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推進普通高校開展老年教育的思考

2023-04-18 17:53丁紅玲
高等繼續教育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普通高校辦學老年人

丁紅玲,原 揚

(山西大學 繼續教育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一、問題的提出

自20世紀90年代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至今,我國成為了世界上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目前正經歷著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齡化進程,老年人口的養老問題、生活質量提升問題以及勞動人口的負重問題等已經成為影響國泰民安的戰略性問題。在此背景下,國家高度重視積極養老與老年人權益保障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教育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杠桿,“通過老年教育的杠桿聯動作用可以促進老齡化問題解決”。[1]顯然,發展老年教育已成為積極老齡社會的普遍共識。近年來,我國老年教育發展迅速,老年大學數量增加、老年人口入學人數增加、老年群體接受教育的意識增強,但快速發展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有限的老年教育機構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老年教育需求,成為制約老年教育發展的嚴重桎梏,從而影響了積極老齡化戰略國策在實踐中的落實。普通高校是現代教育的重要機構,也是開展老年教育的重要場域,普通高校開展老年教育,既是豐富老年人暮年生活、實現積極老齡化的主要渠道,也是緩解老齡社會的老齡人口負擔、促進經濟發展、促進政治民主與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新時代建設學習型社會、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必然要求。盡管普通高校具備開展老年教育的資源,國家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中也提出了高校辦老年大學要從服務本單位退休職工轉向服務社會老年人的倡議,也有一部分高校響應此倡議,但大部分高校老年大學的大門并沒有向社會老年人敞開。

二、普通高校開展老年教育的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我國高校呈現出數量多、分布廣、學科全、層次明的良好局面,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高校數量達到3013所,其中普通高校1239所。[2]在我國人口老齡化與老年教育高等化、大眾化的歷史背景下,普通高校開展老年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履行普通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的責任與使命要求

普通高校是知識的殿堂、人類文明的府庫,其功能不僅在于儲存、傳遞知識,開展學術研究,更在于發揮終極關懷的作用——服務社會。換言之,服務社會是普通高校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即普通高校利用自身的學科、專業優勢和人才、信息資源為社會直接作出貢獻。普通高校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文底蘊,擁有豐富多樣的學科門類、健全完善的學科體系和高智力資本的師資隊伍,是人類知識和優秀文化資源的聚合地、輻射源。同時,普通高校還具有較為完善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和圖書館、體育館等健全的校園文化環境設施。在我國目前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的現實情境下,普通高校應踐行其終極使命,履行為社會服務的職責,積極舉辦老年教育,為老年人群提供切實關懷,釋放普世價值。如此,普通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才能真正得到發揮。

(二)解決當前老年教育供求矛盾的現實要求

老年教育是一種準公共產品,也是一種社會福利,具有普惠性。整體上看,我國老年教育存在著需求旺盛,供給疲軟、供不應求的問題。據中國老年大學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我國約有7.6萬所老年大學(學校),在校學員約有1088.2萬人。[3]但這個數字僅覆蓋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4%左右。[4]老年教育潛在的需求旺盛,但老年教育優質資源嚴重短缺。我國目前的老年教育機構主要包括老年大學、開放大學、社區學院(社區學校、社區老年學校)、以及各類公共文化教育設施(如文化活動中心、圖書館、博物館等)。但是其中老年大學數量較少,社區開展老年教育的機構和服務網點也較少,沒有形成廣覆蓋和密集性滲透。而由普通高校舉辦老年教育,提供老年教育的高端服務,可以破解老年教育供求矛盾,是彌補老年教育供求缺口、提升老年教育品位的有力補充。

(三)推進老年教育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毋庸置疑,伴隨著我國構建終身教育體系與建設學習型社會國策的倡導,近年來我國老年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總體來看,我國老年教育辦學機構無論是老年大學,還是社區學院、社區老年學校的師資力量匱乏嚴重,專職教師較少,往往以兼職教師為主,而囿于其優質師資的匱乏,其教育活動開展勢必力不從心,從而辦學質量受到局限和影響,社會效應也大打折扣。普通高校薈萃了各類學科和專業領域的學術精英人才,擁有優質的師資隊伍和雄厚的學科底蘊,能為老年教育提供專業化服務,普通高校這一天然優勢可以為老年教育潛在需求者搭建“教育大超市”,提供種類齊全、品類豐富的優質課程與教育文化資源,提高老年教育檔次,推進老年教育向更高質量發展。

(四)推進老年教育社會化的必由之路

老年教育社會化是指老年教育要向社會輻射、覆蓋以及整個社會都要擔負起老年教育的責任,這便離不開全社會力量的參與,包括企事業單位、社團組織、群眾性自治組織,以及公民個人的參與,尤其是離不開教育資源豐富的普通高校的參與。普通高校具有強大的辦學優勢,與其他企事業單位、社團組織、群眾性自組織以及公民個人相比,普通高校屬于正規教育,辦學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辦學層次高、規模大,軟硬件設施雄厚,由其開展老年教育可以有助于老年教育向規?;?、規范化、成熟化方向發展。與同為高等教育機構的職業院校相比,普通高校學科門類齊全、專業師資配備過硬,同時一些學科還設有碩士點、博士點,有龐大的學科梯隊,由其開展老年教育如虎添翼,有助于促進老年教育及老年教育學科向縱深發展??傊?普通高校是積極老齡化背景下發展老年教育不可忽視的力量,是推動老年教育社會化的助推器。

(五)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的題中要義

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是推進全民終身學習與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支撐。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是為滿足全體社會民眾不同的學習需求的教育大系統,由兩大體系構成——普通教育(學前教育、基礎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子系統和繼續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子系統,而老年教育作為繼續教育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中的短板。要彌補老年教育這一短板,需要積極探索老年教育在實踐中的推進路徑,需要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包括高校的力量,通過借力高校資源,尤其是普通高校的優勢資源,發揮普通高校的高勢能、高勢位作用,釋放高集約能量,引領老年教育向高質量、高層次、高水準方向發展??梢?借助普通高校力量,發展老年教育是推進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優化與健全完善的重中之重。

三、推進普通高校開展老年教育的策略建議

如上所述,普通高校作為知識的殿堂、人才與智力資本的薈萃地以及文化的輻射源,我國老年教育的興盛與發展需要普通高校的參與與助力。在終身教育與學習型社會建設時代,普通高校不再是曲高和寡、游離于社會的“孤島”,而應成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中心,普通高校開展老年教育責無旁貸。如何促進普通高校轉變辦學理念,積極服務國家積極老齡化戰略的實現,需要從制度、經費、責任意識、校社合作機制、評價等方面著手完善政策、建立機制、采取措施。

(一)完善政策法規,讓制度來保駕護航

政策法規對普通高校開展老年教育具有導向性、規范性、保障性和引領性作用。近些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發展老齡事業的政策文件,如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2022年《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的通知》等,地方層面(如北京、天津、江蘇)也出臺了相關政策。無論國家層面還是地方層面的政策都涉及高校舉辦老年教育的倡導,但其中有關高校包括普通高校開展老年教育的相關政策粗放,只用“支持”“鼓勵發展”“推動”等字眼倡導,缺乏具體的行動方案,不具有感召力、行動力和可操作性。而且,相關政策存在可持續性不強的問題,往往是綱領性政策頒布后,缺少后續專項配套政策跟進,因此無法真正落到實處。為優化普通高校開展老年教育的政策環境,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如設置專項經費扶持政策,對高校包括普通高校開展的精品課程、精品專業進行獎勵扶持;開展政校合作,對于一些公益性的老年教育項目,可適當嵌入市場機制,由政府出資購買服務,以招標的方式將項目承包給有資質的大學[5],提供優質服務;可逐級下達任務,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制定并實施普通高校服務老年教育的項目計劃或行動計劃,如在省內(市內)知名的普通高校建立老年教育基地,成立銀齡學習中心,以此興辦老年教育,優化老年教育格局。

法律法規是普通高校開展老年教育的根本保障。我國目前只有《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該法雖然提到老年人有繼續受教育的權利,也提到了鼓勵社會力量辦各類老年學校,但沒有針對性的有關普通高校開展老年教育的倡導。鑒于當前我國普通高校開展老年教育缺乏立法支撐,需加快制定我國的《老年教育法》,立法中首先要明確老年教育的管理部門和老年教育實施機構,尤其要將普通高校作為老年教育的實施機構單獨列出;要厘清普通高校開展老年教育的管理部門,確定教育部門作為其行政管理的上位部門。要對普通高校在老年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權利、責任、義務等做具體明確說明,如明確普通高校作為老年教育的主體地位及龍頭地位作用,明確普通高校具有開放校內資源、開展老年教育、服務老年教育、送教進社區、送教進養老機構的責任義務,還要對普通高校社團組織以及志愿者組織參與老年教育的權利、責任、義務作出具體說明。

(二)增加經費投入,增設專門機構部門

經費是各項事業順利開展的保障。國家一直重視對高等教育事業的投資,這也為普通高校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據2022年6月財政部、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顯示,高等學校收入包含財政補助、事業、科研事業、上級補助、附屬單位上繳、經營和其他收入等部分。高等學校經費支出大致分為教育支出、科學技術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和其他支出。[6]但在其教育支出板塊缺少服務社會的教育開支部分,更缺少開展老年教育的專項支出。由于專項支出的缺位,普通高校也并未設置開展老年教育的部門處室。普通高校下設黨政機構、教學機構、群團組織、教輔機構和附屬機構等機構部門,其中設有離退休工作處(或老干部處),該處室隸屬于黨政機構,管理本校離退休教職工事務,面向本校離退休教職工開展相關業余文化活動和教育活動,但普通高校并沒有單獨設立老年教育處,面向社會開展老年教育。

為促進普通高校老年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首先,應增加經費投入。致力于推進高校開展老年教育的實踐踐行,各級政府有關部門(教育部門、財政部門)需高度重視,設立普通高校開展老年教育專項資金,??顚S?。為確保經費的使用成效,普通高校要按照財務制度規定使用老年教育專項資金,并及時報送使用情況的報告,接受主管部門檢查、驗收。其次,在專項資金的支持下,普通高校要設立專門機構部門,單獨開設老年教育處室,并配備相關的人員,負責老年教學、教務管理及相關社會服務事務。要在增設處室后,及時進行老年教育處室內管理架構的完善、管理人員的增設、規章制度的建設等工作。同時要清晰部門工作職責,老年教育處應負責面向社會開展老年教育的相關事宜,牽頭與校內其他教學機構開展合作,開發、開展富有本校特色的老年教育活動,并負責推廣本校老年教育辦學,向社會開放,惠及校外老年群體。

(三)履行社會服務職能,增強責任和參與意識

普通高校的社會服務面向應該是全方位的,關照到各類人群,但從現實情形來看,大部分普通高校服務于老年教育的責任和義務的理念缺失,其服務于社會的能量并未充分釋放。普通高校在社會服務這一領域,除了開展校內外產學研一體化活動,以及面向社會成人包括在職人員開展學歷和非學歷的教育與培訓外,并未關注到占社會人口總數18.9%的老年人群,其服務面向視域逼仄,遺忘了社會老年群體的教育訴求,這就使得其社會服務的職能大打折扣,其獨有的文化魅力難以充分彰顯。長期以來,我國普通高校參與老年教育的意識淡漠,辦學封閉。目前開展老年教育的高校包括普通高校僅有200所左右。[7]而且大部分普通高校沒有獨立辦學,只是依托本校老干部活動中心面向本校退休職工開展老年教育的相關活動。

致力于推進老年教育的開展,我國普通高校應積極履行社會服務職能,增強責任和參與意識。第一,普通高??梢砸劳斜拘1擢毺毓δ軐傩缘睦^續教育學院開展老年大學或者建立銀齡學習中心,面向社會開展老年教育。繼續教育學院可以通過整合校內各院系資源,面向社會辦班,細化專業,開發健全完善的課程體系,打造特色品牌,同時打造一站式立體化教育服務平臺。如沈陽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下設夕陽紅學院,專門從事中老年教育培訓,為所有有意愿且有能力學習的老年學習者提供豐富多樣的課程;蘇州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開展了銀齡學習中心,聘用本校在職或退休教師,開設如“從古代詩文中讀吳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課程。第二,普通高校應致力于我國老年教育的社會化發展,推進“無圍墻學院”的理念。比如可借鑒美國的“老年寄宿教育”的做法,可在寒暑期舉辦老年進修班,利用寒暑假等空檔時間,將教室、圖書館、宿舍等場所對老年人開放;或者可在普通高校附近興建“退休村”,方便老年人學習。[8]也可以平時設置本科課程旁聽名額,讓老年人以非注冊學生的身份在課堂上旁聽,開展非學歷教育;也可以面向社會舉辦切合老年群體興趣的專題課程,服務老年人的需要。第三,普通高??刹捎枚鄬蛹?、多樣化的教育供給模式滿足老年人的多元化學習需求。[9]除開展非學歷教育外,應借鑒其普通高等教育培養制度,拓展老年教育深層次需求,開展學歷教育包括本科階段學士學位教育和研究生階段碩士學位教育,其中,本科階段課程可由三部分構成:選修課程、必修課程、通識課程,修完本科課程以后,可以繼續攻讀“專攻科”,學習研究生碩士學位科目,其課程包括必修科目和選修科目。每個階段的課程都規定要修夠一定的學分,同時要完成相應的畢業論文。以幫助老年人持續學習,將學習成果可視化、正規化。第四,發揮普通高校優質資源服務老年教育的功能,建立方便老年人學習的網上學習平臺。普通高校應利用互聯網技術,在一定范圍內實現高校網絡教學資源共享,建立網絡學習平臺,上傳豐富的學習視頻并及時更新,使更多老年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優質的高校教育資源。第五,服務于人口老齡化與老年教育實踐發展的要求,普通高校應開設“老年教育學”及相關專業,重視老年教育的理論研究,結合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提升學科專業水準,為老年教育學科發展培養專業人才。同時建立老年教育師資培養基地,為區域老年教育機構輸送人才。如上海師范大學老年大學成立了上海市老年教育培訓中心,承擔了全市老年教育師資培訓工作,在理論研究與實踐培養中推動老年教育向更高質量發展。

(四)健全校社合作機制,優化校社合作方式

社區是老年人的基礎性生活場域,以社區為陣地開展老年教育可以使老年教育的普惠性理念真正落地,這就需要普通高校釋放其優勢資源,與社區聯手開展社區老年教育。近些年來,在社區教育活動中,普通高校囿于管理體制的局限以及長久以來形成的重學術、輕社會實踐的慣性思維模式,在大眾文化教育推廣方面處于被動和觀望狀態。[10]普通高校沒有重視服務社區的長期價值和科學性,沒有做出參與服務社區的總體規劃,與周邊社區互動性差,面向社區老年人的教育活動過程、目的、形式具有隨意性,與社區缺乏長期合作,沒有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合作模式,僅止于一些短期的項目活動,致使社區老年教育開展缺乏堅實的智力支撐和文化支撐。

為此,一方面,要優化合作機制。完善的合作機制是校社達成深度合作的保障。一是地方政府要建立校社合作專項資金,加大資金投入,對普通高校和社區合作的老年教育項目以及合作開發的老年教育課程和老年教育特色品牌等加以重點扶持。二是要建立校社合作的協調機構——社區老年教育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服務中心”),可以由政府提供資金,支持“服務中心”的建立,使得該服務中心成為協調多方的中樞,普通高校和社區也要分別派遣專人在中心任職,助推“校社融合”;其三,校社雙方可以以“服務中心”為平臺,共同制定包含合作愿景目標、合作方式、合作項目內容、合作預期成果的參與章程,并依據章程開展工作,建立完善、合理的評價體系,及時評價與改進。另一方面,進一步優化校社合作方式。第一,普通高校應與街道社區合作,建立高校社區老年大學或者分校,開展老年教育。并積極承擔社區老年教育工作者的培養任務,利用本校專業教育資源,培育有素質、有能力的專職老年教育工作者;第二,致力于推進養教結合,可以采取本校與社區養老機構“一對一”或者“一對多”合作方式,開展向對接養老機構公益“送師資、送課程、送資源、送活動、送信息、送志愿者”的六送服務。[11]除合作辦學外,服務于社區打造“十五分鐘”學習圈,普通高校還要樹立長效合作理念,為社區老年學習睦鄰點、社區老年樂學書苑等的建設提供專業指導,并對社區在開展老年教育中遇到的問題提供咨詢服務,形成長效服務機制。第三,普通高校要在社區建立老年教育實踐基地,開展人才培養的深度合作,一方面可為本校相關專業學生提供實踐機會,拓展學生實踐能力,使學校培養的人才符合實際需求;另一方面可為社區老年教育機構補充新鮮血液與新生力量。

(五)完善辦學質量評價體系,提升老年教育質量

質量評價是教育發展的“指揮棒”,有什么樣的評價體系,就會發展出什么樣的辦學導向。長期以來,我國普通高校辦學質量評價機制只是側重于對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兩個維度。雖然2020年發布的有關高?!半p一流”建設成效的評價方法中也將“社會服務評價”作為重要一維,但僅止于聚焦普通高校相關的成果轉化對社會的貢獻,忽視了普通高校服務于社會更多群體的辦學功能。在這樣的評價機制下,為了獲得更多的政策和經費扶持,普通高校自然側重于人才培養和科研產出。政策導向自然使得其他社會服務工作(包括老年教育)及績效受到旁落,不被重視,從而也不會將教師和學生參與的老年教育活動作為績效考核要素納入考核與評價范圍,致使老年教育作為社會服務板塊在普通高校評價體系中缺位。

對于普通高校而言,辦學質量評價體系起著指向標的作用,實踐中要健全完善普通高校老年教育辦學質量評價體系。首先,完善對教師和學生的考核標準。如要把教師參與老年教育的情況(如送教進社區開展專題講座、開展志愿服務、開展咨詢服務)等作為年終績效考核和晉升職稱的重要指標;要把學生參與老年教育志愿服務的情況量化,計入學分,作為評獎評優及就職的考量指標,同時,也要建立起完善的校內學生社團服務考核指標,鼓勵社團組織積極參與老年教育志愿活動。其次,要完善對辦學單位(如繼續教育學院)或送教服務單位(如相關院系開展送教進社區、進養老機構服務)的評價機制,制定其開展老年教育的評價標準,對其辦學業績及社會效應予以認可,并作為獎優罰劣的依據。此外,為了鼓勵普通高校積極參與老年教育,政府考量普通高校社會服務的評價要素應進一步多元化,除對普通高校提供產學研一體化服務作為評價要素外,還要將普通高校服務社會、開展老年教育的情況作為考核普通高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并對其予以經費獎勵與補助,使普通高校開展老年教育“有章可循”。

猜你喜歡
普通高校辦學老年人
認識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談情說愛”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辦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晉招生錄取統計表(不含2C)
中外合作辦學在晉招生錄取情況一覽表
網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提升
越來越多老年人愛上網購
普通高校音樂教育教學改革探析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學改革探討
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