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勞動教育的育人邏輯:“微”生活化模式視角

2023-04-18 17:18錢海軍
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 2023年7期
關鍵詞:生活化勞動育人

彭 藝 錢海軍

(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珠海 519000)

2019年,教育部發布《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對職業院校的學生提出“結合實習實訓強化勞動教育”的要求。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將勞動教育正式納入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案,并進一步明確了高職勞動教育的內容。在教育部推進的“雙高計劃”建設項目中,高職學生的勞動教育再次被擺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構建“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勞動教育體系與推進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方案成為“雙高計劃”的目標。

毋庸置疑,高職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職業人才的類型教育,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具有天然的條件和優勢[1]。高職院校應對標“雙高計劃”要求,科學定位勞動教育的育人邏輯,清晰界定勞動教育的實施策略,精準把脈勞動教育的實施效果[2],有效落實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以提升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質量,增強高職勞動教育供給。

1 高職勞動教育的育人意義

高職院校加強勞動教育是貫徹落實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對多樣化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深化“雙高”建設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對學生傳承技術技能,提高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的良好風尚等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一,勞動觀是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導能夠讓學生熱愛勞動、崇尚勞動,踐行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第二,勞動教育是培養學生勞動實踐能力的必備選項。高職學生在課程實訓、頂崗實習、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中可以掌握勞動工具的使用,積累勞動經驗,使實踐技能不斷提升。第三,勞動教育本身就包含了對勞動者體質和心智的鍛煉。整個教育過程中所體現的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和積極熱情的勞動態度能夠在增強其體質的基礎上,提高其發現美好事物,創造美好、欣賞美好的能力。第四,高職開展勞動教育是新時代國家頒布的系列高職教育改革制度文件的重要內容,高職院校實施勞動教育,創新勞動教育特色課程,勢必帶動整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體系改革和課程改革,有利于高職院校的“雙高計劃”建設,提升高職人才培養的質量。

從長遠計,構建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體系可以形成良好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閉環環境。在學校,學生接受優質的勞動教育資源,養成優秀的勞動品質,形成正確的勞動精神;在家庭,學生以家庭成員的身份參與家庭勞動實踐,學會尊敬長輩、尊重家庭勞動成果、勤儉節約,養成感恩的品質;在社會,學生在獲得更多勞動教育資源的基礎上,自覺踐行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樹立職業道德,提高職業能力,規范職業行為,增強職業榮譽感和認同感,并以此影響身邊的人,逐漸形成良好的社會勞動風尚。

2 高職勞動教育的育人邏輯

“雙高計劃”建設對高職院校構建適應新時代的勞動教育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體現了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邏輯。勞動教育的實施應始終貫穿于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遵循系統化、科學化、合理化的育人效能原則和內在要求,以實現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回歸。

2.1 系統育人:培養以職業道德為核心的勞動價值觀

勞動教育育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職業文化和職業道德是勞動教育育人的重要內容。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具有天然的融合優勢,能夠在人才培養全過程積極主動地結合不同專業、不同行業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文化實施全方位的育人措施,充分體現“愛國、誠信、敬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高職勞動教育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用“體系”的觀點來設計勞動教育實施的各環節,注重勞動教育的“內容”與教育實施“方法”的制約關系與影響效度,從通用勞動價值觀和工匠精神出發,設計職業榜樣示范,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對未來職業的職業文化與職業道德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同時,高職院校開展職業勞動體驗[3],通過實踐性的勞動體驗感觀,深刻理解勞動的價值、深刻認識敬業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意義。這是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頂層系統設計的特色之處,也是必由之路。

2.2 科學育人:培育以職業規劃為導向的勞動拓展能力

高職院校實施高等職業教育,勢必與行業、企業間進行頻繁而緊密的交流合作。學校通過與行業、企業之間的信息數據共享獲取學生勞動能力素養培養的要求和內容,并將其作為高職生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提前納入學生職業規劃,科學制定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開展綜合實踐性課程,甚至通過教師親身參與體驗專業勞動來設置勞動教育方案,設計勞動教育課程。以職業規劃為導向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已經成為高職學生勞動拓展能力培養的主要途徑。勞動拓展能力的培養有效提升了學生未來對職業的適應性和崗位任職的穩定性,真正體現出勞動教育育人 “知行合一”的本質[4]。

2.3 合理育人:養成以職業適應為目標的勞動習慣

人通過不斷適應社會環境、參與社會活動、學習社會規范、履行社會角色等實現社會化,進而成為社會人。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工作中,構建以職業適應性為目標的勞動習慣養成機制,為學生進入職場、從事職業勞動提供了穩定的心理基礎。高職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從事某種職業,開啟人生的職業生涯,首先要面對職業環境。從勞動教育方面講,這些具有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勞動者要在思維習慣、勞動心理、勞動習慣等方面迅速適應其所面對的產業和職業環境,快速找到個人職業發展的路徑。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合理性就在于將職業勞動習慣貫穿于專業教學的全過程,將勞動習慣作為課程考核的指標,將技術習慣、思維習慣、個人文明習慣的養成作為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關鍵點,這也是高職院?!半p高計劃”建設對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

3 高職勞動教育“微”生活化模式的建構

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加速了數字時代下自媒體的快速發展,微信、微博等App作為信息傳遞工具,逐漸重構著社會管理模式和人民生活方式,并已滲透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由此產生了“微文化”。以微信、微博、微信息為主體的“微”生態正在通過高校教育作用于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尤其需要“德才兼備”:掌握綜合技術技能與培養正確的職業理想并重。勞動教育作為高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路徑,源于社會生活和職業實踐,為在“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有效嘗試。高職院?;凇拔ⅰ鄙鷳B,將勞動教育育人工作融入學生學習過程和生活空間,積極主動地利用“微”文化的傳播優勢,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習慣和職業行為,是當前“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有效開展勞動教育育人、構建特色勞動教育體系的得力工具。

信息時代下的“雙高計劃”建設,學校應主動融入“微”生態環境,積極主動地結合高職學生群體的生活實踐,有針對性地建構“微”勞動教育化模式,全面、緊密地關注學生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養成,改革和創新勞動教育育人模式,有效發揮勞動教育對學生職業道德與職業理想的正向引領作用。

3.1 “微”生活化模式建構的路徑規劃

高職勞動教育的“微”生活化模式,需要充分發揮“微”文化的泛眾化與快速傳播化的特點,以“微”媒體為載體創設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建立多層次、易交互、可拓展的教育網絡,讓勞動教育內容與學生的實踐性課程相結合,讓勞動教育意識融入學生生活實踐。

3.1.1 發揮勞動教育“主渠道”的綜合育人價值

“雙高計劃”建設對高職人才培養的要求,使勞動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作用更加明顯。勞動教育不能簡單地歸結為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它是結合學生勞動教育課程、專業課程、實習實踐項目課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培養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德育教育。所以,勞動教育的實施首先要轉變對勞動教育范疇的僵化理解,重新界定勞動教育的內容、勞動教育課程的屬性,優化設計課程教學實施各環節,這是提升勞動教育質量的關鍵。其次,結合學生多元個性、思維活躍、對互聯網信息敏感的特點,充分挖掘和選擇“微”文化中具有正面導向和教育意義的生活場景,重構教學內容,以引起學生共鳴。最后,調整教學方法和手段,基于生活場景設計教學環境,通過讓學生直接參與、場景體驗、團隊協作、總結交流等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在勞動教育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讓勞動教育實踐育人的學習效果得到充分發揮。

3.1.2 強化勞動教育“第二課堂”的實踐育人功能

高職教育的職業性和社會性特征決定了高職學生的實踐性活動是勞動教育與社會生活實踐融合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勞動教育通過實踐活動融入生活場景,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和勞動品質,為高職學生健全職業人格提供厚重的文化載體和全程性實踐平臺。高職勞動教育“第二課堂”的實踐教學以社會調查與實踐、專業實習、頂崗實習三種綜合性實踐課程為主要內容。社會調查與實踐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社會生活,較快地融入社會勞動。專業實習與頂崗實習是學生職業素養養成的生動場景,是學生了解職業、樹立職業認知和崗位認知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的思想、心理、行為和技能得到內在統一。從勞動教育理論的實踐化角度來講,高職院校應主動擴展實踐渠道,將“微”生態元素融入生活實踐,開發、設計、提煉融入勞動教育內容的“微”媒體,引導學生深刻體驗社會勞動,逐漸形成正確的職業理想。

3.1.3 創新勞動教育“第三課堂”的網絡生態育人

高職勞動教育的“第三課堂”是實現勞動教育“微”生活化的直接載體,能夠拓展勞動教育的內容范疇與工作空間。高職院校主動進入網絡教育空間,通過“微”媒體的傳播,搭建虛擬網絡的“微”互動平臺,并為學生進入虛擬網絡空間、參與網絡“對話式”的主體探討提供交互接口、用戶界面以及各種支撐資源。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的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總數達5.63億戶[5]。移動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數字信息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范圍逐漸擴大,以手機為中心的智能終端設備成為“萬物互聯”的基礎,個性化、智能化應用場景加速融合,具有快捷、時效、共享、碎片化等特點的“微”媒體已經成為學生獲取實時資訊的主要渠道。從現實境遇講,高職院校在引導學生客觀探索和辨別“微”媒體信息的同時,更應該充分運用和發揮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優勢,開設、設計符合高職勞動教育的“微”媒體產品,讓勞動教育的理論觀點與“微”文化、“微”媒體、“微”信息等相結合,讓勞動教育滲透學生學習、生活的各方面,構建勞動教育的“微”生活模式,以此創新高職勞動教育的網絡平臺,讓“第三課堂”的網絡“陣地”成為學生喜愛的“應用市場”。除此之外,高職院??梢詫趧咏逃暗谌n堂”與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相結合,如學業、學習動機、就業、職業選擇等,挖掘和拓展“第三課堂”的網絡育人功能,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職業觀和職業精神,為學生就業提供決策支撐,實現專業人才的供需信息對稱。

3.2 “微”生活化模式建構的策略選擇

“微”生活化模式是一種創新性的生態系統,高職院校需正視“微文化”對學生勞動認知、勞動價值取向、職業習慣的影響,積極營造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育人環境,創新開放理念,研究勞動教育的生活化模式建構對策,創建提高勞動教育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6]。高職勞動教育“微”生活化模式是利用“微文化”傳播載體,主動掌握學生思想動態,開展實效性、針對性勞動教育活動的實踐依據?!拔ⅰ鄙鷳B下,作為知識運用而存在的“實踐-方法”話語沖擊著傳統“勞動教育”的話語權威。建構高職學生“微”生態下的勞動教育話語權,提升話語內容的導向性,是高職院?!半p高計劃”建設背景下勞動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高職院校從內容、形式、路徑、保障四個維度樹立創新理念,拓展和創新勞動教育理論觀點,能夠適應新時代下學生意識發展的需要,將勞動教育的創新理念融入人才培養的各環節,最終確立勞動教育在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具體來講,內容上以“微媒體”為載體,吸收主流觀點、整合國家優秀的傳統文化,從中汲取積極向上的主題內容,將其與職業品質、職業思想、校園文化有效融合在一起;形式上借鑒“微媒體”的設計思路和結構,通過“微”化處理的碎片化內容快速傳播、有效滲透到學生學習空間和生活場景中;路徑創新則是從創新工具的層面將勞動教育“微”生活化,通俗點講就是高職院校要主動收集學生信息,與時俱進,利用學生喜愛的網絡平臺和工具,研究、開發和拓展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移動式教育模式,如微信公眾號、智慧職教云等,向學生推送各種具有勞動教育正面導向的“微”資源、“微”資訊,逐漸形成圍繞學生學習、生活的勞動教育“微”生態。

另一方面,高職勞動教育的“微”生活化需要以開放理念引導,讓勞動教育的每一項成果惠及學生。開放意味著最大限度地選擇性接受網絡“微文化”對勞動教育模式、教育內容與方法的各種積極與消極影響[7]。創新開放性的勞動教育理念需要源于勞動教育實施的主體,即要對內強化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的整合凝聚之力,對外充分挖掘“微”生態資源,“內合外拓”地引導學生參與勞動教育“微”生活化環境的構建,以增強高職學生文化自信、話語自信、職業自信[8],更好地踐行高職勞動教育的理論觀點。

4 結語

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的發展之術,更是高職院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路徑。高職院校理應在深刻理解和把握勞動教育重要價值的基礎上,以“微”媒體為重要載體,把握學生勞動思想意識和勞動行為,變革教育模式、調整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將“微”元素融入勞動教育工作,構建和創新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微”生活化模式,創新性地推動高職勞動教育健康發展。

猜你喜歡
生活化勞動育人
初中生活化寫作教學實踐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如何讓數學教學生活化
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初探
如何將數學知識生活化
熱愛勞動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