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期刊數字出版的元宇宙場景研究

2023-05-03 19:16余炳晨
新聞研究導刊 2023年3期
關鍵詞:元宇宙數字出版融媒體

摘要:隨著人類社會各項活動的數字化、網絡化、虛擬化程度不斷加深,以及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元宇宙”概念誕生后迅速受到大量關注,漸漸形成規模巨大的產業浪潮。元宇宙對包括科技期刊出版業在內的社會各個領域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目前,中國在元宇宙的相關技術、政策推動方面與國外站在同一起跑線甚至某些方面有所領先。文章總結國內相關文獻對元宇宙和出版關系的眾多討論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研究元宇宙和科技期刊數字出版的關系,即元宇宙的各種數字技術、信息傳播方式能作為新型生產要素被出版業吸收、融合。出版業本身也能為元宇宙的構建提供必不可少的知識、信息等要素。元宇宙可能給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帶來眾多新形式、新方法,也會對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形態產生巨大影響。文章還提出元宇宙環境中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場景的兩個基本特征,并進一步從強社交與強交互性、多媒介元素和多呈現形態、真正的個性化體驗三個維度對此進行詳細分析,指出元宇宙給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帶來的無限可能性。為了更好地應對未來元宇宙給科技期刊數字出版業帶來的巨大變革和挑戰,科技期刊出版界要對未來元宇宙場景下的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形態予以高度重視,并及時加以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元宇宙;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出版場景;融媒體

中圖分類號:G23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3-0008-04

科技期刊的數字化出版已經過多年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但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的態勢。一些優秀期刊在數字出版領域進行了多種形式、渠道和場景的開拓,而尚有大量普通科技期刊仍停留在以傳統紙質出版工作為主導,期刊數字化工作完全依賴知網、萬方、維普、超星等大型文獻數據庫平臺代為處理和開發的狀態。

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5G、區塊鏈等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生產、生活乃至各項活動數字化、網絡化、虛擬化的程度愈發加深。在此背景下,“元宇宙”概念應運而生,成為未來社會數字化、網絡化、虛擬化的集中體現。對于這一由數字技術推動的信息交互和人類生存狀態即將面臨的巨大變革,包括科技期刊在內的出版業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否則將有可能進一步落后于社會整體的數字化發展水平。

一、元宇宙的概念——炒作抑或未來

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進行鏈接與創造并與現實世界相映射和交互的虛擬世界和數字生活空間。按照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于2021年9月16日發布的《2020—2021年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中的定義,元宇宙是整合多種新技術產生的新型虛實相融的互聯網應用和社會形態,它基于擴展現實技術、數字孿生技術、區塊鏈技術,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在多維度上緊密融合,且允許每個用戶進行內容生產和世界編輯[1-2]。不少人認為,元宇宙是互聯網發展的未來,也是人類社會的未來,甚至是人類文明的未來[3]。

自2021年以來,全世界都在講述關于元宇宙的“故事”,從各個維度介紹、討論、思考元宇宙或是付諸實施。如扎克伯格甚至將臉書公司改名,驅動這一網絡巨頭全面布局元宇宙,但其在近兩年的發展中表現不佳,以至于人們開始質疑元宇宙是炒作起來的虛妄概念。

然而正如謝倩所指出的,對于元宇宙的諸多介紹、討論以及想象,人們能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種方式利用元宇宙去做些什么,并非荒誕不經的妄想,恰恰是了解不斷變化的未來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4]83。

陳昌鳳從媒介化的角度思考元宇宙的概念,認為元宇宙是一個植根于現實社會、與現實社會并行的巨型媒介,或者說是被深度媒介化的另一個“社會”,只不過這個社會是在互聯網背景下融合多項虛擬技術形成的一種未來的人類關系網和人類連接狀態[5]。

較為統一的觀點是,聯結元宇宙各子系統結構的基本單位是數據、信息和知識,支撐元宇宙發展的核心力量和內在主線是數字技術,而元宇宙中的主體性力量則是人在元宇宙中的映射,包括虛擬分身、虛擬化身、數字人在內的各種虛擬數字人[6]30。發展元宇宙的關鍵即是處理“技術—人”的問題,其本質是作為設計者的人與作為使用者的人之間的問題[7]。元宇宙建設中最大的困難可能并非技術本身,而是技術與社會或政治的關系協調及在這種協調之上的建構[8]12。雖然當下全球化社交網絡也呈現出技術與社會或政治之間紛繁復雜的關系與博弈,但如果說基于互聯網的社交媒體在某種程度上重塑了人類社會,那么元宇宙則是在人類現實社會之外塑造了一個獨立于現有社會的、全新的社會形態,其虛實融合的運行體系和理論上去中心化的技術框架與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任何一種社會組織或運作模式都大相徑庭[9]41。

盡管當前的元宇宙技術還遠未成熟,但以上種種特征所展現出來的,顯然并非是一個既有概念改頭換面的炒作而已。元宇宙是諸般未來,“未來”即意味著元宇宙并非某種具體的產品、體驗、應用生態或虛擬空間,而是一種對未來的愿景,它的實現即意味著人類在賽博空間的數字化生存(工作與生活)已變得比在現實世界中的工作與生活更有價值(或者至少具有同等價值)。

綜上所述,愈是在元宇宙發展的早期對之加以關注,愈能了解并跟上未來社會的這一發展趨勢。元宇宙既然是人類數字化生存的未來形態,所有行業勢必都將受到元宇宙的影響或被“映射”到未來的元宇宙系統之中,包括科技期刊在內的出版業也毋庸置疑將融入元宇宙。

二、元宇宙與科技期刊數字出版的關系

雖然關于元宇宙的種種預測目前大多還沒能真正實現,對于其基礎支撐技術、環境架構的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其潛在的巨大發展空間和無窮可能性絕不應該被忽視。元宇宙本質上是信息交互方式的巨大變革,而作為傳統信息生產、傳播核心產業的出版業勢必順應乃至全面結合每一代新形態的信息傳播和交互技術,才有可能持續發展和發揮作用。

張新新等認為,數字文化功能是元宇宙的核心功能和價值,元宇宙中的虛擬文化產業將成為支柱性產業,而未來的出版業在元宇宙中的衍生和發展將成為元宇宙中文化產業的支柱性部分[10]。出版業滿足的是人類的精神文化需求,而由于元宇宙具有數字文化性這一本質屬性,因此元宇宙的主要目的也可以說是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6]39。二者的趨同意味著出版業不僅應該積極研究布局、進入元宇宙,而且元宇宙的各種數字技術、信息傳播方式也能作為新型生產要素被出版業吸收、融合。出版業本身也能為元宇宙的構建提供必不可少的知識、信息等要素,出版業自身所承載的人類文化構建、文化選擇、文化傳播等核心功能可以完善元宇宙中的數字文明內涵及精神文化基礎[11]。

丁靖佳等指出,元宇宙的發展將重構現有的出版產業鏈結構,形成元宇宙系統下的新型出版產業鏈[6]37。這種重構涉及出版主體、出版內容兩個層面。

一方面,元宇宙中的數字孿生人、虛擬數字人乃至能夠進行創造性工作甚至創作的通用人工智能將成為元宇宙出版產業鏈各環節活動中的核心主體,傳統出版產業鏈中的自然人或法人將被取代。

另一方面,元宇宙中的各類數據、知識、信息將超越傳統的文字、圖片、視頻,成為在元宇宙出版產業鏈中流動的主要內容,同時如程序、算法等特殊數據不僅將作為出版內容,還將作為推動元宇宙出版產業鏈發展的核心生產要素。

具體到科技期刊出版來說,目前的科技期刊作者(科研工作者)、科技期刊編輯、科技期刊讀者等出版主體都將在元宇宙中化身數字孿生人,他們的交流和聯系勢必比傳統線下或者線上(基于當前的互聯網)的交流和聯系更實時化、多維化,科技期刊產品的生產、組織形態或將發生根本性變化。

與此同時,元宇宙中流動的各類數據、知識和信息將極大地豐富科技期刊出版內容的維度,加上通用人工智能和不斷迭代進步的算力、算法的推動,勢必產生大量具有一定創新性的、有出版和傳播價值的學術成果,這些新型創作主體產生的內容將經過元宇宙中的科技期刊編輯角色進行篩選、加工,并且以類似或完全不同于傳統的作品形態在元宇宙的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場景中產生和傳播。

三、元宇宙中的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場景

對于目前尚處于概念期和場景雛形初創期的元宇宙來說,想象其中的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場景似乎有著不小的難度,但探索乃至構建元宇宙中的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場景依然十分重要。

胡泳等指出,對于平臺來說,轉型元宇宙最大的吸引力在于,當用戶在一個高度數字化的自成體系且無所不包的環境中活動時,其可用的數據顆粒度比當下基于界面的互動要高出不止一個數量級[12]。這種量級的巨大提升對于以傳播和影響力為基本特征和要求的科技期刊出版業來說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因此嘗試設計或預測元宇宙中的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場景就有了相當的現實意義。

筆者認為,元宇宙中的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場景具有兩個基本特征:

其一,在元宇宙中,人是持續“在場”的,因此元宇宙中的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將是一個實時性的交互過程,不僅科技期刊的產生和傳播是實時性的,而且作為科技期刊出版活動中的參與者(作者、編輯、讀者)的互動與關聯也將成為一個持續進行的實時狀態。

其二,在元宇宙中,算法將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傳統的內容生產者即出版者對出版內容的把關權以及對用戶注意力的引導權(或曰選擇權),因為元宇宙環境中的算法可以更有效地發掘受眾的需求,為每一個受眾創造個性化的內容甚至個性化的虛擬環境(閱讀、接收、使用或感受環境、體驗等,可統稱為“泛閱讀環境”或“泛閱讀體驗”)。這種對受眾需求精準且高效的發掘,以及針對受眾獨特的個體經驗快速定制個性化出版物產品和泛閱讀體驗的能力,或許將遠超傳統編輯的能力[8]13。

基于上述基本特征,下文從三個維度討論元宇宙中的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場景。

(一)強社交與強交互性

元宇宙是社交媒體的終極形式。它可以讓身在不同物理空間的人更好地交流、感受和使用任何東西,包括出版物。因此元宇宙中的科技期刊數字出版要充分利用元宇宙的社交屬性和社交功能。在元宇宙時代,與學術出版相對應的,學術研究和各類學術交流活動也將在元宇宙中進行,如一些學術會議。在元宇宙中召開學術會議可以跨越現實地理上的阻隔,以數字孿生人、虛擬數字人等形態參與的各類學術研究者和報道傳播者(即科技期刊出版者)可以極為生動、高效、自由的方式進行交流和互動,學術成果的發布、評價、出版和傳播過程可以高度融合、同步進行[13]。

元宇宙中的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內容和形態必然是多元化和實時化的,即使仍然是以“論文”的形式出版的內容,也將有可能包含遠大于傳統論文文本(不管是紙質的還是在線的)的豐富內容,如從大綱、草稿、原始數據、圖片或多媒體內容、參考文獻(不同于傳統意義上附在論文末尾的“參考文獻”部分,可視為作者從中得到文章靈感、想法的任何啟發性文獻乃至直接查詢、引用的文獻以及其本人其他相關文獻或與主題相關的任何其他相關文獻等的聚合)到最終成稿版本、各種修訂版本以及編輯版本的實時化記錄。

簡言之,作者寫作、文章修改、加工和最終出版的每個環節都能成為最終呈現的元宇宙出版物的有機組成部分并得到展現,且文章中的每個組成部分(不僅包括傳統的文本,還包括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素材)都可以獨立檢索、重新編排并納入各種不同的虛擬專題中供學者查閱和討論。針對每個環節的記錄可以實時同步,即時追溯,且在各個中間環節作者、編輯、審稿人乃至讀者都能在元宇宙的虛擬學術社區或數字孿生社區中進行討論、交流和互動。這種全過程各環節實時、公開、可追溯的展現將極大地提升文章評價的客觀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加上元宇宙底層技術之一的區塊鏈技術(利用其分布式記賬技術可將文章創作、修改、編輯和出版的每個過程進行標記),更可完全杜絕論文寫作和發表過程中的學術不端行為[4]84。

(二)多媒介元素和多種呈現形態

增強現實(AR)技術是元宇宙的底層支撐技術之一。已有研究者對基于AR技術的多種媒體形式在出版領域的應用給予了關注。

馬磊認為,采用AR技術的新型出版模式融合了圖片、聲音、視頻、動畫等多種媒介元素,與傳統出版相比,具有多媒體融合、交互強、娛樂強的優勢,順應了當代讀者多元化需求的發展趨勢[14-15]。單純引入AR技術的數字出版場景與元宇宙中的數字出版場景其實尚有一定的差距。利用包括增強現實在內的各類擴展現實(XR)技術、數字孿生技術等,可以為元宇宙中的科技期刊出版場景打造出豐富多彩的可視化效果和沉浸式交互體驗,不僅是閱讀一本期刊、一篇文章,而是走進一本期刊和一篇文章。在一本期刊或一篇文章的虛擬空間中,每個欄目或章節都可以成為虛擬空間中的一個個“房間”,“在閱讀中探險”將不僅僅是一種比喻修辭,而能成為一種“真實”的虛擬體驗。

盡管傳統意義上作為多卷連續出版物的科技期刊在元宇宙中依然可以傳統的形式(年卷期號、欄目和文章序號、出版時間等)進行編號以便于標識和索引,但每一卷、每一期、每一個欄目、每一篇文章的呈現形態可以是千變萬化甚至截然不同的,它們的聯系或者說仍能作為科技期刊而存在的根本紐帶是就是按照期刊形式編排的編號。這和當前使用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DOI)作為數字文獻的編號有相似之處。然而這種編號應有兩層含義:在表層,它的呈現形式是傳統科技期刊以時間、期號和其他序號為主體的編排形式所構成的一串編號;在深層,它又是利用了區塊鏈、非同質化代幣(NFT)技術生成的一種具有唯一性、確權性、無法被盜取和仿制的數字資源[16]。

基于此,不管可以體驗和使用的表面形態和場景如何多變,科技期刊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將成為獨一無二的數字資源或者說資產,雖然可以無限制閱讀(體驗/使用),但依然可以有明確和有限的發行數量及資產權利要求和價值呈現,且在元宇宙中這一“發行”行為(類似于當下發行鑄造NFT)不僅可應用于傳統意義上的整本期刊,還可以應用于小到一篇文章中的一幅圖片、大到一個欄目的多期合輯(或以某個主題的多篇文章及關聯文獻、數據和其他信息自由組合形成的一組虛擬專題)在內的科技期刊的每一個獨立組成部分或重組部分。這也必將為期刊資源的著作權保護和收益管理提供一種完美的技術解決方案[9]43。

(三)真正的個性化體驗

如前所述,基于元宇宙中數字出版的強交互性和自由多變的呈現形態帶來的無與倫比的沉浸式交互體驗,科技期刊數字出版的元宇宙場景也將給讀者帶來真正的個性化體驗。

在元宇宙中,出版內容(超越傳統文本之上的各類信息)、出版活動的各類主體(作者、編輯、讀者等)、場景都能以同樣維度的數字化形式呈現并被標引和檢索、重組,而當前傳統意義上的期刊出版數字化僅僅是出版內容的數字化——以元宇宙的標準來看這種數字化也僅僅是以文本為主的數字化,多種媒介形式的融合尚處于較低層次——出版活動的各類主體以及包括內容獲取和使用在內的各類出版場景仍然主要處于現實世界而非網絡世界。

數字出版各類要素分處兩個世界,其聯接的個性化程度必然受到限制。正如關韶峰等指出的,和當下的融媒體不同,元宇宙中的融媒體不僅將單一形態的內容在更高維度上加以整合并以可視化的形式呈現,而且還在內容與用戶、場景的原有聯系的基礎上強化了不同要素之間的關聯和交互[9]44,因為這些交互都在一個統一的數字世界——元宇宙中展開。

不同要素之間關聯和交互的強化打破了當下現實世界和網絡世界的分隔,將不同要素根據不同需要任意自由組合的可能性必將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體驗,這些原本可能處于現實世界和網絡世界兩端的個性化組合再經由可視化技術的呈現,即可使身在元宇宙中的讀者得到最具個性化、形式與內容完美結合的數字出版場景體驗。

四、結語

雖然元宇宙還處于發展初期,一些底層支撐技術還未完全發展成熟,關于元宇宙的各類基本原則、規范標準、理念思想都還在探索和討論之中,但元宇宙所能窺見的巨大可能性足以使人們對其保持高度的關注并積極加以探索。元宇宙是當前數字時代的終極形態,正如數字化給科技期刊出版業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和挑戰一樣,即將到來的“元宇宙化”也必將給仍在數字化進程中摸索前行的科技期刊出版業帶來更大的沖擊和更多的可能性。

中國科技期刊出版業的數字化進程相對落后,但站在元宇宙的大門前,和西方在整體環境、技術基礎、理解應用中都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甚至在元宇宙的一些底層軟硬件支撐技術、產業環境和規劃布局方面還走在了世界前列。在這個良好的基礎上,中國科技期刊的數字化和融媒體發展務必考慮到通向元宇宙時代的發展路徑,這樣才有可能在未來真的到來的時候成功占據行業的潮頭峰頂,取得與國家發展、科技進步相匹配的行業地位。

參考文獻:

[1] 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清華大學:2020—2021年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R/OL]. 199IT數據網,http://www.199it.com/archives/1315630.html,2021-09-23.

[2] 高淵.元宇宙視域下出版業發展機遇和策略探析[J].出版廣角,2022(12):85-88.

[3] 武曉耕.元宇宙視角下的學術出版發展趨勢[J].出版科學,2022,30(3):22-29.

[4] 謝倩.“元宇宙”出版熱潮中的冷思考[J].中國圖書評論,2022(6):83-93.

[5] 陳昌鳳.元宇宙:深度媒介化的實踐[J].現代出版,2022(2):19-30.

[6] 丁靖佳,張新新.元宇宙與出版(下):元宇宙系統、價值與元宇宙出版新范疇:兼論元宇宙出版的新模式和新業態[J].科技與出版,2022(6):30-41.

[7] 謝華平,李亞妮.元宇宙時代數字出版的新圖景與監管挑戰[J].傳媒,2022(6):74-77.

[8] 喻國明,張琳宜.元宇宙視域下的未來傳播:算法的內嵌與形塑[J].現代出版,2022(2):12-18.

[9] 關韶峰,許正林.元宇宙視域下融媒體管理的機遇與優化路徑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22(5):41-47.

[10] 張新新,丁靖佳,韋青.元宇宙與出版(上):元宇宙本體論與出版遠景展望[J].科技與出版,2022(5):47-59.

[11] 劉志杰.從讀者到用戶:“互聯網+”時代的出版企業平臺建設[J].現代出版,2017(3):41-43.

[12] 胡泳,劉純懿.具身元宇宙:新媒介技術與多元身體觀[J].現代出版,2022(2):31-40.

[13] 藍純杰.元宇宙協同創作對版權制度的挑戰及應對[J].中國出版,2022(13):29-33.

[14] 馬磊.基于AR技術的融媒體出版應用研究[J].出版參考,2021(7):37-39.

[15] 謝琰,蔡騏.元宇宙視域下的閱讀發展新樣態[J].出版廣角,2022(12):46-50.

[16] 徐智,劉宴君.元宇宙視野下NFT對數字出版的提升與重塑[J].中國出版,2022(13):34-38.

作者簡介 余炳晨,編輯,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編輯。

猜你喜歡
元宇宙數字出版融媒體
元宇宙中的“孤兒們”?
“元宇宙”照出互聯網浮躁(點評)
融媒體時代領導者媒介形象重構與認同
融媒體背景下健康類紙媒的轉型
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的運行模式與市場結構
淺談新媒體在美術類圖書出版中的應用
做一個全民閱讀時代的“悅”讀人
國際圖書出版市場現狀及趨勢分析
融媒體業態將決定報業未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