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口傳心授”的中小學民族器樂社團教學研究

2023-04-18 22:40吳韻涵
音樂教育與創作 2023年12期
關鍵詞:器樂樂曲教學法

□ 吳韻涵

一、“口傳心授”的內涵——活態傳承,以人為本

“口傳心授”被視為中國最為古老的傳承傳統音樂文化的方式,也可稱為“自然傳承”。這種傳承方式是傳者以口述傳其形,受者用內心來領悟和感受其神韻,即“心領神會”,從而深入音樂形成自我理解與認知?!皞鳌?,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為“傳授”“傳播”“表達”;“授”的解讀為“交付”“給予”?!翱趥鳌笔侵竿ㄟ^傳者多次示范來傳授技藝,“心授”則強調傳者在示范、傳授過程中,受者對知識的理解與領悟。顧名思義,“口傳心授”是通過傳者口耳相傳的方式,來將其所擁有的知識授予受者,使受者耳濡目染、耳聽心受,并體會音樂的熏陶和浸染,從而完成音樂的傳承活動?!翱趥餍氖凇笔菐熒穗p向互動、交流的一個過程,其內涵即為“活態傳承”“以人為本”。

何謂“活態傳承”?“口傳心授”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動態的口傳途徑,而非僅從固化的樂譜、靜態的文本出發進行傳授。樂譜作為音樂傳播的重要載體,本身并不是音樂,而是記錄音樂的符號。在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樂譜只是起到輔助的備忘錄的作用。因此,樂譜所承載的音樂信息永遠無法窮盡“口傳心授”所表達之意。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曾說過:“知識是死的,教育是活的?!币觊_來,傳統音樂文化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樂譜記寫是死的,但“口傳心授”是活的。正因“口傳心授”這種音樂傳承方式具有“樂—樂”“人—人”“唱”“奏”的直接性特征,所以促進了我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得以世代相傳,彌補了樂譜無法依譜傳聲的缺陷,傳遞了書面不可描述、記錄的要素。這種傳承方式喚醒了那些沉睡已久的傳統音樂,通過代代口耳相傳,中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能夠活靈活現地展示在當代人面前。

何謂“以人為本”?黃翔鵬先生說:“古代音樂的傳承規律中最重要的一個特征是‘口傳心授’?!薄笆职咽帧薄靶膶π摹睒O為切合“口傳心授”的教學本質?!耙匀藶楸尽钡膶W習觀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具有個體獨立性,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翱趥餍氖凇鼻∏∫匀藶橹行?,重點突出了人的因素,多角色合一。這里的人,是有感情的人、有個性的人、有獨立思想的人、有創造本領的人、有領悟能力的人。教師手把手地傳授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不僅學生獲得音樂二度創作的活性空間,且師生二人都可獲得自我發揮的余地,從而達到妙不可言的境界:授者,真心相傳;受者,真心肯學。

二、“口傳心授”教學法在中小學民族器樂社團教學的妙用——以言傳達意會

中國民族器樂是中國民間音樂體裁的一種,即使用民族樂器來演奏我國民間傳統音樂。近年來提倡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要求我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傳統音樂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展現我國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民族樂器作為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瑰寶,在當今中小學中掀起了一波學習熱潮,如“古箏學習熱”“琵琶學習熱”“二胡學習熱”“笛子學習熱”等,各式各樣的民族器樂社團如雨后春筍般涌現。2022 年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提出,課程理念要堅持以美育人,要求學生學習和領會中華民族藝術精髓,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與自豪感。由此可見,民族器樂教學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重視?!翱趥餍氖凇弊鳛槲覈哂杏凭脷v史的傳習法,是中國音樂文化的重要學習方法,也是民族樂器演奏傳承的重要手段?!翱趥餍氖凇辈⒉皇菣C械、生搬硬套、死板地再現音樂。它以細致的口述和身體語言強化了人們對音樂的理解。讓音樂不只是停留于聽覺這一形式層面,而是用心靈去理解。因此,在民族器樂的教學過程中,應當鼓勵教師采用“口傳心授”教學法,以言傳達意會,展現該教學法之妙用。

以下總結了在民族器樂社團音樂教學過程中,“口傳心授”教學法之三妙用:“傳神繪形之妙”“共情達意之妙”“即興創作之妙”。按照“模仿—通曉—融化”的教學邏輯順序依次展開,其教學過程呈現出三部性原則“呈示—展開—再現”的特征,并以古箏曲《漁舟唱晚》、二胡曲《賽馬》為例來進一步說明。

1.傳神繪形之妙——“模仿呈示”

模仿是“口傳心授”教學法的呈示階段。模仿的學習方法具有直接性、自然性的特征。模仿現象在音樂教學中普遍存在,尤其在對初學者的教學中行之有效。當教師在教授新樂曲時,先授之以技,后授之以樂的神韻,也就是要突出自己對于樂的領悟和感悟、對技的把握、對樂之造型的刻畫。音樂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藝術,但它有描繪可感的“形”,也有豐富內涵的“神”。外之形可以口傳,而內之神則可以通過形傳在內心中領悟,也可以靠心來授其口傳之樂?!翱趥餍氖凇绷粝铝搜葑嗉妓嚨臍v史,也留下了傳統樂曲原汁原味的神韻精髓。

首先,教師進行直觀性的講解,使得學生親耳聽見、親眼看見,即耳聞目睹,對樂曲有初步的把握。其次,在理解與領悟的基礎上對音樂的框架進行把握、對音樂的“神”與“形”進行領悟、對音樂的演奏進行模仿。最后,經過多次、反復練習,從而形成學生自身對樂曲音樂的基本素養。該階段學生所學好比是“眼中之竹”,教師所教好比是“手中之竹”。

《漁舟唱晚》是一首具有濃郁古典風格的河南箏曲,該樂曲是在古曲《歸去來兮》的基礎上編創而成的。樂曲描繪了一幅夕陽西下的動人畫面:閃閃發光的金砂、五彩斑斕的晚霞、碧波蕩漾的河水、滿懷欣喜滿載而歸的漁人。師者在教授該樂曲時,先口述樂曲的背景故事,描繪夕陽映照萬頃碧波、漁人悠然自得的音樂意境,傳授音樂的表演心得與神韻,以達傳神繪形之用,使學生對樂曲有初步的了解。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學生能及時地得到教師所傳之樂,教師也能及時得到學生對所傳之樂的反饋。通過師生二人雙向互動、交流,學生效仿教師,教師及時指導學生,演奏出的音樂更加娓娓動聽、扣人心弦。

《賽馬》是我國著名音樂家黃海懷創作的一首二胡獨奏曲,樂曲表現了蒙古族傳統賽馬盛會上激烈而緊張的氣氛。一開始,師者可利用多媒體課件來向學生介紹蒙古族草原音樂的風格特點,以多媒體所展示的畫面結合口述的方式進行講解,如奔騰激越的駿馬、氣勢磅礴的賽手、熱鬧非凡的賽馬場面等,幫助學生達到身臨其境之感。

2.共情達意之妙——“通曉展開”

通曉是“口傳心授”教學法的展開階段??梢?、直觀原則是音樂教學中一項顛撲不破的“黃金準則”。通過師生之間聽覺與視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感官體驗,更加透徹地了解了樂曲的內涵,并進一步展開了音樂想象?!靶摹钡母惺苁钦鎸嵰繇懙谋憩F,用“口”來傳授“心”可以體會的音樂。利用音樂的現場演唱、演奏,并通過師生二人雙向性的心靈溝通和語言、非言語的肢體交流等手段,音樂不只停留在聽覺的形態層面上,更重要的是心領神會、心知其意。師生二人對音樂能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并達到對音樂神韻的共鳴?!翱趥餍氖凇钡囊魳穫鞒蟹绞?,不僅重視直覺的梳理和掌握,更重視傳、承二者之間心靈的交流,讓承者加強對音樂的理解,該方式是具有創造性和開放性的一種傳承方式。

首先,在呈示階段接觸直觀、具象的教學內容后,教師將其直接經驗轉化為間接經驗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活躍學生發散性思維。其次,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展開一系列想象,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反饋,及時進行指導,拓寬學生的想象空間。最后,學生對音樂加深領會并進行琢磨,與教師產生情感共鳴,做到情一致、感一致,情投意合。因此,該階段學生所學與教師所教均為“胸中之竹”。

通過對師者表演的模仿,以及自身對古箏曲《漁舟唱晚》的理解,再加上左手“吟、揉、按、顫”的微妙變化,右手“托、劈、抹、勾、打”等多種彈奏技法對音色、力度的處理,學生能與教師產生音樂情感上的共鳴,感受到樂曲中所表達的樂觀向上、積極生活的情調,以及作者對祖國美麗山河的贊美與熱愛?!翱趥餍氖凇苯虒W法能夠幫助師生建立良好的情誼,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是學習的前提,教師對學生的關愛是教學的關鍵,這種方式恰好順應了音樂用心靈去感悟的藝術特征。

二胡曲《賽馬》,在經過由遠及近清脆而富有彈性的跳弓、動作敏捷而迅速的快弓、鏗鏘分明的撥弦、余音裊裊的揉弦等技法處理后,師生對樂曲的情感特征、美學理念有了進一步認識。學生不僅能聞其作品、技法,更能感情于曲、寄情于琴,體會作品的表現意韻。在文化視野下,將作品的文本語境與演奏技法相互貫穿,發現音樂的聲韻美。

3.即興創作之妙——“融化再現”

融化是“口傳心授”教學法的再現階段。當音樂融化至心底,“心”與“樂”合二為一,便有了“即興創作”之能力?!翱趥餍氖凇钡膫鞒蟹椒楸硌菟囆g的二度創作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與寬廣的天地,給表演藝術增添了活性與靈性。在每次教學中,師者多多少少會根據個人的傾向,發揮出不同的創造性,進行口述的加工變化,即所謂的“移步不換形”,就是“形變而神不變,萬變不離其宗”。相應的,當學生具有了一定的演奏技術水平后,根據他們先前的音樂體驗,在無拘無束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即興、瞬間的創造演奏。這種即興創作不僅是對音樂的二度創作,還是對情感的二度演繹。這種即興創作的行為回歸到民族器樂的教學中是值得贊賞的,避免了學生一味機械式地模仿教師的演奏行為。一切教學都應該以啟發代灌輸,這是不言而喻的常理。音樂教學的奧秘不在于教師把一切都講完,而在于教師能帶領學生去進一步地想象、引申、發揮和創造。

首先,經過對樂曲循序漸進的處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更為深刻,即所謂“情到深處”。其次,進一步地將情感融化于心,有助于發揮其創造性思維及創作才能。最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一首樂曲由不同的人來演奏必定會有不同的風格和感受,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演奏也會有不同的風格和感受。學生根據每個階段不同的情感進行感性演奏。此時,教師的“胸中之竹”便成了學生的“手中之竹”。

“口傳心授”并不是只關注過程而不注重結果的傳承方式。每一次演奏都是教師循循善誘、言傳身教、款語溫存和學生心領神悟、情動于中的結果。即使古箏曲《漁舟唱晚》練習了多年,即使從宏觀上來看樂曲后半部分的速度應為“慢—快—慢”,即使采用了遞升、遞降的旋律和漸次發展的力度來變化,也應該鼓勵學生去追求每一次的“創新”。雷默說過:“即興表演是一種以音樂進行思維的基本方式,我們受音符束縛的表演文化已經導致思維方式的萎縮和衰退。這很容易使我們的表演者受記譜束縛,導致他們離開樂譜表演音樂就會癱瘓和麻痹?!币虼?,“口傳心授”傳承方式不僅能起到傳承民族音樂之功效,還能把教師的自我創意融于音樂教學之中,以啟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避免學生陷入枯燥、乏味的純技術練習之中。

“口傳心授”的三妙用由傳形繪神、共情達意、即興創作構成;教學過程由呈示、展開、再現三個階段組成;發展邏輯由模仿、通曉、融化三個方面合成。模仿是學生客觀學習的展現,通曉是學生主觀學習的展現,融化是學生能動性學習的展現,呈現出“理性—感性—能動性”的規律。此外,在認知結構中,學生所學呈現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學習規律;教師所教呈現出“手中之竹—胸中之竹—眼中之竹”的教授規律。這種雙向性的反饋,體現了“口傳心授”傳承方式的精髓。

三、“口傳心授”教學法在中小學民族器樂社團教學的愿景——心器相應

管建華認為,中國傳統音樂的“口傳心授”,是漢語“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思維方式,也是其音樂創作、傳承、記譜、表演、欣賞或審美的整體模式。這恰好體現了“口傳心授”傳承方式不是客觀的單純模仿,而是注重主觀的情感體驗。音樂由“心”來提供,同時也由“心”來接受。用“心”演奏樂器產生了音樂,用“心”去接受和感悟音樂,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日復一日地打磨樂曲,從而達到“心器相應”的境界,這是對“口傳心授”教學法的愿景。

“心器相應”是我國民族器樂教學的獨特傳統,這并不是要忽略與弱化技法對音樂表現的重要性,而是將技法當作實現“心器相應”的利器?!翱趥餍氖凇笔菍崿F“心器相應”的首要途徑,也是教學方法上“情先得于心,而外應于器”的體現。我國古代的器樂教學,一直流傳著以感受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和內容。古人聽音樂、音樂往往重視“弦外之音”的審美觀念,這也可以升華為教與學之間的審美情趣和興趣取向。

中國民族器樂演奏尤其是傳統樂曲演奏,極其講究韻味美和意境美,注重在單一旋律中表現其韻律和風格特征。韻律是中國音樂的靈魂所在,其實際演奏效果遠遠超越譜面要素。在民族器樂的演奏傳承中,除了口頭傳承,教師還需要進行現場指導與點撥,講授樂曲的特殊演奏技法、樂曲的情感處理手法等,學生需要悉心“聽、看、記、練”,并仔細領悟,以掌握樂曲的演奏框架。這也就決定了“口傳心授”傳承方式在中國傳統器樂教學傳承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特殊地位?,F代科技手段對民族器樂教學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無法完全取代“口傳心授”這一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的精髓方法。因此,在中小學民族器樂教學中,音樂教師應重視采用中國優秀音樂傳承的教學法——“口傳心授”。在幫助學生提高演奏技藝的同時,也要教會學生與音樂情感融合、與樂器融為一體,達到“心器相應”,避免師生在技術上的“牛角尖”處死纏硬磨,導致心器相斥,失去了民族音樂所特有的屬性和韻味。

猜你喜歡
器樂樂曲教學法
始亂
民族器樂的傳統與當代演釋
批注式閱讀教學法探究
實施“六步教學法”構建高中政治高效課堂
談器樂在初中音樂第二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途徑
準媽媽必聽十首胎教樂曲
關于舉辦“學院獎全國高等院校器樂比賽”的通知
悲傷的樂曲
略談器樂在歌唱教學中的應用——以《金孔雀輕輕跳》為例
開放引導式閱讀教學法描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