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共同體模式研究

2023-04-22 07:33諶雷元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政課大思共同體

諶雷元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共同體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共同使命,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紐帶,以構建思政課教與學雙主體和諧關系為關鍵,以塑造高職學生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實踐人格為落腳點。 在高職院校推行思政課實踐教學共同體模式,既能為高職院校解決當前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提供參考和借鑒,又能形成多元協同的“大思政課”格局。

一、構建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共同體模式的必要性

(一)是高職院校落實新時代思政課實踐教學新要求的重要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 2021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1]。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善用“大”資源、匯聚“大”合力、構建“大”體系指明了方向。 2022 年,教育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提出“堅持開門辦思政課,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實踐導向,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2],明確了高職院校下一步辦思政課的關鍵和重點,為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共同體建設提供了指引和遵循。 2023 年,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標準(2023 年版)》指出,要構建“大思政課”工作體系,將輔導員等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為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提供了切入點。 善用“大思政課”,既是對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提出的政策指導,又是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內在需求。 通過構建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共同體模式,以期回答高職院?!盀楹紊朴谩笏颊n’”與“如何善用‘大思政課’”的時代命題,切實推進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建設。

(二)是高職院校破解當前思政課實踐教學痛點難點的應有之策

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教師探索不深、學生重視不夠、活動覆蓋面有限等現象,在實施過程中呈現單質性、形式化、脫節化傾向。 部分高職院校試圖通過貫徹“大思政課”理念來創新思政課實踐教學,但普遍踐行“大”用,未能做到“善”用,僅依靠豐富實踐教學形式、擴大主體覆蓋面來提升教學效果,存在“硬融入”“表面化”“多張皮”問題,教學效果未能真正落到實處,未能體現職業教育特色。 高職院校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共同體,一是通過協同整合校內外資源,實現思政課教師同校內輔導員、專業課教師、各行政部門人員以及校外技術能手、道德模范、紅色場館工作人員等的高效配合,形成體制機制,從制度上加以規定,能有效避免因思政課教師“單打獨斗”導致的實踐教學內容形式單一及“大思政課”未善用現象,防止在見成效上走過場;二是通過深挖紅色教育基地、開展項目研究、培養教學師資等途徑,深化館校、校企、校社等合作,從思政課實踐教學領域為高職院校深度推進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找尋突破口,凸顯高職教育類型性特征。

(三)是高職院校滿足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需求的有效途徑

相較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高職教育更強調職業性、應用性和實踐性,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相較本科學生知識能力基礎,高職學生相對偏好實踐、動手操作。 人才培養要求的特殊性決定了高職教育應把學生培養成符合一線崗位需求的社會人,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為其培養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天然條件,而實踐教學必然成為高職院校培養符合國情、學情的人才隊伍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高職院校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共同體,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其中,發揮聯動效應,聚力引導高職學生在火熱實踐中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共促思政課實踐教學提質增效,進一步提升高職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二、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共同體模式的構建路徑

(一)建立教與學“雙主體”和諧關系

構建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共同體模式的關鍵在于“教”與“學”之間能否建立“雙主體”和諧關系,需要教師與學生在自身定位、教學目標等方面實現有機統一。 一方面,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 實踐教學作為高職思政課不可或缺的環節,需要大力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八個相統一”教學理念[3],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價值性與活動性決定“核心在于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4]。 教師在整體把控教學進程時,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給予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土壤和條件,為高職學生參與實踐學習創造良好生態。 另一方面,實現教師“教”的目的與學生“學”的動機之間的和諧統一。 教師需堅持學生為本,與學生產生情感、思維共存關系,深挖高職學生積極參與思政課實踐學習的內生動力,從高職學生理論知識存儲不足的學習基礎、思想道德素養有待提升的成長需求、動手實踐操作能力亟待培養的就業需求等方面著手,確定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做好思政課實踐教學設計的第一步。

(二)打造思政課“四式”實踐教學課堂

基于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現狀與“大思政課”建設工作要求,為有效提升高職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獲得感,可積極探索高職思政課“四式”實踐教學,從內容、形式、手段等角度拓寬、加深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寬度與厚度,實現大格局、思政意蘊、課程形態的有機統一。 一是開展實踐課堂互動式實踐教學。 對標中央文件要求,堅持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指導,共同為學生答疑釋惑、指導評分,在課堂上開展符合高職學生興趣需求的主題演講比賽、黨史宣講比賽、模擬辯論賽等,增強實踐教學的吸引力。 二是開展校園生活協同式實踐教學。 設置導師制,思想導師、職業導師、素質導師三類導師協同開展實踐教學,全員育人,擦亮實踐教學的名片。 其中思想導師以思政課教師、道德模范和“三育人”標兵為主體,深入二級學院引領學生健康成長;職業導師以專業課教師、技能大師和技術能手為主體,深入學生班級引領學生職業發展;素質導師以美育教師、體育教師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主體,深入學生社團引領學生全面發展。 三是開展社會參與體驗式實踐教學。 充分挖掘校外“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與學生實習實訓基地等的功能,在開展紅色教育活動、教學師資建設以及大學生實習實訓就業等方面深度合作,延續實踐教學的特色。四是開展虛擬仿真技術拓展式實踐教學。 依托思政課程群,組織學生學習體驗自建或引進的虛擬課程,借助虛擬仿真技術,使學生足不出校就能在沉浸式虛擬場景中獲得真實的實踐活動感受,解決因安全風險、經費不足等導致的覆蓋面不廣的困境,實現思政實踐教學人人參與、思政實踐教學資源人人共享,有效調動高職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和積極性,增強實踐教學的時代性。

(三)建立健全校內外聯動協作機制

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共同體的構建與運行需校內外各方力量科學統籌、聯動協作、組合發力。一是由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牽頭,組建“思政課實踐教學共同體委員會”,下設政校、館校、校企、校社、校際合作委員會,制定管理辦法,將校內黨團行政部門、校外紅色場館、行業企業、鄉村社區、兄弟院校等聯合起來,共同決策落實思政課實踐教學。 二是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合作單位簽訂共建共育協議,明確職責分工,形成優勢互補,在實踐教學內容、形式、宣傳等方面深度合作,以共同體的最大合力求得最大效力,其中學校側重課程開發、實踐教學活動設計、經驗凝練等,合作單位則較多提供實踐教學場地與師資資源、組織體驗活動等。 三是建立評價激勵機制。 一方面,將組織參與思政課實踐的教學情況作為學校教師及合作方年底績效考核以及評職定級依據,將參與思政課實踐的學習情況作為高職學生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另一方面,定期組織“最美實踐育人教師”“最美志愿者”“優秀實踐教學基地”等評選活動,激發更多力量加入共同體中來,積極拓展校外育人空間,擴大影響力。

三、構建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共同體模式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一)要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高職院校思政課通過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高職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勇擔時代責任。 它不僅包含理論課,也包含實踐課,二者不可偏廢其一[5]。 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共同體通過組織引導學生參與各類實踐活動,推動理論課與實踐課有機銜接,促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緊密結合。 在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中,需處理好“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既要突出思政教學的思想性、理論性,又要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針對性。 一方面,樹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的理念。 相較本科院校,高職思政課呈現輕理論、重實踐的傾向,不利于高職學生從實踐體驗中深化對思政課所學理論的認同。 可通過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在實踐教學中增設理論講授環節等方式,破除輕理論重實踐的窠臼,幫助高職學生在實踐學習中順利地將思政理論知識入腦入心,提升其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一方面,堅持“小”與“大”的有機統一、深度融合。 從社會大課堂中引入時政熱點等鮮活的教育素材、技術能手等優質的育人師資,提升思政小課堂的活力和趣味性;充分發揮思政小課堂的理論優勢,幫助高職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切實增強政治認同、文化認同、價值認同,為社會大課堂的“善用”指引方向。

(二)要處理好“校內”與“校外”的關系

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共同體將思政課堂從校內延伸至社會,模式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復雜的育人工程,需妥善處理好“校內”與“校外”的關系,避免育人資源浪費、實踐教學流于形式。 思政課校外實踐是校內實踐的補充和延伸,強調開放性和綜合性,在頂層設計時,需根據教學目標、校情學情等,制定科學、全面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方案。一方面,依托天然優勢,區分教學形式。 校內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氛圍濃厚,校外場地、設備、技術等資源充足,結合校內外開展實踐教學的天然優勢,將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在教學形式上加以區分。校內實踐教學宜開展宣講類(包含黨史宣講、革命精神宣講、文化講座、讀書分享等)、競賽類(包含誦讀演講、辯論賽、知識競賽、征文比賽、紅歌比賽、微電影比賽等)、表演類(包含情景模擬、校園快閃等)活動;校外實踐則多開展參觀類(包含打卡紅色場館、參觀實訓基地、走訪鄉村振興教育基地等)、體驗類(包含VR 模擬體驗、志愿服務、生產勞動等)、調研類(問卷調查、個人訪談等)活動。 另一方面,依據課程特點,明確教學側重點。高職院校主要開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思想道德與法治”等必修課。需依據各門課程內容特征,明確校內校外實踐教學的側重點,其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的校內實踐教學側重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校外實踐教學側重于紅色場館的參觀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的校內實踐教學傾向于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宣傳宣講,校外實踐教學傾向于中國夢的踐行;“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校內實踐教學強調愛校榮校,校外實踐教學強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三)要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六個方面概括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中第三點是“堅持守正創新”[6],從具體路徑視角為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建設提供了原則遵循。 在構建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共同體的過程中,需有效處理“守正”與“創新”的關系,“體現‘變’與‘不變’、繼承與發展、原則性與創造性的辯證統一”[7]。 一方面,要固本培元,確保思政課實踐教學不變質。 “守正”是本源和根基,為“創新”立本和立根。 要堅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作為實踐教學的核心,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始終,讓黨的創新理論展現出強大的真理力量。 要避免脫離思政課“講道理”[8]的本質而過度追求新意的“泛娛樂化”問題的出現,不能僅讓學生體驗實踐教學在多樣形式、現代手段等淺層面的樂趣,而應在體驗前、中、后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分享的方式,讓高職學生自行領悟其中蘊含的思政道理,實現教學目標。 另一方面,要改革創新,激活思政實踐課程新生態。 “創新”是趨勢和動力,為“守正”注入時代活力。 在教學內容方面,立足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深度挖掘共同體各方資源,編制資源圖譜,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不斷豐富更新實踐教學內容;在教學組織方面,踐行“雙師”指導制,“雙師”指的是指導教師和指導助教,其中指導教師是思政課教師,指導助教則包括校內輔導員、專業課教師以及校外企業技術能手、紅色場館工作人員等,“雙師”發揮所長,各顯其能,助力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落實落地;在教學方法方面,依托共同體“各方力量齊發力”的原則,結合學校特色、學生專業特點和個性差異,實施精準差異化教學,更好滿足高職學生發展需求;在教學手段方面,科學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元宇宙、虛擬現實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實踐教學,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時代感。 在創新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中,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積極推動思政課價值理性與新內容、新方法、新手段、新組織形式的工具理性之間的深度融合,防止為“保質”而“冷凍固化”不前,助推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共同體建設。

猜你喜歡
政課大思共同體
同心協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學習《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文化自信視域下思政課意識形態教育研究
淺談大思政視域下有機化學課程“金課”打造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引領下思政課互動式教學探索
“大思政”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高校藝術生思政課教學的現狀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