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教學改革路徑研究

2023-05-24 00:07孫鵬胡學博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4期
關鍵詞:路徑研究勞動教育高校

孫鵬 胡學博

摘 要: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決定著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樹立勞動教育教學新理念、構造勞動教育教學新模式、建設勞動教育教學新文化、完善勞動教育教學新機制,是新時代推進高校勞動教育教學改革的內在要求,是凸顯勞動教育綜合育人價值的有效途徑,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校;勞動教育;改革;路徑研究

勞動教育改革是一項涉及多方的系統工程,需要以《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為指導,按照新時代勞動教育育人要求,持續加強思想引領,增強價值認同,通過學科協同耦合教育資源,構建協同育人平臺,以勞動教育教學管理、評價標準、評價內容、評價方式和工具等為著力點,綜合多方力量,推進改革進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樹立勞動教育教學新理念

(一)統一對勞動教育的認知

學界對勞動教育的認知并不統一。有學者提出,勞動教育是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是思想教育在行為上的延伸,目的在于培養勞動者的勞動意識;有學者則認為,勞動教育即技能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勞動者的勞動技巧,提高勞動效率;也有學者認為,勞動教育是思想教育與技能教育的融合體。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主管部門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對勞動教育的內涵進行了闡釋,總結了勞動教育的內涵和實質。勞動教育主要包括四個“統一”:一是思想性與實踐性相統一,即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理論指南,指導勞動者進行勞動實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誠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二是社會性與協調性相統一,既要強調勞動者的社會責任與社會擔當,也要圍繞勞動者的培養,協調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力量,為學生有效融入社會創造條件;三是人民性與時代性相統一,通過歷史與現實讓學生感知勞動為人民服務、人民創造歷史、學生是人民的組成部分,通過勞動意識和工匠精神的培養,將知識技能應用于為人民服務;四是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把握勞動教育價值取向,重視勞動課教師在勞動教育中的主導作用,不斷激發學生的實踐積極性,確保勞動教育成效。

(二)培養對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情感認同

當前社會中,輕視勞動(特別是體力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不尊重勞動人民的現象仍然存在。受社會和家庭因素影響,部分學生缺乏基本的勞動素養和勞動技能,自理能力弱,存在排斥體力勞動、不愿從事一線工作等心理。學生存在上述問題,歸根結底是因為缺乏對勞動的情感認同。高校開展勞動教育,首先要激發學生對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情感認同。一是重視思想引領,讓學生認識到勞動是人類生存的本質,人類的發展過程就是勞動的發展史,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二是重視勞動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通過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三是重視勞動課程,將勞動教育與思想教育、專業教育融合,結合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實現勞動教育課程的特色化、標準化、體系化建設。

(三)堅定熱愛勞動的信念

目前,在高校勞動教育中存在重實踐輕理論、重技能教學輕思想引領的問題。部分任課教師在開展專業教育、技能訓練時,未能抓住教學契機,不能把勞動實踐升華為勞動情感共鳴,使勞動教育成效大打折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難免將勞動教育狹義地理解為提高個人技能、實現個人追求,從而忽視勞動教育的時代性、社會性和人民性。因此,堅定熱愛勞動信念,有助于普及勞動知識,提升勞動能力,塑造勞動品質,發揚勞動精神,這既是高校勞動教育的育人目標,也是培養學生由自發勞動到自覺勞動再到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有效路徑。這就要求勞動教育的課程設計要符合學生成長階段特征和學習特點,在提高學生勞動教育參與度和針對性的同時,重視提升勞動教育的親和度和感染力,避免簡單空洞的說教或單純的技能訓練,深挖勞動教育的精髓,使熱愛勞動真正融入學生的理想信念中。

二、構造勞動教育教學新模式

(一)拓展課程融合渠道

與思政教育、專業教育相比,當前高校勞動教育存在師資力量不足、課程開發滯后、場地和經費緊張等問題。鑒于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專業教育在教學內容上存在關聯性,可以通過拓展課程融合渠道實現勞動育人目標。思政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高校應結合自身特點,從國家意識、勞動認同、素質養成、專業志向、奉獻精神五個層面開展思想引導。專業課程教學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要深挖專業課程中蘊含的勞動教育元素,弘揚工匠精神、創新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專注專業技能。要弘揚勞模精神,讓學生以勞模為榜樣,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培養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優秀勞動品質。要通過根本性舉措、全方位行動,讓思政教育、專業教育成為勞動教育的主渠道。

(二)深化第二課堂改革

項目性和實踐性是第二課堂的主要特征,深化第二課堂改革對促進勞動教育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訓練機會,在勞動實踐中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第二課堂將勞動理論知識與學生實踐中的個人體驗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勞動自覺性,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和全面發展。第二,在項目的實際操作過程中,聚焦學生勞動實踐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通過第二課堂優化勞動教育人才培養方案,更新勞動教育專業理論課程體系,重構勞動實踐設計,促進教師教學技能和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第三,通過第二課堂改革促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深度融合,構建勞動教育綜合育人實踐平臺,促進勞動教育師資力量的持續充實和師資水平的持續提升。

(三)促進校企協同聯動

勞動教育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貫徹落實高校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應用能力、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在勞動教育教學改革中,校企協同聯動是倍增勞動教育教學成效的有效途徑。搭建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需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發揮勞動教育在專業技能訓練、技術研發創新、科研成果轉化中的積極作用,根據企業的用人需求,圍繞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應用能力提升,從教學內容、教學材料、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評價等六個方面落實實踐育人要求,為企業輸送高素質人才。另一方面,邀請企業業務骨干、技術能手、勞動模范參與學校一線教學,通過勞動教育教學平臺解讀企業人才需求、職業素養要求、行業評價標準、企業考核標準等,將企業理念、企業文化引入課堂,培育學生的綜合勞動素養,增強勞動教育實效。

三、建設勞動教育教學新文化

(一)培養勞動教育教學新業態

人類通常的學習是從自然現象中習得抽象化、理論化、概括性的知識,往往與一線生產生活實踐聯系不夠緊密。強調勞動教育,就是強調在真實完整的場域中解決問題,這也是勞動教育獨特的價值所在。青年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高質量人才,需要突破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倡導專業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勞動教育是連接專業知識與生產實踐的“橋梁”,培養勞動教育教學新業態就是要通過勞動教育教學模式多樣化、教學內容專業化、教學過程實踐化、教學導向務實化,使勞動教育與社會需求、社會生產實踐相結合,培養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端勞動者。

(二)創設勞動教育教學新模式

傳統的勞動教育教學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學方式上,以教師為中心,圍繞教師開展教學活動,使得學生只能以聽為主,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在教學內容上,說教內容多,實操內容少;在教學目標上,注重讓學生通過記憶實現認識目標;在教學基本組織形式上,以班級授課為主要形式。創設勞動教育教學新模式,就是要對傳統的勞動教育教學模式進行革新。在教學方式上,樹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中心地位,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使勞動教育落地生根;在教學內容上,拓展勞動教育外延,開發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思想教育相融合的課程,豐富勞動教育的內涵;在教學目標上,不僅重視認知,也兼顧學生的情感與行為,實現知、情、意的統一。

(三)外顯勞動教育教學新成效

對于高校而言,勞動教育不僅是專門的課程,更是育人的重要途徑。如何外顯勞動教育教學成效?通過何種途徑進行體現?這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體現在增強學生的勞動觀念,豐富學生的勞動體驗,培養學生的勞動品質,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高校勞動教育除了要開展課堂教育,還要依托各類活動檢驗勞動教育成效。比如,教育引導學生在教室、宿舍及校園其他公共場所參與清潔衛生活動,積極參與“三支一扶”、暑期社會實踐等,在專業實習實踐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拓創新,學以致用,奉獻社會,服務群眾。與其他課程教育相比,勞動教育既是目標,也是方式方法。高校要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活動、場所、環境,寓教于勞,提升勞動教育教學成效。

四、完善勞動教育教學新機制

(一)規范勞動教育教學評價標準

規范勞動教育教學評價標準是明確教學評價內容的基礎,是精準、高效評價課堂教學的前提。目前,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主要載體包括四個方面:勞動教育課堂教學、學科間融合滲透、課外勞動實踐、校園勞動文化建設。在規范勞動教育教學評價時,應考慮教育教學實際,既不能唯分數論,也不能憑主觀意志、個人好惡隨心所欲地評價。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開展平時表現評價、學段綜合評價和學生勞動素養監測,“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結合起來,健全和完善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標準、程序和方法”。因此,在規范勞動教育教學評價標準時應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技能與方法相統一、情感態度與價值理念相統一。要重視落實學生平時表現評價、學段綜合評價和學生勞動素養監測,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結合起來,不斷健全和完善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標準、程序和方法。同時要借助大數據、云平臺、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勞動教育過程監測與記實評價,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和反饋改進功能。

(二)優化勞動教育教學過程

優化勞動教育教學過程,前提是準確把握勞動教育教學工作的真實情況。勞動教育教學既要執行國家課程標準和學科素養相關要求,也要觀察和研究本校學生學習過程,結合學生學習特點組織教學活動,重構本校勞動教育教學資源,促進勞動教育與學生發展的深度融合,實現課堂再造。提升勞動教育教學效果的關鍵要素有兩個。一是設定知識深度等級。根據美國課程改革專家馬扎諾提出的“認知系統—元認知系統—自我系統”的路徑,在勞動教育教學過程中,應遵循“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規律,對現有知識進行深度研發。在由淺入深的學習中,學生對勞動的認知由“記憶、理解、分析”到“應用、評價、創造”,形成高等級的思維活動,從而促進高階思維的發展。二是研發學生學習工具。在勞動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差異和不同學科的特點,研發輔助性學習工具,讓學生的學習過程由知識記憶型轉化為任務探究型,通過獨學、對學和群學等方式,讓學生在真實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實現自我建構和共同建構,推動深度學習,進而形成高階思維。

(三)完善勞動教育教學考核內容

勞動教育教學考核是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依據,是評定教師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體現教學評價理念和教學評價標準的載體。完善勞動教育教學考核內容,需打破知識本位的教育觀點,把學生成長成才作為教學考核的重心。因此,勞動教育課不應僅采取課業考試這種單一的考核形式,還應關注學生對勞動的認識和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勞動表現,重視學生的勞動體驗,注重在學生的日常勞動中進行過程性評價,將其納入學生綜合評價成長檔案,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個人的全面發展與核心素養培養都離不開勞動教育。同時,勞動教育課教師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避免采用僵化的考核模式,要依據課程特點創造性地采用靈活多樣的課程考核模式,防止在考核過程中“走過場”。

總之,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要立足于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在理念認同、模式創新、氛圍營造、標準設置、路徑探索等方面不斷努力,持續推進勞動教育教學改革,實現高校勞動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EB/OL].(2020-7-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2]汪萍.高校勞動教育的發展歷程、基本經驗與進路選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12).

[3]劉麗紅,曲霞.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的同構共生[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0(1).

[4]夏文斌,崔琬宜.勞動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

[5]付淑敏,孫元.高校思政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育人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21(5).

[6]金蘭.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課程實施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以遼寧省L學院為例[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22.

責編:瀚 海

猜你喜歡
路徑研究勞動教育高校
探討農村小學學生的管理工作
馬卡連柯勞動教育思想對兒童勞動教育的啟示
大學生黨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存在問題及培育路徑研究
高校校企合作中構建第三方平臺的路徑研究
保定市基于PPP模式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的路徑研究
新形勢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路徑研究
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思想的原則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