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錫伯族成人眼部人類學特征及地域差異

2023-05-08 05:32陳志國徐國昌溫有鋒
關鍵詞:錫伯族眼瞼眼部

陳志國,徐國昌,姜 東,溫有鋒

(1.南陽理工學院 人類學研究所,河南 南陽 473004; 2.河南省張仲景方藥與免疫調節重點實驗室,河南 南陽 473004; 3.錦州醫科大學 生物人類學研究所,遼寧 錦州 121000)

0 引 言

眼部形態特征是體質人類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上眼瞼皺褶、蒙古褶、眼裂高度、眼裂傾斜度、內眥間距、外眥間距、眼裂寬是人類體質調查的重要內容,調查上述項目涉及人類學、人體解剖學、民族學、生理學、遺傳學等學科,它對于人類種族研究,民族識別等均有重要價值[1].

錫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由于歷史上的兩次遷徙,形成了如今錫伯族分居祖國東北、西北的居住格局.2021年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錫伯族人口約有 19.19萬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縣、霍城縣、鞏留縣,以及遼寧、吉林等省.錫伯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屬于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2].研究錫伯族歷史、語言、文化、體育類的文獻報道較多[3],近年來有關錫伯族身體圍度、遺傳性狀、體脂分布等生物學特征的報道亦有出現[2,4-5],但針對錫伯族成人眼部特征的研究報道較少.為全面了解兩地區錫伯族成人眼部特征,分析眼部特征隨年齡增長的變化規律,完善少數民族體質人類學數據,同時為法醫學、考古學、民族學提供形態學數據,項目組成員于2017 年7月~2018 年8月赴新疆、遼寧,對新疆察布查爾縣、遼寧沈陽市錫伯族成人眼部生物學特征進行現場調查,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整群分層抽樣的方法確定了新疆察布查爾縣錫伯族成人588例(男性289例,女性299例)、遼寧沈陽市錫伯族304例(男性為158例,女性為146例)為調查對象,分為青年(18~34歲)、中年(35~44歲)、壯年( 45~59歲)和老年( 60歲及以上)4個年齡組.被調查者在調查地點長期生活,并且父母均為調查要求的民族,以身份證顯示的民族為準,眼部無感染或過敏性疾病,眼部周圍無皮膚疾患,無先天性眼病.被調查者均知情同意,檢測中注意個人信息安全保護.

1.2 研究方法

調查采用隨機抽樣方法,樣本有較好的代表性.調查方法和判別標準主要參照《人體測量方法》[6]和項目組編制的人體測量手冊,對新疆、遼寧兩地錫伯族成年人進行7項眼部指標的調查,其中上眼瞼皺褶、蒙古褶、眼裂高度、眼裂傾斜度4項為觀察指標,內眥間距、外眥間距、眼裂寬為3項為測量指標.眼裂寬=(外眥間距-內眥間距)/2.

1.3 統計學處理

數據錄入 Excel 表格并進行初步整理,并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眼部觀察形態類指標采用χ2檢驗(Chi-square test)和Fisher 精確檢驗(Fisher’s exact test).眼部內眥間距、外眥間距、眼裂寬數據不同年齡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齊時采用Welch’s ANOVA,當數據非正態分布時,采用克魯斯卡爾-沃利斯檢驗(Kruskal-Wallis test).不同地區總體平均值比較采用u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錫伯族眼部觀察類指標的比較

新疆錫伯族不同年齡男性眼部觀察類形態特征及比較見表1,新疆錫伯族男性的上眼瞼皺褶出現率不同年齡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老年組最高(86.36%);眼裂高度中型青年組(72.41%)高于老年組中型(50.00%),而眼裂高度窄型青年組窄型(7.24%)低于老年組(44.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蒙古褶、眼裂傾斜度不同年齡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新疆錫伯族不同年齡女性眼部觀察類形態特征及比較見表2,新疆錫伯族女性有蒙古褶隨著年齡增大而增大,老年組蒙古褶出現率(87.80%)達到最高,青年組(62.50%)最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眼裂高度中型青年組(87.50%)高于老年組(37.80%),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而眼裂高度窄型青年組(6.25%)低于老年組(56.10%)(P<0.01),新疆錫伯族女性眼裂高度型別隨年齡變化的趨勢與新疆錫伯族男性情況一致;上眼瞼皺褶、眼裂傾斜度不同年齡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1 新疆錫伯族不同年齡成年男性眼部觀察類形態特征及比較(n,%)

表2 新疆錫伯族不同年齡成年女性眼部觀察類形態特征及比較(n,%)

遼寧地區錫伯族男性眼部觀察形態類指標不同年齡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不同年齡女性眼部觀察類形態特征及比較見表4,遼寧地區錫伯族女性不同年齡眼傾斜度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青年組眼外角高比率14.48%、眼內角高比率33.33%,分別高于老年組的眼外角高比率(5.88%)、眼內角高比率(13.73%);眼裂傾斜度平型青年組(51.85%)<中年組((61.76%)<壯年組(64.71%)<老年組(80.39%),呈現出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逐漸增大的變化趨勢.錫伯族眼部觀察類形態特征地區間的比較見表 5,新疆錫伯族總體有蒙古褶率(76.87%)高于遼寧地區(8.22%)(P<0.01);而遼寧地區錫伯族的眼裂高度中型(66.45%)、寬型(12.83%)高于新疆地區.

表3 遼寧錫伯族不同年齡成年男性眼部觀察類形態特征及比較(n,%)

續表3

表5 錫伯族成年眼部觀察類形態特征在地區間的比較(n,%)

2.2 錫伯族眼部測量類指標的比較

不同年齡、不同地區間錫伯族眼部測量類指標比較見表6 ,新疆錫伯族男性不同年齡間外眥間距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且青年組外眥間距最大(10.26±0.64 cm).內眥間距、眼裂寬在不同年齡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女性青年組內眥間距(3.61±0.50 cm)高于壯年組(3.24±0.58 cm)(P<0.01),但外眥間距、眼裂寬在不同年齡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遼寧錫伯族男性內眥間距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青年組內眥間距最大(3.41±0.49 cm),且隨年齡增高而內眥間距均值逐漸變小;而外眥間距、眼裂寬在不同年齡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女性內眥間距、外眥間距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內眥間距均值青年組(3.23±0.34 cm)最大,老年組(3.23±0.34 cm)最小,但外眥間距均值壯年組(9.61±0.88 cm)最大,老年組(8.95±0.98 cm)最小.

不同地區比較,新疆錫伯族男性外眥間距、內眥間均高于遼寧錫伯族男性,分別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眼裂寬在兩地區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新疆錫伯族女性外眥間距、內眥間距、眼裂寬均高于遼寧錫伯族女性(P<0.01).

表6 不同年齡、不同地區間錫伯族眼部測量類形態特征及比較

3 討 論

3.1 上眼瞼皺褶與蒙古褶

人類上眼瞼外表面出現的程度不等的橫向皺褶,稱上眼瞼皺褶,主要由于提上瞼肌肉收縮時造成附著處皮膚的退縮而形成[7].亞洲蒙古人種具有相對比較發達的上眼瞼皺褶,尤其是北亞地區的大陸蒙古人種,該性狀具有較高的出現率[1].遺傳學研究證實,上眼瞼皺褶為單基因性狀,有上眼瞼褶皺對無上眼瞼褶皺為顯性形狀[8].在群體中,有褶皺率常隨年齡增長而增大[9].因此,有學者認為,上眼瞼褶皺有延遲顯性的特點[6].本研究發現,新疆錫伯族男性老年組上眼瞼皺褶最高為86.36%,高于青年組和壯年組(P<0.01),本研究結果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新疆與遼寧錫伯族男性有上眼瞼皺褶平均分別為75.09%和69.99%,兩地區間無明顯差異,這與鄭明霞等報道的內蒙古漢族(77.02%)、內蒙古蒙古族男性(77.62%)出現率相近[10],低于新疆塔吉克族[11](97.94%)、云南基諾族(92.81%)、云南哈尼族(100%)、云南布朗族男性(100%)[12](P<0.01),高于四川白馬藏族男性(52.21%)(P<0.01).新疆與遼寧錫伯族女性有上眼瞼皺褶平均分別為77.93% 和81.51%,與鄭明霞等[10]報道的內蒙古漢族(85.68%)、內蒙古蒙古族(81.82%)女性上眼瞼皺褶出現率接近,低于新疆塔吉克族(100%)[11]、云南基諾族(96.67%)、云南哈尼族(100%)、云南布朗族女性(99.43%)[12](P<0.01).

蒙古褶又稱內眥褶,有些人的上眼瞼向眼內角延續,并且不同程度地覆蓋著淚阜,此皺褶即為蒙古褶,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13].蒙古褶發達程度有明顯的種族趨勢,常見于東亞、中亞、北亞的蒙古人種.一般說來,歐洲人、澳大利亞人、美拉尼西亞人及非洲人等都沒有蒙古褶,但非洲的布須曼人有蒙古褶.遺傳學研究證實,有蒙古褶對無蒙古褶為顯性性狀[6].為適應環境,蒙古褶在一定意義上起到重要作用,上下眼皮的脂肪層增厚使眼部面積縮小,減少了與寒冷干燥空氣的接觸,還可適當保持眼部溫度[14].本研究結果顯示,新疆錫伯族男性(71.63%)、女性(81.94%)蒙古褶的出現率分別高于遼寧錫伯族男性(7.59%)、女性(8.90%)(P<0.01).錫伯族西遷至今兩百多年的歷史演變中,影響因素多樣且復雜,居住地氣候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本研究遼寧錫伯族采集點沈陽位于遼河平原中部,屬于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6.2~9.7℃;而伊犁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屬大陸性北溫帶溫和干旱氣候,冬春長,冬季寒冷,氣候更加嚴酷,這可能造成了當地新疆錫伯族更高的蒙古褶出現率.此結果也可能與當地不同民族通婚造成的基因交流有關,新疆察布查爾縣錫伯族與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大雜居小聚居,而遼寧沈陽錫伯族與滿族、朝鮮族大雜居小聚居.本研究更傾向于支持氣候導致的自然選擇變異造成兩地蒙古褶出現率的差異.

3.2 眼裂高度與眼裂傾斜度

眼裂高度又稱眼裂開度,正視前方時上下眼瞼緣間的最大距離.細窄的眼裂是中亞、北亞及東亞蒙古人種各族群的特點,高而寬的眼裂是黑色人種各族群的特點[6].本研究結果顯示,新疆錫伯族男性、女性的眼裂高度窄型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大,相反的中型隨著年齡增大而降低(見表1和表2),這與謝賓、鄭連斌等人[15-16]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也與王芳等[17]研究中國漢族成年人眉眼部特征的年齡變化規律基本一致.新疆女性的眼裂高度窄型(38.46%)高于遼寧地區(17.12%)(P<0.01).

眼裂傾斜度指內毗(眼內角)與外毗(眼外角)的位置關系.眼裂傾斜度有族群的差異,歐洲人眼外角較眼內角高;蒙古人種各族群,往往是斜的,眼外角明顯高于眼內角,這與眼內角有蒙古褶有關[6].眼裂傾斜度各型間新疆錫伯族男性、女性與遼寧男性、女性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鄭連斌等[16]報道呼和浩特市回族男性中外角高為63.8%,女性則為76.7%,鄭明霞等人[10]的研究結果顯示內蒙古蒙古族外角高男性為58.57%,女性為72.35%,內蒙古漢族則男性為59.27%,女性為77.27%.這些研究結果都高于本次調查的錫伯族人(P<0.05).新疆、遼寧錫伯族男性各年齡段眼外角高平均分別為9.00%、9.49%,女性則分別為16.05%、24.66%,相同之處在于兩性別的趨勢一致,且女性眼外角高的比例多于男性.

3.3 內眥間距與外眥間距

遼寧錫伯族男性隨著年齡的增加內眥間距變小,新疆、遼寧錫伯族女性內眥間距不同年齡階段之間呈現同樣的趨勢(見表3).新疆錫伯族外眥間距青年組最高(10.26±0.64 cm),高于其他年齡組(P<0.01).無論男女,新疆地區錫伯族內眥間距、外眥間距、眼裂寬均高于遼寧地區錫伯族(P<0.01).形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與生活的地理環境有關,本次新疆錫伯族人采集點為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該縣地處新疆西天山支脈烏孫山北麓,伊犁河畔,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分為南部山區、山麓、丘陵、中部傾斜平原、北部河流階地和河漫灘,相較于遼寧沈陽市,開闊的地理環境需要更開闊的視野,這就可能需要更大的內眥間距、外眥間距及眼裂寬與地理環境相適應.

人的差異除表現在人種方面外,還表現在時空、性別、生物學等方面.這些差異受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6].學者們普遍認為,眼部觀察類指標與遺傳關系緊密,上眼瞼皺褶和蒙古褶為單基因控制的性狀,眼裂高度與眼裂傾斜度也有明顯的族群差異;眼部測量類指標內眥間距、外眥間距與遺傳的相關性,沒有查詢到相關資料.性狀是基因型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如本研究發現,新疆與遼寧地區錫伯族上眼瞼皺褶出現率沒有差異,說明遺傳因素可能在此性狀中占主導因素;新疆錫伯族蒙古褶出現率遠高于遼寧地區,可能是地理、氣候等所致的自然選擇的變異占主要因素;新疆地區錫伯族內眥間距、外眥間距、眼裂寬均高于遼寧地區,原因可能與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相關.

4 結 論

綜上所述,通過對比分析新疆錫伯族與遼寧錫伯族成人7項眼部生物學特征,可知:

1)新疆錫伯族的眼裂高度、上眼瞼皺褶、蒙古褶在不同年齡之間存在有統計學意義的差異,而遼寧錫伯族僅眼裂傾斜度在不同年齡間有統計學意義的差異;

2)兩地區比較,新疆錫伯族總體蒙古褶出現率高,眼裂高度窄型出現率高,同時眼的內眥間距、外眥間距及眼裂寬更大,說明地理環境因素會顯著影響人類的表型特征.

猜你喜歡
錫伯族眼瞼眼部
為什么人哭泣后眼睛會腫
論西遷入疆后的錫伯族散文
為什么要做眼部檢查
錫伯族“貝倫舞”的舞目與詞義辨析
戴眼罩有助消除眼部疲勞
如何消除用電腦后的眼部疲勞
跨域反哺中的錫伯族音樂校本課程開發調查研究——以興隆臺錫伯族學校為個案
改進式提上眼瞼肌縮短術治療兒童青少年上瞼下垂的臨床觀察
眼瞼外翻矯正術的護理
復雜眼瞼裂傷分型及手術整形的臨床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