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現象的深層透視與引領路徑探究

2023-05-03 12:01賈文靜
新聞研究導刊 2023年4期
關鍵詞:成因分析表現形式大學生

摘要:大學生網絡亞文化是網絡信息化時代的一種新型文化產物,相較于主流文化,大學生網絡亞文化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其不同于完全負面、帶有反社會價值觀念的反文化,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能看到其消極的一面就簡單粗暴地封禁,這樣只會導致其與主流文化對峙的情況愈演愈烈。文章認為,應該用理性思維解讀其本質,并對其加以正確引導,定能找到契合其發展方向的空間。文章結合國內外關于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研究現狀,論述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現象的三種主要表現形式,從學生個人需求、網絡環境、學校教育環境三方面分析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現象產生的原因,得出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現象的出現既有大學生群體復雜的自身誘因,又與當下的社會發展、學校教育息息相關,并且正在互聯網技術和商業資本的助推中不斷發展。文章從提升學生素養、凈化網絡環境、完善教育體系三方面探討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現象的引領路徑,旨在尋求大學生網絡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共存之道,努力做到消解網絡亞文化的負面效應,發揮網絡亞文化的積極作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價值觀,積極參與網絡文化建設,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品格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追求,實現大學生網絡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包容共存。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亞文化;表現形式;成因分析;引領路徑

中圖分類號:C913.5;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4-0072-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項)“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現象的教育引導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zsszsx212

從網絡亞文化的界定范圍來看,其是一種生成并借助網絡時代以及網絡傳播技術發展的亞文化形態,是處于網絡信息社會中的年輕人,結合真實生活狀態所表達呈現的、具有時代獨特性的審美價值觀[1]。與主流文化相比,網絡亞文化可以說是一種補充性文化,其在互聯網空間所創造的文字語言、采取的行為方式等被該亞文化群體成員所接受和擁護[2]。大學生網絡亞文化,是大學生群體為了建立身份認同,在網絡平臺上形成的一種群體文化,它的呈現形式隨社會熱點和大學生的社會需求的變化而變化,主打娛樂至上,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但大學生網絡亞文化也不是一無是處,應該用理性思維解讀其本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找到契合其發展方向的空間。

一、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現象的主要表現形式

(一)語言類網絡亞文化

語言類亞文化是一種以文字、圖片為主的網絡亞文化形式,主要有網絡流行語、彈幕、表情包,如網絡流行語“奧利給”“YYDS”“退退退”等,常見于B站(嗶哩嗶哩網)的彈幕、表情包里的狗頭表情包、熊貓頭表情包、影視劇截圖搞笑表情包等。這些語言類網絡亞文化“聲色動人”、表達形式多樣,能夠滿足大學生群體的不同訴求,讓大學生在社交中以一種幽默、詼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這種話語表達,可以分析大學生群體的思維方式、社會心態以及社會需求的變化,從而更好地把握大學生的思想狀況[3]。

(二)心態類網絡亞文化

心態類網絡亞文化主要指大學生群體用文字、圖片、表情包等戲謔表達自己對當前狀態的態度,主要有佛系、躺平、內卷等。佛系常用語有“順其自然”“一切隨緣”“都行”等;躺平可細分為逃避式躺平、無奈式躺平、口頭式躺平三種;內卷分為自發性內卷和被迫性內卷兩種。這些心態類網絡亞文化是大學生群體在網絡空間中進行情感宣泄、話語表達、緩解壓力的新方式,需要警惕的是不可任由其在大學生群體中肆意發展,否則容易淡化大學生群體的進取意識[4]。

(三)行為類網絡亞文化

網絡亞文化不僅對大學生群體輸出核心觀點,還會影響大學生的日常行為方式,主要有網絡新型節日、生活儀式感、粉絲、直播、游戲等。網絡新型節日有“雙11”“520”“女神節”等,生活儀式感有“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過冬四件套”等,還有粉絲、直播、游戲等具有鮮明的“族群”網絡亞文化特點。大學生群體通過網絡平臺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傾向于通過主動行為滿足自身喜好,其與傳統社交模式相比具有更強的互動性和參與感。

二、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現象的成因

出現上述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現象,既和大學生群體復雜的自身誘因有關,又與當下的社會發展、學校教育息息相關,并且在互聯網技術和商業資本的助推下,其呈現蓬勃發展之勢。

(一)大學生建立社會認同的自身需求

一方面,當代大學生成長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環境中,面對千姿百態、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他們不再是機械地接受,而是渴望反饋不同的看法和感受。然而角色定位模糊、經濟不獨立、社會經驗缺乏等因素導致大學生掌握的話語權非常有限,自我訴求經常被忽略,佛系、躺平等大學生網絡亞文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它是當代大學生群體努力構建社會認同、精神自由卻又不得不向現實低頭的矛盾心態的合理化呈現[5]。另一方面,網絡亞文化以娛樂性、戲謔性的方式表達觀點,大學生群體往往通過自嘲或吐槽的方式來釋放負面情緒,實現自我心靈療愈。由此可見,網絡亞文化的出現滿足了大學生群體的內在需求,他們有意無意地傳播、創新著網絡亞文化。

(二)網絡和資本助力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發展

網絡亞文化是借助網絡時代以及網絡傳播技術發展的亞文化形態,作為網絡“原住民”的大學生群體不僅是網絡亞文化的接收者,同時也熱衷于參與網絡亞文化建設和創新。發展得如火如荼的網絡亞文化吸引了商業資本的加入,直播平臺成為各大商家掀起網購狂歡的重要媒介,彈幕、粉絲、網絡新型節日利用朋輩效應影響大學生。在此背景下,不僅大學生的價值觀、消費觀深受影響,巨大流量帶來的收益更是吸引著大學生主動參與資本運作。個人主義、金錢至上的價值觀物化了部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使得網絡亞文化從虛擬世界走進現實世界,加速了網絡亞文化的發展。另外,約束網絡行為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出現了網絡亞文化產業過度商業化、低質產品泛濫等情況,而大學生群體自身的媒介素養不高,難以甄別披著娛樂外衣的低俗內容,容易沉迷其中,甚至在無意間傳播網絡亞文化,這不僅污染了網絡生態環境,更侵蝕了大學生群體的精神生活[6]。

(三)學校網絡教育不足,難以應對網絡亞文化的沖擊

首先,與出生于網絡時代的大學生相比,高校教育者的年齡相對較大,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差,難以理解和認同大學生群體將網絡亞文化作為精神寄托的現象,導致在教育教學中不能理性對待網絡亞文化,而大學生群體的“叛逆”心理致使教師越反對他們接觸網絡亞文化他們越對網絡亞文化感興趣,因此,教育者對于網絡亞文化的感性認識反向助推了網絡亞文化的發展。

其次,大學生具有傳播者和創造者的雙重身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至關重要,然而學校關于網絡文化的教育往往局限于預防電信詐騙等安全預警教育層面,一些網絡通識課程只教專業知識,忽略了對網絡文化的辨析、涉網絡法律法規等的傳播,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不良網絡亞文化對大學生群體的滲透。

最后,學校教育者不了解大學生群體的真正需求,缺少人文關懷,致使大學生群體更容易接受和喜愛網絡亞文化,受到網絡亞文化的影響。

三、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現象的引領路徑

大學生網絡亞文化是網絡信息化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它的表現形式“聲色動人”且時效性極強,其產生的影響可謂是喜憂參半。所以可以考慮汲取積極正向內容的養分,做到因時而新、乘勢而變,應以平和、包容的心態理性辨析并正向引導消極負面的內容。

(一)大學生群體自覺提升個人素養

大學生群體處于一個敏感、心智不成熟的特殊時期,心理承受能力較弱,面對人際交往矛盾、學業壓力等問題時,容易出現抑郁、焦慮等情緒。對此,大學生群體要有清晰的自我認知,要學會利用運動、談心等方式排解壓力并不斷提升抗壓能力,對于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要大膽尋求老師和學校的幫助,避免陷入負面情緒的“死胡同”,在情緒不穩定的狀態下沉溺于網絡世界,遭到不良網絡亞文化的侵蝕。

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成熟和發展離不開大學生群體的助力,每一次的頁面停留、點贊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反饋,這些數據不僅能夠反映當前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觀,還能預判其走向。大學生需要提高正確認識和合理利用網絡的能力,理性辨別和分析紛繁復雜的信息,自覺抵制不良網絡亞文化,利用大學環境的群居性和朋輩效應形成群體發展,由量變引起質變,從而提升大學生群體的網絡信息辨別能力和媒介素養[7-10]。

(二)加強監管,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環境

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與網絡亞文化相關的法律法規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修改。一方面,直接監管網絡平臺,在監管網絡運營商的同時監管平臺的輿論環境,封禁、責令整改發布、傳播不良網絡亞文化的平臺,刪除不符合社會文化發展要求、不利于大學生群體發展的負面內容,在保證廣大網民暢所欲言的同時嚴格把控相關事態的發展進程,提高監管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及時出臺相關規定,頒布如《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等相關法規,完善網絡言論的相關規制和立法,監管網絡信息內容[11-12]。

加強主流文化的引導。有關部門要維護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和消費習慣,監管不符合社會文化發展要求,甚至為了商業利益而損害公眾利益的企業和行為;弘揚主流文化,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利用大學生群體喜聞樂見的傳播載體,以他們熟悉的傳播方式,讓他們學習主流文化價值觀。

(三)完善教育體系,實現與網絡亞文化良性互動

首先,教育者應強化對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認知,理性客觀地看待大學生網絡亞文化,了解他們熱衷和追捧的網絡亞文化,不斷創新教育話語,打破師生之間的信息壁壘,引起大學生群體的興趣和共鳴,讓大學生群體不再只從虛擬的網絡世界尋求慰藉,也愿意在現實世界中尋找精神寄托,規避不良網絡亞文化的侵蝕[13-14]。

其次,完善網絡素養課程體系,可以考慮增設網絡文化課程和涉網絡法律法規等課程,采取線上自主學習和線下答疑解惑的混合式教學方式,引導大學生群體審視自身的網絡行為。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開辦相關專題講座或者舉辦主題活動,讓大學生將良好的網絡素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進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良性發展。

最后,增進師生之間的網絡交流,利用微博、微信等完善師生的網絡溝通交流渠道,如開設師生風采專欄或者身邊人物典型案例,發揮榜樣的激勵和示范作用,或者開設“校園信箱”“師生交流角”等板塊,每個大學生都可以匿名參與交流和討論,對于運行管理后臺設置僅學校管理員可見,為線下羞于提出又確有需求的大學生提供便利,遇到棘手問題時還可以采取線下解決方式[15]。

四、結語

大學生網絡亞文化是在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大學生群體精神文化需求增加的背景下產生的。大學生網絡亞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斷變化,體現著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變化和價值追求,其產生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社會影響。因此,應該采取開放包容的態度,運用辯證全面的分析方法,客觀理性地看待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現象,不僅要看到大學生網絡亞文化中小眾、消極、不良的內容,更應該承認其在豐富社會文化內容、反映大學生群體精神需求等方面產生的積極影響,在堅持主流文化的前提下,更好地引導大學生網絡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互相促進,共榮共生。

參考文獻:

[1] 馬中紅. 2015年青年亞文化研究的前沿景觀[J].青年學報,2016(3):33-41.

[2] 馬中紅.國內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現狀及反思[J].青年探索,2011(4):5-11.

[3] 李雅靜.新媒介時代下青年亞文化的發展[J].傳播力研究,2018,2(25):14-15.

[4] 陳霖.論新媒介技術的青年亞文化價值取向[J].文化研究,2013(2):41-52.

[5] 魏曉冉,平章起.網絡青年亞文化的社會學分析[J].社會科學文摘,2019(3):62-64.

[6] 滕國鵬,林雪婷.青年抖音使用中“喪文化”的流行和引導分析[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0,39(4):87-93.

[7] 蔣建國.網絡自嘲:自我貶抑、防御機制與價值迷離[J].學習與實踐,2021(2):108-113.

[8] 楊月榮,郝文斌.“00后”大學生受網絡亞文化影響情況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4):135-139.

[9] 敖成兵.青年網絡亞文化的溫和抵抗:特質、緣由及審視[J].當代青年研究,2019(2):78-84.

[10] 臧海群.后疫情時代社交媒體公共治理和媒介素養的多維建構:以網絡亞文化社群沖突為例[J].新聞與寫作,2020(8):24-30.

[11] 吳斯.“佛系青年”再審視:權力、自我與原子式網絡亞文化的生產[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3):41-51.

[12] 楊子強,林澤瑋.青年網絡亞文化的變遷與治理[J].思想教育研究,2022(2):87-91.

[13] 張蓓.網絡亞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影響與引導[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2,41(4):90-92.

[14] 吳迪,嚴三九.網絡亞文化群體的互動儀式鏈模型探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38(3):17-20.

[15] 江凌,強陸婷.青少年網絡亞文化新現象及其群體心態[J].當代青年研究,2021(2):46-51,71.

作者簡介 賈文靜,助教,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

猜你喜歡
成因分析表現形式大學生
石材產品設計中幾種錯誤的表現形式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殺人案件的動機與成因分析
道路橋梁結構加固措施與方法分析
貪腐文化的表現形式及其消除對策
漢語動結式在維吾爾語中的表現形式
新聞策劃表現形式:不拘一格,相互呼應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