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增勞動教育:第三學段學生生活力培育新路徑

2023-04-27 17:49朱家浩
中小學班主任 2023年8期
關鍵詞:勞育實施路徑

[摘要]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為第三學段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借鑒。面對第三學段學生生活力薄弱的問題,積極滲透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建構“三增”勞育,即“增質化”勞動清單、“增效化”勞動實踐與“增值化”勞動評價,使得學生深度參與生活化的勞動教育全過程,進而提升學生勞動動機、勞動素養與勞動價值,增進學生的生活力。

[關鍵詞] “三增”勞育;生活力;實施路徑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義務教育勞動課程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圍繞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以任務群為基本單元,構建內容結構。這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同向同源。但在勞動實踐中筆者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生活力較為薄弱,究其原因,可總結為勞動內容、勞動能力、勞動評價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诖?,筆者積極滲透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嘗試構建“三增”勞育新體系。

一、“增質化”勞動清單,提升學生勞動動機

小學生具有愛動手且富有創造力的天性。課標指出,學??梢砸虻刂埔?,結合實際情況,根據任務群安排,開發勞動項目,形成校本化勞動清單。筆者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身心發展狀況,為學生創建了兩份勞育清單,讓勞育內容呈現系列化與目的化的特點,充分提升勞動動力與活力,進而增強學生的勞動動機。

1.構建“系列化”清單,培育勞動動力

系列化清單是指學校在各個年級中進行同一類型勞動內容的設置,使得學生開展的勞動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此勞動清單一般依托于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這三大勞動內容結構。經實踐與改進,筆者在此基礎上設置了更加細化而具體的勞動內容、完成頻率與評價形式(如表1所示),使得學生的勞動過程更為連續,且能進行有效、多元的評價,進而培育學生的勞動動力。

2.構建“目的化”清單,培育勞動活力

目的化清單是指在學生勞動素養的導向下,根據學生認知、技能與思維等方面多元發展的需求,設置多樣化的勞動內容。此勞動清單依托竅門類勞動、任務類勞動與思維類勞動,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掌握相應的勞動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提升學生的勞動認知與思維,以此培育學生的勞動活力(如表2所示)。

這種復合式的勞動清單增加了第三學段學生勞動的多樣性,讓學生在第三學段中有符合自身發展的勞動內容。家長與老師要做好指導、監督與評價工作,可采用“月—學期—學年”三級過程性追蹤反饋方式,促使學生在生活化的勞動過程中生成勞動意識與動機。

二、“增效化”勞動實踐,提升學生勞動素養

勞動教育旨在讓學生經歷親身的勞動實踐全過程,促使學生獲得必要的勞動素養。筆者依托“勞動基地”“傳統節日”“公益活動”三大勞育載體,為學生勞動清單的開展提質增效,促進學生生成勞動素養。

1.依托勞動基地,促生勞動技能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強調了體驗教育的重要性。我們依托校內外不同形式的勞動基地,讓學生走進種植基地、紅色基地、校外企業等場所,讓學生經歷真實的勞動過程,讓他們學會必要的勞動知識與技能,不斷增強自身的體力、智力與創造力,在此過程中生成必備的勞動技能。

海鹽縣橫港小學是一所農村學校,我們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到勞動基地開展系列化種植活動。以“種植黃瓜”項目式勞動實踐為例,第一步,學生組成種植小組,對種植以問題單的形式自主探尋答案,可上網查閱資料,也可向家長請教;第二步,學生在對問題進行交流分析后,開展兩種模式的黃瓜種植,一是先培育黃瓜苗再移栽,二是直接撒籽播種,學生從中進行對比觀察;第三步,學生輪流進行澆水、除草、施肥與搭架子等勞動任務,并做好勞動項目的記錄;第四步,學生一同采摘黃瓜,組織開展“黃瓜創意菜”的烹飪活動,學生合作介紹菜品烹飪的全過程。整個項目式活動全程,學生通過日記將自己在勞動中產生的真實感悟表達出來。

2.依托傳統節日,促生勞動品質

筆者充分挖掘節日習俗、美食等文化特色,設計學生親身參與的傳統節日習俗體驗與美食制作等勞動實踐,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實現手腦并用,深入感受歷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進而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同時涵養持之以恒、樂于奉獻等優秀品質。

比如,我們在端午節開展包粽子活動,學生自主搜集全國不同地方粽子的包法、餡料等知識,對比各地粽子的不同之處并講述嘉興粽子的起源故事。同時,邀請班級里當糕點師的家長指導學生,首先為學生介紹粽葉擇洗、淘米浸泡、選擇餡料、粽葉折法、粽子成型、粽子蒸煮等各環節的方法,然后讓學生一步步跟著學習包粽子的全過程。每位學生包兩個粽子,一個用來跟隨學習,另一個用來自主嘗試。經過蒸煮,學生當堂品嘗勞動成果,并將另一個粽子帶回家里讓家長品嘗。該活動的目的是促使學生產生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同時養成珍惜勞動成果的優秀品質。

3.依托公益活動,促生勞動精神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支持學生深入城鄉社區、福利院和公共場所等參加志愿服務。筆者積極組織學生成立“紅領巾”志愿團,開展公益活動,帶領學生走進本地的養老院、社區、街道辦事處等勞動實踐場所。學生在勞動過程中體悟出奉獻、友愛、互助與進步的重要性,也培養了愛崗敬業、甘于奉獻等勞動精神。除此之外,我們定期組織學生協助交警叔叔指揮路口交通,讓招募的“紅領巾小交警”提前學習簡單的交通指揮手勢。在交警叔叔的陪同下,“小交警”為違規人員普及安全知識并告誡他們安全的重要性。學生在一系列公益活動中既內化了相關理論與實踐知識,又促生了高尚的勞動精神。

三、“增值化”勞動評價,提升學生勞動價值

為更好地激發學生勞動的內驅力,打破原有評價方式的單一性與局限性,需要引入多元化、過程性的評價機制,從而提升學生的勞動價值。

1.勞動成長記錄冊,增強學生主動性

勞動成長記錄冊承載了學生對自己的勞動過程的完整記錄,能促使自己定期回顧與反思。通過回看勞動成長記錄冊,學生的勞動過程更加清晰化,促進他們對勞動過程進行深度總結與思考。

在評價過程中,根據學生的過程性表現進行量化打分,同時可以附帶簡單的改進建議,以供學生參考,促使學生對自己的勞動過程進行深度思考,從而不斷提升學生勞動的主動性。

2.勞動過程維度表,增強學生全面性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勞動情況,教師可根據學生在勞動教育過程中的表現進行客觀評價。其中,評價主體可以是學生自己、同學、教師與家長。此評價方式能使學生更加全面地關注自己在勞動過程中的表現,并從中發現自己在勞動中的亮點與不足。

3.勞動成果展示欄,增強學生積極性

勞動成果是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材料,可以是勞動照片、視頻、小制作、手抄報、小作文等,這些材料都充分體現著學生的階段性過程思維。教師可借助線下(校園櫥窗、校園勞動展等)和線上(微信公眾號、之江匯等)的形式對學生的勞動成果進行全校集中性展示,以供全校學生學習與借鑒,以此增強學生勞動的積極性。

勞動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勞動教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也不可替代。在“增質、增效、增值”的“三增”勞育新模式下,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真需求,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素養與勞動價值。

[參考文獻]

[1]林健彬.巧用地域資源,讓農村小學勞動教育“生根發芽”[J].中小學班主任,2022(05).

[2]唐雯.基于陶行知教育理論的小學勞動實踐活動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1(36).

[3]陸彬.新時代小學勞動教育落地生根的實踐探索[J].江蘇教育,2021(29).

[4]冼柳靜.小學班級開展勞動育人的策略探究[J].中小學班主任,2021(17).

朱家浩? ?浙江省海鹽縣橫港小學。

猜你喜歡
勞育實施路徑
We reap what we sow校園農耕育英才
葉圣陶教育思想下的草編勞育對話教學創新實踐
高中數學“五育并舉”創新題型的求解策略
魔法農學院:立德涵育 建構勞育魔力
新時代大學生勞育培育路徑探究
以勞育德,鄉村小學德育教育實踐研究
審美課堂:高中地理教學的新樣態
高校紀檢監察工作實施“三轉”的思考
一項必須做好的育人工程
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等學校人才培養體系的實施路徑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