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績效反饋對跨國企業區域國際化程度的影響研究

2023-05-18 08:09歐陽元
關鍵詞:區域間順差跨國企業

歐陽元,賈 煜,李 雪,張 偉

(1.武漢理工大學 安全科學與應急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2.武漢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3.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跨國企業的海外市場擴張得到業界的廣泛關注??鐕髽I在制定海外市場擴張決策時不僅會關注企業當前的經營情況,還會重視與以往經營情況的比較結果[1],即績效反饋結果會對跨國企業的海外市場擴張產生影響[2]?,F有研究主要基于企業行為理論和績效反饋理論,探究企業的績效與期望水平之間的關系對后續海外擴張行為的影響。企業行為理論為企業決策提供了新的見解,認為企業是一個目標導向的系統,使用簡單的決策規則指導行動以應對實際績效與期望水平之間的差距。以企業行為理論為基礎,學者探討了跨國企業績效的反饋結果與海外投資水平、國際化進程(步伐、范圍與節奏)、國際化速度、國際多元化和國際戰略聯盟等的影響[3-4],但并未能夠得到一致的結論。例如,XIE等[5]研究發現跨國企業無論是低于期望水平還是高于期望水平,都會加大對外直接投資;JIANG等[6]則認為跨國企業無論是低于還是高于期望水平,其進入海外國家的可能性會降低;宋鐵波等[7]則認為績效反饋結果與海外市場擴張之間呈“U”型關系。由此可知,跨國企業的績效反饋與其后續海外市場擴張之間的關系是模糊的和沖突的,是一個未解決且值得研究的問題。此外,現有績效反饋研究僅探討了跨國企業進行海外市場擴張的意愿或量級,未對跨國企業進行海外擴張的區域或國家特征,以及更為細微的海外擴張行為進行探討。如從區域層面進行區分,跨國企業可能在增加某區域海外市場投入的同時,降低了另外一些區域海外市場的投入,但跨國企業的海外市場投入總量可能并無變化或發生細小的變化。綜上,現有研究僅從整體層面對海外市場擴張進行分析,未對海外市場進行更細微的探討,是導致上述關于績效反饋與企業國際化研究的結論存在不一致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相較于跨國企業是否進行國際擴張,在何處實行企業國際化戰略是更為復雜且重要的議題。近年來,跨國企業已經將注意力從單個國家的適應轉移到以區域為基礎的地理集聚上[8]。全球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經濟和政治力量驅動的[9]??鐕髽I在區域層面整合海外子公司更為有利[10]。因此,從區域層面探討跨國企業海外市場擴張的特征,并分析其對企業國際化進程中區位選擇和資源分配的影響,不僅事關企業當前經營績效,還對跨國企業未來的戰略部署有重要價值。

綜上,筆者將從區域層面探討跨國企業海外市場擴張的特征,基于績效反饋理論,探討績效反饋對跨國企業區域國際化程度的影響,并識別國際化經驗的調節作用。

1 理論與假設

1.1 區域間國際化與區域內國際化

績效反饋對企業國際化的影響需要對跨國企業的海外市場進行更細微的探討??鐕髽I所涉及到的東道國數量一般比較龐大,從單個東道國市場來考察跨國企業的海外市場擴張非常困難,但從區域層面進行考察卻是可行和合理的。根據區域化方面的研究,將跨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區域分為區域內東道國(intra-regional host countries)和區域間東道國(inter-regional host countries)。其中,區域內東道國是由在地理上與母國臨近的國家組成,而區域間東道國則由在地理上與母國距離遠的國家組成。組織在對不同區域實施國際化的資源傾斜和戰略調整對國際化進程的風險與潛在收益有重要影響。在國際化風險方面,區域內東道國與跨國企業母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相似性,且地理位置相對更近。根據組織學習理論,企業在相似環境下能更有效地進行學習,以減少市場的不確定性。從交易成本角度,地理臨近性使得跨國企業在區域內東道國的協調、運輸、溝通等方面的管理成本降低。因此,企業主要選擇或更傾向在區域內東道國實施國際化戰略,其風險更小。從潛在收益角度,雖然區域間國際化相較于區域內國際化是一種更冒險的遠距離搜索,但區域間的國際化一方面能幫助企業學習所不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尤其是對于新興經濟體的跨國企業而言,它們需要通過區域間國際化來獲取發達地區東道國的科技、人才等戰略資源來加強自身的持續優勢;另一方面將更可能為企業帶來更多潛在機會,由于區域間東道國與母國的差異性,其市場機會與價值也難以被競爭對手所識別,一旦企業率先進入市場,就可能在區域間東道國市場內搶占先機,從而獲取高于在區域內東道國進行跨國經營所取得的收益。綜上,雖然區域間國際化相較于區域內國際化存在更高風險,但一旦順利實施,將為企業帶來更多收益。

1.2 績效期望差距對區域國際化的影響

績效反饋機制源于企業行為理論中的有限理性觀點,文獻[2]指出組織在進行績效評估時,由于有限理性,將某一績效維度視為“滿意點”,并以此為標桿分析企業下一步將采取何種經營活動。隨后,學者針對組織績效高于/低于“滿意點”標桿,即績效期望順差/落差進行了眾多研究??傮w而言,企業行為理論框架下的企業常遵循“問題驅動搜尋”的行為模式,但由于企業自身的異質性與所面臨決策情境的差異性,績效反饋對企業決策行為的作用過程及結果是錯綜復雜的。具體到績效反饋如何作用于企業區域國際化進程這一問題上,筆者參照ARGOTE等[11]對企業行為理論的總結,以企業行為理論的有限理性、問題驅動搜尋和組織遵循慣例3個核心構念為理論基礎對績效期望落差和順差情境下企業如何選擇區域國際化戰略進行探討。有限理性與問題驅動搜尋為企業在期望績效落差下的決策準則提供了解釋,而有限理性結合組織遵循慣例能夠有效解釋企業績效順差下的戰略行為選擇[12]。

1.2.1 績效期望落差情境

問題驅動搜尋是企業行為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企業以評估自身現有經營情況作為未來戰略調整的重要依據。而績效作為衡量企業是否順利經營的關鍵指標,受到企業決策者的高度重視。實際上,績效期望代表令組織決策者及利益相關者滿意的績效目標,當組織未能達到這個目標時,管理者將這種狀態界定為一種損失或問題,該問題將驅動組織實施搜索行為,直到尋找到能扭轉企業不利現狀的方案,這種搜尋行為才會停止。而企業實施國際化戰略作為企業擴大經營市場、獲取新的利潤增長點的有效手段,往往被作為企業開展搜尋行為的重要路徑。當企業以區域視角考量國際化戰略的風險與潛在收益時,往往先從相似性更高的區域內東道國開始[13],雖然區域內國際化能夠減少企業跨國經營時的成本與風險,但這種利用式的搜尋會使企業依賴現有的資源與能力,形成組織慣例或路徑依賴。依賴于路徑的能力所產生的績效變化即使令組織產生搜尋行為,也并不能得到最優的問題解決方案[14]。因此在期望績效落差程度更高時,企業難以從區位距離、制度距離以及戰略差異距離更近的區域內東道國市場中搜尋到解決方案。而區域間國際化擴張戰略作為企業開展探索式創新和非線性學習的嘗試,能夠避免企業一味強化“本地搜索”傾向和路徑依賴,增強企業探索新市場和識別新的擴張機會的能力。這符合企業決策者在期望績效落差刺激下謀求的探索性變革要求,容易受到管理者青睞。

此外,不同于傳統經濟學理論的完全理性假設,企業行為理論認為組織決策者在制定戰略或引發組織變革時,呈有限理性的狀態。有限理性的體現之一就是組織對企業目前的經營水平與風險判斷存在偏差,具體體現為管理者在決策時偏好利用有限數量的啟發式問題來簡化決策的復雜性。研究表明,進入國外市場的決策過程通?;谥庇X和啟發式[15]。當實際績效與期望績效出現落差,會導致管理者產生急于追趕績效差距而忽視部分決策風險的行為,做出更冒險的決策。具體而言,當管理者試圖通過海外市場搜索來解決績效差距問題時,由于有限理性導致的認知偏差使其減少對企業自身資源、競爭力和市場化經驗等約束的重視程度和對風險的感知能力,更重視國際跨區域經營帶來的區域內地區難以獲得的異質性資源,以更快達到扭轉企業現有不利局面的目的。同時,績效期望落差給企業決策者帶來生存壓力,當企業未能達到設定的期望績效要求時,企業利益相關者將對企業現有經營狀況產生質疑,對組織及企業代理人產生消極評價,從而使管理者產生壓力,加劇了因有限理性造成的認知偏差,使管理者更易忽視經營風險,實施激進的區域間國際化戰略。鑒于此,提出以下假設:

H1跨國企業的績效期望落差越大,越傾向于選擇區域間國際化,而非區域內國際化。

1.2.2 績效期望順差情境

企業行為理論認為當企業的實際績效高于期望績效,管理者會認為企業現有的經營是成功的[16]?,F有的成功導致企業缺乏進行搜尋的意愿和動機,傾向于維持現狀,即為組織遵循慣例。組織在期望績效順差下引起的遵循組織慣例行為主要體現在:①企業的績優表現將強化企業對現有價值網絡的組織承諾水平,也更依賴現有的資源配置流程和業務模式,導致企業產生結構性慣性。這種惰性使企業更傾向于強化原有的經營網絡,造成國際化擴張這一具有突破性的創新行為得不到戰略上的重視和資源上的傾斜,企業的國際化程度被削弱。②從企業行為理論的注意力視角而言,企業現有成果放大了管理者的注意力偏好,使其傾向于站在維持現有業務的立場上思考企業變革,而國際化擴張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對企業現有的績優表現帶來消極影響。因此,企業管理者為了維持現有的績優水平,將選擇不進行國際化擴張或小規模的國際化擴張來規避國際化產生的風險對現有業務的影響。鑒于此,提出以下假設:

H2跨國企業的績效期望順差越大,越不傾向于選擇區域間國際化和區域內國際化。

1.3 國際化經驗的調節作用

由于企業決策過程不僅依賴績效期望差距這一指標作為決策依據,還要考慮企業自身情況,如企業既往在海外市場的經營經驗等。因此,筆者將企業國際化經驗作為調節變量,探討其在績效反饋與企業區域國際化的作用關系。事實上,經驗與企業能力、知識、發展有著難以割舍的關系,影響著績效反饋機制。①國際化經驗增強目標期望參照點的合理性。企業行為理論中,績效參照點的選取是相關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組織對某一績效維度設置一個參照點或是滿意性水平,并以此為基礎對當前企業經營水平進行比較,作為企業未來戰略的決策依據。而這一參照點的選取與定義依賴企業自身的資源、能力和過去經營產生的經驗。實際上期望績效水平的設定,歷史期望水平作為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取決于企業對過去經驗的回顧與比較。在企業對歷史經驗的運用上,經驗較少的企業更易在解讀過去經驗的因果關系上出現錯誤。隨著經驗的積累,企業利用歷史經驗的能力將增強,從而帶來積極的效果。對于跨國企業而言,一方面,豐富的國際化經驗能使企業在過去的績效設定和結果反饋的關聯中獲得更多啟示或教訓,以修正企業期望績效參照點;另一方面,國際化經驗能幫助企業建立關于市場、環境、業務等方面的知識庫,這些經驗加深企業對企業內外部經營要素的了解和認識,幫助企業形成更合理的績效滿意性水平。因此,企業通過豐富的國際化經驗加強了績效反饋這一決策依據的合理性,以及績效反饋對企業經營的指導作用。②國際化經驗會放大管理者的有限理性。由于管理者個人的能力與風險偏好,國際化經驗會對管理者制定決策產生影響。國際化經驗同企業的管理能力、信譽、技術等一樣,是一種能給企業帶來持續競爭優勢的重要資源。豐富的國際化經驗不僅能夠減少國際化進程中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令跨國公司從中受益,還使管理者在制定決策時有更靈活的資源分配和利用方式,具有更大自由度。在期望績效落差情境下,這種企業優勢將放大管理者的有限理性,使其高估不確定環境下企業的經營收益,低估在決策執行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礙和負面影響,從而加劇由期望績效差距而產生的壓力、認知偏差,盲目做出決策。而在期望績效順差情境下,國際化經驗又將強化組織對現有經營情況的認可和慣例遵循行為,選擇將有限資源投入到現有經營模式而不是實施更廣泛的國際化擴張。綜上,提出以下假設:

H3a國際化經驗增強績效期望順差對區域內國際化的負向作用;

H3b國際化經驗增強績效期望順差對區域間國際化的負向作用;

H3c國際化經驗增強績效期望落差對區域間國際化的正向作用。

基于上述假設,構建績效反饋與區域國際化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績效反饋與區域國際化理論框架

2 研究設計

2.1 樣本與數據來源

以2011—2020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數據主要來自于國泰安(CSMAR)和萬德數據庫(Wind)兩大權威數據庫,剔除數據存在嚴重缺失的公司樣本,并與上市公司財務年報進行對比,最終獲取7 969個非平衡面板數據。為保障結論的可靠性,對數據做以下處理:①剔除注冊地在 開曼群島、英屬維京群島和百慕大群島等避稅天堂的跨國企業;②對主要變量的1%和99%分位值進行 Winsorize 處理。

2.2 變量測量

(1)因變量:區域內國際化程度(INTRA)與區域間國際化程度(INTRE)。參考QIAN等[17]的研究,以亞洲為界限,將上市企業的子公司分為區域內子公司與區域間子公司,并以兩類子公司的數量來衡量企業的區域內/區域間國際化程度。

(2)自變量:期望績效落差(AA)與期望績效順差(BA)。參考文獻[12],采用資產收益率(ROA)作為企業實際績效的代理指標,若企業實際績效高于期望績效水平,則企業存在績效期望順差,反之則企業存在績效期望落差。雖然決策者通常會基于兩種參照點來設立期望水平,即基于企業歷史績效的期望水平和基于企業所在行業的其他企業的表現水平,但考慮到同行業上市企業規模與經營情況的差異,主要采用企業歷史期望水平與企業如今績效的加權線性組合作為下一年的期望水平。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Ai,t=(1-β1)Pi,t-1+β1Ai,t-1

(1)

(2)

(3)

式中:Ai,t為企業i第t年的期望績效水平;Ai,t-1為企業i第t-1年的歷史渴望水平;Pi,t-1為企業i第t-1年的實際績效;β1為加權線性組合權重,設置為0.2;AAi,t為績效期望順差;BAi,t為績效期望落差??冃谕罹喾从沉似髽I實際績效與其目標績效的差異程度,為了更好地進行實證分析,對這種差異取對數。

(3)調節變量:國際化經驗(EXP)。參考MOHR等[18]的研究,采用企業海外子公司覆蓋的國家數衡量企業國際化經驗。

(4)控制變量。參考文獻[13]和文獻[19]對影響績效反饋的權變因素的研究,引入如下控制變量以保證結論的可靠性:①冗余資源(RR),企業流動比率取對數;②非流動資產(ANC),對非流動資產總額進行標準化處理;③企業負債(DT),對企業負債總額進行標準化處理;④融資能力(RA),企業實收股本;⑤凈利潤(NP),對企業凈利潤總額進行標準化處理;⑥董事會規模(BS),取企業董事人數;⑦企業規模(SIZE),企業個股總市值。此外,還引入年度(YEAR)作為虛擬變量來控制其他不可觀測的影響。所有變量及其測量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匯總表

3 實證分析

3.1 描述性分析

各變量的描述性分析與相關系數如表2所示,可知各控制變量與被解釋變量存在較高的相關性,初步表明模型有較高的預測精度。此外,不同上市企業區域國際化程度差異較大,尤其是區域間國際化(SD=4.354)。筆者還對所有回歸模型的變量進行了方差膨脹因子(VIF)診斷,結果顯示各模型的VIF均值均低于閾值3,各變量的VIF值均低于閾值10,表明解釋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適合進一步回歸分析。

表2 各變量描述性分析與相關系數

3.2 回歸分析

采用Stata17.0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為控制不可觀測的變量對模型的影響,根據HAUSMAN檢驗結果(p<0.001),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對研究假設進行回歸檢驗。全樣本的基準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其中模型1是被解釋變量為區域間國際化程度的基準模型,模型2是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期望績效落差與國際化經驗進行回歸,結果顯示績效期望落差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β=0.975,p<0.05),模型3是被解釋變量為區域內國際化程度、解釋變量與模型2相同的回歸模型,結果顯示期望績效落差對區域內國際化程度不顯著。這說明隨著實際績效與期望績效的落差程度越大,相較于區域內國際化擴張,企業越傾向于實施區域間國際化戰略,假設H1得到證實。

表3 基準分析回歸結果

模型5是被解釋變量為區域內國際化的基準模型,模型6是在模型5的基礎上加入了績效期望順差與國際化經驗,模型7是被解釋變量為區域間國際化程度、解釋變量與模型6相同的回歸模型,結果顯示績效期望順差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β=-0.675,p<0.05),而績效期望順差對區域間國際化不顯著。這說明隨著實際績效超過期望績效的程度越高,企業區域內國際化的程度越低,但績效期望順差與區域間國際化的關系沒有得到驗證,假設H2未得到證實。其原因解釋如下:不同于在與母國政治、環境、文化相近的東道國經營的區域內國際化,區域間國際化由于實施的各項條件差異性更大,且由此產生的風險程度也將增加??冃谕槻羁赡苁蛊髽I按照“富則思安”的行為模式,戰略范圍只涵蓋了更為熟悉且風險更小的區域內國際化。此外,期望績效順差帶來的企業優勢也并不足以讓跨國企業實施不確定性更高的區域間國際化。這兩方面共同作用,最終導致期望績效順差無法對區域間國際化發揮預期的作用。

由于無法驗證績效期望順差與區域間國際化的關系,也就無法探討國際化經驗對績效期望順差與區域間國際化的調節作用。模型4是在模型2的基礎上,加入了績效期望落差與國際化經驗的交互項,結果顯示績效期望落差的回歸系數增大且顯著水平增加(β=1.191,p<0.01),同時績效期望落差與國際化經驗的交互項顯著為正(β=0.879,p<0.001),表明隨著企業國際化經驗的增加,期望績效落差對區域間國際化程度的作用被正向調節了,假設H3a得到驗證,調節作用如圖2所示。

圖2 國際化經驗對期望績效落差與區域間國際化程度的調節作用

模型8是在模型7的基礎上加入績效期望順差與國際化經驗的交互項,結果顯示期望績效順差與國際化經驗的交互項顯著為負,(β=-0.609,p<0.001),同時績效期望順差的系數減小且顯著性增強(β=0.773,p<0.01)。這說明企業的國際化經驗越多,績效期望順差對區域內國際化程度的負向作用越大,假設H3c得到證實,調節作用如圖3所示。

圖3 國際化經驗對期望績效順差與區域內國際化程度的調節作用

3.3 穩健性檢驗

為保證研究結果的穩健性,采取以下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①改變期望績效水平計算的系數β1;②采用 Robust 異方差標準誤進行穩健性估計;③以企業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兼任情況分組,對數據分別進行回歸。檢驗結論均與前文一致,說明了研究結論的穩健性。

4 結論

(1)基于2011—2020年中國上市企業數據,以區域視角系統探討了期望績效順差與期望績效落差對企業區域國際化的影響,以及國際化經驗的調節作用。研究發現:績效期望落差對企業區域間國際化程度有顯著正向作用;績效期望順差對企業區域內國際化存在顯著負向作用;國際化經驗的增加強化了績效反饋對企業區域國際化程度的作用。

(2)①隨績效期望落差程度的提高,企業管理者對國際化戰略的視角會產生變化,一方面績效期望落差標志企業當前經營存在問題,使管理者受到因自身產生的挫敗感和企業利益相關者問責帶來的壓力,觸發管理者的問題搜尋機制,積極尋求變革;另一方面則影響了管理者的認知,使其改變風險傾向,削弱對風險的感知程度,從而采取風險更大但更容易改善當前局面、扭轉企業劣勢的區域間國際化。②一方面,績效期望順差加強了組織遵循慣例進行決策,使其為保護現有經營方式和績優表現而規避國際化產生的風險;另一方面,績效期望順差加強了保守型管理者對國際化戰略的謹慎態度,使其減少對區域內國際化的投入,從而負向影響企業的區域內國際化程度。③一方面,國際化經驗加強了企業對期望績效水平設定的科學性,強化了績效反饋理論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國際化經驗作為一種異質性資源,這種資源的豐富也會放大管理者的有限理性,加劇管理者因實際績效與期望績效的差距帶來的認知偏差。

(3)①由于數據限制,未能對不同區域間的區域間國際化進行進一步細分,僅采用亞洲作為分界線來定義區域間國際化與區域內國際化。②受數據影響,并未對績效反饋和區域國際化的中介機制、情境因素進行全面考察。③對期望績效參照點的設定僅考慮了歷史期望績效,對于行業期望績效沒有考慮采取合適的方法。因此,后續將通過一手數據與二手數據相結合的方法,通過豐富績效反饋理論與企業區域國際化的理論框架,探究其中介變量與更多調節變量的作用關系。

猜你喜歡
區域間順差跨國企業
大型跨國企業每年逃稅885億美元
從研發看企業的“走出去”與“請進來”
形成我國經常賬戶順差的原因分析
跨國企業組織與文化創新問題研究①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轉移特征及驅動因素——基于區域間投入產出表
在華跨國企業踐行社會責任對員工關系的影響分析
結合區域間差異性的水平集演化模型
外電入魯后山東電網與互聯系統區域間功率交換能力的研究
區域間農地流轉影響因素比較分析——基于江蘇省農戶調研的實證
China international payment continues“double surp lus” in first quarte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