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依賴與超越

2017-02-20 18:53陳冬生
人民論壇 2017年3期
關鍵詞:理論邏輯大眾化馬克思主義

陳冬生

【摘要】抓住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本質,就必須深入到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不同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決定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同的階段性特點、路徑選擇和終極效果。進一步推進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大眾化,不能滿足于對象化外在灌輸,而要致力于階段性遞進。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大眾化 理論邏輯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馬克思說過,理論只要能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質。實際上,抓住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本質就必須深入到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生存方式是“人活著”的方式——人的生命存在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主體性存在方式及其表現;生產方式是“人怎樣活著”的對象性謀生方式,主要是人的生存資料謀得方式,包括物質資料和精神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人口的生產和再生產以及生產關系生產和再生產。生活方式則是“人為了什么活著”的意向性價值活動——表現為具體日常生活習俗。

以往我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把落腳點放在“生產方式”,并沒有把“生活方式”納入哲學思維范疇,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歸根到底就是馬克思主義日常生活化;更沒有把哲學思維上升到“生存方式”,所以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難以形成長效機制。

原初生產方式決定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初始化階段性特點

解放前中國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生產方式落后。中國民主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而反動統治薄弱的地方也在農村。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而創造出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這是不同于俄國十月革命的另一條道路。

革命根據地群眾動員的特征都與此相關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滿足了強大的社會動員需要,不但改變了對于各派力量結構的分析,也改變了理論學習的興趣和革命道路的選擇,還改變了動員和組織的形式,從而引起整個社會結構和制度的改變。這期間以艾思奇、李達、胡繩等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宣傳家掀起了一場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運動。特別是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成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成功范例。艾思奇用通俗的文字、形象的事例、巧妙的比喻、明快的文筆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引領一代又一代人選擇了正確的人生道路,曾被稱為“救命之書”。最初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關鍵是要善于“吆喝”——只有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深入淺出,才能用馬克思主義“化大眾”。

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初始化階段是突出方法論階段,主要是從對象化角度和工具理性角度進行的,在此基礎上形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初始化意義。

不同的生活方式決定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選擇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一個難點在于,如何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實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存在著一些“政熱經冷、外熱內冷、官熱民冷”的狀況,馬克思主義如果在民間遭遇邊緣化又怎能實現大眾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說到底就是政治文化通俗化?,F代社會的政治文化通俗化就不可能脫離大眾文化。

按照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大眾文化”是指膚淺的、流行的、時尚的、放松的、低檔次的、低品位的,由文化工業炮制出來的,為了追求最大利益的文化消費品。但按中國科學院文獻資料中心所著《社會科學辭典》的定義,大眾文化又稱通俗文化,指反映大多數人的興趣和愛好易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文化表現形式??梢哉f,就是以大眾傳播媒介為手段、按商品規律運作的、旨在使大眾獲得感性愉悅的日常文化形態,如打油詩、東北二人轉、連載小說、暢銷書、流行音樂、電視劇、電影、廣告等都是大眾文化。

我們以前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缺乏對中國大眾文化因素的全面考察。大眾文化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日常生活場域,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草根化立場、灌輸論原則、特色化目的,就必須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如下三個文化場域:一是在鄉村范圍內,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以鄉村文化為中介,自然而然進入鄉村文化場域;二是在城市范圍內,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以市民文化為中介,有機契合商業文化場域;三是在少數民族區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以族群文化為中介,變相融入族群宗教文化場域。

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還要注意不同大眾文化形態的層次性和路徑的多樣性:在底層表現為傳統性族群宗法禮俗形態;在中層表現為現代性日常時尚形態;在上層表現為超越性宗教或政治信仰形態。不同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依賴不同的傳播路徑:底層用習得的禮俗方式,中層用政治廣告方式,上層用信仰灌輸和信仰生存方式。

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要借助體現生活方式的大眾文化,同時又要避免西方工業文明中大眾文化歷史感的斷裂?!拜S心時代”以來世界歷史上各大文明有的滅絕了,有的中斷了,有的衰敗了,唯有中華文明的血脈綿延至今。馬克思主義是誕生在西方,卻在東方開花結果,并在中國發揚光大。因為馬克思主義最契合中華文化這塊土壤。所以,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特別是推進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大眾化,一定要要注重從影響當代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歷史經驗,如吸收佛教中國化大眾化的經驗。

不同的生存方式影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依賴和超越

人們的生存方式不但決定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方式,而且決定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意識形態建設實質。能否進一步有效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關鍵并不一定在于“科學”,而在于“信仰”。

既然生存方式是“人活著”的方式,那么人的生命存在區別于其他生物的主體性存在方式及其表現,就在于人的存在又同時具有兩種生命形態。第一生命形態是現實存在的肉體,第二生命形態可以通俗地理解為人所特有的精神、心靈、智慧,尤其是信仰。第一生命形態又依賴第二生命形態的支持和幫助從而使生存過程順利地進行和順利地延續,而且人因為有“信仰”才可能實現精神對肉體的超越。有的人肉體死了而精神永存,永遠活在人們心中。而有的人活著僅僅是行死走肉,因為沒了精神信仰而失去了靈魂。當馬克思主義成了人民群眾的生存信仰和生活習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才算真正成功!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個路徑依賴及其超越的問題。人們過去作出的選擇影響他們現在及未來可能的選擇,這就是路徑依賴。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初始化階段突出方法論,影響至今?!榜R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體、由被少數人理解掌握轉變為通俗易懂并被廣大人民群眾理解掌握的過程”。由此可見,人們依然是從對象化角度和工具理性角度來定義它的。問題是,新形勢下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超越這種路徑依賴。特別是經濟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信息時代,更是需要從新的視角打開新視野。

進一步推進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大眾化,不能滿足于對象化外在灌輸,而要致力于階段性遞進:第一階段是以對象化灌輸為主;第二階段是以主體化認同為主;第三階段要上升到以信仰超越為主。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但要從政治哲學向文化哲學轉型,而且要從文化哲學向生活哲學沉淀,使黨文化、官文化與民文化相結合,最終讓人民群眾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教研室主任、教授)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德意志意識形態》關鍵詞譜系化研究”(項目編號:14FKS0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孫亮:《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綜述原載》,《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責編/溫祖俊 美編/王夢雅

猜你喜歡
理論邏輯大眾化馬克思主義
新媒體技術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影響研究
新時期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進路徑研究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列寧從嚴治黨的思想實踐及其現實啟示
大眾化時代的內在困境
淺談供給側改革
實踐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起點
紅船精神融入創業教育的理論邏輯與實施策略
用大眾化方式推進理論大眾化
論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聯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