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進路研究

2023-05-01 22:21潘莉莉
成才之路 2023年8期
關鍵詞:偉大建黨精神理論邏輯愛國主義教育

潘莉莉

摘要:偉大建黨精神既是革命文化的源頭活水,又是紅色基因的生動實踐。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弘揚中國精神的時代要求,是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實需要,是引領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客觀要求。文章簡述偉大建黨精神的精神密碼,指出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邏輯,并從立足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社會實踐教學、融合“課程思政”、深耕文化育人幾個方面探討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進路。

關鍵詞:偉大建黨精神;愛國主義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邏輯;實踐進路;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8-0025-04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校內一般課題“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高職生愛國主義教育策略研究”(2022X016-SXY)的最終成果

偉大建黨精神深刻闡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了誰”“依靠誰”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精神動力。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是傳承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載體,是塑造大學生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的主陣地。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文化多樣性視域下,高校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深化與愛國主義教育路徑的拓展,也有利于大學生更好地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堅定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文章簡述偉大建黨精神的精神密碼,指出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邏輯,并從幾個方面探討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進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正式提出了“偉大建黨精神”,精辟闡述了其深刻內涵,深刻揭示了其在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源頭地位,強調“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

1.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是旗幟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是貫穿偉大建黨精神的一條主線。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苯h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是具有科學性的理論,指明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也是具有實踐性的理論,指引著人類更好地改造世界。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性認同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實踐之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與精神追求。

2.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是行動

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是偉大建黨精神得以形成和發展的根本動力?!爸袊伯a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敝袊伯a黨人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歷史過程,就是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堅持人民至上價值觀的生動實踐。從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浴血奮戰到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走上改革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到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實現人民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人踐行初心和擔當使命的奮斗史。

3.不怕犧牲、英勇斗爭是品格

不怕犧牲、英勇斗爭是偉大建黨精神的鮮明政治品格。在一百多年的非凡奮斗中,千千萬萬個中國共產黨人舍小家為大家,堅定地維護馬克思主義信仰??v觀世界,沒有第二個像中國共產黨這樣為實現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政黨。新時代,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必須以頑強的斗爭精神,攻堅克難,奮勇前進,防范并化解各種重大風險。

4.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是信念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致力于為人民謀幸福。黨的初心和使命,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英勇斗爭,彰顯出蓬勃偉力。革命戰爭時期,無數共產黨人用智慧和生命書寫著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和平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無數共產黨人擔負時代重任、歷史大任,守初心、擔使命,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奉獻畢生。這些,都彰顯出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出發點與落腳點。

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高校探尋偉大建黨精神實踐真諦的應然之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要求。作為高校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之中,有利于更好地弘揚中國精神,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引領新時代大學生成長成才。

1.弘揚中國精神的時代要求

重精神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中國共產黨則是重精神這一優秀傳統的繼承者和弘揚者。論中華民族影響最長久、情懷最滿的精神品質,一定是中華兒女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偉大建黨精神根植于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史,是中國共產黨人報國強國的精神支柱,是中國精神的充分彰顯。一部中華民族發展史,就是一部愛國奮斗史。1840年以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贏得國家主權獨立和民族自由為目標,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1978年至今,中華民族凝聚民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深化了改革開放的布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現代化強國為歷史使命,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歷史責任,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應對各種挑戰,戰勝各種風險,而所有的奮斗和努力都是以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為前提的。

2.提升文化自信的現實需要

文化自信是個體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理性認知,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性批判,對文化傳統的涵養弘揚,表現為自覺、自主、自強的文化精神,具有民族性、包容性、指向性、時代性、辯證性等特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新時代中國文化語境中文化自信的來源。文化自信與愛國主義教育高度契合,愛國主義教育客體的文化自信程度深刻地體現出愛國主義主體教育的效果。革命文化傳統是中國人民在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中創造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革命時期的延伸和再創造。革命文化是我們抵抗西方一些落后文化的利器,是我們從容應對西方一些落后的文化思潮的寶貴資源。革命文化蘊含著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形成了愛國主義的價值觀念,彰顯了個體和國家休戚與共、共生共融的心理聚合。愛國主義教育主體應積極挖掘革命文化資源,充分發揮革命文化的育人價值,激發其精神動力,厚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3.引領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客觀要求

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他們的價值觀念是否與歷史同向、與人民同在、與祖國同行,是否把自己的價值追求同歷史潮流、同人民幸福、同國家富強緊密結合,成為反映新時代新青年價值觀的晴雨表。信仰認同是民族成員對所屬國家意識形態的承認、認可和認同,其本質為尋求歸屬和共識。對于國家而言,信仰認同是衡量一個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指標。尋求共識是認同的前提和基礎,共識越多,個體就會對民族、國家、民眾認識越深刻,其歸屬感、安全感和集體感越強烈,對祖國的情感也越深厚。當前,互聯網上的一些錯誤信息可能會使部分大學生迷失方向、失去判斷,民族文化認同感減弱。而偉大建黨精神凝練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源頭,有助于引導大學生夯實信仰之基。

偉大建黨精神是革命文化的源頭活水,也是紅色基因的生動實踐。把偉大建黨精神的培育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深度融合,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之義。高校要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注重創新社會實踐教學方式,同時有機融合“課程思政”,深耕文化育人,以便更好地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1.立足思想政治理論課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上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講好“四史”故事,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時代,面對新問題、新情況、新事物,思政課教師要勇于思考,敢于擔當,用創新思維破解瓶頸,創新教學方式,解答時代難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面對西方個別媒體抹黑中國的現實,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是思政課增強大學生“四個自信”的有效路徑。教化功能就是在教育的牽引下,使受教育者被感化,最終和教育者既定的教育目標相一致。文化教化具有保障國家文化得以存續和發展的功能。歷史和實踐證明,文化教化是保持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傳統穩定、文化記憶延續的前提和條件。當前,思想文化領域斗爭更為激烈、更為復雜,高校意識形態領域面臨尤為嚴峻的考驗。一些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推銷西方的價值觀念、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對此,加強文化教化,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愛國主義教育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所以,思政課教師要立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堅定大學生對社會主義道路、共產主義理想的信念,使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牢固。

2.創新社會實踐教學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焙霌P偉大建黨精神,關鍵是讓偉大建黨精神更好地融入當代大學生的具體實踐之中,用現實生活中的偉大建黨精神支撐馬克思主義信仰。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烈士紀念日、抗美援朝老兵遺骸歸國紀實、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會等教育載體,開展別開生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要針對大學生的接受方式和心理特征,通過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有效融合,使大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準確體悟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的根和源,從而厚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大學生加強自身思想政治修養,弘揚、傳承和踐行偉大建黨精神。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推動創新實踐方式。新時代,一些大學生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如娛樂生活網絡化、價值取向務實化、生活理想小眾化等,這構成了愛國主義教育中文化導向形式不斷發展變化的現實基礎?!皭蹏刃枰楦械幕A,也需要理性的認識,更需要實際的行動”,教師要理直氣壯地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職生正確認識各種社會思潮,做好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第一,通過誦讀經典,喚醒集體記憶。通過經典誦讀,高職生可以在中華優秀文化作品和經典著作中開拓眼界、提升修養,形成辯證的視角、敏銳的判斷,能夠正確辨析西方社會思潮背后的利益關系,從而做出理性價值選擇,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二,講好中國故事,凸顯以情動人。教師在教學中要實現“以理服人”和“以情動人”的深度融合,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信仰力量,以講故事的方式去打動和感染學生。

3.融合“課程思政”

學校是個體提高科學文化素質、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重要場所,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應當納入學校教育的全過程,而且要強調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層次性與銜接性,高校應當針對多樣化的教育對象的不同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制定相應的教育目標。除了發揮不同階段思想政治課程主渠道的作用之外,還應當在各專業學科中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強化愛國主義觀念,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作用,形成“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高校要采取各種有效的方式,使大學生充分認知、認同并自覺內化偉大建黨精神,從而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自覺意識,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為此,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高校要根據不同學科專業、行業特點和育人目標,深入挖掘不同課程所蘊含的偉大建黨精神資源,與專業課程教學共融共通,推動偉大建黨精神鑄魂育人作用的全課程覆蓋,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國家認同感。

4.深耕文化育人

首先,要引導大學生在文化養成中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培育愛國主義情感。文化養成是培育社會人的重要方式,而教育是專業文化養成的重要路徑。當前網絡信息技術使得文化信息、思想觀念在全球共享和傳播,而個別媒體傳播的一些錯誤信息試圖淡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干擾理性思維、消解主流價值,給文化多樣性背景下的愛國主義教育帶來困惑。也正是因為愛國主義情感培育的根本是文化養成,而文化養成的關鍵就是對于人的培養,因此,以文化人,遵循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規律,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培育具有愛國主義情感的社會人,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最終目的。其次,要引導大學生在文化傳承中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增強國家認同感。新時代,在文化多樣化環境下,高校應當用發展的、開放的眼光對待馬克思主義,樹立這樣一種文化理念,即: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它不僅是一種意識形態,更具有人文情懷。我們不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更要突出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傳承功能,不僅要增強國家認同感和文化競爭力,更要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文化含量,使得馬克思主義信仰在多樣化的世界思想潮流中展現中國風采,傳播中國聲音,引導青年大學生在文化傳承中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增強國家認同感。最后,要引導大學生在文化創造中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實現愛國主義行為自覺。愛國主義行為自覺是一種愛國主義內化行為,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有機統一的外在體現。從愛國主義教育的角度看,愛國主義內化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導大學生把愛國主義精神要求轉化為自身內部需求的動力,使得大學生主動自覺地追求國家所倡導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的內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遵循遵從、認同到信仰的發展軌跡。從文化多樣性的角度來看,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內化需滿足以下條件:一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不僅要具備真理性,而且要具有鮮活性;二是充分利用愛國主義教育的文化載體;三是大學生應當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要在以上條件基礎上,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鼓勵大學生投身文化建設,將核心價值觀轉化為自覺行動,并轉化為對偉大建黨精神的自覺傳承與創新,引導大學生在文化創造中實現愛國自覺。

偉大的政黨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成就偉大的事業。新時代開啟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征程,也賦予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新使命。高校要認真研究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邏輯,積極探討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進路。為了大力推進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愛國主義教育,高校應當將紅色基因傳承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立足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社會實踐教學、融合“課程思政”、深耕文化育人,用信仰的燈塔照亮大學生前行的道路,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更好地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英才。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9.

[2]中共中央、國務院.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N].人民日報, 2019-10-28.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 2017-02-28.

[4]周敬青.解碼偉大建黨精神[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21.

[5]張煉.加強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S1).

[6]徐德斌.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三重邏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5).

Research on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the Great Party Building Spirit into Patriotism Education

Pan Lili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Polytechnic, Beijing 100176, China)

Abstract: The great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 is not only the source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but also the vivid practice of the red gen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ntegrates the great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 into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to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spirit, the practical need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to lead college students to grow and become talents. The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spiritual code of the great spirit of building the Party, points out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the great spirit of building the Party into 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approach of integrating the great spirit of building the Party into patriotism educ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based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novative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deep cultivation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Key words: the great spirit of building the Party; patriotism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etical logic; practicalapproach;foster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歡
偉大建黨精神理論邏輯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的意涵與特質
偉大建黨精神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深刻認識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宣言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宣言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依賴與超越
淺談化學教學中德育思想的滲透
紅船精神融入創業教育的理論邏輯與實施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