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

2023-04-23 22:27王慧瑩
大慶社會科學 2023年6期
關鍵詞:民族團結共同體中華

趙 丹,王慧瑩

(1.中共大慶市委黨校,黑龍江 大慶 163313;2.大慶市萬寶學校,黑龍江 大慶 163310)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盵1]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國際交往的逐步加深,各種社會思潮、意識形態、價值觀念都在沖擊著我們的精神家園。只有牢牢捍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不被外來文化所侵蝕、不在復雜局面中迷失,才能形成中華民族大繁榮大發展的良好局面,為民族復興凝心聚力。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共同體思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思想觀念和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道德規范和價值取向,其中蘊含了豐富的共同體思想。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最基本的命題之一,是中國人對宇宙的一個基本認識。儒、道、釋等諸家對這一觀點都有豐富的論述?!墩撜Z·子罕篇第九》記載:“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笨鬃雍苌僬劶肮脑掝},贊成命和仁,這里“命”的意思是天命,也就是天道;“仁”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和諧仁愛的關系,也就是人道?!芭c命與仁”放在一起講就是天人合一。莊子云:“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彼J為人作為萬物的一種,是自然的一部分,與天是合而為一的。這些思想從最宏觀的層面闡釋了人與宇宙萬物共同共通的關系,人不能拋開外部環境而獨善其身。

(二)天下為公的世界觀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孔子認為,舜和禹擁有天下卻不貪圖個人享受是很崇高的行為。這也是孔子從《書》中總結出來的第一條政治原則——統治者不應把天下據為己有,天下不是統治者一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抖Y記·禮運》首次提出“天下為公”,從此,“天下為公”作為人們對世界應然性的基本看法(即世界觀),成為一種理想的政治理念。在新時代,“天下為公”思想同樣具有重大價值,一個國家要想獲得和平、穩定的發展,需要所有人對“天下為公”的認同。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才能把共同的目標轉化為持續奮斗的動力。

(三)華夷一體的族類觀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春秋時期人們認為華夏民族居于中央,四夷分布在四方。在“夫和戎狄,國之福也”的基礎上,孔子進一步提出“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彼抉R遷在《史記》中對“華夷共祖”思想進行了論述,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人的民族平等意識。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華夷一體的族類觀對內促進了中華民族心理的形成,成為凝聚多民族國家的思想內核,對外展示了各民族團結一心的形象,維護了國家廣闊的版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鞏固具有重要意義。

(四)貴和尚中的價值觀

中國人向來推崇以和為貴,強調人與人之間要和睦相處?!渡袝虻洹吩疲骸翱嗣骺〉?,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奔匆粋€人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家族和睦的基礎,家族的和睦能讓一方百姓過上好日子,百姓團結和睦能讓一個國家繁榮昌盛??梢?,家運、族運乃至國運,其根基都在于“和”?!爸小奔粗杏?,意思是要不偏不倚地把握事物的運動狀態,“中”是指最好的狀態、最合適的狀態。中庸要求人們做人、做事不走極端,適度平和,遇到矛盾時要想方設法化對立為統一,力求雙贏。

(五)善友能容的人生觀

古人把同門叫作“朋”,同志叫作“友”?!抖Y記·學記》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薄墩撜Z·子張篇第十九》記載:“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意思是君子不僅能結交那些有才華的賢德之人,也能結交一般的普通人,君子對待賢人是給予贊揚,對待能力一般的人也心懷同情,如果我是有賢德的人,什么人容不下呢?我若非賢人,別人就會拒絕同我交往,也就輪不到我拒絕別人了。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只靠單打獨斗的有限力量是不行的,必須善于交友,擴大統一戰線。

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要性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國家、社會、民族、個人都極其必要。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上能夠發揮巨大作用。

(一)在國家、社會層面上,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社會安定

國家統一的內核在于國民對國家的完整性具有一致的認識,并且對于維護國家完整具有內生的情感動力;在于國家對自己的領土及內部資源擁有絕對主權,這是國民能夠生存、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社會安定,要求社會成員對和合、共濟、團結、包容等觀念高度認同。只有人們將“小我”融入“大我”,以共同目標為目標,以共同利益為利益,才能形成安定祥和的社會局面。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夯實共同體意識,有助于人們在思想上提高認識,在行動上有所作為,為維護國家統一、社會安定作出自己的努力。

(二)在民族層面上,有益于促進民族團結、和諧共進

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能在漫長的歲月中巋然挺立,歷經數次危難依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是因為民族團結這條主流貫穿于我們的歷史長河,這是一個國家存在、延續、發展的基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華夷一體的族類觀,有助于在各民族之間激發凝聚力,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意義重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各族人民心中扎根越深,各民族之間就抱得越緊,才能有力地抵御外來的負面影響,粉碎極端分子分裂我們的妄圖;才能把各民族的奮斗目標統一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上來,讓各民族擰成一股繩,合成一股力,在和諧共進中創造美好生活。

(三)在個人層面上,有助于激發出建設祖國、報效祖國的強大動能

無論身居何處,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感到自豪。這份豪氣來自于中華民族團結一致、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來自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來自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帶來的民族自信和民族力量。這種自豪感會轉化為實際行動,讓人們充滿激情地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終究要落實在每一個人做的每一件事上,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為每一個中國人增添一份正能量,眾多正能量的匯聚必然會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有堅定的政治保障、堅實的群眾基礎、廣闊的信息場域、與時俱進的品格,才能形成凝心鑄魂的現實力量。

(一)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政治引領,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政治保障。

第一,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黨強有力的領導來保證方向的堅定性和道路的正確性。我們黨歷來珍視民族團結,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民族干部群眾都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2],這是符合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在黨的領導下,做好民族團結工作,整合、弘揚、傳承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凝聚共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二,促進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優秀民族文化大多具有包容屬性,能夠在和諧共存的基礎上吸收、借鑒彼此的有益成分。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擴大、加深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在交流中尋找“共同”基點,鞏固“共同”基礎,建立“共同”基業。要探索建立有利于民族之間文化交流與交融的新機制,增進各族人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第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民風民俗。在傳承積極健康的民族傳統習俗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在部分地區還存在不利于民族團結的極端宗教思想和消極民俗活動,必須予以破除和摒棄。有破必有立,否則被破除的陳腐事物就可能卷土重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是“立”的最優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各族人民心中始終占具重要地位,很多人對“大一統”“以和為貴”都是耳熟能詳,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的價值觀引領民風民俗,能在潛移默化中幫助群眾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教育,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群眾基礎。

第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從長遠來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其核心對象和關鍵環節在兒童和青少年?!蛾P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要求把傳統文化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在落實《意見》的同時,要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主線之一融入其中,針對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對象設計不同的教育方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祖國未來建設者的心中扎根。

第二,加強面向干部群眾的傳統文化教培工作。干部教育方面,加強中華文化教育培訓,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納入各級黨校課程,引導學員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群眾教育方面,要千方百計打開思路,拓寬教育覆蓋面,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到相關教育活動中來。積極創新教育方法,讓干部群眾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政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命運共同體,進而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三,做好民族地區的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能夠突出民族團結、彰顯民族精神的歷史素材,提升優秀傳統文化在少數民族人民心中的影響力。義務教育環節在保證少數民族學生掌握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學會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比重,提高各族學生傳統文化素養。通過多種教育形式的相互結合,使各族人民認識到只有把自己的命運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結在一起才能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進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化。

(三)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拓展信息場域。

第一,充分發揮新舊媒體的宣傳作用,打造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陣地。加強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對社會輿論的引導,對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題材保持高度關注。電視類媒體要積極創新文化類節目,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更符合當代人審美、更受當代人歡迎的方式呈現出來。引導新媒體發揮作用,鼓勵人們創作與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作品。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并參與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形成良性循環,引導公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二,全方位營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氛圍,積極開展有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各類活動。加強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突出民族特色,對各民族名人故居加強保護和宣傳,讓當地群眾和游客了解各族人民為民族團結、祖國統一作出的貢獻。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在各民族傳統美術、書法、文學、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體育等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中,挖掘民族團結進步思想并進行大力宣傳。支持各民族傳承優秀傳統習俗、慶祝傳統節日,引導各族人民共慶佳節、同歌同樂,形成民族團結心連心、同心同德一家親的良好局面。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予以傳播,增強活動的趣味性,提高群眾的參與度。

(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賡續文化基因。

第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缎聲r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要求,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忘本來、辯證取舍,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3]創造性轉化就是對傳統文化進行改造發展,使之更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要大力挖掘傳統文化中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賦予其更符合國家發展要求的時代內涵,以導向性為內核進行解讀,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服務于新時代。創新性發展主要是在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更開放的姿態呈現在國際社會上,讓更多的華人和國際友人了解、認同中華文化,進而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第二,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化,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可能落后于時代的步伐,可能與社會相脫節、無法體現出旺盛的生命力。這就需要我們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特質,用新的表現形式去展示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更易于被人們關注、接納。要加大對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重視程度、提供政策支持,科學編制相關研究的創作規劃,及時改進各級各類教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熱愛祖國、民族團結等精神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要求相結合,用豐富多彩的形式作出當代表達,鼓勵文學、文藝工作者創作出符合新時代文藝要求的優秀作品。

猜你喜歡
民族團結共同體中華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民族團結之歌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讓民族團結之花愈開愈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