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秘密與信息:保密科學的“三元問題”探秘
——兼論中國特色保密科學理論體系的建構

2023-05-10 20:07
關鍵詞:保密范式秘密

王 皓

(湖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武漢 430062)

一、 引 言

(一) 問題的提出

中國保密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正處在創建發展階段,其最大的困難就在于“理論的困難”。在十二年前,中國保密界的一些知名學者如沈固朝、羅江淮曾明確指出“保密學目前最大的困難就在于理論的困難”和今后應注重11個重大問題的理論研究①,韋景竹、曹樹金就明確談到,“目前,對保密學研究對象的探討還比較少,對保密學研究對象究竟是什么需要進一步的討論”,并提及“學科的元問題”②。2018年,王皓的“探秘之一”文章分析了秘密定義的雜亂現狀及其緣由并揭示出秘密的信息本質;2019年,王皓、劉金山的“探秘之二”文章在完善了秘密的定義和繼續堅持秘密的信息本質的同時,更明確地指出,學界對“保密學概念體系乃至原理規律等方面的總體研究卻很少”,并著重指出保密學存在著“概念短缺之困”問題③。時至今日,中國保密學雖然學科建設發展勢頭較好且成績斐然,但是,對保密科學的“元概念”、“元理論”等概念及其內容問題卻無人提及,更未得到闡述,中國保密學“理論的貧困”及“三元問題”和原理規律規則等基礎理論研究,總體上進展較小,重大難題依然還在,并使得這些重大難題及其所導致的當代中國“保密三難困境”更加凸顯和迫切。作為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的主要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保密科學基礎理論研究乃至中國特色保密科學理論體系的建構和發展所面臨的困境和現狀,難以適應當今信息時代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迅猛發展需要,難以適應中國保密科學和保密實踐日益發展的需要,更難以適應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中華民族和平崛起偉大復興、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及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與發展的宏觀環境和急切需要[1]。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保密科學體系是一項艱辛的工作,需要艱苦扎實、持續有效的學術耕耘和理論建設。針對保密科學“理論的貧困”及其“三元問題”等基礎理論研究重大難題,筆者結合持續多年的保密理論思考,就此嘗試作整體性概略式探秘和審思,從秘密與信息基本關系的宏觀視角和總體研究維度來探討保密科學最核心的基礎理論問題,得出保密科學及其“三元問題”的初步認識和各自界說,提出一些或許不成熟的意見和重要觀點,試圖開啟中國特色保密科學基礎理論主要框架的艱難構筑行程,并為建設初級階段的中國特色保密科學理論大廈夯實根基、添磚加瓦,并以此拋磚引玉,就教于方家、同仁,冀能引起學界同仁思考的興趣和深入的討論。

(二) 保密科學“三元問題”的研究意義

“三元問題”均涉及“元”這一術語。漢語中,據已故著名史學家馮天瑜先生的論述,“元”有始,首、頭,本、原,長(zh?ng),正嫡,大,善,美,上,寶等十種涵義或意蘊[2]。中國西漢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把“元”看作是萬物所系的根本和本原,其恒久性與天地共始終,可見“元”乃是一個關系萬物本原問題的哲學概念。關于涉“元”術語及“元”這一前綴,還可溯源到希爾伯特效法亞里士多德遺著編纂者所造出的“metamathematics”(元數學)一詞。此后出現許多以“meta-”為前綴的概念和術語,如元概念、元問題、元分析、元理論、元科學、元數據、元治理等,意味著對當前具體概念和具體理論予以進一步的概括、綜合和抽象[3]25。

看來,漢語和西方所使用的這一“元”術語及其涵義或意蘊,極為切近我們所要論及的保密科學“三元”問題的“元性”或“元特質”,故在此我們不妨拿來用之為佳。

對任何一個學科、一個科學理論體系而言,“三元問題”是其最基本、最普遍、最重要的基礎理論問題。這關系到它們的哲學基礎問題,關系到它們的學科范式、研究內容及其核心以及研究方法等問題,更關涉到它們的研究對象界定與演化等問題。因此,沒有任何學科(科學)或理論體系能輕待、漠視乃至懸置其“三元問題”。相反,各研究領域相關專家學者對它們極其重視并予以持續研究。有些學科的先鋒學者還能適應時代、現實、理論研究和學科體系發展的需要,及時對所在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范式或體系建設進行相應微調、校正乃至根本性轉換和變革。如,同屬“大信息”學科的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新聞學、傳播學等學科就有過如此情形。我們的保密科學尚處在創建時期,相比這些學科還很稚嫩,既然其最基本的“三元問題”尚未解決,那么,當代中國保密科學體系建立完善及“保密三難困境”有效解決該從何談起又怎么建設發展呢?而后續那些“微調、校正乃至根本性轉換和變革問題”更是來不及進一步討論或難以深入研究和妥善解決了。

二、 保密科學及其“三元問題”涉及信息問題和當代中國“保密三難困境”

(一) 應關注保密科學基礎理論研究、核心理論源泉及保密學科建設發展的關鍵根基問題

保密科學基礎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發展首要回答和解決的核心問題,不是別的什么,而是保密科學的“三元問題”、核心理論源泉和保密學科建設發展的關鍵根基問題。之所以要特別關注這些核心問題,是因為以下原因:(1)它們直接關涉到保密科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原理規則,以及保密學科是否以及如何順應信息時代潮流推動自身建設和發展問題;(2)其嚴重關涉到信息科學范式與保密學科體系整體的變革和發展問題;(3)其極大關涉到保密工作實務、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和事業發展等諸多實踐及未來愿景提出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這些核心而基礎的理論問題研究,如能取得實質性突破,保密科學和實踐中許多重大問題或將迎刃而解,至少將會得以有效緩解。

(二) 保密科學及其“三元問題”涉及信息問題

面對新的信息科技革命,尤其是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復雜性科學等的快速發展,透明世界業已來臨。有人高呼“萬物皆數”“量化一切”[4]2;“一切都無法偽裝和隱藏”[4]176,也即所謂的人類“在透明世界里及大數據和類人面前沒隱私、無秘密”。身處以信息命名的時代以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迅猛發展的背景,如果遠離、婉拒乃至懸置“信息”概念和信息科學(含信息哲學,下同)這個始源、基礎及其系統性建設與革新,而讓信息問題、網絡安全隱患及漏洞泛濫成災,成為保密界和社會上所謂“信息設備、網絡成為泄密竊密主渠道”和“開源情報主來源”,“信息、網絡、數字化、智能化均是困擾保密實務乃至保密事業的麻煩制造者”,并任其這樣持續下去,那么想開展秘密和保密的研究和探秘,積極建設中國特色保密科學理論大廈,且還想解決理論與實踐的基本問題、重點難題乃至促進中國保密事業發展,那還可能嗎?那還有效嗎?——那不過是南轅北轍、緣木求魚而已。

(三) 保密科學及其“三元問題”與當代中國“保密三難困境”

雖然伴隨人類的誕生及發展,中外保密問題及其相關研究由來已久并延綿至今,但中國保密學學科創立的時間較為短暫,可謂是一門稚嫩而又年輕的學科,而其基礎理論建設又相對滯后,緊跟信息時代的學術工作也顯嚴重不足,所以,從中國許多現行學科已經和更將緊跟信息時代的發展步伐,并積極吸取嶄新的信息科學營養來進行理論革新創造與研究范式的改造變換,并推進自身學科建設與發展這一宏大視角而言,應該說中國的保密學仍屬“傳統學科”。它自創建時起就一直存在著愈來愈迫切而亟待解決的“理論的困難”及其涉“元”問題等學科建設重大難題。筆者認為,這些重大難題的出現和產生,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中國現行保密學(科學)的“秘密”和“保密”等基本概念同信息概念和信息運動,彼此間的內在關聯性未能得以深入探究,更未闡明它們直接建立在信息上的彼此間的本質關系問題。

其具體來講就是:在秘密概念的定義及定義保密必涉其客體的界定(或者按邏輯學“屬+種差”定義法說來其定位的“屬”)問題上眾說紛紜,未有共識和定見,更沒有深入探究它們同信息及其運動直接而緊密的內在聯系。除王皓、朱峰等極少數學者主張并堅持秘密(朱峰等學者把“國家秘密”概念定義的屬列于“信息”)本質的“信息說”以外,保密界出于種種緣由,在絕大多數情形下仍然一味地固守著陳舊的秘密本質的“事項說”(及其變通式的“事物說”或張群主張的“事實說”等)。盡管堅持“事項說”的許多學者在堅持“事項說”的同時,往往要么采取“事項+信息”或“信息+事項”模式,即將秘密(國家秘密)的“屬”定位于諸如“事項和/或/及信息”“信息和/或/及事項”“事物或信息”“事項及其信息”等之類[5];要么想辦法在秘密或保密概念定義及保密客體(即指秘密)等的分析闡述時,有時以從“信息”或“信息流動”等角度或辦法,順帶論及秘密(主要是國家秘密)和保密的信息特征或信息屬性,來作為自己定義的“填漏補缺”以圖定義的補救或完善。處于信息時代的這些學者當然是有顧慮和自知之明的,采取這么些有益做法或補救措施,無非是深怕其定義、界定未能貼近所處時代或所論事實而有所遺漏、不夠完備,故而像個羞羞答答少女似地,總算不忘捎帶上“信息”二字。相比那些將其定義為“屬”僅僅定位在純粹的“事項”上的學者來說,盡管這樣的做法和補救可算是個小小的進步、補益,但終究還是沒有全身心地立定于全新的“信息說”。對于秘密和保密的“信息說”乃至已經和更將立基于信息概念和信息科學的保密科學而言,不能不說其總歸是一個認知缺憾,更是令人唏噓的一大遺憾。

2.中國現行保密學(科學)存在著其主要始源根基和最核心的基礎理論沒有真正追根溯源地溯及并積極穩健地立基于“信息”概念和“信息科學”這一扎實基石和嶄新學科的問題。

在其學科建設發展和實際理論研究中,半信半疑地對待,甚至令人詫異地輕視,乃至有的干脆全然忽略全新的“信息科學范式”。其實,這一全新的信息科學范式,有極強的滲透力、貫穿力和改造力。當將相關的一些信息科學的原理和方法拓展開來運用到已有傳統學科之時,就會迅即賦予這些傳統學科以某種嶄新意義的全方位改造。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有哪一個傳統學科是信息概念、信息科學的一般性觀點、理論和方法所絕對不可涉入的。按照已呈現和將呈現的發展趨勢,我們有理由這樣說:對于傳統學科而言,只有尚未被信息范式改造的學科,并不存在不可被信息范式改造的學科[6]345。當然,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就難見那種秉持吸收借鑒的拿來主義態度了。這即是說,中國現行保密學(科學)還真的談不上把信息概念和信息科學作為自己學科首要而關鍵的始源根基、核心源泉和基礎理論構建內容,以便充分汲取“信息科學”嶄新而富足的科學營養,以利其培元、強基、固本以及強心、壯骨、健體,從而構建最基本的保密科學基礎理論框架,并不斷共同努力去創新發展中國特色保密科學基礎理論乃至中國特色保密科學理論體系了。

3.由此而言,更遑論中國保密實務界順應歷史、時代、國家發展潮流而較好地緩解或有效消解重大困惑、經典迷茫和突出難題及其難解而求解之憂,以及更宏大的國家安全及保密事業未來發展了。

具體講,也可反過來說,鑒于我國國家安全及保密領域的實際業務、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和保密事業發展等諸多實踐及未來愿景提出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從信息維度看,大多與“信息”緊密相關(此問題在此不贅述)。聯系并考慮到本部分前兩個困境所述難題的根源或緣由之故,中國保密實務(包括保密政治、軍事、經濟、管理、工程技術、教育培訓、法制、社會、文化和國際交流合作等)界能夠從哪里又怎樣得益于保密科學理論研究成果,如何獲得保密科學的理論指導和支持幫助,才有可能較好地順應人類社會歷史演進,以及當今信息時代波瀾壯闊與當代乃至未來社會科學技術、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國際關系等急劇變化、迅猛發展的大潮流,以便更加密切關注、追蹤和創造性開發利用復雜性科學、系統科學與工程技術、信息科學及相關密碼、通訊、傳播、情報與反情報技術和信息安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人工智能等前沿關鍵工程技術,用來研發、創新、提供、充實和發展中國國家安全及保密實踐所需求且管用的重要保密工程技術、產品和服務,并能更加自覺主動地依循和援引進而更加積極穩健地利用這些重要的前沿科學技術,尤其是其中核心而關鍵的“信息科學”這一體系龐大且全新發展的科學理論、學科范式以及變革與建設的主力軍,進而構建和發展新的保密科學基礎理論及學科體系,乃至積極有效地推動保密理論與保密實踐相互聯動式宏觀整體性的體系變革與發展呢?

對于以上所述涉及的保密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及發展問題、保密科學的工程技術創新發展問題、保密科學的學科(含教學建設、人才培養與國際交流合作等)體系建設與發展問題,以及保密事業持續進步與未來愿景等事關保密科學根本性、全局性、創新性和發展性的重大而突出的基本問題,這乃是我們不得不直面而待解的保密科學首要而關鍵的基礎理論、學科建設與發展和保密實踐及事業未來等重大難題。

在此,我們將保密科學這些重大難題稱之為當代中國“保密三難困境”。關于這個“保密三難困境”之成因,基于前述,筆者進一步剖析并認為,究其首要根源,主要就出在現行秘密(國家秘密)概念、保密概念定義和“保密工作”基礎理論構建遠離“信息”,甚至幾乎全然同“信息”無關這一普遍事實上。顯然,這些秘密(通常是國家秘密及工作秘密等為主類型的秘密)概念定義、保密概念定義和保密“概論”或“學”,首先最突出的就是輕慢、忽視甚至毫不提及乃至干脆拒絕或直接懸置那個理應作為它們始源和根基的“信息”,進而全然沒有或者并非全心全意地立基、扎根在信息概念和信息科學理論等問題上。由此基礎上構建的中國現行所謂“保密基礎理論”,盡管有少數學者發表論著主張研究對象和內容及方法予以適當擴展、深化并自此至后將其稱之為“保密學”,但迄今正如沈固朝、羅江淮、韋景竹、曹樹金等學者曾指出的那樣,“理論的貧困”未有明顯改觀,仍主要停留和偏重在保密政策法規解讀、闡釋及帶有不同程度和層次的部分學理性的保密(通常是保守國家秘密為主兼及商業或工作秘密)工作研究或保密實務操作研究,并通常多將其命名為“保密工作概論”“保密管理概論”“保密概論”“保密工作實務概論”“(信息安全與)保密技術”“保密學”等諸如此類的稱謂,這些工作研究反映在保密專業課程及教材上,常為所謂“基礎理論”和保密管理、保密技術、保密法制和保密歷史等現行“1+4”模式的五大板塊,或者“1+4+N”模式的更多具體小板塊內容所共同組分而構成。學習者、培訓者在訓習之后常常深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質量效果可想而知。

對這個“保密三難困境”而言,它既涉有保密科學的真理追求、學術意識、主導理念和基本研究范式及理論與實踐價值問題,又涉有保密政治、政策、法制及相關保密科學理論研究總體發展方向問題,更有著相關利益糾結牽絆和重要實踐及應用重點難題等問題。以上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以較大緩解乃至基本解決,當代中國保密科學、保密事業要想創新發展甚至高質量發展,那恐怕就無從談起了。

三、 對保密科學“三元問題”的初步認識和各自界說

(一) 保密科學的元概念

“秘密”概念是秘密研究和保密研究對象的邏輯起點,更準確地講,是保密科學研究對象的邏輯起點,但“信息”卻正是秘密的所從之上屬、所定之正位、所溯之始源,是秘密這一特殊信息的基本規定、全程液流和終極歸真。從歷史和邏輯視角看,自人類誕生起,情報和傳播即與秘密及其保密共生相伴,自從晚于保密即在保密產生后才產生的檔案一經誕生,情報、檔案和傳播即與秘密及其保密共生永伴。因此,“信息”和“秘密”是保密科學的元概念,僅從保密科學這一狹窄而一統的視角看,信息與秘密也可分別看作始源性元概念和基序性元概念,統稱為始基性(這里的“始基”系始源、根基或基序的合成詞,本文中用法均同)元概念或一級元概念;從保密科學視角看,除信息具有更廣泛的存在和運動之外,保密、情報、檔案和傳播是保密科學的準元概念,均是信息在人類(含其個體和群體,下同)的存在形態和運動形式,也可均看作“信息”和“秘密”的衍生性且基序性元概念,簡稱為衍基性元概念或二級元概念。因此,在保密科學中,信息是始源性元概念;秘密是基序性元概念,并是秘密學和保密科學研究對象的邏輯起點;保密、情報、檔案和傳播均為衍基性元概念。

1.信息與信息概念

關于信息的本質及定義,不同學科有不同的認識和界定,學界至今尚無定見。正如中國臺灣學者謝清俊、謝瀛春在《一個通用的資訊(信息)定義》中所說,Information是一個重要概念,然而,它究竟指的是什么卻莫衷一是,且常有矛盾。如麥登(A.D.Madden)在2000年底指出,它含混多義,已經困擾學術界50年以上,亟待厘清[7]32。暫撇開人所共知的申農、維納及麥登、弗洛里迪等所給與的信息界說或定義不談,筆者兼采學者鄔焜、閆學杉、鐘義信、謝清俊和謝瀛春等的信息定義“自身(自我)顯示說”、“反映說”、“呈現說”與李宗榮及楊學山的“含義說”等④,茲對信息的定義簡述如下:

信息是標志間接存在的哲學范疇,它是物質(直接存在)的存在方式和狀態的自身顯示(呈現)(鄔焜、鐘義信定義);它是信號和符號的含義,或直接簡化為“信息是物質的含義”(李宗榮定義)。謝清俊、謝瀛春在上述文章里講到,中國大陸將Information譯為信息,臺灣譯為資訊。就此譯名而言,信息和資訊可以畫上等號。然而,從漢語的一般使用上觀察,信息和資訊的語義并不完全相同。他們在該文里把資訊指Information的形式(form),而信息則指此Information所承載的內容,即所知即是信息,也是Information的內容,資訊是所知的形式、是實物,應用時我們用的是信息(所知)而不是資訊,資訊只是承載此信息供我們察知的中介形式。如果詞中有形式和內容的雙重涵義,則直接用Information原文。他們還分別從創作端和接收端來界定資訊的定義,并認為這一定義乃名副其實的通用定義,即:從資訊的創作而言,資訊即所知表現在媒介上的形式。此定義適用于所有傳播的情境。從接收的立場來看,面對傳播,資訊仍為“所知表現在媒介上的形式”;面對觀察,則“資訊即形式”。從接收端來看,接收端的重點是對資訊意義的了解和詮釋。從“表現”觀察,表現系統掌握所知或信息的呈現[7]32-34。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中外學界對信息本質問題(即信息到底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屬物的還是屬人的)是研究熱點且對此問題爭論極大,但大家公認不存在與載體無關的“裸信息”,信息從根本上講是不能離開物質載體而獨立存在的,且大多傾向認為人類信息是抽象物或非物質性的,閆學杉將人類信息定義為“是人類通過感官對客觀存在的反映結果”。楊學山《論信息》把信息定義為“信息就是所有客觀存在的含義”,具體即“信息是由載體與/或外殼承載并表達的一切客觀存在的含義?!睏顚W山對這個定義具體作了說明,即:客觀存在包括物質、能量、生命和信息本身,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類社會,既包括實體,也包括過程,既包括個體,也包括群體,既包括靜態存在,也包括各種簡單或復雜形態的動態事件,既包括以信息形態表達出來的,還包括將要以信息形態表達出來的,更包括生物或非生物智能體創造物或生成物,不管這種創造物或生成物是以物質的方式存在還是以信息的方式存在;客觀存在的含義,不僅是指其屬性,還包括其功能,不僅包含功能是什么的含義,還包括功能是如何實現的含義。信息是含義、是內容,不是物質、能量、生命等任何承載,含義是意義的同義詞。信息由載體、外殼、含義三要素構成,其中,信息的載體和外殼是形,承載信息的光、聲、電、紙張、核苷酸、神經元是形,文字、語言、圖表、概念是外殼,核苷酸、神經元、非生物主體存儲處理的外殼既是載體又是外殼。載體和外殼都是形,而可以為認知主體加以利用的含義才是義。信息的運動既有以形為主的,也有以義為主的,還有形與義同時運動的⑤。

另外,勢科學學者李德昌給出了信息的公式化定義:信息=信息量=信息勢=有序=差別÷距離=差別×聯系⑥。

在此,為適應信息概念研究和保密科學研究之需,筆者吸取現有信息科學的研究成果,對信息的最基本要素和重大分類作些簡要討論。一般而言,信息由其形式(或物質載體、載體)與內容(或意義、含義)這兩個最基序性或最基本要素組成;對這兩個最基本要素,我們可相應分別稱之為“信息形式(信息載體簡稱信載或信體)”和“信息內容(信息意義簡稱信意,或信息含義簡稱信義)”。我們據此推論:信息是“信載(信體)”和“信意(信義)”二者絕對性上不可分離的統一體。按信息所指三大對象,鄔焜和閆學杉將信息分為自然信息、社會信息和智能信息(工程信息)⑦,或者按筆者意見把信息分為自然信息、社會信息(主要指人類社會個體信息和群體信息,一般可通稱為人類信息)和工程及智能信息(含類人信息即具有類似或模仿人類做事或思考智能的機器智能主體或非生物智能體[8]信息,下同),本文有時為闡述便利且突出類人信息,將這三類信息縮減為自然信息、人類信息和類人信息進行闡述。按人類意識是否呈潛在性,苗東升把人類信息分為潛意識信息與顯意識信息[9];按信息是否“健康”可分為健康態信息(簡稱健態信息)和非健康態信息(非健信息或通俗稱為病態信息[10]);按人類對待信息是否具有積極性或主動性,可分為積極信息和消極信息,或主動信息和被動信息,等。

2.秘密、保密與秘密概念、保密概念

關于秘密的本質及定義,同信息概念類似,學界至今也是尚無定見,大體有“事項說”、“事項或/和信息說”、“信息或/和事項說”、“事項及其信息”、“事物或信息”、“事務說”、“手段說”、“狀態說”[11]等,由此對保密客體的界定乃至保密概念的定義也都形成了分歧,大多同上文定義“秘密”一樣,也通常堅持“事項說”等。不過,極少數學者如張群“把保密定義為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隱瞞”而主張“事實說”[12]90;還有王皓、朱峰[13]、姜建國等極少數學者主張“信息說”(其中后兩者是持“國家秘密的信息說”)。姜建國曾談到:“我們所說的保密,一般指保護國家秘密,國家秘密就是國家安全和核心利益的信息表現形式。我們可以把國家信息安全劃分為國家公共信息安全和國家秘密信息安全”[14]。在此,暫且撇開其“保密,一般指保護國家秘密”這一狹窄范圍討論而不論的話,朱峰、姜建國均委婉而間接地表達了秘密是“信息”或“信息表現形式”的觀點(這僅是筆者主觀的推測),但是,其“國家秘密信息安全”提法中的“信息”似嫌多余。筆者欣見“高等學校保密專業系列教材——《保密工作實務概論》”(席彩云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采用筆者“探秘之一”中的秘密定義和“探秘之二”中的廣義秘密定義之基本內容,且均定位于“信息”來定義“秘密”,可惜該教材未與它自身和筆者之“秘密”定義一以貫之,在定義保密涉及保密客體時卻作其它定位[15]?,F行國家保密法第二條所稱的“國家秘密”是將其屬概念定位于“事項”(正在修訂中的該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仍堅持定位于“事項”),追溯現行保密法至其更前身的《保守國家機密暫行條例》所稱的國家機密未見有定義,只是規定了包括各類計劃、措施、事項等在內的“國家機密基本范圍”,在該范圍最后兜底條款有“其他一切應該保守秘密的國家事務”,似乎是將(國家)秘密的屬概念定位于“(國家)事務”,主要都是從立法的要求指明了國家秘密的三要素和專屬性、法定性、限定性等基本屬性或基本范圍,這是非常必要和務實性的穩妥做法;不過,從學術維度我們應觀察到,它們這些做法從一開始主要就不是從定義概念的角度來對國家秘密(機密)乃至更基本的秘密進行學理性界定,當然這就算不上學理性定義了,但迄今絕大部分文章、論著、教材及研究報告等,對其所述的秘密、國家秘密、工作秘密、保密等定義,通?;狙赜卯敃r現行保密法中的國家秘密(機密)的表述或界定內容,充其量定義或具體解釋時予以擴展并加上“信息”。筆者認為學界這些定義辦法雖然省心省事且自認較為穩妥,但卻可被視其為一種思維慣性甚至理論工作者不應發生的惰性行為。因此,學界這些諸多做法,也同樣是筆者所言:“盡管這樣的做法相比那些僅定位在純粹的‘事項’上而言,可算得是一個小的進步和補益,但是終究還是沒有全身心地立定于全新的‘信息說’”。

筆者一直主張并堅持“信息說”③,給出秘密和保密各自的廣義、中義、狹義三個層面的定義,在此基礎上現在還給出它們最簡化的定義,即:秘密是指主體為自己免受危害而有意藏護(隱護)的特定信息。保密是指主體為自己免受危害而有意藏護(隱護)特定信息的行為(活動)。秘密和保密的核心特質、關鍵精要和中心信條即是對特定信息僅限內享(內部存傳知用)而拒止外享(外界存傳知用)。這里,參照信息的基序性要素分析和術語使用辦法,對秘密我們也作相似的明確或規定:一般而言,秘密由其形式(或物質載體簡稱載體)與內容(即意義或含義)兩個最基元性或最基本的要素組成;對這兩個基本要素,我們相應分別稱之為“秘密形式”(即“秘密載體”簡稱“密載”或“密體”)和“秘密內容”(即“秘密意義簡稱密意”或“秘密含義簡稱密義”),我們據此推論:秘密是“密載(密體)”和“密意(密義)”二者絕對性上不可分離的“統一體”。對“秘密”這個統一體而言,其“密載(密體)”和“密意(密義)”二者在形式和內容、載體和意義、具體實在和抽象呈現(反映或表述)關系上具有絕對性和相對性、既對立又統一的性質和規定。作為秘密的屬概念,信息的兩個最基本要素也有著與秘密這樣的關系性質和規定。

本文在筆者此前研究基礎上予以完善和進一步明確為:自然界、人類和類人這三者均可成為秘密和保密的主體;當然,自然界作為秘密和保密的主體,是擬人化的提法,此時的秘密常稱為自然奧秘或自然秘密似應更妥貼;這三者全部作為秘密和保密的主體,則是廣義的秘密和保密的主體;僅有后兩者即人類和類人,則可共同作為中義的秘密和保密的主體;僅限人類(包括人類個體和群體)作為秘密和保密的主體,則是狹義的秘密和保密的主體。

筆者吸收并借鑒勢科學學者李德昌關于信息的公式化定義思路[16],也還給出了秘密的公式化定義如下:

公式1:秘密=秘密量=秘密勢=(隱護×釋逸)×聯系

公式2:秘密=秘密量=秘密勢=(隱護×釋逸)÷距離

公式3:秘密=秘密量=秘密勢=隱藏度(顯示度)×聯系=隱藏度(顯示度)÷距離

由秘密和保密的定義可知,筆者認為,秘密的本質是有意藏護(隱護)的特定信息,更深入而實質地看就是特別受限控的信息,簡稱特控性(特限性)信息。展開來講,秘密的本質就是特控性信息或者特限性信息、特定信息、特殊信息、特別信息。由此而呈現的秘密的最根本屬性是信息的特控性或特限性、特定性,它衍生或決定了秘密的其它基本屬性,即高價值性、傳播性、內外競爭性、易損害性。

筆者又認為,保密的本質是有意藏護(隱護)特定信息或特定信息的有意藏護(隱護),簡言之,保密的本質就是特控(特限)信息或信息特控(特限)。更深入而實質地看即為:秘密和保密的核心特質、關鍵精要和中心信條即是對特定信息僅限內享(內部存傳知用)而拒止外享(外界存傳知用)。由此而呈現的秘密和保密的最根本屬性是信息特控(特限)性或秘密和保密的隱顯(隱釋)性。具體深入展開來講,基于前述可知的秘密與保密有著基本內在一致的本質規定性,秘密和保密的隱顯(隱釋)性,就是信息隱護(藏護)性(此為主)與信息顯釋性(此為輔)二者的相統一性(信息隱顯(隱釋)={信息隱護(或藏護=信息隱藏+信息守護)}+{信息顯釋=信息顯示(顯露)+信息釋逸(釋放+放逸)})。這樣,秘密和保密的隱顯(隱釋)性或者信息的特控(特限)性就成為了秘密和保密的最根本屬性;在這個意義上講,秘密和保密的隱顯(隱釋)性,可稱得上是秘密和保密必然內含的信息及其運動的基本屬性,以及信息的運動形式、運行機制和慣常態勢了,當然成為秘密學和保密科學的“秘密和保密的隱顯(隱釋)性機制和原理”;從這一意義上說,保密與秘密、保密行為(活動)與秘密行為(活動),甚至保密科學與廣義的秘密學,均是具有內在統一性、術語通用性或互換使用的,這一情形在社會上時??陕効梢娍芍?尤其是處在長期激烈博弈的政治軍事斗爭環境里更為多見多聞多混用,如新中國建國前中共黨內外就這樣時而混用著,這是有一定邏輯或合理性的,更體現出秘密和保密這兩個詞語、術語或概念在生活、文化、歷史和邏輯上具有語言尤其是語義的明確性、社會性和語用的廣泛性、普適性。由保密最根本屬性所衍生或決定的保密的其它基本屬性也有四個:保密價值自利性與他利性相分合性,簡稱保密價值享態分合性;保密客體內存性與外傳性相糾纏性,簡稱保密客體存傳糾纏性;保密主體自享秘密與其內外分享或共享該秘密處于時常保密競爭和安全博弈的多強對抗狀態,簡稱保密態勢多強對抗性;保密被動性防守與主動性進攻相交融性,簡稱保密戰爭(密戰)攻防交融性。由于保密通常是涉及其“本質”及“五性”的特殊行為(活動),秘密和保密之主體如果沒有一定精神及信念支撐和較強智慧及本領,那將是難以適應乃至勝任其職責任務,更難以完成其保密之艱巨任務和履行確保秘密安全之重要使命的。由此回顧歷史、聯系現實,我們可以發現或總結出一個密戰致勝基本規律(或法則,也是基本規則):密戰的致勝法則(法寶)即為精神至上、攻心為要、心勝為先,技術和裝備及環境需要智慧的秘密和保密之主體正確有效地加以綜合利用并發揮其最大效用。

可見,秘密及其保密來自和依賴信息且受到其主體有意藏護(隱護)或特別限控,信息蘊含秘密及其保密且成為其主體所指向和對應的客體??梢?信息同秘密和保密,彼此均明顯具有糾纏性(它們的糾纏性主要體現于其基本內在一致的本質規定性即信息本質及其特性,這是它們彼此相互表征或映射式的本質性糾纏)。

3.情報、檔案、傳播與情報概念、檔案概念、傳播概念

所謂情報,最權威的要數馮·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給出的定義:“情報是指我們對敵人和敵國所了解的全部材料,是我們一切想法和行動的基礎?!敝袊鴮W者高金虎等在《中西情報思想史》中的定義為:“情報是政府、軍隊和企業為制定和執行政策而搜集、分析與處理的信息。情報是知識與信息的增值……‘知己知彼’、‘知天知地’,正是情報人員的天職?!泵绹醒肭閳缶智案本珠L弗農·沃爾特斯(Vernon Walters)認為:“情報是可能影響我們生活和人民安全的外國的力量、資源、能力和意圖方面的信息,通常無法通過公開途徑獲得?!泵绹x爾曼·肯特還將情報(該著者此處情報即指戰略情報)分為“基本描述型、動態報告型和評估預測型三種形態”[17]。靖繼鵬、馬費成、張向先編著的《情報科學理論》指出:“人們思考與行動所需要的知識就是情報,它通過信息來負載與傳遞,并準備發揮其效用”[18]。中國另一學者趙冰峰認為:“情報是‘主體為了保護自身存在,對客體展開的認知對抗活動’,其本質即是組織的認知對抗?!盵19]筆者認為,情報就是指處于彼此競爭、對峙或矛盾中的人類主體(或人類)為維護己方生存、安全、發展和利益而搜集、分析和處理并或將用于己方決策或預測的特殊信息。張群對保密定義從信息角度簡略闡述時說“保密作為一種信息流動的管控行為,與對信息的竊取(即間諜情報活動)一起構成一物之兩面,均屬于比較嚴厲的管制措施?!盵12]90可見,情報來自信息并依賴信息,信息蘊含情報;情報和保密均是信息的存在形態和運動形式,情報中也有秘密和保密,秘密和保密中也有情報,秘密和保密與情報彼此是糾纏的。

所謂檔案,馮慧玲、張輯哲認為“檔案是社會組織或個人在社會實踐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確定的原始記錄作用的固化信息?!盵20]周毅認為“檔案是人們有意識保存起來以備查考的書面記實性信息源”[21];檔案學名家覃兆劌教授將檔案定義為“檔案是人類對憑證信息的合目的控制?!彼钊胙芯亢笙蚬P者引證其專著并與筆者交談時闡明:“檔案是人類為了克服大腦記憶局限并作為誠信的控制依據和契約關系的載體而誕生的,是人類對于信用控制所選擇的理想型模。從這個意義上講,檔案的工具價值是先于信息價值的?!钡匀徽J為人類并非一誕生就產生了檔案,至晚直到原始氏族社會時期起,檔案只是人類因為生產生活需要而記事、保存、防偽以保證氏族社會秩序正常運轉才產生的“處于人類合目的控制的憑證信息”。由此他認為,檔案肯定是晚于人類保密之后產生的“合目的控制的憑證信息”[22]。筆者因而認為,檔案來自和依賴信息,信息蘊含檔案;檔案晚于人類保密之后產生,但檔案和保密均是信息的存在形態和運動形式,檔案中也有秘密和保密,秘密和保密中也有檔案,秘密和保密與檔案也彼此是糾纏的。

所謂傳播,中外都有學者認為傳播是人類特有的活動。郭慶光把傳播定義為“即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敝麄鞑W家施拉姆在《傳播是怎樣運行的》一文中說:“當我們從事傳播的時候,也就是在試圖與其他人共享信息——某個觀點或某個態度……傳播至少有三個要素:信源、訊息和信宿?!绷硪晃粋鞑W者阿耶爾則更明確指出:傳播在廣義上指的是信息的傳遞,它不僅包括接觸新聞,而且包括表達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23]。簡言之,傳播就是人類傳遞和交流信息。保密是保密客體即秘密在保密主體內部或秘密知悉范圍內傳播??梢?傳播來自信息和依賴信息,信息蘊含傳播;保密和傳播也是信息的存在形態和運動形式,秘密和保密中也有傳播,傳播中也有秘密和保密,秘密和保密與傳播彼此還是糾纏的。

既然信息同秘密和保密,彼此均明顯具有糾纏性;秘密和保密同情報、檔案和傳播也都彼此具有糾纏性,那么信息、情報、檔案和傳播四者之間彼此有沒有糾纏性呢?這可從以上已知的糾纏性推斷出來,所以答案是肯定的。它們彼此糾纏性的根基和鏈接就在于首先是信息,再則是秘密及保密。況且,從傳播視角看,情報首先是一種秘密(即有意藏護的特定信息)和其它信息的傳播活動,檔案信息的傳遞、分享、共享也是一種傳播。從檔案維度看,情報和傳播中也有檔案的生成和存在及活動,實質上蘊含著信息的存在及運動。從情報立場看,檔案既是情報來源之一,情報也涉及它的檔案且屬于它的工作任務,傳播更與情報關系密切,傳播尤其是混亂或虛假信息等的傳播是情報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情報界和保密界不少人認為,反情報就是保密至少包括保密,或者反過來說保密就是反情報至少包括反情報,保密中除有秘密及其運動之外也有情報及其活動。筆者還認為,作為與秘密和保密相對應的反秘密和反保密,就包含有情報、檔案和傳播及完全的信息公開的內容和形式??梢?信息、情報、檔案和傳播四者之間,在信息流(信息圈或信息空間)中彼此穿梭、串動、纏繞,也相互具有糾纏性。

這樣看來,信息、秘密、保密、情報、檔案和傳播全都彼此具有糾纏性。

4.“保密科學六元概念”和“保密六元糾纏性”

由上所述,筆者認為,以上關于信息、秘密、情報、檔案、傳播和保密六者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和關聯,且彼此均是糾纏的,由此可稱之為“保密六元糾纏性”,可見,“保密六元糾纏性”也是保密科學的一個重要規律;至少在人類信息這一領域和視角,秘密、保密、情報、檔案和傳播都是信息的存在形態和運動形式,信息同秘密、保密、情報、檔案和傳播這五者是蘊含與被蘊含、創生與被創生、被依賴與依賴等的關系,至于在自然信息特別是生物信息乃至初見端倪的類人信息領域里,這六者之間是否也具有蘊含與被蘊含、創生與被創生、被依賴與依賴等的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探索,至少在目前仍形不成共識、得不出明確結論的,但筆者至少對初見端倪乃至朝著未來發展的類人信息領域是寄予期望并謹慎地樂觀其成的?!靶畔ⅰ焙汀懊孛堋笨沙蔀楸C芸茖W的元概念(始基性元概念),保密、情報、檔案和傳播可作為保密科學的準元概念(衍基性元概念),從這一意義上講,保密科學的元概念則共有6個可稱之為“保密科學六元概念”,且從其本體論及認識論層面看,均是人類(含其個體和群體,下同)有意識進行的行為(活動)或呈現出的人類客觀存在及其抽象反映,筆者這些觀點或主張是吸取并立于辯證唯物主義特別是信息哲學和信息科學至今之研究成果,有著歷史與邏輯的合理依據的,因而目前應該是較能站得住、立得穩的。

5.信息的先天性和后天性及“信息隱顯(隱釋)性”

筆者經吸取現有信息科學研究成果并研究后傾向于作這樣三點考慮:

第一,關于信息的先天性和后天性。信息的先天性是指信息具有“物質—信息”存在二重性、普遍性、無限性、自由性、自在性、暢動性等;信息的后天性是指信息的先天性受到萬物內外因素特別是人類影響所呈現的特性?!疤烊弧毙畔⑹艿酱笞匀?、宇宙演化尤其加上人類誕生和造化及人類社會進化發展等諸因素綜合影響而呈現或表現出相對性、變轉(系變換和轉化的合成詞)性、傳遞性、動態性、復雜性、自為性、建構性、再生性、有序性、創造性、系統性、限控性(隱顯性)、時效性、耗散性等諸多重要特性⑧,以及由此呈現更多具體各異的無限圖像。

第二,關于“信息隱顯(隱釋)性”。在人類誕生而形成人類社會,乃至人類可聞可見可察可感知可想象可思維到的“人化”領域以致更宏闊的宇宙大世界,“天然”信息尤其是其中作為“隱藏”著的那些信息(主要指人類未知信息,包括自然奧秘、人類秘密和類人秘密等類型的信息在內)需要自身顯示或呈現和人類根據自己需要或目的對其感知、思維和應用,具體講即是廣深化地進行偵測、認知、概括、抽象、揭示、創新和各類運用。故此,從這一意義上講,對人類而言,信息的一個顯著基本特質呈現為“信息隱顯(隱釋)性”;“信息隱顯(隱釋)性”可稱得上是信息及其運動的基本屬性、信息的運動形式、運行機制和慣常態勢了,由此將其抽象并可稱之為“人類信息隱顯(隱釋)性機制和原理”,似應或有望成為“人類(社會)信息學基本機制和原理”,簡稱“人類(社會)信息學基本機理”乃至“人類(社會)信息學第一原理”。

第三,這些研究表明,保密科學涉及的情報、檔案、傳播等,都是信息“隱顯(隱釋)性”及其機制和原理中“信息隱護(藏護)性”與“信息顯釋性”兩大因素對立統一的矛盾及其運動的不同側面或維度之凸出、反映、呈現或重用而已。如,情報是作為人類秘密的特定信息及其它類型的信息或由這些信息所轉化成的知識之有意顯露、顯示、獲取和分析研究備用,一句話講,情報是“通過信息來負載與傳遞的知識,它并準備發揮其效用”,情報也是人類一種特殊信息搜集、分析和提供決策參考的行為(活動),側重在競爭博弈中的人們所需信息的顯現、分享、傳遞和使用,有時也同時注意保密;檔案是人類憑證信息的有意保存、查證利用或共享的行為(活動),注重于內部信息的顯現、分享及向外部適度顯現和共享,有時也同時注意保密甚至自檔案誕生以來常常就與保密相伴同行;傳播是信息傳遞和交流尤其是面向二人及以上人群、社會進行傳遞和交流的行為(活動),重在更加自由、廣泛、深入的信息顯現、傳遞和流動,有時也同時注意保密,特別是保密領域內秘密在其知悉范圍內的顯現、傳播和對外界隱護(藏護)即保密。筆者相信并展望:基于人類社會、科技、文化等迅猛地向著未來發展的大趨勢,對自然奧秘或自然秘密以及正在、即將乃至更遠未來的類人秘密,也會有些與上述人類信息、秘密和保密類似情形發生或擬人(對自然而言)、似人甚至有些異人(對類人而言)性的特別呈現。換句話說就是,信息同秘密、保密、情報、檔案和傳播這五者,并連同自然秘密及其保密和類人秘密及類人的保密、情報、檔案和傳播(如果產生或出現的話)一道,似應或有望全部統一于“信息隱顯(隱釋)性”。如果發展到那樣的境況,就會成為一道令人炫目、驚詫的風景線和精彩紛呈、極為發達、當今無法想象的更高層級和水平的“魔幻”式世界了。

6.“保密科學第一原理”(“保密科學雙元機理”)似應或有望成為保密科學基礎理論框架(即理論內核)的核心組分

這些研究還表明并謹慎樂觀地預想,從以上所述看,信息、信息概念乃至信息科學,特別是其信息哲學和一般信息理論或信息科學基礎理論(理論信息學),以及立基于它們之上的信息隱顯(隱釋)性機制和原理及秘密和保密的隱顯(隱釋)性機制和原理,基本嫁接并從最底層級打通了保密學(科學)的各個不同分支,確實可以成為秘密學(即指狹義的秘密學,下同)和保密科學的源頭活水、始基性的理論基礎和建設性與革新性的體系支撐力量;對這兩大機制和原理,筆者將其命名為“秘密學和保密科學關于信息、秘密和保密的隱顯(隱釋)性機制和原理”,即“秘密學和保密科學三元隱顯(隱釋)性機制和原理”簡稱“保密科學三元機理”或“保密科學雙元機理”,簡言之為“保密科學第一原理”或更簡言之為“保密第一原理”,似應或有望成為保密科學基礎理論框架(即理論內核)的核心組分。

至此,我們把保密科學“三元問題”理論內容及其“保密第一原理”、其它“規律”、“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等,作為“保密科學基礎理論框架(即理論內核)”的核心組分,再加上“信息科學”特別是其“信息哲學”和“理論信息學”等一般性相關觀點、理論和方法,全部統攝、囊括過來繼而與保密學科現有理論、觀點和基本研究方法等,一并進行剖析、擇選、研究、統籌和規整,用來為整個保密科學(學科)建立起自身的理論內核和提供自身統一的理論,這樣就有可能部分地解決沈固朝、羅江淮等學者曾指出并期盼學界解決保密學自身理論內核的建立問題了[24]。

(二) 保密科學(學科)的元問題

1.學科的元問題、研究對象、研究范式及保密科學(學科)的元問題

韋景竹、曹樹金《淺論保密學的形成和研究對象(下)》曾指出:“目前,對保密學研究對象的探討還比較少,對保密學研究對象究竟是什么需要進一步地討論?!盵25]“韋曹”在同一論題(上)強調:“研究對象是一門學科首先需要闡明的重要基礎理論問題之一,是一門學科的元問題。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通常是指其認識的客體,同時也內含了該學科的研究范圍及與其他學科的分界線?!盵26]

對于元問題,筆者同意“韋曹”的這一說法,不過,又有些差別。其差別就在于:除研究對象是一個學科的元問題以外,研究范式也應是一個學科的元問題——這是因為,研究對象標明了一個學科的認識客體、研究所指、應用范圍及研究邊界;而一個學科的范式或稱研究范式,則為從事特定學科領域的科學共同體提供了共同的理論模型和解決問題的框架,從而形成了一種共同的科學傳統,規定了共同的發展方向,限制了共同的研究范圍。根據“范式”概念提出者——科學史學家托馬斯·庫恩的論述,范式是從事特定學科領域的科學家們所達成的共識與基本觀點,是一個學科共同體在研究準則、概念體系等方面的一些共同約定,包括定律、理論、方法論、應用和儀器等,為產生特定而連貫的科學研究傳統提供了示范。在庫恩看來,范式是學科成為科學的標志??茖W的范式并非一成不變,科學的發展歷程就是“從范式的競爭到范式的建立到舊范式的動搖再到新范式的建立”這樣一個不斷進行的過程??茖W知識增長的模式即前學科(沒有范式)→常規科學(建立范式)→科學革命(范式動搖)→新常規科學(建立新范式)[3]23-24。

從學科范式或研究范式維度看,筆者認為,保密科學(學科)正處于“前學科(沒有范式)→常規科學(建立范式)”,或者寬容一些講,正處于“從范式的競爭到范式的建立”的關鍵發展時期。

2.對保密哲學、保密科學的認識和界定及保密科學的研究對象、內容、方法和目標

現在我們具體論及保密科學(學科)元問題,勢必首先需要討論保密科學的認識和界定問題。

對保密科學的認識和界定問題,筆者不贊同姜建國等的看法⑨,而基本同意韋景竹、曹樹金《淺論保密學的形成和研究對象(下)》一文中表述的觀點:“保密學的研究對象不只是保密工作,更不應囿于按照保密法的規定為保守國家秘密而進行的工作,而應是以‘大保密’思想為基礎的國家、組織、個人進行的保密活動?!盵25]由筆者的前述觀點和意見,并主要依據信息哲學創立人鄔焜教授有關“現代信息科學體系的等級結構”的論述[6]346-352就可推出:秘密、保密和傳播均主涉信息,均屬信息大范疇之列;秘密學和保密科學當然也都主涉信息,也均屬信息科學之列。深入研究還可得知:像傳播學一樣,從傳播學維度看,保密科學可視為研究特定信息在特定時空、特定范圍內面向特定對象進行傳遞、交流和分享的規律及相關的規則和工程技術的特殊傳播學;保密科學最廣義的是包括保密哲學及理論保密學(含秘密學,下同)和應用保密學在內的學科;廣義的是包括理論保密學和應用保密學(含工程技術保密學以及包括自然保密學、社會保密學和智能保密學在內的領域保密學)在內的學科;中義的是包括理論保密學和應用保密學(含工程技術保密學、領域信息學中的社會保密學和智能保密學)在內的學科;狹義的是包括理論保密學和應用保密學(含工程技術保密學、社會保密學)在內的學科。

結合保密實際依此推論、研究可得知,保密科學是一個歸屬信息科學且包括保密哲學、理論保密學和應用保密學(含工程技術保密學、領域保密學及其往下細分的門類保密學,以及門類保密學再往下細分的分支保密學)等諸多學科在內的分層歸類的學科群體系。

關于保密科學的研究對象,鑒于秘密和保密根據其主體不同,筆者給出各自三個層面的定義并在此基礎上本文予以最新完善和明確的情形,借鑒并參考鄔焜、閆學杉、鐘義信等學者關于信息科學體系建構或信息科學界說思路⑩,筆者據此認為,對保密哲學尤其是保密科學的界說,主要根據秘密與信息的基本關系及秘密和保密的主體不同,分別予以界定其研究對象、內容、方法和目標,即:根據亞里士多德關于哲學“是唯一自由的科學”以及“智慧是一門關于第一原理的科學”[27]的論斷,我們把保密哲學定義為“保密哲學是一門關于保密第一原理的科學?!?/p>

最廣義的保密科學是以信息為其始基,以自然界、人類和類人的秘密為主要研究對象,以這三類秘密和保密的行為(活動)(包括必然內含于秘密、保密二者之中的信息及其運動,下文論及廣義、中義、狹義的保密科學定義時均同此)規律和相關的規則及工程技術為主要研究內容,以信息科學方法論為主要研究方法,以維護和培塑主體生存(存在)、安全、發展(演進)和利益為主要研究目標的交緣型綜合性科學。簡言之,它是以信息為其始基,研究自然界、人類和類人的秘密和保密的行為(活動)規律和相關的規則及工程技術的交緣型綜合性科學。它是一個歸屬信息科學且包括保密哲學、理論保密學、應用保密學等諸多學科分層歸類的學科群體系。廣義的保密科學的定義,除不含保密哲學以外,其它表述內容與“最廣義的保密科學”一樣。

中義的保密科學是以信息為其始基,以人類和類人的秘密為主要研究對象,以這兩類秘密和保密的行為(活動)規律和相關的規則及工程技術為主要研究內容,以信息科學方法論為主要研究方法,以維護和培塑主體生存(存在)、安全、發展(演進)和利益為主要研究目標的交緣型綜合性科學。簡言之,它是以信息為其始基,研究人類和類人的秘密和保密的行為(活動)規律和相關的規則及工程技術的交緣型綜合性科學。它是一個歸屬信息科學且包括理論保密學和應用保密學等諸多學科分層歸類的學科群。

狹義的保密科學是以信息為其始基,以人類秘密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人類秘密和保密的行為(活動)規律和相關的規則及工程技術為主要研究內容,以信息科學方法論為主要研究方法,以維護和培塑主體生存、安全、發展和利益為主要研究目標的交緣型綜合性科學。簡言之,它是以信息為其始基,研究人類秘密和保密的行為(活動)規律和相關的規則及工程技術的交緣型綜合性科學。它是一個歸屬信息科學且包括理論保密學和應用保密學等諸多學科分層歸類的學科群。

3.保密科學的元問題統籌規劃及研究范式明確界定

至于保密科學(學科)的研究范式這一元問題,筆者認為,信息科學范式簡稱信息范式應成為保密科學(學科)的通用或主流當然不是唯一的研究范式。這在本文的前部板塊已有些討論,本處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保密科學(學科)的元問題至少內含有兩個方面,即:保密科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式。前者是規定或指明它主要研究什么,具體就是為保密科學規定或指明關于其研究所指向的具體認識客體,同時也蘊含了該學科的具體研究范圍;后者則規定或指明它主要如何研究,即研究的基本理念、假定前提和基本準則及與其他學科的宏觀分界線或范圍大限設,具體就是為保密科學規定或指明:為保密這一特定學科領域的科學共同體提供共同的理論模型和解決問題的框架及在研究準則、概念體系等方面的一些共同約定,亦即共識與基本觀點,從而形成一種共同的科學傳統、規定共同的發展方向、限制共同的研究范圍。保密科學(學科)通用或主流的研究范式是信息科學范式。我們這樣進行微觀性和宏觀性相并重,基礎性和整體性相結合,維護與培塑主體生存、安全、發展和利益相統籌的考慮、明確和統籌規劃,對保密科學的元問題研究似應較為全面、規范、合理。

(三) 保密科學(學科)的元理論

1.關于學科的元理論問題

學科的元理論與范式有相似之處,均關聯到學科的哲學基礎。元理論是一個學科范式的核心,但并不是其全部。一個學科一般有一個通用范式,卻有多個元理論。除了元理論外,范式還包括具體理論、方法論、研究方法和研究風格等。元理論是關于如何思考和研究某一特定學科或實踐領域里有趣現象的基本觀點,是一個學科或實踐領域里具體理論所共有的假設前提和該學科體系得以獨立存在的邏輯起點,是一個學科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命題或知識形式,其假說與哲學觀點相關,而且往往是跨領域的,是關于理論的理論和理論背后的哲學[3]25-27。

2.關于保密科學(學科)的元理論問題

情報學對元理論有過研討,但保密科學(學科)的元理論問題,筆者迄今尚未見到有關學者論及。鑒于它的極端重要性,筆者在此作一初探。

所謂保密科學(學科)元理論,是關于秘密和保密問題的最基本觀點和保密科學具體理論所共有的假設前提,是保密科學具體理論的理論及其背后的哲學。具體說來,保密科學(學科)元理論的基本內容或要點如下:

(1)人類天生必有自利自衛(簡稱私衛),有私衛必有秘密,有秘密必有保密,有秘密和保密必有反秘密和反保密,有反秘密和反保密就有檔案(檔案晚于保密、在保密之后產生,下同),情報、傳播和完全的信息公開,這五者可稱之為“保密科學五大假說”。秘密及其保密由人類個體到私家逐漸擴展到宗族、氏族、部落、小社群、人居大區域乃至民族、國家、全球人居大地區和國際社會等群體為主渠道進行分性分級分類影響、延展、擴散或傳播;人類少數信息特定為秘密及其相生相伴的藏護(隱護)行為即保密,均是必然的事實及價值取向;作為特別限控而拒止外享的信息及其運動,均是秘密和保密之必然規定和基本內涵。這三個命題,加上本文前板塊所述“保密六元糾纏性”“信息隱顯(隱釋)性”命題,和本節后部分所述“人類秘密和保密之機遇與風險必然共生同在永隨”命題和“保密六元生死期”命題,共同構成廣義秘密學和保密科學七大命題簡稱“保密科學七大命題”。

(2)秘密和保密均為必然存在且同根相伴。在人類信息領域,保密、情報、檔案和傳播均是人類(含其個體和群體,下同)有意進行的行為(活動)或呈現出的客觀存在,信息、秘密、保密、情報、檔案和傳播六者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關聯;進一步向深里看,至少在人類信息這一領域和視角,信息同秘密、保密、情報、檔案和傳播這五者,均是蘊含與被蘊含、創生與被創生、被依賴與依賴等的關系,并連同自然秘密及其保密和類人秘密及類人的保密、情報、檔案和傳播一道,似應或有望全部統一于“信息隱顯(隱釋)性”;哲人認為人天生是政治動物,筆者認為人也天生同時是“涉信動物”和“涉密動物”;我們從對生死存亡對立統一關系維度而進行歷史與邏輯相結合的考察,秘密和保密及其行為“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在人類信息領域,秘密和保密并不一定同時產生(秘密通常在前),但它們同情報和傳播是同根生、相伴長,而并不一定同時消亡(人類信息即使無消亡,但具體地看,人類某些信息則也是在經過保密、情報、傳播及檔案之后最后消亡),這些情形一并稱之為“保密六元生死期”。秘密和保密之先天性(質)即天性(質)是信息自然地釋逸(顯釋)(好像天使自由行),其后天性(質)即奴性(質)是信息被有意地藏護(隱護)或特別受限控(好像被禁囚徒)。

(3)人類所研究的保密科學的始源、根基定然是信息;保密科學的系統性建設者與革新者同樣是信息;對保密科學起著指引、建構、控制、測評、督導和把關作用的,仍還是信息。

(4)人類秘密和保密之機遇與風險共生同在永隨,簡稱密機密險共生同在永隨。秘密及其活動和保密及其活動(包括必然內含于秘密、保密二者其中的信息及其運動)因為其中所涉主體或所指對象不同,信息、秘密、保密三者在地位、層級、差異、對立或時空上、境況下等方面,定然有差別、有分離、有異步、有沖突、有對抗、有矛盾,故而必然造成信息、秘密和保密三者之所涉主體或所指對象及其相關因素綜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這就必然導致人類秘密和保密之機遇與風險共生同在永隨。

(5)人類秘密和保密之主體常有甚至必有其內持的基本信仰(或信念、信條)簡稱保密信仰(或保密信念、保密信條)或秉持的核心價值觀,簡稱保密核心價值觀(保密價值觀)[28]。

以上關于保密科學的元理論及其五個要點,筆者將其也統稱為“保密科學五大公理”。

四、 關于中國特色保密科學理論體系建構問題

(一) 研究現狀

學界特別是保密學界及實務界早已認識到保密科學理論體系尤其是保密科學基礎理論建構的極端重要性、日益迫切性,如沈固朝、羅江淮、韋景竹、曹樹金、孫寶云、姜建國、王皓等學者12年來相繼發表論著,紛紛指明這一保密重大理論工作任務,期待解決“理論的貧困”這個“保密學目前最大的困難”,并呼吁今后應注重若干重大問題的理論研究。為此,學者們也作過一些探索和努力,但研究論著極少、研究成效極為有限,涉及深入研討和建立保密科學關鍵而基礎的“理論內核”尤其如此,保密科學基礎理論總體研究成效那就不用說了,迄今看來更談不上什么達致中國特色保密科學理論體系初步建構的理想狀態了。

(二) 關于中國特色保密科學理論體系建構問題

對中國特色保密科學理論體系尤其是保密科學基礎理論建構這一重大理論難題,筆者沿著由“點”及“線”及“面”再及“體”的形同跋涉、登山之艱行苦旅,進行多年思考、探秘,極想與學界同仁一道,試圖為這一理論體系、保密理論與實踐體系建構乃至中國特色保密事業進步發展而攜手共進、共同努力。

筆者目前認為,當今乃至以后較長一段歷史時期,中國學界、保密界研究和建構中國特色保密科學基礎理論乃至中國特色保密科學理論體系的主要思路和基本規劃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發展、中華民族踔厲奮發奔向偉大復興、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和竭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及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與發展的精神氛圍和宏觀環境下,作為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的主要內容、支撐力量和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保密科學理論與保密實踐體系建構乃至中國特色保密事業進步和發展,將會在中國保密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精彩的實踐活動基礎上,沿著“信息→秘密→元概念→元問題→元理論→保密科學三元問題→保密科學基礎理論框架(即理論內核)→保密科學基礎理論→保密科學基礎理論體系→加上保密科學應用理論體系→保密科學理論體系→加上保密實踐活動體系→保密理論與實踐體系→中國特色保密事業”的總路徑向前推動。之所以如此考慮和作出這樣的謀劃和統籌,正如前文所述,這個總路徑是符合一般理論、眾多科學和人類事業成長、建構(進步)以及發展的模式、邏輯和秩序的,因而我們愿意共同努力并期望:中國特色保密科學理論體系將依循科學的知識增長和進步發展的路徑和模式——“前學科(沒有范式)→常規科學(建立范式)→科學革命(范式動搖)→新常規科學(建立新范式)”,遵循科學發展規律不斷成長和穩健發展下去。

按照如上總路徑和整體規劃,筆者第一步現將保密科學的元概念、元問題和元理論等最基本問題及其涉及的“研究范式”、“信息隱顯(隱釋)性”、“保密六元糾纏性”、“保密科學五大假說”、“保密科學五大公理”、“保密科學七大命題”、“保密科學雙元機理”(保密科學第一原理)、“保密六元糾纏性規律”、“密戰致勝基本規律(法則)”等命題、假說、公理、原理、規律和論斷等核心觀點和基本主張,一并考慮、進行規整,并作為核心組分引入被筆者暫且統稱為“保密科學基礎理論框架”這一大口袋或大范疇之中。第二步,今后同學界和保密界同仁一道,就把保密科學“三元問題”更豐富的理論內容及其保密科學其它“原理”、“規律”、“規則”、“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等,進一步作為“保密科學基礎理論框架(即理論內核)”的核心組成部分,加上“信息科學”特別是其“信息哲學”和“理論信息學”等一般性相關觀點、理論和方法。第三步,再接續加上哲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情報學、檔案學、傳播學、管理學、軍事學、安全學、經濟學、教育學、文化學、國際關系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思維科學和系統科學及復雜性科學等學科一般性相關觀點、理論和方法,全部統攝、囊括過來繼而與保密學科現有理論、觀點和基本研究方法等,一并進行剖析、擇選、研究、統籌和規整,用來為中國特色保密科學(學科)分別建立起自身的理論內核和提供自身統一的理論,這樣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學術研究和理論建構,就有可能部分、漸至大部分甚至全部地解決沈固朝、羅江淮等學者12年前所指出并期盼學界解決的保密學那些重大難題:“當前我們要努力的,不僅僅是找到適用的理論去嫁接保密學的各個不同的分支,還應注意的是在汲取相關學科知識的同時將現有理論整合,為整個學科提供統一的理論。保密學學科建設中,不要失去自身發展的方向,要保持自身的相對獨立性或個性,要建立起自身的理論內核?!?。

綜觀全文,我們這樣進行本體論、認識論、實踐論、方法論、價值論和智謀論及倫理問題研究等層級均予以結合性并重地研討式探索和研究,對“保密科學基礎理論框架”再到今后“保密科學基礎理論”乃至未來“保密科學理論體系”進行統籌和規劃,似應較為全面、合理、自洽。我們盡管也自知一般科學(學科)理論研究尤其是基礎理論研究,通常歷時久長且沉浸過程非常痛苦而艱難,加上筆者精力有限、才力不濟和學識鄙陋,不敢說我們此前所發文章以及這篇論文為保密科學基礎理論框架建構做了什么值得稱道的學術工作,對于這些短小文章來說,那樣的目標實在太高,確乎難以企及。但無論是為著學界特別是保密界共同研究探索出未來通用而統一的“保密科學基本理論”抑或為“保密科學理論體系”而考慮與設計,還是試圖只是為學界研究竭力提供一個或許有些借鑒性的可能路徑和研究材料,就權且將筆者的這些研究探索當作為中國保密學學科理論建構的拋磚引玉之舉吧。

(特別致謝:筆者及本文構思、動筆、初稿、多次修改完善和定稿,有幸得到羅熾教授、江暢教授、覃兆劌教授、吳成國教授、徐碧波教授、熊友華教授、徐信華教授、潘貴軍教授、陳永勤教授、楊之帆教授等知名專家和孫寶云、劉延東、李杰、席彩云、蔣堯鵬、熊劍平、馮支越、劉冬、劉連峰、許存芝、胡慶方、董盛安、李衛斌、王興國、張汨、崔濤、肖敬偉等保密界名家當面鼓勵指教支持及諸多學者現有思想及觀點的啟迪借鑒引向,在此一并致謝!)

注釋:

① 參見沈固朝、羅江淮的文章《關于保密學學科建設的一些思考(上)》(載《保密科學技術》2011年第3期第42-44頁)與《關于保密學學科建設的一些思考(下)》(載《保密科學技術》2011年第4期第49-51頁),該文對保密學學科理論體系和學科建設其它問題的看法與觀點富有針對性、啟發性和創新性。如,該文明確指出“任何一個學科領域都應該有一個充實的‘學科理論體系’,并以此為依托,生長出面向社會需要的方方面面,那么可以說保密學目前最大的困難就在于‘理論的困難’”以及今后應注重的11個重大問題之理論研究。

② 參見韋景竹、曹樹金的文章《淺論保密學的形成和研究對象(上)》(載《保密科學技術》2011年第7期第40頁)與《淺論保密學的形成和研究對象(下)》(載《保密科學技術》2011年第8期第51頁),該文談到“目前,對保密學研究對象的探討還比較少,對保密學研究對象究竟是什么需要進一步的討論”及“學科的元問題”,并指出“保密學研究對象的邏輯起點是秘密”,認為“保密學的研究對象是保密活動及其規律,換言之,保密學就是研究保密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從認識和實踐的關系來講,認識起于實踐,對保密學的認識首先應深入到保密活動,提煉出保密活動各要素發展和之間相互作用過程中的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案,進而發現新的問題,凝練和概括出可以解釋和指導保密活動發展的普遍性原理和規律,推動保密學的發展?!蔽恼逻€總結出保密學的兩個規律:“保密活動的本質規律包括制衡律和可控律。制衡律指的是保密活動過程中保密的行為制約、抗衡泄密(竊密)的行為,二者的力量相互制衡??煽芈芍傅氖潜C芑顒又兴械囊鼐谌祟惖目刂品秶鷥取?。這些觀點和灼見也富有創新性和較高理論品質及學術價值,值得學界重視和進一步深入研討。

③ 參見王皓的文章《論秘密的定義》(載于高??蒲斜C軈f作組編《高??蒲斜C芄芾淼膶嵺`與探索——高??蒲斜C軈f作組學術論文集(第一輯)》,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287-294頁)。此文于2015年8月初稿、2017年修改、2018年11月全國高??蒲斜C軈f作組內部發表,已收入萬方數據庫,系筆者的“探秘之一”。另外參見王皓、劉金山的文章《探秘與創造:秘密的新界定及保密研究的概念供給》(載于高??蒲斜C軈f作組編《高校保密管理的實踐與探索——高校保密協作組學術論文集(第二輯)》,金城出版社2023年版第89-99頁)。該文2019年獲中共湖北省委機要和保密局、中國保密協會教育分會高??蒲斜C軈f作組和中央保密辦國家保密局理論研究類二、三等獎獎勵,系筆者的“探秘之二”。筆者的“探秘之三”、“探秘之四”可參見百度百家號“花醉霜寒東南羨”(王皓注冊)《秘密就是人的弱點嗎?秘密的定義再議》(2023-04-05),載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2349666221196216&wfr=spider&for=pc.和《秘密與信息:保密科學的“三元問題”探秘》。

④ 分別參見鄔焜的專著《信息哲學基礎理論及其意義闡釋》(中央編譯出版社2021版第161頁),閆學杉的著作《信息科學:概念、體系與展望》(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67頁),鐘義信的著作《信息科學與技術導論(第3版)》(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5版第23頁),謝清俊、謝瀛春的文章《一個通用的資訊(信息)定義》(原載姜璐編著《信息科學交叉研究》一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版第32頁),李宗榮的著作《理論信息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第129-133頁),具有綜論性、前沿性和創新性;以及楊學山的文章《科學揭示信息定義和發展規律》(見《中國信息安全》雜志2016年第4期第39頁)。

⑤ 參見楊學山的專著《論信息》(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年版“前言”部分第4-5頁),以及楊學山的論文《科學揭示信息定義和發展規律》(《中國信息安全》雜志2016年第4期第39頁)。楊學山的《論信息》以及他的另兩部專著《智能原理》《智能工程》專論信息和智能,較具精煉性、前沿性和創新性,值得信息和保密學界重視和進一步研究,筆者及本文受其啟發、指引、借鑒頗多。

⑥ 參見李德昌的專著《信息人管理學:勢科學與管理動力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5-69頁。

⑦ 參見鄔焜、王健、鄔天啟的著作《信息哲學概論》(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346-352頁)以及閆學杉的論文《信息科學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原載姜璐編《信息科學交叉研究》一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頁)和鐘義信的《信息科學與技術導論(第3版)》一書(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9-35頁)。

⑧ 參見鄔焜的著作《信息哲學基礎理論及其意義闡釋》(中央編譯出版社2021版第139-197、536-553頁),以及鐘義信的《信息科學與技術導論(第3版)》一書(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1-29頁)。

⑨ 參見姜建國的論文《保密科學與保密技術漫談》(載《保密科學技術》雜志2010年第7期第46-48頁),《保密學科建設的探索與實踐》(載《保密科學技術》雜志2011年第5期第8-10頁),《網絡安全保密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實踐和思考》(載《保密科學技術》雜志2017年第9期第16-20頁)。

⑩ 參見鄔焜、王健、鄔天啟的著作《信息哲學概論》(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346-352頁)以及閆學杉的文章《信息科學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原載姜璐編《信息科學交叉研究》一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頁)和鐘義信的《信息科學與技術導論(第3版)》一書(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9-35頁。

猜你喜歡
保密范式秘密
多措并舉筑牢安全保密防線
以寫促讀:構建群文閱讀教學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維
《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征稿函
孫惠芬鄉土寫作批評的六個范式
管窺西方“詩辯”發展史的四次范式轉換
愿望樹的秘密(二)
手心里有秘密
論中國共產黨的保密觀
我心中的秘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