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質分離的思維模型建構及其應用建議

2023-05-07 19:04陳鍵胡志剛
化學教學 2023年4期

陳鍵 胡志剛

摘要: 基于“將混合物狀態組合轉化為可直接分離的狀態組合”的核心思路,建構有別于傳統的“物質分離的思維模型”,其中包含“原狀態組合-直接分離方法”對應表以及“原狀態組合-轉化方法”對應表。并提出“物質分離的思維模型”的應用建議,以提高學生應用“物質分離的思維模型”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發展“模型認知”“科學探究”等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 狀態組合轉化; 物質分離; 思維模型; 條件性知識

文章編號: 1005-6629(2023)04-0091-04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B

物質分離對于化學科學研究及化工生產具有重要的價值[1],是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的核心內容。對于物質分離的核心思路,課程標準、教材和實際教學都重點強調“利用混合物各組分性質的差異進行考慮”,例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主題1中的學業要求明確規定:能根據物質性質的差異選擇物質分離的實驗方法[2]。但是,當考慮物質分離的方案時,首先應關注“混合物各組分的狀態(固態、液態、氣態)”,若這些組分的狀態組合可直接分離(例如“固液”),則可直接選擇相應的分離方法(例如過濾),若這些組分的狀態組合不可直接分離,則可利用物理方法或化學方法將其轉化為可直接分離的狀態組合。而傳統的“利用混合物各組分性質的差異進行考慮”只是實現“不可直接分離的狀態組合轉化為可直接分離的狀態組合”的一種策略,如果只強調策略本身而忽視了策略所指向的目標,缺乏對目標這一問題成分的分析,會使“物質分離”活動失去方向,必然不利于“物質分離”活動的理解和開展。因此,本文試圖基于“將混合物狀態組合轉化為可直接分離的狀態組合”的核心思路,重新建構“物質分離的思維模型”,以提高學生設計和開展相關活動的能力,發展“模型認知”“科學探究”等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1? 初級思維模型建構

通過對物質分離活動的具體案例分析,建構了“物質分離的初級思維模型”(見圖1)。由圖1可知,物質分離活動的第一步為“狀態分析”,即分析混合物各組分的狀態(固態、液態、氣態)。接著,判斷欲分離的各組分(這里所謂“組分”,可以是單一物質,也可以是物質組合)間的狀態組合能否直接分離。不難理解,不需任何操作,能夠天然直接分離的狀態組合為“固氣”“液氣”組合——本文將氣體溶于液體的情形視為“質劑(溶質與溶劑)”組合,正因為不需要任何操作,因而對于這兩種狀態組合,不需要人為地選用分離方法進行分離活動。而不需進行狀態轉化便可進行分離的狀態組合為“固液”和“液液(不互溶)”,本文將這兩種情形也視作“可直接分離的狀態組合”,可見,“可直接分離的狀態組合”以異態組合為主。比較特殊的是,對于“固固(半磁性)”的情況,比如鐵粉與鋅粉混合物的分離,可利用鐵粉與鋅粉的磁性差異,使用磁鐵進行,亦不需要進行狀態轉化,本文將這種情形也視作“可直接分離的狀態組合”。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此處“半”為泛指,意為部分,如此處理,便于朗讀和記憶(下同)。若欲分離的各組分間的狀態組合能夠直接分離,則需依據“狀態組合-直接分離方法”初級對應表(見表1)選用相應的分離方法。對應表的實質是條件性知識,回答了“在什么時候運用某種程序性知識或陳述性知識”的問題[3],如此將條件性知識用表格的形式進行表征外顯,有利于學生通過情境線索精準地提取相應的分離方法。若欲分離的各組分間的狀態組合不能夠直接分離,則可利用物理方法或化學方法將其轉化為可直接分離的狀態組合。應優先轉化為天然的可直接分離的狀態組合(固氣、液氣),其次才考慮轉化為其他可直接分離的狀態組合,即“固液”或“液液(不互溶)”組合。畢竟前者完成后就不需要轉到“選擇相應方法”的環節,后者則還需轉到“選擇相應分離方法”的環節。

2? 初級思維模型的優化

2.1? “原狀態組合-直接分離方法”初級對應表的優化

圖1所示“物質分離的初級思維模型”在實際運用中的難點與關鍵點在于“轉化為可直接分離的狀態組合”環節。前文已提及,應優先將“原狀態組合”轉化為天然的可直接分離的狀態組合(固氣、液氣),依據這樣的思路,可將“液液(可互溶)”原狀態組合轉化為“液氣”狀態組合,所對應的分離方法為蒸餾或分餾;可將“氣氣”原狀態組合轉化為“液氣”狀態組合,所對應的一種分離方法為冷凝,亦可將“氣氣”原狀態組合轉化為“固氣”狀態組合,但此種情形在中學階段較少見,本文不予討論;可將“固固(半升華)”原狀態組合轉化為“固氣”組合,所對應的分離方法為升華。此前所列的三種原狀態組合“液液(可互溶)”“氣氣”“固固(半升華)”,因其狀態轉化和分離過程合一,本文將其視為廣義的“可直接分離的狀態組合”,并添加入表1形成表2“原狀態組合-直接分離方法”對應表。這樣,在“判斷能否直接分離”這一環節時,針對這四種情形,學生就可以利用表2迅速完成任務,而不需要進入到“轉化為可直接分離的狀態組合”環節。此外,需要強調的是,表2“直接分離方法”一列中,蒸餾或分餾、冷凝、升華都有標注各自方法產生的策略,這樣處理是希望學生在使用該表時,不要機械記憶,而應結合策略理解對應的分離方法。

2.2? “原狀態組合-轉化方法”對應表的建構

對于廣義“可直接分離的狀態組合”之外的其他狀態組合,就需要依據具體的真實情境,進行“轉化為可直接分離的狀態組合”環節。針對中學化學教學實際,本文重點分析了“原狀態組合”為“固固”“質劑或質質”這兩種相對常見的情況,得出相應的轉化方法(見表3),并在此基礎上對圖1所示的物質分離的初級思維模型進行優化得到如圖2所示的物質分離的思維模型。這里的“固固”是除去“固固(半升華)”“固固(半磁性)”特殊情況之外的常規“固固”情形?!百|劑或質質”中“質”代表“溶質”,“劑”代表“溶劑”(本文主要討論溶劑為液體的情況),之所以把“質質”和“質劑”放在一起討論,是因為它們的處理方式大致相同,因此,本文主要討論“質劑”情況?!百|質”情況的處理可參照“質劑”的處理方式。

對于“固固”原狀態組合,通常將其轉化為“固液”狀態組合以實現混合物的分離,即將其中一種組分轉化成液態或者進入溶液。至于轉化方法的具體選用,需依據物質各組分性質的差異,選擇不同的轉化方法。若固體混合物各組分的溶解度差異較大,即部分可溶、部分難溶,則可使用溶解的方法使混合物轉化為“固液”狀態組合,這種方法需要考慮被溶解組分的復原問題。若固體混合物各組分皆可溶但其溶解度隨溫度變化差異較大,可使用溶解的方法使混合物轉化為“質質”狀態組合,再進行相應處理。若固體混合物各組分的化學性質差異較大,即其一可與某種液體(含溶液)發生化學反應,而另一組分無法與該種液體發生化學反應,則可使用加入該種液體的方法。當然,這種方法也要考慮被轉化組分的復原問題,若不易復原,可另覓他法。若固體混合物各組分的熔點差異較大,也可考慮通過加熱的方法使其中熔點低的組分先變成液態,從而實現“轉化為‘固液’狀態組合”的目的,當然,前提是兩種組分不易受熱分解。這種方法在中學不常用,因此沒有列入表3中,但在實際教學中可用于拓展學生的思維。此外,對于某些特殊情況,可用化學方法使“固固”原狀態組合轉化為“固氣”狀態組合,例如氯化鈉與氯化銨固體混合物的分離,可使用加熱的方法使氯化銨固體全部分解為氣體,后續再使分解的氣體重新化合成氯化銨固體,實現物質分離的目的。

對于“質劑”原狀態組合,欲將其轉化為可直接分離的狀態組合,中學階段常見的處理方法是將其轉化為“固液”或“液氣(或固氣)”狀態組合。對于前者,如果溶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較大,可采用蒸發濃縮、冷卻結晶的方法;還可使用合適的沉淀劑使溶質從溶液中沉淀出來,這種方法要考慮被轉化組分的復原問題。欲將“質劑”原狀態組合轉化為“液氣(或固氣)”狀態組合,如果溶質不易揮發,可采用蒸發結晶的方法使溶劑轉化為氣體(未列入表格);如果溶質易揮發,可使用加熱(或蒸餾)的方法使溶質轉化為氣體,但不適用于恒沸溶液,此種情形與“液液(可互溶)”有所重合;還可使用合適的試劑使溶質轉化為氣體從溶液中分離出來,這種方法需要考慮被轉化組分的復原問題。此外,還可使用萃取的方法,使“質劑”原狀態組合轉化為“液液(不互溶)”狀態組合。對于“質質”原狀態組合,可參考“質劑”原狀態組合的處理方式,其不同之處主要在于需根據溶質的性質差異來實現分批次轉化。

此外,本文想說明兩點:其一,對于“氣氣”原狀態組合,亦可使用洗氣(原理為溶解或與洗氣液發生化學反應)的方法將“氣氣”原狀態組合轉化為“液氣”狀態組合,但后續需考慮液體中原組分的復原與二次分離的問題,沒有冷凝的方法簡便,因而沒將洗氣的方法列入表3中;其二,對于“氣氣”和“質質”原狀態組合的混合物,還可使用色譜法(亦稱層析法)進行分離,但因中學階段對其要求不高,故而不列入相關對應表中,實際教學中可適當介紹,以拓展學生視野。

3? 思維模型的應用建議

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建構和使用“物質分離的思維模型”時,應突出“狀態組合”的轉化觀,形成“利用物質性質差異將混合物狀態組合轉化為可直接分離的狀態組合”的核心思路,以此統攝“物質分離的思維模型”及相關的對應表,實現“物質分離的思維模型”的深度理解和遷移應用[4]。應杜絕機械記憶,以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物質分離的思維模型”蘊含程序性知識,應給學生創設足夠的機會使其在不同的問題情境中運用,以促進該思維模型的內化與自動化,實現程序性知識由“技術的知識”轉化為“實踐的知識”[5]?!拔镔|分離的思維模型”中的對應表是一類條件性知識,應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方法應用的情境”與“方法”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辨別“方法應用的情境”之間的差別,實現條件性知識的精準應用。對應表的教學應遵從循序漸進的原則,例如“原狀態組合-直接分離方法”對應表的教學,可先引導學生建構初級對應表,再向完整的對應表進階。

應靈活運用對應表,可視具體情況自行調整與增減。教學中應突顯重點分離方法和轉化方法,不應過分追求全面系統。思維模型及對應表的使用可拓展到除雜、提純活動,因為分離與除雜、提純的核心思路是一致的,主要差別僅在于后者不需要考慮雜質組分的復原問題。

本文僅是基于“混合物狀態組合轉化的視角”探討物質分離的思路,在指導學生進行物質分離活動時,還應結合其他視角進行分析,例如:分離操作是否簡單、快捷?分離方案是否經濟、高效?從而更切合真實情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沈從超. 高考題中的物質分離與提純[J]. 化學教學, 2008, (3): 53~5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14.

[3]Bruning R.H., Schraw G.J., Norby M.M., et al..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 [M].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3: 87.

[4]陳進前. 關于化學認識模型的思考[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2020, (9): 1~4.

[5]周志平. 論程序性知識及其教學[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1, (4): 50~5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