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學混合式教學實踐的探索與創新

2023-05-23 16:16黃山劉建琦王小金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23年5期
關鍵詞:海淀區高質量發展混合式教學

黃山 劉建琦 王小金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現代化發展的不斷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模式得到快速發展,為促進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公平、實現教育服務智能化、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發展路徑和教學范式。北京市海淀區作為全國教育大區、強區,在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不斷發揮本區教育數字化轉型優勢,形成了具有海淀特色的混合式教學體系。本文以海淀區為例,結合混合式學習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模式,對該區混合式教學體系構建方式、特點進行總結歸納,以期為推進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教育信息化建設、加快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海淀智慧和經驗。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混合式教學;海淀區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671-7384(2023)05-028-03

混合式教學的內涵及優勢

2022年7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三家機構聯合發布了《混合式教育、學習與評價指導框架》(以下簡稱《框架》),該《框架》提到,隨著實踐的推進,迫切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發展的水平、供給和環境。這樣催生出將面對面教育與線上教育相融合的思路,這種模式稱為“混合式教育”。同時,該《框架》指出,混合式教育是通過以個性化的方式為學習者提供學習機會、重新定義教育工作者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積極主動使用技術等方面促進可持續教育的設計、開發和評價模式。本文所提出的混合式教學主要側重于教育者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前提下,通過整合線上線下學習資源,結合教育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效果評價等因素,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的混合式學習模式。

在傳統線下教學實踐中融入混合式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優勢:一是打破物理限制,促進教育資源均衡供給,提供開放互通的教育資源供給模式。二是可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價值,實現教育服務智能化,重塑地區、學校、師生之間的組織結構,提供一種更適合未來的智能化教育協同新形態。三是提供沉浸式學習體驗,提高教學質量。任何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包括教育數字化轉型,最終都需要落實到人的層面上,即以支撐教師與學生更高層次的生命成長為根本價值尺度[1]?;旌鲜浇虒W通過構建線上線下的全媒體教學模式,打通了傳統課堂與網絡課堂的藩籬,使學生獲得了虛實互動、虛實共生的沉浸式學習體驗。

海淀區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踐應用

海淀區依托實驗區建設,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通過教學方式重構、教學方法重組,為促進學生個性化培養和協同育人提供了更加適切的資源和服務,教學方式和教研模式變革與創新成效凸顯[2]。本文選取了海淀區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不同階段的探索實踐進行分析。

1.混合式教學模式一——自主學習

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線上線下、多場景、多組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根據自身學習目標、學習進度,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從而完成對知識深度學習的目標。海淀區通過教育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北京市“京學通”“海淀·空中課堂”等線上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將傳統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互動平臺相結合,探索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混合式教學創新實踐。

2016年,北京市海淀區十一學?;诠簿W絡在線課程平臺進行O2O的教學探索,逐步開展云課堂平臺的建設,從課程、教學、運營等方面提供線上全流程教學支持。該平臺以學生為中心,根據使用場景、學習目標的不同,開發了學考知識課程、專業在線學習、PBL項目式學習三類課程。學考知識課程主要服務于學生科目類學習考試,課程內容與課堂知識點吻合,學生可自主選擇重點內容進行重復學習,為課堂教學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專業在線學習課程主要面向競賽類學生,該課程既擁有專業知識庫,還提供配套的日常課程和答疑,可實現個性化學習需求。PBL項目式學習主要以小組在線研討模式為主,同時支持教學資源發布、討論組進度管理、成果展示評價等功能,以協同學習模式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2.混合式教學模式二——課堂教學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基礎教育階段的課堂教學模式也由原來單一傳統的課堂教學轉變為虛實結合、協作互通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針對不同知識類型和教學目標,組織混合式課堂教學可將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前或課后,同時,線上線下課程學習有效銜接,可增強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小組討論能力、合作創新能力等,引導學生完成高階學習目標。海淀區充分發揮本區教育信息化服務體系優勢,利用各類應用平臺,廣泛開展“基于微課資源的雙師課堂”“基于直播課的雙師課堂”雙重實踐,探索“區校名師同步授課+本地教師個性指導”的協同雙師課堂實踐模式。

2022年3月~5月,海淀區進修學校教育集團啟動了“主講+協作”雙師課堂模式探索。在“主講+協作”雙師課堂模式中,兩位教師一主一輔協作直播授課,主講教師主要負責引導活動實施、組織互動交流;協作教師主要負責個性化輔導、提問答疑、組織本班課堂,以“強師帶弱師”,兩位教師協同備課、協同授課,共同完成資源建設和學習環境的創建。在實踐過程中,逐步明確了主講教師和協作教師的角色和定位,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創新互動方式、完善雙師協作細節,實現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3.混合式教學模式三——學習評價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多元性、互動性也對學習評價、檢驗、反饋等環節提出了更為復雜、全面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可依托互動平臺大數據采集、師生互動互評、全景化個性數據等方式,建立反映學生多維度、全流程的實時評價模型,以達到學習成果檢驗的目標,也為師生調整和選擇下一階段學習目標、學習方式提供必要的數據參考。

為了保證課程與評價科學、公正和高效,海淀區育英學校開發了數字化信息工具——育英學生成長服務平臺。該平臺為學?!拔逵⑴e”的三大課程體系分別建立了對應的網絡化評價方式。對于基礎課程,該平臺可以支持不同校區、不同年級、不同學科制定差異化的評價方案,支持終結性評價分數折算、體育測試數據到分值的自動轉化等。對于發展力課程,則面向學生的志趣發展以滿足學生的個性,通常是跨年級進行交流。同時,該平臺的網絡選課、即時評價、全面查詢三大功能全方位地滿足了師生“選—評—查”的需求,大大減少了評價者的工作量,支撐了“課程·評價”系統有序運行。截至2022年4月,育英學生成長服務平臺已經記錄學生成長數據240余萬條,數據體現出學生連續性的成長,體現學生的潛力,便于學校因材施教,幫助學生發展獨特的自我。通過學生綜合課程的成長記錄數據,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找到學生的學習潛能[3]。

4.混合式教學模式四——教師培訓

在深化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雙重需求下,傳統教師培訓模式難以滿足數量龐大、差異明顯的中小學教師培訓需求[4]。為進一步推進教師信息化素質整體提升,海淀區利用云直播課堂、教師研修平臺等多種技術手段,提高教研時效性和覆蓋面的同時,為中小學教師混合式研修提質增效。

近年來,北京市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通過研究和建設“未來學校全場景教師工作發展平臺”項目,基于校本知識庫的成果,實現未來教師工作、發展全場景的信息化支持,并通過建設OMO模式下的教師工作提效與專業發展平臺,形成了具有自身獨特風格的教學理念、目標和工作流程。該項目一是實現了全新的跨學科、跨年級組混合備課模式。各個學科、年級組的教師備課全鏈條活動均可采用線上協作,從而提升整體的教研教學水平。二是聽課教師可圍繞語言表達、課堂管理、課程設計、目標達成、學生活動課堂五個維度對教師進行課堂效果的點評,幫助教師提升聽課效果。三是依托校本培訓工具,以教師培訓為場景,可根據教師發展的不同階段構建不同的培訓內容和方式,助力教師鏈式成長,最終實現了通過技術賦能助力教師實現協同備課、混合教學、聽課評課、教學科研等工作。

海淀區構建混合式教學體系特色分析

海淀區立足本區優勢,利用信息技術實施參與式、啟發式、探究式教學,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適切性[5],從完善制度保障、強化基礎設施建設、豐富在線教學資源、提升教師信息素養等方面,形成了具有海淀特色的混合式教學體系。

第一,完善制度促進區域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為全面推進海淀區開展常態化融合教育教學,海淀區教委先后制定并發布了《海淀區中小學智慧教室信息化設備配置建議標準》《海淀區“三個課堂”年度建設方案》《海淀區開展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試點工作方案》《海淀區小學線上教學指導意見》《海淀區中學學科線上教學評估標準》《海淀區教育系統新時期常態化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工作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從基礎設施建設、資源應用、教學評價等方面為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開展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障。

第二,打造綠色、自主、安全、可控的區域基礎設施。伴隨著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開啟,海淀區以“集中優勢、集約資源、共建共享、一體化發展”的區級統建引領模式先后建成覆蓋全區域的教育專網及校園無線網絡、打造全國“第一朵教育私有云”、完成全區智慧教室及錄播系統建設。2020年,自主研發海淀區云課堂直播平臺,建立起教育管理部門、教師、學生、家長間的溝通橋梁,全面打通了校內校外之間的教育教學邊界,為實現混合式教學夯實了數字基座建設。

第三,不斷豐富在線教育教學資源,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熱情。海淀區經過多年發展,積累了大批優秀教師、課程。海淀區充分發揮教育龍頭的引領作用,不斷創新線上教育資源共享模式,建立校際、區際甚至輻射全國的資源平臺,通過多元、豐富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模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熱情,提高教育服務質量。海淀區在2019年12月,率先上線了“海淀區中小學資源平臺”,近三萬余個教育資源,1.1萬多個“海淀·空中課堂”資源,18萬道作業資源,為全區乃至全國的學生提供內容豐富、寓教于樂,探索性、創新性強的自主學習資源。

第四,提升教師信息素養與創新能力,增強混合式教學體系構建動力。為解決一線教師對新技術應用缺少專業指導的困境,強化混合式教學的技術保障,海淀區結合“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2.0工程”以及“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驗項目,由區教師進修學校、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定期組織開展全區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重點解決在線授課、網絡研修、操作實踐等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增強師生對硬件設備和軟件平臺應用的基礎能力。同時,通過智慧教師教育平臺及移動終端,為教學研究、教師交流打造多元培訓模式。

在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通過各種新技術的深入應用和普及,提高混合式教學在中小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可以結合學生個體、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不同情況,提供更為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和評價體系,有效培養學生自主、協同、創新的綜合能力。通過分析總結海淀區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混合式教學體系的構建方法、環境、內容等方面的推進與實施過程,有助于進一步探索混合式教育模式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實踐,為提高教育資源公平供給、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海淀智慧和參考。

參考文獻

余勝泉. 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層次[J]. 中國電化教育,2023(2).

杜榮貞. 發揮區域稟賦探索數字化條件下的新型教與學模式[J]. 人民教育,2022(19).

馮曉亮. 智慧校園場景下信息化平臺建設與實施策略[J].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23(1).

閻濤. 中小學教師混合式研修的問題與優化[J].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22(4).

王方. 堅持統籌發展,突出海淀特色——建設高水平現代化的教育強區[J]. 中國電化教育,2019(5).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北京市海淀區信息化協會

編? ?輯:仲玉維

猜你喜歡
海淀區高質量發展混合式教學
海淀區總工會召開第十六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
海淀區總工會召開“五一”節前警示教育大會
海淀區科技主題公園建設與思考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我國經濟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北京市海淀區西頤小學
基于SPOC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和實踐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的研究
淺論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高職思政課評價體系的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