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答案及解析

2023-04-30 12:28
關鍵詞:題干所學材料

高考沖刺模擬測試(一)

1. 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主要涉及夏商周時期都城、銅礦和錫礦的分布情況,由圖中可得出的信息是青銅原料分布在黃河流域,故C項正確。

2. 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修建五尺道后在西南地區設置官吏,便于中央對西南地區的管控,故C項正確。

3. B 根據材料中東漢末至魏晉南北朝,匈奴與其他民族交融的情況,并結合所學可知,魏晉以來,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大批內遷,在北方各地和漢族人民雜居相處,各民族人民頻繁交往,中原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相互影響,以游牧民族封建化(漢化)為主,故這一時期民族交融在復雜形勢下呈現趨同性,故B項正確。

4. D 根據材料“人家田產,只五六年間,便自不同”“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并結合所學可知宋代實行不抑土地兼并的政策,使得土地所有權轉移頻繁,社會流動增強,故D項正確。

5. C 根據材料“17至18世紀中國白銀購買力情況”可知,從17世紀前半到18世紀后半,中國白銀的購買力在不斷下降,說明白銀在不斷貶值,這與在國際貿易中,中國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中國處于貿易順差地位,大量白銀流入相關,故C項正確。

6. B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輪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辦的形式,在創辦過程中,得到清政府的資金、政策扶持和民間商人集資入股,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制列強的經濟侵略,故B項正確。

7. D 根據所學可知,“東南互?!泵x上是穩定當時中國南方局勢,本質上是保護列強在華利益,它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將中國人民進一步推向了遭受多重壓迫的深淵,故D項正確。

8. C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的國情是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民是中國革命的天然同盟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時結合中國實際,重視農民的作用,可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遵循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故C項正確。

9. C 根據材料“1941年,冀中抗日根據地開展‘冀中一日寫作運動,其稿件內容涉及民眾學習‘唯物史觀、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寫作運動增強了根據地軍民的政權認同感,故C項正確。

10. C 抗美援朝時期中國各地區人民進行捐款,購買武器,說明民族凝聚力在抗美援朝中得到展現,故C項正確。

11. B 根據材料可得出這是日本的大化改新運動,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年號大化)推行大化改新,他們仿效中國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故B項正確。

12. 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世紀末,相信地圓學說,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計劃西行到達印度并宣傳天主教的航海家是哥倫布,其航行發現了美洲,開辟了歐洲通往美洲的新航路,故D項正確。

13. C 根據材料可知,達·芬奇創作該畫時運用了黃金比例,而黃金分割點的運用蘊含了近代科學意義,故C項正確。

14. A 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8世紀末19世紀初,啟蒙思想的傳播促使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增長。材料中號召巴西人民覺醒和爭取獨立,反映了啟蒙思想的影響,故A項正確。

15. D 由材料可知,1929~1940年,蘇聯基建投資年均增長比社會總產值年均增長高出6. 5個百分點,比國民收入年均增長高出5. 5個百分點,這說明此時期的蘇聯經濟建設的投資回報率較低,故D項正確。

16. 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西方在不同時期都擁有著該時期的絕對力量,絕對力量都渴望其勢力的不斷擴張,可見西方文明潛藏著霸權主義的色彩,故B項正確。

17. (1)變化:從專賣制度轉變為通商法。(3分)

影響:茶葉價格提高,提升了茶農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為后世提供有益借鑒。(4分)

(2)背景:“一五”計劃開展,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城市人口和就業人數劇增;部分地區遭受自然災害;糧棉等供求關系緊張,社會經濟生活受到影響;投機活動猖獗,不利于社會穩定。(6分)

(3)認識:“統購統銷”具有歷史的必要性;保證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業投機活動,穩定了物價,保障了社會生活秩序;保證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順利進行,為工業化積累了資金;引導農民走上合作化道路。從長遠來看,它忽視了客觀規律的調節作用,影響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客觀上制約了經濟建設的健康發展。(9分)

18. (1)原因:通過工業革命長期居于世界經濟和貿易第一大國地位;占有最廣闊的海外殖民地;堅持自由主義經濟政策。(9分)

(2)注意問題:深化改革開放,提升中國經濟的世界影響力,擴大人民幣世界競爭力;兼顧內外,平衡發展;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推動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構建。(9分)

19. 示例:“民工潮”現象形成原因的角度作答。如:國家政策變革的促進;沿海地區快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城鄉收入差距;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農民工之間的示范效應等。

“民工潮”現象基本態勢的角度作答。如: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西部流向東部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等。

對“民工潮”現象認識或評價的角度作答。如:“民工潮”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其本質是農業剩余勞動力的析出和農村人口大規模的遷移和流動;“民工潮”對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特殊的貢獻,不僅改善了農民的生活,而且促進了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成為中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的重要力量,是推動城鄉社會結構變革的重要因素;“民工潮”給社會治理帶來了新的挑戰。(示例僅作參考,其他角度也可得分)

高考沖刺模擬測試(二)

1. C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呂氏春秋》借商湯求雨的故事,傳遞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結合所學可知,《呂氏春秋》是在秦國相邦呂不韋的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成書于戰國末期,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所以這一故事可用于研究戰國時期人本思想的傳播,故C項正確。

2. A 根據圖示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與戰國時期相比,漢武帝時期的農牧業分界線向北推移了很多,這是由于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取得大勝后,在邊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將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傳播到北部邊疆地區,從而使得農業區不斷向北拓展,農牧業分界線進而北移,故A項正確。

3. C 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漢代的財政年度計算取決于粟的成熟時間,而唐代則與水稻的成熟時節相適應,這是由于漢代的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北方,當時的經濟重心在北方黃河流域,當地盛產粟;而唐代南方經濟地位上升,財政收入更加依賴南方,水稻是當地的主產農作物,所以區域經濟地位的變動是財政年度計算時間變化的主要原因,故C項正確。

4. D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針對體育活動中產生的傷害,唐朝以法律形式進行了細致的歸類,分別定罪,立法邏輯清晰,層級明確,體現了國家治理的智慧,故D項正確。

5. D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由特許近臣密陳的“揭帖”到內閣專享的“密揭”,且“密揭”逐漸成為內閣與皇帝溝通的主要方式,說明內閣成為明朝處理朝政的重要參與者,在中樞決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故D項正確。

6. D 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郎世寧是意大利人,雍正帝是滿族人,而端午節賽龍舟是漢族傳統民俗,所以郎世寧描繪的雍正帝端午觀看賽龍舟的場景體現了中外文化、滿漢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故D項正確。

7. D 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武昌起義前夕,教員剪掉辮子,與清政府劃清界限,表明自身的立場,宣示了其革命的態度,故D項正確。

8. B 根據題干信息“民國成立”“國會選舉”“投票選舉”“國民黨”等可知,相較于之前的封建統治而言,民主、代議制、政黨政治等新的政治價值觀得以實踐,故B項正確。

9. D 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在全面抗戰爆發、民族危機深重的背景之下,國人從普遍蘊含濃厚家國情懷的劇目“京劇《岳飛》《徽欽二帝》《戚繼光平倭》、越劇《花木蘭》《太平天國》、漢劇《臥薪嘗膽》”中汲取養料,借傳統文化宣揚愛國主義的反侵略精神,激勵國人爭取獨立自由,不做亡國奴,體現了傳統文化與時代訴求的統一,故D項正確。

10. A 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1996年浦東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這是由于20世紀90年代浦東新區的開發,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化,浦東新區的經濟進而得到了快速發展,所以居民生活改善的主要原因是對外開放的深化,故A項正確。

11. D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為了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梭倫當眾朗誦自己的詩歌、某主戰派統帥戰前戰時都要說服雅典人以獲取民眾支持,這是因為雅典的民主政治是直接民主,城邦事務由雅典公民直接參與決定,故D項正確。

12. C 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雖然新航路已經開辟,但直到1600年時,經地中海舊航路運入歐洲的部分商品數量仍遠大于經好望角新航路運入歐洲的數量,說明傳統商路仍然發揮重要作用,故C項正確。

13. B 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既是近代國際法的實際源頭,又是國際關系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是近代意義上的第一個國際關系體系,標志著歐洲開啟了民族國家發展的新時代,故B項正確。

14. C 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正值英國工業革命期間,出現一種新的職業——“叫醒工”,專職叫人起床上班,這說明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社會分工日益細化,故C項正確。

15. A 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二戰期間,美英兩國首腦簽訂《大西洋憲章》,宣稱尊重、支持各民族自由選擇政府形式,維護各民族主權和自治權,明確提出了民族自決原則,故A項正確。

16. C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正是由于蘇聯和美國的“合作”,“多邊體系最偉大的成就”即“人類消除天花疫病”才得以實現,從中可以看出,抗擊疫情需要全世界各國之間緊密團結合作,故C項正確。

17. (1)特點:法律體系相對完整(具備律、令、格、式四種形式)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法律制度不斷完善;以維護君主專制統治為核心;對后世影響深遠。(8分)

(2)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的興起;日耳曼法和教會法的局限;大學的興起;學者對羅馬法的注釋、研究和實踐;王權逐漸強大。(8分)

(3)對東西方法制建設產生著深遠影響,是人類法制發展史上的寶貴遺產。(4分)

18. (1)原因:民國以來地方各省田賦截留日益嚴重;孫中山《建國大綱》的規劃;南京國民政府收入主要為關稅、鹽稅和統稅。(6分)

(2)背景:農業稅由地方收歸中央;農業稅額占比微??;改革開放使國民經濟飛速發展。(6分)

意義: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利于農業的穩定和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執政理念。(6分)

19. 示例

文學作品中的新女性形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2分)

五四新文化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促使知識女性沖破封建家庭牢籠、追求自由愛情,“出走”的新女性成為文學推崇的形象;革命戰爭年代,愛國、救亡成為時代的主題,積極投身革命、參與國家救亡,“女革命英雄”是新時代女性的價值追求;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作主,真正實現了男女平等,走出家庭、投入社會、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成為女性的形象代表;改革開放使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巨大變化,新女性不僅追求婚姻的幸福,還追求事業的成功,文學作品中塑造出“奮斗型”女性形象。(8分)

“五四”以來新女性形象的變化反映了近現代中國婦女解放的不斷發展。文學作品中新女性形象的塑造意在喚起女性的覺醒,提高女性自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體現了文學作品的時代價值和作者的社會擔當。(4分)

高考沖刺模擬測試(三)

1. A 圖表中的“人工栽培稻”、“汲水器”、“天文觀象臺”等均與農耕經濟有關,故A項正確。

2. D 由題干中“任用平民出身的公孫弘為相”“選拔了一批中下層官員”等信息可知,此舉有利于凝聚臣民對皇帝的向心力,故D項正確。

3. B 由題干中“自謂黃帝之后”“魏之先出于黃帝”等信息可知,北魏皇帝拓跋珪和孝文帝通過追溯祖先起源以論述政治統治的合法性,故B項正確。

4. C 由題干中“商量去往,各取穩便”“聽其離業”等信息可知,宋代,政府對佃戶、農戶等群體人身控制逐漸松弛,故C項正確。

5. A 由題干中的信息“將邊疆地區與中原地區一視同仁”可知,此舉有助于加強邊疆地區對中原王朝的文化向心性,故A項正確。

6. D 1842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圖表中的“廈”指的是廈門,“松江”和“太倉”位于上海附近,“順德”位于廣州附近。由圖表中“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洋布大行”“機成布……賤售”等信息可知,鴉片戰爭后,洋棉洋布憑借物美價廉的優勢,在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區暢銷,故D項正確。

7. B 題干中的信息“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國‘宣戰決定后,東南督撫卻與各國駐滬領事共同商定‘保護東南章程九款”體現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困境,故B項正確。

8. D 根據材料“學生作文的標準就是‘人人能用國語自由發表思想”可知胡適主張深入挖掘白話文的現實價值,推動思想解放,故D項正確。

9. B 由題干中的時間“1945年7月”可知,此時的中國正值抗日戰爭時期。為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對土地政策進行調整,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題干中“減輕租額”“嚴定減租保息”等信息即為其具體體現,故B項正確。

10. A 新中國“一五”計劃期間,優先發展重工業。由題干中相關數據的比較可知,該現象與“一五”計劃期間的戰略相符,故A項正確。

11. C 根據材料可知1978—1984年城鄉居民平均收入比下降,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持續縮小。結合所學,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得以推行,這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故C項正確。

12. C 由題干中的信息“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賴有阿拉伯文版本將其保存,并在中世紀的后期譯成拉丁語等西方語言,重新回到歐洲”可知,阿拉伯帝國在保存和傳播西方文化方面的作用顯著,故C項正確。

13. D 由圖表中的箭頭指向和商品種類可知,此應為早期殖民擴張時期的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該時期,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形成并不斷得到拓展,故D項正確。

14. D 題干中的“提拉克”是印度民族資產階級代表人物,主張聯合人民群眾的力量,進行一切形式的斗爭,推翻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由題干中的信息“必須首先給人房子,然后你才能要求他們把屋子布置得井井有條”可知,提拉克認為民族獨立是實現民族振興的前提,故D項正確。

15. C 1933年的世界正值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對外不斷侵略擴張之際,由此可知,蘇聯提出“集體安全”旨在壯大世界和平的力量,抵制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故C項正確。

16. B 由題干中相關數據的比較可知,社會信息化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有力舉措,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是機遇,但現階段,由于發展中國家社會信息化程度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給其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挑戰,故B項正確。

17. (1)特點:社會救助呈現出制度化和規范化特征;官方救助與民間救助相結合;社會救助手段多樣化(或答“行政手段與市場手段相結合”);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建立起密切的協調配合機制。(6分)

(2)背景: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不斷健全與完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西方社會保障制度提供一定的借鑒。(8分)

(3)共同作用:緩和社會矛盾;改善民眾生活;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6分)

18. (1)第一階段:歐洲、亞洲人口大量遷往美洲;第二階段:亞非拉地區移民大量遷往西歐、北美洲、大洋洲等發達地區。(4分)

(2)特點:發端快,迅速形成移民潮;幾百萬華工大規模出洋;華工出洋的目的地范圍廣。(4分)

主要原因:鴉片戰爭后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19世紀初,黑奴貿易受到限制,殖民者在亞洲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4分)

(3)影響:推動當地開發,促進經濟發展;導致文化交融,文化呈現多元特征;歐洲殖民者的移民導致拉美地區成為歐洲列強經濟附庸;大批拉美移民外遷,導致當地勞動力流失和人才外流。(8分)

19. 示例

該歷史現象為三角貿易(黑奴貿易)。新航路開辟后,殖民者的殘酷壓榨和傳染病的流行,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勞動力缺乏。歐洲商人把歐洲的紡織品、槍支和手工制品等運到非洲,從當地酋長手里換取黑人,然后把他們運到美洲賣為奴隸。再把販賣黑奴獲取的金銀、還有美洲的物產,運回歐洲,形成罪惡的“三角貿易”。三角貿易給歐洲帶來巨額財富,創造了大量資本原始積累,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導致非洲大量勞動力喪失,傳統社會結構被打破,非洲社會長期落后;同時帶動了美洲殖民地經濟開發,種植園經濟興起;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12分)

高考沖刺模擬測試(四)

1. B 材料強調的是“二里頭文化遺址發掘的骨刻字符具有一定數量和分布地域,”可知這一發現可用于研究早期漢字的起源與演變,故B項正確。

2. A 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黃老學派主張清靜無為,與民休息,這種思想適應了漢初休養生息的需要,故A項正確。

3. C 從材料看到,外國及邊疆少數民族來朝貢唐朝君主,這可以用來說明唐朝文明影響力的強大,故C項正確。

4. A 公元2年至公元1078年,大概是漢代至宋朝時期,從材料中的數據可以看出黃河流域的人口比例在下降,而長江流域的人口比例在增加,這主要是得益于南方經濟的發展,到南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已經完成南移,故A項正確。

5. B 根據材料“里老人要定期向里中編戶宣讀并講解《大明律》、‘六諭等,導民之善,平鄉里爭訟,得參議民之利當與政之得失”,可知明設置里老人的主要意圖是穩定秩序、加強基層治理,故B項正確。

6. C 依據材料“施米、施藥、贈診、 開辦義學”,“辦學堂、資助革命”,“關閉工廠、捐助抗戰”,可以看出部分近代中國的民族企業,有著強烈的家國情懷,為國為民,通過向社會回饋,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故C項正確。

7. A 材料“與其分滅于外,慘為亡國之戮囚,孰若付權于民,猶得守府而安榮”,反映了康有為主張將君主權力下放于民,以鞏國君主統治,可見他未擺脫舊思想的影響,故A項正確。

8. B 根據材料中的文獻可得出,面對民族危機,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定地維護中華民族的利益,故B項正確。

9. D 根據“我們深信不同政治制度的國家是可以和平相處,發展國際經貿關系的”“中國與英法日等國簽署了一系列巨額貿易協定”可知中國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簽署了巨額的貿易協定,這突破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限制,故D項正確。

10. D 根據材料中“人民幣兌美元的官方匯價從5.7∶1調整為8.7∶1,同時實行單一浮動匯率制”可知,1994年,通過匯率改革,中央統一了人民幣兌美元的匯價,并提高了人民幣兌換美元匯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匯價的提高有利于推動我國出口,從而助推了出口導向型經濟戰略,故D項正確。

11. D 根據表格可知,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話,傳播開來后多個地區文化中都有斯芬克斯這一傳說,但是其在不同文化中有著不同的形象和含義,從中可以看出文化現象在交流中嬗變,故D項正確。

12. B 根據“畫作上查士丁尼不僅居中而且顯得最為高大。他的左邊是大主教馬克西米爾和三位助祭師,右邊是兩個貴族近臣和五個年輕侍衛?!笨傻贸霎敃r的皇帝處于畫面的中心,正是其權力與地位的反映,說明王權是國家的權力中心,故B項正確。

13. C 根據“18世紀中期后,德意志地區掀起了對本民族文化的研究熱潮”可得出受到這一時期啟蒙運動的影響,德意志的民族意識覺醒,這有利于推動德意志民族國家的統一,故C項正確。

14. C 根據材料“這個時期(19世紀后半期)……先進的工業企業通過精心的有計劃的試驗來追尋這種技術創新”可得知是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許多發明不再是經驗的累積,而是直接從實驗室中得到,科技與生產的結合緊密,故C項正確。

15. C 從法國革命的示意圖可以看出,上下兩個陣營是不同階層間的對抗,斗爭很激烈,故C項正確。

16. C 結合所學可知,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志著廣大發展中國家所構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政治舞臺,與多極化趨勢的發展相合,利于改善當前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故選C項。

17. (1)特征:從西向東;從南向北;強盛時期多定都西安或北京。(3分)

因素:西北地區漸趨落后;經濟重心向東南轉移;南北交通的發達;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需要。(6分)

(2)示例論題:元明清都城選址北京有利于國家治理。(2分)

論述:元朝選址大都,便利了對遼闊疆域的治理;明朝遷都北京,有利于加強北部邊防,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清朝遷都北京,加強了少數民族政權對中原文化的認同,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8分)

18. (1)趨勢:從關注環境衛生到全面關注人的生活狀態和家庭衛生;醫學理論基礎愈發科學、精準;領導者和從業者的專業性日益增強。(8分)

(2)原因:工業革命的深入開展(工業化、都市化、環境污染);有識之士的推動;工人運動的興起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科學技術(生物學醫學)的進步;民主政治的發展。(10分)

19. 主題:雅爾塔會議結束前后主要國家對戰后秩序重建的努力。(3分)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最后階段和反法西斯盟國軍事行動的發展,結束戰爭和安排戰后世界而產生的一系列政治問題需要迅速解決,特別是應該制定盟軍在反希特勒德國戰爭最后階段的協同一致的軍事行動計劃,處置戰敗的德意志帝國的基本原則,對日作戰,實現戰后世界國際安全問題的基本原則,客觀上愈加迫切地需要三大盟國舉行新的最高級會晤,也體現了這時期主要國家對戰后秩序重建的努力。(12分)

高考沖刺模擬測試(五)

1. B 根據材料可知中西周遺址出土有殷商時期色彩的文物的現象體現了西周文明與殷商文明的融合,故B項正確。

2. B 根據材料可知,從漢初到西漢后期,諸侯國相由國家重要將領來擔任變為如同地方太守一樣的官員來擔任,相國代表中央對諸侯國進行管理,這反映了西漢中央集權得到加強,故B項正確。

3. 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經典下移為普通鄉村教材,這說明儒家教育在鄉村地區普遍實施,儒學基礎得到拓展,故A項正確。

4. 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中后期,貴族食封形式不再是收取封地的租庸調,變為接受國庫分配的實物或貨幣,租庸調形式的食實封制度難以為繼,從本質上反映出均田制的瓦解,影響了國家管理,故C項正確。

5. C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面對疑難河務,清朝內閣九卿官員一再奏請皇帝親臨現場查勘,康熙帝最終接受南巡建議,最終避免了重大決策失誤,這體現了此時清朝中樞決策的務實性,故C項正確。

6. B 根據材料可知,最合適的研究主題是重商思想的深化,并最終認識到工業是實現國家富強的關鍵,體現出了變異,并非單純的“商戰”與“工戰”的論戰,故B項正確。

7. C 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武昌起義后蘇州商會為了自保先后投靠封建官府和革命黨人,表明革命黨人內部成分復雜,并不是真正的擁護革命,革命力量不堅固,為辛亥革命潛伏了失敗危機,故C項正確。

8. B 材料“主張用‘釜底抽薪的方法來個‘一切廢除,然后建設一個‘健全的民主共和國?!闭f明張聞天主張用徹底地暴力革命推翻當時腐朽的北洋政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聞天的這一主張與馬克思的社會革命理論相吻合,反映出張聞天已受到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故B項正確。

9. 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教科書是進行抗戰教育、反對奴化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體現抗戰教育話語方式的重要表現??谷沼⑿酃适?、民族精神故事等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編入其中,讓兒童、青少年比較容易地學習了抗戰精神,啟發了他們的國家民族觀念,故C項正確。

10. A 通過觀察圖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84年川、冀、鄂、閩等省的“萬元戶”中,多從事交通運輸業、種植業和養殖業等,反映出當時農副產品較多進入市場,農業生產的商品化趨勢明顯,故A項正確。

11. C 根據材料可知,公元前8世紀的希臘,產品來自不同地方,表明交流比較頻繁,商品貿易繁榮,故C項正確。

12. C 根據材料可知,達朗貝爾認為,世俗和宗教的一切事物都要經由人的討論和分析,這肯定了理性主義和獨立思考的價值,故C項正確。

13. D 材料中描寫了工業革命期間男孩悲慘的生活境遇,由此抨擊了工業化中人性關懷的缺失,故D項正確。

14. D 根據材料可知,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的鄉鎮“由全鎮居民大會選舉產生行政委員”,“如果想對既定的事項進行任何更改,則需要召開居民大會進行民主表決,并嚴格執行表決結果”,這些行為體現了直接民主的特點,故D項正確。

15. C 根據圖示內容可知,印度工廠所生產的本國消費的棉布的比重顯著上升,說明印度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的力量增強,為了進一步爭取獨立地位,就推動了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故C項正確。

16. B 根據材料中的“1949年4月,蘇聯作協要求出版展現美國生活方式的文藝作品和描寫美國勞動人民貧困狀況的紀實著作”信息可知,材料體現的是冷戰期間蘇聯試圖通過文化手段來丑化美國,強化了在意識形態和文化層面的冷戰與對抗,故B項正確。

17. (1)特點:起源早,發展時間長;劇種、劇目繁多;逐漸擺脫神學色彩,變得世俗化;多借歷史反映現實,教化作用突出;扎根民間,受眾范圍廣。(8分)

(2)不同之處:受眾范圍??;集中在一些通商口岸;難以扎根中國大地;傳播近代西方價值觀念。(6分)

時代特征:民族危機的加深;西方文明的沖擊;近代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6分)

18. (1)關系:宋代南北經濟聯系增強,南北飲食交流更加深人;南方經濟優勢明顯,南方飲食在北方地區更加流行。(4分)

(2)變化:食物類型更加多樣化;食物品種不斷增多;食物來源更加豐富;工業革命時代人們消費的新鮮食物增多。(8分)

(3)工業革命時期,工廠勞動強度的增大,對城市居民的身體素質提出了明顯要求,迫使城市工人改善食物質量;工業革命顯著提高了英國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城市居民在食物質量和食物品種上有了明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質量的提升,增強了人們身體素質,使城市居民更好適應和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6分)

19. 示例

觀點:20世紀末以來世界杯口號的變化反映了全球化進程大大加快。(2分)

闡述:20世紀末,隨著冷戰局面的結束,分割的世界經濟體系也隨之被打破,技術、資本、商品等真正實現了全球范圍的流動,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相互合作、相互依存大大加強,世界進入到全球化迅猛發展的新時代。這種趨勢反映到世界杯的口號上,多次出現了“一起”“朋友”“同一個”等詞匯。世界杯口號是時代發展的縮影,例如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杯的口號強調一個世界,反映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10分)

綜上,20世紀末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影響了世界杯口號的變化,這是社會政治經濟變遷在競技體育領域的集中體現。(2分)

(提示:還可以從合作共贏、國際局勢變化、和平與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角度進行作答)

高考沖刺模擬測試(六)

1. B 良渚遺址距今有5000多年,該遺址的發現說明中華文明至少有五千年的歷史,故選B項。

2. A 由材料可知,秦統一后,在討論地方制度的御前會議上,雖然主張分封制的有包括丞相王綰在內的眾多官員,但廷尉李斯從現實出發,陳述郡縣制對加強中央集權的積極作用,最終被采納,體現了制度服從于現實需要的情況,故A項正確。

3. A 按照司馬遷的記述,關西、關東大致位于黃河流域,這里自然條件優越,開發較早,人煙稠密,經濟實力較強,江南大致位于長江流域,這里地勢復雜,氣候炎熱潮濕,很多地區為原始森林所覆蓋,生產技術落后,與關西、關東相比,經濟實力差距較大,龍門—碣石以北大致位于長城附近,這里氣候寒冷,土地貧瘠,是傳統的畜牧區或半農半牧區,據此可知,《史記·貨殖列傳》中所劃分的四大經濟區與自然地理環境有密切的關系,故選A項。

4. C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兩晉時期出現北民南遷,北方人口大規模向南方遷移,許多讀書人離開了原籍,因此異地(戶籍不在本州郡)察舉、異地求舉則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故C項正確。

5. D 依據材料可知,對唐朝上層社會開始流行女扮男裝的現象,有學者只是簡單理解為與唐朝統治者具有少數民族血統有關。有學者認為隋和唐初的統治階層并未發生根本變化,進而提出這一現象是粟特人隨著唐朝開拓疆域大批入境所致,這是對前一觀點的發展,這反映了史實拓展推動史論深化,故D項正確。

6. D 根據材料“取得和占有土地的方式復雜靈活,土地可賣、可典、可租。不僅百姓買賣土地,國家也參與其中”可以看出當時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展,故D項正確。

7. B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期女畫家較少選擇山水畫題進行創作主要是因為女性因為受到儒家倫理思想的影響,所以幾乎沒有機會去出門游歷山川,故B項正確。

8. C 結合材料中奕看后認為“中國自有體制,未便參閱外國之書”“我中國不愿入爾之公法。中西之俗,豈能強同”可知清政府并不愿意按照近代外交模式處理外交問題,因為其與中國的封建傳統嚴重相悖,故C項正確。

9. B 根據材料時間1923年及口號除“全國婦女運動的大聯合”“打破奴隸女子的舊禮教”“男女平等”外,還應加入“打倒軍閥”“打倒外國帝國主義”兩個口號。說明中國共產黨將婦女解放與國民革命相結合,故B項正確。

10. D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角度分析抗戰時期多所名校師生遷到大后方的壯舉可知,其行為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故D項正確。

11. B 依據材料圖示信息,可知1960—1978年因政府政策出現逆城市化,是因為左傾錯誤的嚴重影響,故B項正確。

12. D 根據“埃及人不考慮有抽象而嚴格規則的透視法,而古希臘人重視的是一種主觀的透視法”可知在古埃及和古希臘人的建筑和繪畫創作里,都帶有明顯的主觀性傾向,說明古埃及和古希臘的藝術審美富有人文價值取向,故D項正確。

13. B 根據題干內容可知,在12世紀,貴族和國王“對商隊和領薪官員的依賴越來越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此時期,城市的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商品經濟發展比較迅速,市民為取得城市的自治權,他們或者用金錢來贖買封建主,或者用金錢來支持王權,據此可知,之所以出現題干所述現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城市經濟的發展,故選B項。

14. B 結合所學可知《共產黨宣言》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世界市場聯系日益密切,資產階級加強了聯合,要取得勝利,無產階級必須聯合斗爭,故選B項。

15. D 根據題干信息可得出一戰后有關亞太地區的華盛頓體系內部存在著諸多的矛盾,即美日英之間都存在矛盾,故D項正確。

16. D 根據所學大標題可知,本章內容是多極化趨勢,而兩大陣營的分化意味著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即“第三世界的興起”,故D項正確。

17. (1)原因:爭霸戰爭的頻繁;各國統治階級的倡導;社會經濟的發展;養生學的發展(或醫學的發展);私學的興起。(8分)

(2)共同點:體育運動與軍事訓練結合;體育類型多樣;體育逐漸大眾化;體育與生活相結合。(6分)

意義:增強人民體質增強民族凝聚力(或塑造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推動了近代中國反帝反封建斗爭;促進中國體育近代化進程;為新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積累了經驗。(6分)

18. (1)單元標題:工場手工業時期的西方世界(或近代歐洲社會轉型)(2分)

補充一節標題:早期資產階級革命。(2分,答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或美國1787年憲法任意一節亦可)

理由:材料所給的標題均為工場手工業時期歐洲的經濟、思想方面的事件,都推動歐洲社會轉型,故單元標題可以表述為工場手工業時期的西方世界。(4分)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推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到來,故增加政治方面的內容(或事件)。(4分)

(2)生產技術的進步,促進14、15世紀歐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推動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促進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促進思想解放,促成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和啟蒙運動的開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后,啟蒙運動推動英法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唯物史觀原理來分析即可得分)(6分)

19. 示例

青年、學習、建設、祖國、社會主義等。(4分)

建國初期,我國面臨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國內,一窮二白(工業基礎薄弱),人民知識文化水平低;國際上,帝國主義對新生中國封鎖扼殺。

因此,鞏固新生人民政權,恢復國民經濟,完成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三大改造、1954年憲法,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施一五計劃,把我國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提高人民群眾尤其是廣大青年的文化素養和科技水平成為黨和國家的重要任務。

通過對“五四”紀念文本的詞頻分析可見,“學習”“建設”等是頗具代表性的高頻詞匯,它們多與“祖國”“國家”“事業”“科學”“知識”“政治”等詞匯連用。這說明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以“五四”紀念為契機,多次號召青年投身建設新中國的浪潮。(10分)

(示例僅供參考,圍繞其他高頻詞語等展開論述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高考沖刺模擬測試(七)

1. D 據材料可知,燕王噲為博取圣君之名而禪讓的行為才導致燕國大亂,說明在私有制發展的時代下,禪讓已經不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故D項正確。

2. 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推行郡縣制,官僚任免打破貴族世襲的局面,主要依據是依據才干政績,“行其大公”“使人們在政治上平等”,故選C項。

3. B 題干提及宋代疫病防治有各級政府、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且“采取了醫學措施、經濟措施和政治措施等”,可知宋代防疫注重調動多方力量的積極性,發揮多種措施的作用,故選B項。

4. C 據材料“明代凡是住在京城的工匠每月到官府上班一天”,發展到“清代官府不再強制工匠無償服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官營手工業的弊端,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在工匠的長期斗爭下,工匠的地位得以提高,官府對工匠的人身控制相對松弛,故選C項。

5. A 根據圖示內容可以看出,1799—1910年清政府對云南地區不斷進行田賦蠲免或緩征,這有助于減輕云南地區的賦稅負擔,一定程度上保持云南地區的穩定,說明清政府重視邊疆地區的發展穩定,故選A項。

6. A 據材料可知棉紡織業中資本主義萌芽孕育時間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自然經濟下棉布生產作為家庭副業導致市場有效需求不足,故A項正確。

7. B 根據“新政府成立后即分設農林、工商二部……嗣后國家之發達全在于此”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紹儀認為國家富強的關鍵在于發展實業,因此這是強調了發展實業的重要性,故選B項。

8. A 根據材料戶戶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政治口號“鞏固革命聯合戰線”可知,反映的是國民革命時期北伐戰爭發展到武漢地區的歷史信息,故選A項。

9. D 根據表格可知,1927年后江西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通過土地革命摧毀了農村封建剝削制度,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利于民族經濟發展,故1927—1930年出口總值較高,自1930年開始,國民黨對中共進行了五次“圍剿”,經濟受到封鎖,因此后期出口急劇減少,故D項正確。

10. B 據材料“分析當前的國際局勢和中國的戰略選擇……建議與當時的頭號敵人美國打開關系”可知國家領導人結合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家利益的需要,不斷調整外交策略,積極謀求中美關系的正?;?,故選B項。

11. D 據材料“教育工作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可知改革開放開啟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所以這一時期強調教育工作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可知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開展,客觀上要求教育工作需要面向現代化和面向世界,二者體現了教育思想的時代性,故選D項。

12. C 據材料可知,史學家齊世榮認為貿易往來帶來的文化技術交流比武力征服帶來的聯系更重要,故選C項。

13. A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在治理帝國的法律以及工程建筑上要比希臘人更高明,說明羅馬文明具有創造性的特點,而在其他方面繼承了希臘文明,體現了繼承性,故選A項。

14. A 據題干并結合綱要下冊所學可知,由于向教會增稅的問題與教皇沖突,腓力四世故召開包括教士、貴族、市民(即題干中的“民眾”)組成的三級會議,在“民眾的支持”下,王權得到加強和教會實力遭到削弱,教皇卜尼法斯最后在斗爭中被俘到法國,故選A項。

15. C 據材料“1920年,列寧強調,為了恢復經濟,就要取得外國的生產資料,我們要靠租讓來解決問題”可知,列寧主張通過租讓的方式即將一些企業租給外國資本家的方式來恢復經濟,說明蘇俄亟需發展社會生產力,故選C項。

16. C 根據1960年到1969年美國貨幣供應變化率和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變化率可知,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貨幣供應量增長率超過了真實GDP增長率,結合所學知識,這是因為二戰后美國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增大貨幣供應量,GDP與貨幣供應量大體上在增長。但是到1966年以后,GDP變化率不增反降,這說明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即凱恩斯主義的影響是有限的,故選C項。

17. (1)不同:傳國玉璽材質:材料一認為藍田玉,材料二認為是和氏璧。(2分)

傳國玉璽上的文字:材料一認為是“受天之命,皇帝壽昌”;材料二認為是“受命于天,既壽永昌”。(4分)

(2)價值:史料三是文學作品,參閱《三國志》而作,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需要進一步考證。(4分)

(3)示例一:材料一。(2分)

理由:材料一出自東漢班固《漢書》,是官方史書,具有權威性,可信度比較高;相對材料二、三,材料一在時間上更接近秦朝,獲取的信息可能更接近真相;材料三屬于文學作品,帶有主觀隨意性,可信度比較低。(6分)

示例二:材料二。(2分)

理由:材料二出自宋代《傳國璽譜》,是專門研究傳國玉璽的資料文獻,譜系記載具有傳承性,屬于一手史料,可信度比較高。材料一是史書,但屬于二手史料,一手史料價值高于二手史料;材料三屬于文學作品,帶有主觀隨意性,可信度比較低。(6分)

18. (1)階段:國際會議階段和國際組織階段。(國際會議階段也可以表述為主權國家階段,明確國家、會議等概念即可給分)。(2分)

相同點:以國際法為基礎;遵循平等原則。(4分)

不同點:國際組織階段所治理的領域更加全面;參與主體包括了非政府組織。(4分)

(2)示例:論近代中國宗藩外交向國際法外交的轉變。(2分)

宗藩觀念對清朝外交產生了重要影響。19世紀以來,列強殖民侵略中國周邊國家,作為宗藩體系下的宗主國,中國卷入了同列強的外交糾紛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的導火索與宗藩外交密切相關。(4分)

在同列強的交鋒中,中國逐步接受了國際法規則,設立了駐外公使,學習國際法,參與如巴黎和會、開羅會議等國際性會議,發出有利國家的訴求,爭取應得的外交權益。(4分)

19. 示例

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和中共十九大。(2分)

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強調的是該階段我國社會生產不能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需要,因此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中共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強調的是現階段影響人民美好生活的因素主要是我國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因此要全面發展,全面進步。(5分)

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召開于1981年,正處改革開放之初,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此次會議科學正確地分析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對統一全黨思想,開展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礎。中共十九大召開于2017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這次會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新發展階段的具體實際,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社會全面進步。(5分)

從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到中共十九大,中國共產黨順應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發展潮流,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進行了科學分析和準確把握,推動中國社會不斷發展。(2分)

高考沖刺模擬測試(八)

1. C 周初分封制將各族聯合起來,歸于西周政治以及西周制度的管理中,通過“策命賜物、朝聘盟會”等傳播了周的思想理念文化,有利于增強華夏認同感,故選C項。

2. A 根據材料“遷徙數十萬貧民到新秦中地區墾荒,不但恢復了秦始皇時期的農業開墾規模,還把農牧區分界推進到有史以來最北線”可知移民到邊疆地區發展農業,有利于強化對邊疆地區控制,但并不能緩和內地的土地兼并,故A項正確。

3. B 依據材料和圖示信息可知,反映的是西晉頒賜給氐族部落首領的金印。結合所學,氐族部落是漢晉時期歸附或臣服中原王朝的邊地民族,這反映了西晉時期大一統國家的發展,故B項正確。

4. B 唐代把廣州南海神廟的祈風祭?;顒恿袨閲壹漓?,說明東南沿海的社會經濟對國家影響巨大,因此,當地的祈風祭?;顒邮艿絿抑匾?,也反映國家對航海業的重視,故B項正確。

5. B 根據“這是史料記載的最早的一次天花疫苗人痘接種獲得成功的案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書中記載的宋代丞相王旦為其幼子接種天花疫苗成功的案例,說明當時人們對于瘟疫防治有所認知,故選B項。

6. A 根據材料“成祖以后,明朝宗室逐漸‘食祿而不治事,僅就歲祿而言,親王萬石,郡王二千石……”,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朝對宗室的長期供養,造成了巨大的財政負擔,故A項正確。

7. A 依據圖示信息可知,從1740年左右,即清朝中葉開始,中國金銀比價急劇上升,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大量白銀流入,使得中國金銀比價上升,故A項正確。

8. B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梁啟超先后發表的《中國史敘論》從歷史演變的角度重點分析了中國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首次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新史學》是梁啟超所撰的一篇長文,它是資產階級史學家批判傳統史學,試圖建立新的史學理論體系的重要標志。故可知梁啟超的新史學觀念變化一定程度體現當時社會變化,故B項正確。

9. C 20世紀20年代初,中共集中刊載一系列有關農民問題的文章,對農民占中國總人口比例的估計從60%提高到80%,說明中共初步了解國情,初步意識到農民階級的重要性,故選C項。

10. A 1979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處于啟動階段,晉東南地區在“兩不許”條件下,實行“一取消”“三可以”,初步嘗試各種農業生產責任制,這體現了改革開放初期部分地區農村改革探索的審慎,故選A項。

11. B 由題干中的信息“國王在頒布政令、法典之前仍要強調是神賦予自己權力”可知,古巴比倫國王借助“神”的力量鞏固統治權威,故B項正確。

12. D 依據材料可知,拜占庭伊蘇里亞王朝時期的《法律選編》強調“以民法為主,刑罰為輔”,“倡導提升‘仁愛原則,有利于緩和當時的社會矛盾,維護帝國的穩定和統治,促進帝國的繁榮,故D項正確。

13. B 14~15世紀,部分史家以民族語言撰寫當地政治軍事史,表達對城邦國家治亂興衰和執政集團的看法,體現了其國家意識,故選B項。

14. D 明治維新時期的官營企業產品滯銷,經營困難,需要政府補貼,這意味著官營企業需要變革,即殖產興業的實施方式需要轉變,故D項正確。

15. C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列寧眼中的十月革命由“西方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擴大到“面向東方落后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可知是肯定十月革命產生了廣泛的世界影響,故C項正確。

16. D 根據題干內容可知,二戰之后,世界處于兩極對峙格局狀態,而北歐地區的局勢卻“獨具特色”:瑞典堅持武裝中立奉行不結盟政策,西側的挪威、丹麥、冰島三個國家加入了北約,東側的芬蘭則奉行對蘇和睦友好,并不介入大國糾紛的和平中立政策,這一做法有利于維護該地區的和平與安全,故選D項。

17. (1)原因:古代思想家對勞動者的重視;古代帝王的民本思想;維護統治的需要。(6分)

(2)變化:由之前被壓迫、被剝削變成自由平等,推翻了剝削壓迫,能夠維護自己的權益。(4分)

影響:有利于人民當家做主,維護人民的利益,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推動社會發展;利于完善國家保障制度,維護社會秩序;推動勞動經濟的發展,提高人們生活質量。(6分)

18. (1)變化:16—18世紀,英國文學中貴族的正面形象逐漸被負面描寫所代替。(2分)

主要原因:政治上,資產階級革命沖擊了貴族階層;商人群體實力增長,改變了傳統的階層構成。經濟上,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價格革命,導致傳統貴族階層經濟實力驟降;圈地運動中,貴族的暴力手段又進一步加深了其負面評價。思想上,文藝復興及宗教改革等(人文主義傳播)促進了個性解放,人們對貴族地位的認識發生改變。這一變化反映了貴族階層由于經濟主導地位喪失、政治特權旁落導致社會形象沉淪,而且也反映了社會轉型(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工商業社會轉變)下英國社會結構的變化。文學作品對貴族形象的鞭笞推動了貴族階層的自我反省,促使他們在經濟生活、政治特權、文化教育、社會精神風尚等領域進行變革。(8分)

(2)出路一:學習新的技術,從事工商業活動。(2分)

理由:工業革命推動下,靠地租收入的舊莊園主逐漸衰落;19世紀中后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奉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通過殖民擴張,擁有廣闊的海外市場。(4分)

出路二:放下身份,與普通大眾交往,在從政的道路上尋找更多擁護者。(2分)

理由:19世紀的英國議會改革以及文官制度改革使得貴族紳士在行政部門的壟斷權逐漸失效;社會觀念發生變化,追求平等的思想流行。(4分)

19. 示例

聶榮臻家書寫于20世紀20年代初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信中信息反映了《二十一條》簽訂后列強加緊侵華、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北洋軍閥割據混戰、人民生活困苦的社會現狀。聶榮臻出國留學,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這封信充滿了憂國憂民、矢志革命的高尚情懷和責任擔當。(5分)

謝晉元家書寫于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時期。信中記述了全民族抗戰開始,正面戰場國民黨政府組織的淞滬會戰,國民黨將士英勇抗戰重創日軍的史實。表達了作者堅決抵抗日本侵略的堅強決心和不怕犧牲、不顧個人安危的奉獻精神。(4分)

李振華家書寫于1955年過渡時期。信中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人民當家作主,革命和建設熱情空前高漲。一五計劃和農業集體化的實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反映了作者積極投身國家經濟建設的主人翁精神、樂觀精神和奮斗精神。(5分)

猜你喜歡
題干所學材料
數字算式
所學專業在工作崗位用不上咋辦?
土木工程材料的認識和應用
非所學
新材料贏得新未來
提綱挈領 撥云見日
最美材料人
材料
在閱讀題干中尋求解題鎖鑰
提高復習教學的實效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