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助推教師培訓:目標、任務與策略

2023-05-23 11:52顧小清宛平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23年5期
關鍵詞:教師能力教師培訓教師角色

顧小清 宛平

【摘 要】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傳統的教師職能面臨削弱的趨勢,教師角色被重新審視和定義。為適應這種新的形勢,教師能力從素養、育人到創造力培養,都必須得到提高。相應地,亟需通過教學資源、教育實踐和創新性課程來提升教師的能力。為此,本文提出推動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策略,以期為人工智能推動下的教師能力提升提供理論支撐和方法路徑。

【關鍵詞】人工智能;教師角色;教師能力;教師培訓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23)05-011-03

ChatGPT問世之后,引發了大量關于“ChatGPT會取代人類教師嗎”的討論,“取代”不可取,“互為塑造”才是正道。ChatGPT猶如無所不知、知無不盡、全年無休且人人可得的巨無霸教師,可繼承人類已有知識,進行“授業解惑”,部分替代甚至超越人類教師。人工智能引發失業焦慮的同時,對傳統的知識傳授式教學也產生了直接沖擊。因此,在人工智能重塑教師角色的背景下,需要提升教師的能力,發揮其本來擅長的傳道、育人功能。除了知識傳遞之外,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學會學習的能力。也就是說,在人工智能強勢推動下,教師需要重新定義“師者”角色,在與人工智能的協同中開展教學。為此,教師需要更新教學能力,經歷與目標能力相匹配的教師研修,以幫助他們適應新的角色,應對技術發展對教育系統的新挑戰。那么,ChatGPT所代表的人工智能最新發展對教師能力的新挑戰是什么?如何培養和提升教師的新能力?該如何實現?對此,本文提出推動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策略,以期為人工智能推動下的教師能力提升提供理論支撐和方法路徑。

人工智能挑戰下的教師新能力

伴隨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滲透,人機協同教育實踐成為常態,這對教師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人機協同是人類智慧與機器智能的互補,二者各自發揮其優勢“智慧”,共同服務教學,達到高效協同育人的目的。為此,教師需要準備好人機協同背景下的新素養,并發展人類教師在育人及創造力培養方面的優勢能力。

1.提升“人機共生”的新素養

人工智能對教育系統的全方位塑造,使得教育者由教師轉變為“AI+教師”。對于教師而言,他們需要了解AI技術特性,學會與AI協同,具備人機共生的新素養。從技術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來看,人工智能技術在不斷發展進步,人類若想不被時代拋棄,終身學習將成為常態。對于教育者而言,更需要保持持續的學習能力,具備適應數字時代的學習素養。從人機協同角度來看,人工智能和人類教師的協同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人機協同素養。這就要求教師認識到人工智能的優劣勢,并將其加以利用,合理分工、協同完成教學任務。對于教師而言,人類智慧體現在創造性、情感、審美等人文“育人”領域,而育人是通過教學實踐體現的[1],在人機協同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將創造思維、情感、價值引導等教育軟素養融入其中。

2.重視“立德樹人”下的育人角色

在人工智能教育時代,“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角色由教師和人工智能協同承擔,教師的育人屬性凸顯?!傲⒌聵淙恕钡慕逃齼r值導向,明確了教師的新定位、新能力,也反映為對教師的新要求。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師需要傳授學生“何以為生”的本領,更重要的是啟迪其“為何而生”的意義[2]。因此,從知識傳授的角度,教師教學要體現授之以漁的理念,即學習者在與知識的互動中建構經驗。也就是說,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適應人機共生、人機協同學習,引導他們學會與智能機器打交道、學會學習。同時,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反思性、批判性等高階思維能力,激勵其探索與體驗教育。此外,教師要重視人生規劃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3.指向創造力培養的能力

雖然ChatGPT在知識傳遞、信息獲取、信息加工方面完勝人類,但是,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應該是知識的創造。人工智能技術徹底改變了知識生產周期以及知識生產方式,對知識生產及知識獲取都帶來深刻影響。從技術變革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來看,未來的競爭是創新型人才的競爭。培養能夠勝任不可知未來的人才,需要培養知識創造的能力。比如創造性問題解決、大單元教學設計、跨學科融合教學、設計思維和STEM教育都是以創新為取向的教學模式。其中,創造性問題解決是一種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教學模式,在國內外已有結合學科課程開展的實踐探索[3];大單元教學設計可實現深度學習,幫助學生發揮創造力[4];跨學科交叉融合是科學技術發展趨勢,也是科學創造力培養途徑[5];設計思維課程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6];STEM教育著眼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具有造就創造性人才的天然優勢[7]。因此,教師需要拓展教學知識,掌握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方法。

人工智能賦能教師能力提升

為適應未來教育變革,在教學工作中承擔多樣、專業的角色,教師需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而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師積極面對人機協同的教學挑戰,主動參與提升教學能力的研修活動,比如參與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主動探索人機協同的教育實踐、設計和實施創新取向的創新性課程。

1.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

“人機共生”的新素養提升是一個日積月累,在實踐中慢慢提高的過程。教學資源的建設,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知識與技能,是在學會使用數字化工具、應用教學資源的基礎上進行的。關于數字化工具,教師要學會如何與智能機器“導師”互動交流,獲得知識信息;如何與智能機器成為“最佳搭檔”,成就“雙師型”傳道授業解惑;如何善用人工智能助手,解決重復繁瑣的教育業務問題。支撐課堂教學是數字化教學資源最基本的應用形式。教師進行開放、引導性教學內容傳授,利用智能機器人傳遞知識、輔導答疑。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是采用人機協同的方式,將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以數字化形式生成。教師在建設與應用數字資源的過程中,積累人機協同的素養能力。

2.探索人機協同教育實踐

教師的育人是通過教學活動實現的,而教研則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人機協同教育實踐,包括人機協同教學和人機協同教研。在人機協同教學方面,人工智能和教師發揮各自長處,協同育人。人工智能代替教師從事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承擔在線教學、作業批改等教學任務。教師投入更多時間精力,研究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在教學活動中融入道德情感、學習思維的教育,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人機協同教研,是人工智能與教師教育融合發展的結果,可實現個性化和規?;萄杏袡C結合。人工智能采集教師備課、上課過程性數據,提供課堂觀察實錄,為教師和專家提供教學診斷依據。教師以持續改進的理念,關注教學設計與實施的經驗獲得,注重教學問題的分析與反思??偟膩砜?,教師是人機協同的引領者,也是人文育人的踐行者。

3.設計實施創新性課程

創新性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是教師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途徑。每個人都擁有創造力,卻并非所有人都能表現出創造性行為。創造性行為可借助外在環境刺激培養,例如,整合創造性教學策略、開展創造性教學活動。由此,在教學設計方面,需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興趣,圍繞特定教學主題,通過大單元、大情境和大任務的形式,探索深度學習,解決現實教學中淺、碎、雜的問題。在教學實施上,整合跨學科教學、創客教育和設計思維等創新教學模式,以問題解決為導向,融合跨學科教學理念,采用“做中學”的方式,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同時,營造有利于創新創造的環境,增強創造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人工智能助推教師培訓高質量發展的策略

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應用,對教師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師需要參加相應的能力提升活動,來應對新的挑戰。而教師能力提升的研修,以實踐為抓手,需要教師的主動參與。為此,教師能力提升需關注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將外部培訓與內部激勵相結合,發揮教師的引領帶動作用并創建真實情境。

1.“外培”“內激”齊發力,助力素養發展

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與應用,同教師的直接經驗相關聯,需要親身實踐、體驗。因此,最直接的方式是以教師為主體,將外部培訓和內部激勵相結合。一方面,開展數字化資源培訓,幫助教師領會“方法重于技術”的精髓[8],了解資源建設的邏輯和基本架構,為后續資源建設打基礎。另一方面,激勵教師主動擁抱新技術,學會利用技術促進教育教學。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與其他領域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教育人工智能作用的對象是人,是會思考的高級動物,而不是被隨意擺布的棋子。由此,教師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來實現人機協同。對教師而言,最基本的要求是要主動認識、熟悉和掌握智能技術;更進一步的要求是要有主動學習的能力,主動尋求專業能力的提升。

2.發揮引領帶動作用,讓AI協同育人

人機協同教育實踐,需要教師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成為學生和人工智能的引導者。首先,在人機協同教育實踐過程中,教師應有獨立的思考能力與判斷力,而不能被人工智能牽著鼻子走。另外,教育活動是面向學生的復雜工作,教師需要充當“連接者”,為學生搭建和智能機器溝通的橋梁,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健康成長做出判斷。此外,智能工具被應用于教育領域,成為教師的助手,取代了傳統的教育工作。而“育人”才是教育本位,教師的重心應放在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核心素養培養上。同時,人機協同教學和教研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數據支撐,教師需具備教育數據解讀能力。智能教學系統提供的數據分析反饋,大多是從現象表面解讀,并沒有建立數據背后的理解。教師需要通過教學數據,反思數據背后的教育意義,提升數據驅動開展教學的能力。

3.創建真實情境,讓創造性行為自然發生

創新性課程的設計和實施,需要同真實情境建立聯系。置身于創新創造的真實情境,是刺激和培養創造性行為的有效策略。在情境創設方面,人工智能、大數據、元宇宙等技術的融合,讓教師教育從傳統實體物理空間走向真實情境世界成為可能。通過虛擬現實建模、人機交互的方式,教師可連接真實世界的真身與虛擬世界的分身,置身于創新創造的真實情境中,產生切身體驗。創新發端于跳出自身,向內的內省,向外的連接。因此,基于真實的場域,同現實社會建立聯系,進行實踐性轉化顯得尤為重要。教師需突破傳統教學中“知識”與現實世界“經驗”的壁壘,在真實社會情境中開展教學。

結? 語

教師能力的提升是教育變革和教師隊伍發展的關鍵。技術變革會提高人才培養需求,而教育會增加高技能勞動者的供給。教師是教育先行者,面對新技術帶來的沖擊,傳統教師角色受到挑戰,教師能力提升的研修勢在必行。當然,新的素養和能力要求的實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師的長期參與。對于教育而言,實現教師能力提升的教育大轉型,將是未來人機協同教育走向共同繁榮的關鍵。

注:本文系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人工智能促進未來教育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9ZDA364)成果

參考文獻

周躍良,吳茵荷,蔡連玉. 面向人機協同教育的教師教育變革研究[J]. 電化教育研究,2022,43(10): 5-11.

劉鸝,陳曉端,李佳寧. 教師育人能力的理論邏輯與價值澄明[J]. 教育研究,2020,41(6): 153-159.

邵鋒星,王紅燕. 指向創造力培養的課堂教學改革行動[J]. 中小學管理,2021(9): 35-37.

李春艷. 中學地理“大概念”下的單元教學設計[J]. 課程·教材·教法,2020,40(9): 96-101.

劉芝延,徐瑾劼. 學生創造力培養的學校路徑及挑戰——基于OECD社會情感能力調查的發現與啟示[J]. 人民教育,2021(23): 75-78.

陳燕燕,蔡文藝. 基于設計思維的創造力培養[J]. 上海教育科研,2020(11): 15-20.

何麗丹,李克東,鄭云翔,李皜真,晏彩云,韓陽陽,張詠嬌. 面向創造力培養的STEM教學模式研究[J]. 開放教育研究,2019,25(4): 66-74.

黎加厚,邢星. 如何用好數字化教育資源[J]. 人民教育,2022(10): 35-38.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系

編? ?輯:王曉波

猜你喜歡
教師能力教師培訓教師角色
幼兒舞蹈教育對教師能力的特殊要求研究
教師角色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及角色轉換
淺談新課改下教師的角色與教學行為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策略研究
淺析混合學習模式下的教師培訓網絡課程設計策略
新媒體環境下多模態商務英語課堂教師角色定位
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調查研究
城鎮化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培訓探析
MOOC時代創新區域教師培訓課程建設研究
淺析支架式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教師的角色定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