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朗誦藝術創作審美之“出”與“入”

2023-04-19 14:29
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朗誦者聽者語調

吳 穎

(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中文系,廣西桂林 541199)

一、引言

朗誦是在文字語言的基礎上再創作,把文字語言轉換為有目的、有思想、有感情、有對象的有聲語言[1]1。此轉換過程涉及文字作品、朗誦主體、聽眾三方。研究朗誦三方整體和諧轉換的具體路徑,是從朗誦者的主體視角出發賦予創作過程的美學任務。王國維的“出入”說論述了詩學中的審美活動:“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固有高致?!保?]232-233詩人在“入”與“出”的過程中,完成了對生命內在體驗的關照和對精神超越性的關照。王國維的“出入”說要求詩歌藝術創作既有深度,又不受局限,與朗誦藝術創作審美過程的意涵有相通之處,“出”“入”協調也是交融、和諧的朗誦藝術創作審美的具體表達途徑。

二、入乎其內,所見者真

王國維的“入乎其內”,并非意味創作者簡單地攝取,而是深入觀察、體驗、鉆研人物的性格和相互關系等具象,由表及里,形成創作想象的依據?!叭搿笔亲鹬乜陀^現實,忠實于事物本來面目和深入生活的基本態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我獨特感受;“入”也是與對象世界在生命律動上的交感共振。也就是說,只有尊重客觀現實、深入實際,才會創作生動形象的作品。王氏之“入”崇“真”,注重“心物交融”的要義與朗誦創作精神相契合。對朗誦藝術創作而言,文字作品是朗誦創作的基礎,但朗誦并非簡單地讀詞讀句。朗誦者若不明文理字義,就不能準確地表達思想,就難以與作品產生深刻的情感共振。因此,朗誦創作首要任務同樣是“入乎其內”,即“鉆進去”,獲取豐富的朗誦材料:反復斟酌詞句,體物入微;深入體會文字作品的思想感情,體情入微。

(一)體物入微,力求準確

朗誦者在朗誦時,首先,要精細、準確地把握每個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與色彩。如朗誦李白的詩詞《蜀道難》時,由于該作品句型句式變化大,韻律、文法、結構等運用的技巧比較特別、復雜,特別是開篇“噫吁唏”三字,并無具體內涵,朗誦時會覺得比較拗口。但與后文結合來看,便能感受這是一種特別的感嘆情緒。其次,要準確理解作品的意蘊。如朗誦唐詩《春江花月夜》時,題目意蘊理解不準確就會削弱詩歌的審美內涵。筆者在教學時發現,不少學生用從小習得的五言詩的語感以2/3 節拍來給該詩斷句,即“春江/花月夜”,把“春江”理解為春天的江水,“江水”為中心語;“花月夜”即有花有月亮的夜晚,“夜”為中心語。依此,朗誦者的腦海里形成的便是以“江”和“夜”為主題的《春江花月夜》圖景,而“春、花、月”只是修飾語。但是,潛心研讀詩句,便會漸漸領悟張若虛筆下的春、江、花、月、夜是五大自然主題,五個主題各自獨立又彼此交錯。當讀到“春江潮水連海平”時,就會把春天和江水聯系起來;讀到“月照花林皆似霰”時,就會把月亮和花朵關聯起來;讀到“江畔誰人初見月”時,就會把月亮和江水關聯起來……景物之間的互動、聚散,構成了一幅幅靈動而豐富的畫面?;谶@樣的理解,朗誦創作主體頭腦中形成的映像就不再是單一的“江”與“夜”。漢語詞匯豐富、構詞造句法多樣,朗誦者只有體物入微,根據語言環境反復領會、多方體味,才能準確理解和把握詞句的意蘊。同時,朗誦者只有給聽者描摹出準確、形象的意境,聽者才能準確感受作品的真諦?!澳苋牒鮾葎t物我和諧,自能感見精微,思致澈切”[2]233。

(二)體情入微,力求真切

在朗誦創作中,理解文本、了解作品的思想是基礎,而了解作品的思想則要體情入微。有些情感可以從字面上看得很清楚,有些情感則隱藏在文字的后面,需要認真分析才能體會和領悟,在此基礎上才能確定朗誦的基調,從而把語句中蘊涵的情感準確地表達出來。如朗誦王維的詩《送別》(下馬飲君酒),該詩寫送友人歸隱,詩句看似平淡無奇,但細細品讀,就會體會其詞淺情深,蘊涵著對友人悠然不盡的情感;《鹿柴》(空山不見人)一詩的字面單純,去掉了色彩與華麗,讀起來似乎“清湯寡面”,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詩人要表達的就是歷經坎坷之后生命的單純和寧靜。又如《木蘭辭》,很多朗誦者在朗誦時更注重強化和渲染木蘭替父從軍的巾幗豪氣,忽略了基本的女兒情,因而聽起來慷慨激昂,情感上卻缺乏感染力。細讀文本可知,《木蘭辭》描寫戰爭場景寥寥數語,作者在塑造木蘭的形象特點上有意淡化英雄氣概,突出女兒本色,因此朗誦時宜采用兒女情長的情感基調。再如戴望舒的詩歌《我用殘損的手掌》,不少朗誦者以富有力量的語調表現詩人強烈的愛國心,但細讀文本、體情入微就會發現,詩人身心備受摧殘仍心系祖國的命運,期盼支離破碎的山河早日復蘇、迎來光明。為凸顯作者的愛國情感,朗誦時宜以壓抑中蘊含著吶喊、黑暗中透著希望、沉穩中滲透力量為基調,而非單純地采用鏗鏘激進的情感和語調?!耙屄曇艚猿鲇诎l者之心,出于自己獨立的真情實感,才會讓表達真切,讓朗讀成為真正的美學和藝術”[3]。

王國維認為,審美活動可分為“入”“出”兩個階段,先“入”后“出”,“入”是生命體驗審美活動的起點[4]?!叭牒跗鋬取笔钦嬲w味作品的內容,品讀詩人的靈魂,獲得豐富的感情素材,朗誦創作做出與之和諧的情感基調設計,“故有生氣”。朗誦主體深入體物、體情,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礎上,將文字語言完整、準確地化入朗誦者的腦海,化為心底的話,做到所見之則真,從而運用恰當的朗誦技巧,將詩文的內涵準確展現,朗誦就會“入”得“有生氣”,為完成朗誦藝術創作奠基。

三、出乎其外,創造“高致”

在“出”的狀態下,詩人以超越的姿態對待描寫對象,關照和反思自己的具體感受,“出乎其外,故能觀之”,不拘泥素材原貌,源于素材而又高于素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故有高致”。朗誦學是一門“口耳”之學,朗誦創作在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的基礎上,還要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對象的有聲語言,即把靜態可視的文字語言轉化為動態可聽的形式,這是一個“音聲化”的過程[1]12?!俺龊跗渫狻睂收b創作而言,就是“轉化”的再造性過程。但朗誦創作不是機械地摹寫和復制文字語言,而是以語域的形式主動加工和改造文字語言,從音聲化的角度給文學作品增添活力,“以達高致”。朗誦者不是作者,只是作品的作者與聽者之間的中介,所以“出”不僅要解決朗誦創作賦能聲音的形式問題,還要解決作品的創作主體與聽者之間的關系問題。

(一)形之于聲

“出”包含著朗誦者與文字作品描述的對象(人物、感情、社會)對話后關照、反思自己的人生感受,在此基礎上融入個人的生命體驗,用有聲的藝術形式傳情達意、形之于聲,這樣的朗誦創作才會深入,才可能達到“高致”境界。這就要求朗誦者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

1.豐富文字語言的感情色彩

朗誦者把朗誦作品形之于聲,重在揭示作者的心境,這就要求朗誦者用豐富的文字語言表達作者的感情色彩。朗誦者的有聲語言貧乏、蒼白,朗誦創作就無從談起。朗誦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賦予朗誦作品不同的表意,讓文字語言充分表達自己對作品的感想。如膾炙人口的散文《春》的首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表達了作者對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喜悅心情,但不同年齡階段的朗誦者基于自己的人生閱歷和對作品的獨特感受,朗誦時會運用不同的語調表達不同的感情色彩:少年兒童朗誦通常運用歡快,充滿朝氣的語調;青年人朗誦的語調則顯得明朗而抒情;中老年人的表達則相對沉穩,帶有遲暮之年對春的感慨。再如朗誦《再別康橋》時,雅坤親切明朗、濮存昕輕松灑脫、喬榛深情動人、徐濤傷感別離、陳醇清淡婉轉。對同一作品,不同朗誦者,朗誦時表現的感情定會有差異。因此,朗誦者在朗誦創作時一定要融入自己對作品的獨特感受,用豐富的文字語言表達自己對作品的感想,使朗誦多姿多彩,凸顯朗誦的魅力。

2.賦予文字語言律動的形式

朗誦是以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5]。朗誦者應設計好朗誦的語調,如節奏快慢、強弱、停連、重音等,使聲音變形象,使聽者容易抓住文字的意義,了解作品的情境、意象。語調的渲染,使作品產生了旋律般的變化,帶來了文字語言音樂上的美感。如朗誦舒婷的詩作《致橡樹》時,意象“凌霄花”和“險峰”表達了以壓抑自己和犧牲為前提的兩種愛情觀,因此節奏可以從容、緩慢,表達不依附他人的獨立情感?!白瞿憬缘哪久?,以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這部分語調要逐漸上升,感情要真摯、大氣、有節操;“真愛既要愛他的人品,又要愛他遠大崇高的理想……”這一部分語氣要深情、深沉有力,使表達的感情逐漸升華。再如朗誦高爾基的《海燕》最后一句“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時,語勢不應陰柔細氣、平聲氣和,而應逐步上揚、推進上升,以“烈”為音高制高點,“些吧”二字宜急促、簡短。再如朗誦古詩《所見》(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時,應通過恰當地渲染語氣,使詩中描繪的畫面更加鮮明、生動,富有情趣。第一、二句語調逐漸上揚,語速適中,聲音隨之加強,音色變亮,以此表現小牧童悠然自得的心境;第三句是轉折,朗誦時語速舒緩,語氣平和,略帶神秘感;第四句則用較輕的聲音、緩慢的語速,好像周圍的環境一下就安靜下來了。動靜結合,將小牧童天真、好奇、頑皮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朗誦者通過設計節奏和語調,加工作品藝術,賦予了文字律動的形態,給聽者帶來了美的享受。

總之,朗誦創作這種形之于聲的過程融入了朗誦主體的思想認知、情感體驗與審美感受,朗誦藝術的審美再創造使一個個靜止的文字符號有了靈動的生命[6]。

(二)及于聽眾

文學創作的受眾是讀者,朗誦創作的受眾是聽者,“出乎其外”傳達思想與感情以期與受眾獲得共鳴是朗誦創作與文學創作的共性。朗誦的目的就是“及于聽者”,將作品的思想與情感傳遞給聽眾,使聽眾獲得共鳴,從而獲得思想的啟迪與美的享受。因此,朗誦者不能心中沒有聽眾,眼里沒有交流對象,與聽眾沒有互動、缺乏心靈上的交流[7]。朗誦作品的“出”要有使聽者理解的強烈愿望、有感染聽者的迫切心情、有與聽者一起品味每一個語調的積極行動,要用一切手段使自己在朗誦時振奮起來。同時,聽者的反應又能刺激朗誦者,激發朗誦者對作品再創作的欲望。朗誦者與聽者之間的感應,如同一根鏈條,貫穿朗誦創作的整個過程。優秀的朗誦者善于處理語調變化,善于以表情、視線等副語言輔助交流,使聽者產生共鳴。如果聽者對同一作品聽朗誦比看文字作品獲得的認識和感受更深刻,則證明朗誦創作的“出”就是成功的,朗誦創作完成了從文字語言向有聲語言的轉化。

四、“出”“入”相系,整體和諧

“出”與“入”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構成了完整審美活動必不可少的兩個環節。王國維“出入”觀之精義在于強調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聯系,闡明主客體之間的統一及對主客體的超越。樂曲講究和諧,繪畫講究色彩,詩歌講究韻律,舞蹈講究形體、注重造型,朗誦則講究吐字歸音、語調的抑揚頓挫和輕重緩急。朗誦“各聲音要素之間的互動不是‘此消彼長’這種簡單的對比關系,而是‘和諧統一’的”[8]。在朗誦創作過程中,朗誦者要處理好各種矛盾和關系,如朗誦主體的情感與文字作品蘊含的情感的關系、朗誦主體的情感表達與聽眾的欣賞態度的關系,等等。如果朗誦者對文字作品無法產生共情,朗誦沒有感染力,就會與聽眾“離心”,無法建立和諧關系。輸入—互動—輸出,這個“入—出”過程并非簡單化為“內—外”的關系,朗誦者在有聲語言進入視聽交流、形成動態變化的階段,是經過多次反復、逐步融合的,具有隨機觸發的靈性。朗誦創作既要“入乎其內”,又要“出乎其外”,入、出都需要時間[2]236,但究竟需要多久,因題因人而異。從朗誦者的視角出發,朗誦創作經過入乎其內、所見者真,出乎其外、創造“高致”兩個階段,其目的在于使聽者對朗誦的主題或思想“入于耳,達于心”,這也是朗誦創作美學的使命。朗誦創作“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兩者的有機統一,把文字作品(作者)、朗誦者、聽眾三方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聯系起來,共同構建一個美的語境,凸顯朗誦藝術的魅力。

五、結語

朗誦藝術是文字作品與有聲語言的融通升華,是一種藝術語言,開發的是藝術語言中的語音層面,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文字語言的不足,開創了有聲語言的審美空間[9]。文字語言為朗誦創作打開了情感之閘門,朗誦創作可實現文本的審美超越,使文字語言的美學尺度因有聲語言得以伸縮。教師張頌在《朗讀美學》中談到:“我們終究要研究朗讀美學,怎么也不能逃離美的語域。但是,我們又不能陷入純美學的藩籬,因為,朗讀美學屬于實踐性、應用性的學科領域。在這種情況下,只能采取‘為我所用’的原則了?!保?]4本文借鑒王國維詩學的“出入”說研究朗誦藝術這門實踐性和應用性課程的審美表達路徑,在美學層面探究其審美的機制。整體和諧必須進入實踐過程,才能彰顯其真正的審美價值[1]5。朗誦者需積累文化底蘊、努力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特別是審美素養、加強朗誦訓練、加強與聽眾的溝通和交流,方可創作優秀的朗誦作品。

猜你喜歡
朗誦者聽者語調
好好說話
媒體報道語調與公司超額現金持有
勞工(外二首)
開啟文化類節目的霸屏時代 成就文學與電視的完美遇見
關于朗誦者朗誦與詩文作者朗誦的比較分析
淺談朗誦者應該如何選擇朗誦稿件
英語教學中語調的言語行為
我是小小朗誦者
談歌詞語調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片談語言交際中的空位對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