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空圖“味”論中的詩之二維審美空間及其生成

2023-04-18 20:04梁小悅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詩味司空韻味

梁小悅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1)

“味”是中國古代詩歌理論的一個重要范疇,具有獨特的文學理論價值和審美價值。唐代司空圖是中國古代文論中“味”說的總結者,他在對前人“味”論的繼承和發展中提出“韻味”說。在研究《與李生論詩書》與《二十四詩品》等文本有關“味”的過程中,司空圖逐漸探索出了一個基于“味”展開的審美韻味空間。這一審美空間主要涵括從“咸酸”到“醇美”的二維鑒賞之境,其中既包含了司空圖詩歌的表層題材和深層意味之間的關系問題,涉及鑒賞客體與主體兩種對象,還包含了詩之“味”具有進階性、層次性的二維思想。這是“味”范疇發展至司空圖時期不可忽視的一個節點,也是“味”范疇在中國古代文論研究中的一個突破性成果,創新了以“味”論詩的理論觀點,提供了以“味”論詩的實踐路徑,具有探究意義和研究必要。故而,本研究以司空圖“味”論的審美空間為研究對象,梳理“味”由感官知覺向審美心理發展的歷程及余韻,并著重分析司空圖“味”的意蘊、二維審美空間的生成及最終呈現效果。

學界對司空圖“味”論的研究成果較多,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清晰梳理“味”這一范疇在中國古代文論中的發展,探析“味”在演變歷程中的軌跡及其深刻的意蘊與美學價值,以史的眼光理清和總結“味”的理論;二是基于司空圖“韻味”本體基礎,以橫向對比、層次結構及接受學等視角切入理論,為深入了解司空圖“味”論提供不同路徑??傮w來看,這些研究多為探究“味”作為單獨概念使用時的演變,以及在詩與“味”二者的相互滲透直至結合成為一個獨立完整的概念過程中的微妙變化,而關于司空圖“味”在詩中所呈現的空間結構特性談論較少、較簡??紤]以上情況,本研究將以“味”的發展脈絡為理論背景依據,以司空圖文論思想為主體,對司空圖“味”論的二維審美空間作專門解讀;梳理司空圖“味”的形成過程,對司空圖“味”論的構成要素、詩與味的審美韻味空間以及其審美特征和效果進行探索。

一、司空圖的“味”論與詩歌的二維審美空間

唐代司空圖在發展前人論“味”特別是鐘嶸的“滋味”[1]說的基礎上形成了其自身獨特的關于“味”的審美理論,這是對前人文論的系統性繼承與發展。司空圖吸收和總結前人關于“味”的論述主張,由基礎的感官之“味”向心理、精神以及審美愉悅的“味”發展[2]。他從審美客體形象性、情感性同藝術美感之間的聯系、“味”與主客體的協同思想出發,明確在《與李生論詩書》中提出了“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詩”[3]47的重要原則。這是對前人特別是鐘嶸的詩味審美理論作了新內容的補充。同時,在“辨詩”問題上,司空圖進一步提出了要明辨“咸酸”和“醇美”之“味”,并對兩者的涵義和關系作了展開論述,促進了“味”的審美鑒賞體系的形成和完整,也構成了基于“味”延伸的極具司空圖特色的二維審美空間。

司空圖在論述“味”過程中,發現了內藏于詩之間并呈現二維進階性的審美空間。他在《與李生論詩書》《與極浦談詩書》和《二十四詩品》等作品中肯定前人對“味”的意蘊的拓展及以“味”入詩的審美理論,同時融入了自己的審美理念,提出“辨味言詩”的主張。而就是在“辨味”動機的驅使下,鑒賞者由摸索詩歌之“味”的路徑去探尋詩歌之意,詩歌內生審美空間由此逐步顯露。在對這一思維的探討中,司空圖生成了基于“味”展開的二維審美品評空間。具體來說,即他認為詩歌自詩人創作開始,便孕生著一個廣闊的審美空間,詩歌之“味”充盈并支撐著這一空間的運行,是詩歌空間得以延展運轉以及鑒賞者展開審美的必然要素與路徑。其中,司空圖認為“味”在詩歌中存在創作者與詩文本、鑒賞者與“味”詩的二維層次,存在“味內之味”和“味外之味”的不同行動維度。司空圖的審美空間便在不同維度的辨尋中循環豐富。此外,在空間的“味”之中,鑒賞主體和鑒賞客體是相互作用與統一的。這都是詩歌鑒賞品味的要求,也是司空圖構設審美理論的要素,共同構成了他品評詩歌的審美空間。同時,他還具體要求審美主體應具有“辨味”能力,能辨析審美客體具有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致”及“味外之旨”,即藝術作品的“韻味”。這也是“咸酸”和“醇美”互相作用構成的兩個層次,是構成司空圖“味”的審美空間的材料。因此,無論是外物內情感發而生發出詩歌及詩歌空間的詩人,還是極力投入詩歌中去拆解、驅趕留白、融合和重新構建詩歌空間的審美鑒賞者,他們都必然要找到詩歌之“味”、明晰“味”之層次,再以豐富多元的“味”為方向去迫使詩歌深廣的空間顯露、運行??偠灾?,這些要素形成一個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共同構筑了司空圖詩味審美的二維空間體系,為后世詩歌等文藝作品的品評提供了由此向彼進階的、能顯現無窮余味的研究路徑。

二、二維審美空間與其生成要素

司空圖的審美空間繼承前人以“味”入詩、以“味”品詩的審美理想,從“四外”理論拓展,緊緊圍繞“味”凝練出詩味的特性,構建出由“咸酸之味”向“醇美之味”不同層次進階發展、存在審美的創造者和鑒賞者兩個對象的二維韻味空間。這一特性是審美主體品味的標準,也是審美客體應呈現的效果層次。在具體論述“味”的二維審美空間之前,我們需明確這一審美理論所涵蓋的組成要素(言與象、思與境),以及主體主動進行的咀意和辨味的行為。

(一)詩味空間中的言與象、思與境

司空圖在“味”中構建了一個豐滿自洽的審美空間,這一空間蘊含了言與象、思與境兩組要素。司空圖曾在《與極浦談詩書》中引用戴容州的言語:“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保?]52他認為詩之言語呈現了“藍田”“日”和“良玉”等景象,這些詩中之象是冷酷的客觀,只有投入詩人之思,與主體交融方有“暖”之感和“生煙”之態。而投入的詩人主體之思又是與詩人所創造的意境相調和的思想情感,正所謂“長于思與境偕,乃詩家之所尚”[3]50即如此。司空圖本人所崇尚的佳作,最終是要呈現“思與境偕”的效果的??梢哉f在詩的文本營造的空間中,詩言生象,象與主體之思相融相和而構成詩歌之妙境。正是因為詩家寓意于象外,所以需要鑒賞者于言外求味與得味??傊?,言與象、思與境相互作用,促進了包含“咸酸”的“味內之味”和“醇美之味”兩個維度的構建,提供了審美鑒賞的品“味”途徑。

(二)鑒賞想象空間中的咀意與辨味

詩味的二維空間除了由言、象、意構成的詩文本空間,還存在由欣賞主體構建的鑒賞想象空間,兩者共同促使司空圖“味”之審美空間的形成和完善。司空圖借戴叔倫之言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詩境概括,將詩本體意境劃分為二。一是第一個“象”和“景”所營造出來的詩歌作品的直接圖像層,也是鑒賞者可以直接感知的表面和整體層次,它由詩中明確的情思和直觀的物象組成,是真切而實在的。二是第二個“象”和“景”,它們則是在前一個“象”和“景”構造層次基礎上暗示、隱約著的朦朧虛幻之感,似觸非觸,似感非感,使讀者位于一個去往更廣闊境界前的交界處,接近但只差臨門一腳[4]。要由本象達到外象,此景達到外景就需要鑒賞主體反復進行品“味”,產生“咀嚼”的行為。這要求通過體驗、審美聯想和想象等方式不斷進行體悟,才能走出交界困境而前往更深境界以窺全貌,達到鑒賞者自身品閱的升華。此外,鑒賞主體還需要具備辨味的能力,即司空圖在《與李生論詩書》中提出的“愚以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詩也”[3]47。鑒賞者要懂得辨察“味”于詩中藝術意境的韻與風貌,還要懂得辨識出“味”的局限而志于追求更高的“醇美之味”??傊?,鑒賞主體需要進行“咀嚼”,并具有辨味的能力,才能使這一層面的審美空間得以生成。

總而言之,司空圖的詩味空間既給予創作者從詩本體出發斟酌和物化的經驗借鑒,也給讀者提供了閱讀接受時所應切入、遞進的層次和最終達到的目標的要求和標準,即踩著初象、初景向更深境界把握,從而進入淺層和深層所共同營造的完整審美世界。因此,司空圖在《與李生論詩書》中提出了包容范圍更為寬廣的“味外之旨”“韻外之致”的論點,明確提出“味”完整構設審美空間的思想主張。

三、二維審美空間的生成過程與方式

司空圖的二維審美空間經歷著從詩歌言語“意味”到詩歌“妙境”、從“咸酸”之味升華至“醇美”之味的不同生成過程。它以“直致”為串聯方式,將詩歌從簡單要素的搭配組建到融合形成詩歌完美意境,并傳達出完整意趣的過程展現出來,輔助我們分析和理解司空圖的二維審美空間特性。

(一)從言語“意味”到詩歌“妙境”

詩歌作為一種文學體裁,歸根到底是具有審美屬性的語言藝術,生成著通過詩文本而展開的在特定詩歌語境中主體與客體交流統一的審美實踐。言語本身具有無限的生成與闡釋的可能性,詩家從“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詩的言語便衍生出無數的組合,所以詩具有無限豐富的“意味”。司空圖認為詩歌言語意味的得來,是以“直致”的方式進行的,即詩人不刻意地直面客觀物象,心有所感,然后以詩人之“格”為統領,從而進一步發展形成能傳達出詩人情思的意境。詩文本之表是詩之文字所營造出來的基礎詩境,可以聯想到司空圖所說的滿足于生理味覺的“咸酸之味”。它是味覺所追求的最初基礎,但不是最終需求。故而,司空圖評賈島之詩“意思殊餒”和“為體之不備”。即賈島的詩歌或有警句,但全篇多用艱深枯澀的文字來堆砌成文以顯示才華,是表面空浮的,沒有內里的思想情感韻味。但詩歌若只是簡單空浮的文字,就無法滿足鑒賞者進一步的心理愉悅追求,所以要在詩歌言語意味里充實,進一步發展提升成意境。因此,司空圖主張詩歌“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后可以言韻外之致耳”[3]47。即詩歌應具有“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的特點,謂詩之表達無論遠思近景皆要真切而有余味。并且,詩歌要營造出一種“不拘于一概”的真切的、不流于膚淺的形象。具體而言,就是讀者體感后展現在眼前的景物不浮泛,悠遠情致含蓄且能抒發。同時,作者感于意象,要結合主觀記憶與經驗轉化成興象,達到意境深遠而意涵不盡,形式與內容和諧一致的效果。此外,創作者還需以“詩貫六義”之法,借文辭傳達諷勸感化之內容,展現抑揚變化的節奏音韻美以及含蓄情調、敦厚雅正風格的綜合體,使文字充溢著直觀顯現真切情味韻致的“體”“格”。而后,方可探索詩所營造的有形而無盡的審美空間,生成妙境、進入妙境。

在司空圖的二維審美空間理論中,就詩者而言,詩者巧用言語的特殊意味營造詩之境,使詩中之人、事、物、景共同構建出具有主客觀統一、情景交融和虛實相生的審美空間;而就鑒賞者而言,鑒賞者則是對詩文本的言語進行“解味”,即分解詩歌客觀物與象,在與詩的信息方向基本一致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情緒組合物象、品味詩歌意趣,進入詩歌所生成的意境之中。故而,司空圖的二維審美空間是具有彈性、不斷流動運作的過程,應以動態的眼光凝視它。

(二)從“咸酸之味”到“醇美之味”

司空圖“味”的審美空間結構呈現二維特性。其中,一個維度以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咸”“酸”等基礎之“味”的形式出現;另一個維度又是對這些基礎之“味”的兼蓄中和[5],形成“醇美之味”。從“咸酸之味”到“醇美之味”便是從單薄的“味”的不斷組合搭配中發現新內容、新滋味,力求尋到臻善之“醇美”滋味的躍進。其生成是由生理到心理而后到審美的過程,是進階性的構造?!肮沤裰鞫嘁?,愚以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詩也?!保?]47司空圖在《與李生論詩書》的開篇即直點出其關于“辨味言詩”的論點,他認為辨味是言詩的基礎。由此基礎,該論點便流暢自然地引出詩味的“形象性說理”,即“咸酸之味”的言說?!拔丁?,在味覺上有“若醯若鹺”的“咸酸之味”和咸酸外的“醇美之味”的體感二重層次?!跋趟嶂丁笔巧砩系暮唵涡枨?、最低層次,對于見識頗多、需求較高的中原人而言,咸酸之味僅能滿足普通充饑的生理需求。而對于古時較為僻遠的江嶺南方人來說,除咸酸之味外,他們對他味接觸甚少,故而只能習慣于咸酸之味后麻木不辨不追求于更深更佳的味。所以,司空圖主張詩作的完美必然不能止于“咸酸之味”,而要向更高處找尋。這便有了基于基礎的“咸酸之味”,再向滿足于基礎需求后向往并追求的令人愉悅的“醇美之味”進階的要求,“味”該是此間的“味外之旨”“余味”。

“醇美之味”是“味”和品“味”所要達到的最高級效果和檢驗標準。而何為醇美之味?如司空圖文論所言,詩之味不止于酸,不止于咸,而有咸酸之外味,即不止于表而反復品嘗咂摸獲得的審美愉悅感。高誘在《字源》中為“醇”注說解釋為“厚也”??芍按济馈奔醇兇馔昝?,豐富深厚之美。故而詩歌只有詩的“內味”、單薄的“咸酸之味”是不夠的,必須有“味外之味”即“味外之旨”和“韻外之致”,這才使詩有了耐人尋味的意境,所以由“咸酸”到“醇美”是詩歌品味的必然追求[6]。由單調的“味”向“醇”發展,是鑒賞者不滿足于停留在表面的感性感受,而通向精神享受的探尋,用眼品嘗也用心神思考,感性與理性兼備?!按济乐丁钡墨@得需要習之且辨之,習之以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辨之內容、形式和意蘊所傳達出美的感染力。這就需要人們在理性思維支配下,不斷地、重復地去進行品味咂摸。如《纖秾》篇①本文中出現的“某某篇”,均指《二十四詩品》里的篇章。要求鑒賞者長時間地投入和專注,這樣尋找到的就更為真切,更加貼近“醇”之美感。故而醇美之味不輕易獲得,效果的形成呈現反復性和耗時長的特點。除長時間地反復品味外,醇美之味的呈現也需要沉浸地感悟以及沉靜地思考?!缎蹨啞菲小胺刺撊霚?,積健為雄”[3]3即要求鑒賞者返回投入虛靜之狀態,由精神進入境界,保持沉靜思考。同時,司空圖還要求“醇美”具有齊整、兼蓄之美。司空圖提出“醇美”的主張后曾說:“詩貫六義,則諷諭、抑揚、渟滀(各本作蓄)、淵雅,皆在其中矣?!保?]47這體現的正是他主張的“醇美”兼蓄的特點,即詩歌由“咸酸”達到“醇美”這種蘊涵在作品情意外更為深遠豐富和含蓄的美,不能只講一義而應和諧兼蓄眾義為一體。只有兼蓄調和了鹽、醋的“咸酸”味道才能達到以作品的具體美感為基礎而又超越具體的一般的感受,引向無限廣闊的審美空間,令人品味不盡“醇美”。至此,司空圖基于“味”的審美空間的理論形成一個完整體系。它不僅對“味”的基本意味進行要求,同時還強調深層次的效果特征需與感性和理性相統一、需主體和客體再創造相結合,從而增添“味”的多層次的魅力。

總之,司空圖在“味”的論述中,由食物之味的辨尋進而延伸到詩歌意蘊層面的辨味,闡述了“咸酸之味”和“醇美之味”的二維特性。同時,以生動的形象說理對詩歌的審美藝術形象和味的言外之美進行闡發,這也給鑒賞者提供了審美鑒賞的對照層次和達成目標。

(三)生成方式:“直致所得”

了解審美空間的二維結構后,寫詩和論詩有了較為具體的標稱,作家與讀者就位于這復層結構中間的空白留滯點,下通上求。而言詩需言明詩歌基本的咸酸之味,亦要指明詩之“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即在詩味空間中,創作者和鑒賞者在把握詩之言象意的基本后,形成生理愉悅,并繼續由著愉悅之勢往更深的審美層次探索,找尋詩之“醇”。

在詩味由生理直觀感受向高遠游移的審美獲得的漸進過程中,司空圖提出了“直致所得”的主張,并以此作為通向真切有余味的審美之境的方式,即以“直致”為方法去琢磨“味”之基本,感悟“味”之愉悅而觸碰審美邊界,并于此間結合自身特性探尋詩更深藏內里的審美韻味,明確“直致所得”的方向是要通向真切有余味。這要求創作者和鑒賞者直面所要表達的對象,真切顯現所得到的感受,而非刻意去追求塑造。司空圖強調“直致”自然而然的特點,因此可以說“直致”所得的思想內容具有偶然性,刻意求取反而未必能得,《沖淡》篇中“遇之匪深,即之愈?!保?]6一句即可體現?!爸敝隆痹谠娢兜慕Y構層次的形成中起著重要的橋梁牽引作用,將詩人或是讀者由表層引導入更深層次。此即要求主體在臨物生思、感事(詩)生情的發聲階段時能直面自己的感受,有所觸感然后真切顯現。隨后以“貫六義”“工于全美”之法精心追求、賞析和雕琢,最后達到“以格自奇”的屬于自己的獨特格調、新奇詩篇的效果,亦能由此登臨“味外之旨”所在境界,“味”即可由此時尋到。司空圖提出“直致所得”的審美鑒賞方法,由物到心,由景生情,以直面的方式去把握觀照的情景,自然而然地生發情思,真切自然地將其抒發出來。具體而論,創作者直接觀察生活、自然之物,獲得美的感受、有得于心,然后根據所得心象,“貫以六義”創造自己的意境,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物化成具體可感的藝術作品形象。于是創作者將物與心融合,為經得起審美的“咀嚼品味”,以詩歌語言為載體寄托情懷,將“直致所得”的頭腦風暴萃取出的美感思想精華藏于詩歌言詞之中,隱約顯現出審美線索,等待鑒賞者發掘。而讀者在作者描繪的似實非實、似虛非虛的物象和詩境中,借助想象聯想,發揮主體主動性去“直致”,即在反復熟讀和觀照的過程,讀懂、共鳴,靠體驗、感受和想象去體悟詩歌的內在意蘊,超越詩歌語言表層探尋詩歌內藏的世界,最后將所感之“味”結合自身進行與原“味”有著似而不同之感的創作。

“韻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在《與李生論詩書》中是近乎相同的論述,皆言全美之詩所自然傳達的不盡之意。在《雄渾》篇中,司空圖也提出了相通概念“超以象外,得其環中”[3]3,即超越現象的表層之外,去掌握作品的思想情感、核心內容。具體而言,這就是要通過表層的“咸酸”之味進入到深層的“醇美”之味,使二者相互對照,開拓出一個超越文字之外、廣闊且可供探求、反復琢磨的再塑性空間。這一空間能使讀者體悟到詩本身的精氣,感受藝術的愉悅崇高。而就這一層面來說,這也是司空圖求全求深的“味”的探索的重要過程,是其進一步品評詩味的重要環節。

四、二維審美空間的審美特征和效果

“味內之味”和“味外之味”兩種層次,以及鑒賞的兩重主體共同構筑了司空圖的二維韻味空間。這一空間主要強調了在審美活動中以鑒賞者的主觀能動性為發力點,通過想象、聯想獲得美的效果。故而,司空圖二維韻味空間的生成過程也呈現著獨特的審美特征和審美鑒賞得到的效果。

(一)回旋反復性和濃郁醇厚

司空圖的二維韻味空間具有濃郁醇厚的審美效果,這一效果是審美鑒賞的回旋反復促成和追求的。醇厚濃郁即審美鑒賞為了從“咸酸”升華至“醇美”而不斷體驗積累帶來的效果。它是詩“全美”[7]而致的醇,是多層次的、不單調的體味,兼蓄并中和詩中多種味調和意趣,從而呈現豐滿濃厚的詩歌氣勢。這一審美效果體現在《雄渾》篇的“反虛入渾,積健為雄”[3]3和《纖秾》篇的“乘之愈往,識之愈真。如將不盡,與古為新”[3]7中,它講求詩歌形式和內容的兼備,即形式宜做到濃重,描寫細密,刻畫濃郁細膩,內容做到具有真切之象和思想感情,文質和諧。但司空圖在論述中也提到“真”,即濃郁不可過分,不應有過分雕琢痕跡,仍應含有真切自然。這需要做到如《勁健》篇所言的“飲真茹強,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謂存雄”[3]16,包含純真,培育著剛強,積累質樸品德,如宇宙穩健不息地運行,詩歌方能達到雄厚勁郁。此外,它也需要立足于虛靜,強調正氣之格所形成的渾厚。即能夠創造和感受出醇厚濃郁的境界來,這需要鑒賞者有一定的情志素養和藝術表現力。

濃郁醇厚效果的達成要求回旋反復行為的落實。在審美的進行過程中,文字組建而成的詩歌等藝術作品因“文難盡意”和作者故意為之的期待視野預設的特性,佐證了司空圖認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及“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存在的合理性。這個過程就需要鑒賞者憑借已有的經驗去想象,從眼前文字喚起腦中留存的圖像和情緒記憶[8],并帶入審美對象的情思和意圖。同時,鑒賞者不斷地咀嚼、回味詩中的言語意味,沉浸在詩歌營造的意境中,在共鳴和聯想中獲得美感和愉悅;然后在模糊文字、圖像和情思中填充和再創造[8],根據自己的需要塑造它,最終轉化成帶有自身特色的新悟。而作品意與象的組建方式不止一種,其留白空間也不止一處,鑒賞者在審美中的意圖和情思也非固定,故而根據詩的搭配信息喚起的想象和情緒氛圍存在著彈性和流動性。所以,鑒賞者要得到更全面完整的感受,尋遍作品中的“象”和“景”,就需要反復地投入審美鑒賞。隨著反復吟味的時間積累,鑒賞者審美體驗愈加深沉,品尋到的詩味便不斷兼蓄中和直至“醇美”,最終探尋到詩歌“味外之旨”。審美鑒賞回旋反復的特性也使得二維韻味空間呈現醇厚濃郁的效果。

總之,通過想象、類比等心理機制,反復品味、咂摸詩中的言語意味、圖像韻味,從而使得美感不斷、反復地出現。由此,鑒賞者心理上便獲得極致的滿足感和愉悅感,使審美產生濃郁醇厚的效果。

(二)無限延拓性和雋永悠長

司空圖的審美韻味空間還具有雋永悠長的效果,它是由審美的無限延拓特性導致的。雋永悠長的效果是鑒賞者通過反復提煉素材、洗練作品思想情感形成的,是詩歌氣勢充盈、情意持續激蕩的審美呈現。它顯現了詩歌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意味深沉幽遠,情韻悠長而引人入勝,極具美學價值。呈現雋永悠長的審美效果,盡情舒暢情懷,需要作品和鑒賞者如《精神》篇“生氣遠出,不著死灰”[3]24所言,即強調鑒賞的創造主體和欣賞主體具有飽滿的精神境界,精神悠悠,生機盎然,那么產生和感悟到的思想情感便會雋永悠長,不絕于鑒賞停止的那一刻而自有回味無窮的感受。同時,鑒賞要獲得雋永悠長的審美效果還需要具有“語不欲犯,思不欲癡”[3]26和“似往已回,如幽匪藏”[3]31,即在構思聯想中見巧機,筆力適時確當,文勢起落,詩歌言語音韻起伏。這也使得詩作不拘泥于固定物象情感而句意深婉,纏綿舒緩,其意境情思深隱于詩中又在品味中忽然顯露,曲折不盡,委婉多樣。如此,詩歌不斷變化著意蘊和理趣,愈加深化,如咀嚼橄欖,味道越來越豐富且久久回甘,方形成雋永悠長的美學效果。從這一效果的呈現過程可見,雋永悠長是從藝術鑒賞的不斷“咀嚼”、無限延拓中產生的。

無限延拓特性體現在審美的時間和空間兩個層面上,它是審美鑒賞進入高潮階段后,詩味的一種心理時空延續和留存發展的狀況。審美對象在造成鑒賞者的共鳴和領悟后,鑒賞者沒有也無法立即終止吟味行為及其帶來的情感意緒。鑒賞主體仍會主動或不自覺地繼續“味詩”這一行為,從而促使詩味在空間上不斷向前向四周延伸直至達成完整,這自然也生成雋永悠長的感受。審美的延拓性使體味延續和伸展,此即司空圖一再主張的推促“咸酸之味”向“醇美之味”發展的深刻體現,是達到“味外之旨”所必然要求的。優秀的詩歌作品向來不是一次鑒賞就能讀通讀透的,它也不會只留存在鑒賞的那一瞬。而是使得鑒賞者不迷戀和停留于詩歌的一層意味,將思維之馬馳騁于品味的空間,如癡如醉,迷狂忘我,不斷探索豐富詩的多維度多層面的意蘊,從而產生不間歇的愉悅和快感。如此,詩味方能留存更久更遠,乃至連結詩之世界和鑒賞者之世界,在鑒賞者心里久久回蕩。

總之,審美的無限延拓是必然存在的,它體現著詩歌世界和藝術鑒賞是運動和發展著的,審美是具有自主進化和完整之機能的。這促使主體在與對象的對話動態中,包含且隱藏著多層次意味的詩文本世界的無限延拓,推動每個鑒賞主體思考和完整詩味世界,并獲得雋永悠長的審美愉悅。司空圖強調詩的含蓄雋永,如橄欖愈咀嚼愈有味道,并無限接近詩的本質,將詩味提高到審美的首要地位,使審美意味更濃厚,是謂提及而不說盡,需鑒賞者費一番思索,方能離開表面理解深層含義,從而獲得愉悅心神的無盡樂趣。

(三)超越性和淡遠韻致

淡遠韻致也是司空圖二維韻味空間中包含的審美效果,它與超越性的審美特征并行出現。

超越性體現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司空圖引用戴叔倫的論述表明鑒賞者通過作者需要在詩中表現出來的內容,去品味挖掘沒有在詩中明說的意蘊。超越言語的意味,即超越瑣碎的言語拼成的基礎意境,明白言語留白間自含妙境。它要求從整體把握,直接抓住詩的奧妙,從言語留白處看出美來,進而超越言語意味進入詩歌妙境,深化和開拓一種境界??傊?,言語所營造的藝術形象和意境本身只是審美鑒賞的起始而不是目的。所以司空圖主張超越言語之“象”和“景”,向言外之象和景探求?!爸腥A(各案本無“中”字)之人所以充饑而遽輟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保?]47司空圖審美不滿足于單薄的“咸酸”味道,而是著眼于追求醇厚的、兼蓄多種意趣的“醇美”滋味。鑒賞者既從詩歌言語的鑒賞共鳴中獲得意象群流露出的心理情感愉悅和享受;也在回旋反復中不斷吟味,領會詩歌蘊藉深遠的多層次意趣和無盡韻味,促使詩歌美感力量的體悟疊加積累,最終超越升華為精神層面的美感??傊?,在詩歌多層次的意象和情感表達中,鑒賞者能夠獲得不同階段的詩趣愉悅,產生生理與心理的快感。同時,鑒賞者在快感的疊加與融入自身的情感和經驗記憶而進行的再創造中,完成了對單調滋味的超越,從而獲得精神上鑒賞得出和基于原詩再造的美感,使詩歌本身和鑒賞行為悠悠不止,極具淡遠韻致。

超越世俗羈絆,情志淡遠存韻即為審美的淡遠韻致?!逗睢菲杏醒裕骸安恢蛔?,盡得風流?!保?]21其風格展現了詩歌審美之效的得出不在字多,精心凝思便可使正意躍然紙上,即不用文字明顯表現,就能達到超逸美妙的風貌和氣派,委婉潛藏著余韻之致。這也是對“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的形象性闡發,兩句皆體現司空圖倡導淡遠韻致的審美主張。此外,《沖淡》篇中的“遇之匪深,即之愈?!保?]6也顯示他對詩歌含蓄而淡遠韻致的推崇。他認為,象與情思勿要造作描寫,而要經過沉靜思考。如此,便能自然而然地產生淡遠韻味,如惠風拂衣,如竹音喚歸,清新雅致,情致恬淡,玲瓏可取,避免了生硬板滯之思。如此勝境入詩,值得欣賞品讀,寄托著司空圖的美學理想。但求“淡”不代表詩和思空泛且無一物,而是“淡”并有遠韻之致,這便需要詩人十分重視詩歌內容。如《綺麗》篇所言:“濃盡必枯,淡者屢深?!保?]18內容空虛,詞藻雖濃實則輕淺;內容充實,描繪雖淡而常有詩味之深。它含蓄地指出了詩歌須注重思想內容,論證了文辭濃和淡的美學辯證法[9]??傊?,司空圖推崇淡遠韻致的審美效果,認為詩詞應落在實處,不刻意追求,主張詩歌應充實內容和情思相調和而后超越進入妙境,并具有清新之氣,這何其不是對齊梁后的浮艷之風的反思和反對。

總而言之,司空圖“味”空間蘊含的回旋反復、無限延拓以及超越的特性使二維空間能不斷挖掘出豐富的韻味,而空間中的創作者和鑒賞者則將司空圖韻味空間的審美生成路徑呈現出來。就創作者而言,這是觀照外物生成感悟,然后創造“思與境偕”的詩歌世界的審美生成過程。即作者以“直致”的方式感受外在世界事物帶來的感觸與思緒后,主動辨尋和選擇感受中的詩味,然后構思并自然地運用詩歌技巧將和諧融合的主客體物化于詩文本。這一過程便是作者將自己連接外在事物獲得的審美感受,融入主觀意味并用詩歌美的方式移注到文本之中,使詩歌成為能表達詩人豐富意趣的“醇美”之詩。就鑒賞者而言,這是直面和感受詩文本的言象與意境,然后基于作者文本再捏塑帶有自身特色的新“文本”的審美和再造過程。即感受和捕捉原作者在詩歌中創造的象與境,并在“直致”的原則下借助想的方式不斷咀嚼品味,與詩歌產生聯系并尋找共鳴點,力求超越詩歌之表層而探尋詩歌的無限韻味時空。再結合自身進行從原“味”延伸深化的新創作、新表達。這也是讀者對詩歌進行審美觀照并產生新審美產物的進階過程??傊?,司空圖“味”之主張在創作者和鑒賞者互相作用統一的強勢呈現中,蘊含了難以忽視的審美烙印,生成了司空圖特色的二維審美空間。這一審美空間從創作者和鑒賞者兩個維度的具體切入,有著從單薄“咸酸”向豐富“醇美”味道的時空生成路徑觀照,對后世詩歌品評產生了極具借鑒意義的影響。

結 語

總的來說,司空圖的“味”論蘊含著他對詩歌創作以及品評的獨特審美理解。在他看來,優秀的詩歌絕不是單薄枯澀的獨立平面存在,詩歌言象存在的天然空白性和詩歌內在世界的完滿需求,召喚并促使審美主體投入參與,生發咀嚼詩歌之意、辨尋詩歌之“味”的行為??梢哉f,詩歌孕生著能夠不斷深入、進階的極具生命力的審美空間。在主體看來,這一空間最終追求的詩歌臻于完美的妙境。為此,審美主體需要“直致”式地探尋,以詩歌言語的簡單意味為基點輻射式地向外延展,填補和連接簡單言象之間的空白和模糊“間隙”[10],超越詩歌單薄的“咸酸”的簡單意味維度而到達臻善之境的“醇美”的豐富意味維度,進入醇厚而綿延回蕩的詩歌世界。而這一超越詩歌此岸到達彼岸的尋“味”過程無法一蹴而就,需要主體反復循環地投入,詩歌佳境無限靠近而又永遠在接近。

從前人之“味”的不斷擴大延伸,到司空圖“味”論審美空間的包羅萬象,再到嚴羽“興趣”說以及王士禛之“神韻”,“味”的由此味到彼味的超越性審美一直是貫穿其中的追求主線。這也突出了“味”與詩歌鑒賞在歷史中接觸至融合共相發展的審美機制?!拔丁钡囊馓N在各代理論家的探索下不斷豐富延展,實現了由生理品味向精神與審美的躍升,不斷充盈完善著中國古代以味論詩的審美鑒賞理論。

猜你喜歡
詩味司空韻味
略述《三腳螭龍壺》的壺姿韻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壺中韻味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之沖淡
美哉侗都 詩味鄉愁
司空圖思想研究文獻綜述
司空見“慣”
淺析阿瑟·韋利對中國的古詩翻譯
里耶簡“司空厭弗令田當坐”文書研究
秋之韻味
淺談小學古詩教學如何講出詩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