, 這是人本主義的基本理念,人本主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世俗化的。 “人本主義的核心是強調人是哲學的出發點和歸宿,要求尊重人的生命、情感、意志、本能的意義和價值,把人當作世界的本真和最高的存在。 ”⑥人本主義的現實意義在于否定了“神權”與“皇權”,否定了專制與集權,肯定了人的個體價值與自由價值。 5G時代的傳媒業智媒體將依賴人工智能技術的升級與拓展,形成新的傳媒秩序和傳媒格局,進而實現新的傳媒景觀。 對此,人本主義思想不應缺失,而應成為傳媒景觀智媒體的理念支撐。

結語

“互聯網+新媒體+智能技術” 是現代傳媒技術發展的必然,人工智能將無限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互聯網將無限鏈接現實,現實世界與互聯網構建的虛擬世界將深度勾連, 網民在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切換將顯得愈發游刃有余。 生活在“互聯網+智能”時代的個體將被智能技術重塑,分眾傳播、算法傳播、螺旋效應,將使得個體孤獨變成不同群體間的孤獨,群體圍觀將形成巨大力量, 在輿論場形成共振效應。 從無限虛擬到回歸原始,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互聯網發展的方向。 互聯網傳播擴大了人類感官的觸及范圍, 擴大了人類交往的范圍,傳媒與社交愈發變得混合難分。 模擬現實、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介入現實、映照現實,這既是互聯網傳播的本質呈現,也是互聯網傳播的提升方向。

注釋:

①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智能白皮書(2022 年)》,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204/P02022041261325512427 1.pdf。

②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時代的機器人3.0 新生態》,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1804P020170808540 572421125.pdf。

③劉潔、 王慶揚、 林奕琳:《5G網絡中的移動VR應用》,《電信科學》2018年第10期。

④王佳航、董文宇:《智能、沉浸、深融:冬奧報道智能媒體升維》,《中國傳媒科技》,2022年第4期。

⑤胡敏中:《論人本主義》,《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

⑥張奎良:《“以人為本”的哲學意義》,《哲學研究》2004年第5期。

猜你喜歡
虛擬現實現實人工智能
我對詩與現實的見解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數讀人工智能
REALITY BITES
風口上的虛擬現實
虛擬現實技術向科幻小說借靈感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一種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強現實交互App的開發
現實的困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