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處理工藝對2.0 GPa 級冷軋熱成形鋼組織性能的影響

2023-05-26 01:38薛仁杰曹曉恩趙林林高云哲
鋼鐵釩鈦 2023年2期
關鍵詞:板條馬氏體奧氏體

薛仁杰,曹曉恩,趙林林,劉 鵬*,高云哲

(1.河鋼集團鋼研總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2.河鋼集團邯鋼公司技術中心,河北 邯鄲 056015)

0 引言

隨著碳排放指標化與環保節能的不斷推進,輕量化設計已成為汽車制造業關注的重要指標之一。為了實現汽車輕量化與安全指標的提升,先進高強度鋼AHSS(Advanced High Strength Steel)在汽車結構中的應用比重逐步提高。熱成形鋼作為第二代AHSS 鋼,廣泛應用于汽車防撞梁、結構件或加強部件[1]。熱成形鋼是利用感應加熱技術將鋼板快速加熱至奧氏體化狀態,在高溫下實現沖壓成形后在冷模下對保壓的成形件進行淬火,獲得均勻化的全馬氏體組織,實現材料強度的提升[2]。冷軋熱成形鋼作為熱成形鋼的代表,在車身上的應用較廣泛,且已實現相應部件減重20%以上。目前,世界先進鋼鐵企業韓國浦項與阿塞洛-米塔爾公司、瑞典SSAB 等世界鋼鐵企業在34MnB5 鋼成分上通過成分與工藝優化均完成了2.0 GPa 級熱成形鋼的開發,而國內各大鋼企關于熱成形鋼生產主要仍以1 500 MPa 級強度級別為主[3]。國內以寶武為代表的先進鋼鐵企業雖然完成了2 000 MPa 熱成形鋼的開發生產,但關于熱成形工藝應用研究鮮有報道[4?7]。楊海根等人通過在800~950 ℃內不同溫度下奧氏體化淬火,發現850 ℃保溫后淬火可實現熱成形鋼達到1 800 MPa 強度[8]。郭亞洲等人對兩種新成分的 1 800 MPa 熱成形鋼JMatPro 理論計算和試驗進行了對比研究,以實現降低工藝調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發現1 800 MPa 級強度熱成形鋼加熱溫度一般為870~930 ℃[9]。梁江濤等人提出了引入回火馬氏體與殘余奧氏體來實現2 000 MPa 熱成形鋼的塑韌性的提升,但面臨著成本上升與工藝冗長的問題[10]。筆者利用退火模擬試驗設備設計不同熱處理工藝,結合掃描電鏡、電子探針等手段,系統研究不同奧氏體化加熱溫度對2.0 GPa 熱成形鋼顯微組織與力學性能的影響,對該鋼種應用過程中的熱處理工藝確定具有指導意義。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選取某鋼廠260 t 頂底復吹轉爐→LF+RH 雙聯精煉→板坯連鑄→2 250 mm 熱連軋→2 180 mm冷連軋→1 650 mm 連續退火工藝流程生產的2.0 GPa 熱成形鋼冷軋板基料作為研究對象,厚度1.2 mm,主要成分見表1。其組織形貌如圖1 所示,存在明顯帶狀組織。采用公式Ac3=854?180×w(C)-14×w(Mn)+44×w(Si)-17.8×w(Ni)?1.7×w(Cr)計算可知,Ac3溫度為775 ℃[11]。為保證組織能夠完全奧氏體化,一般加熱溫度在Ac3溫度以上80~130 ℃。故將冷軋板加工成600 mm×50 mm 規格試樣,在連續退火模擬機中分別奧氏體化加熱至870、890、910 ℃并保溫370 s,以100 ℃/s 冷速淬火至室溫,分別標記為工藝Ⅰ、工藝Ⅱ、工藝Ⅲ。試樣經4%硝酸酒精溶液侵蝕后,在Zeiss 金相顯微鏡與Zeiss UItra55 型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SEM)下進行顯微組織觀察。采用電子探針(EPMA)重點觀察了室溫組織中C、Mn 元素分布,工作電壓為20 kV,二次電子分辨率為5 nm。在熱處理鋼板上沿軋向取A80標距拉伸試樣,根據GB/T228.1-2010,在德國ZWICK 拉力試驗機上進行機械性能檢測,拉伸速率0.03 mm/s。

圖1 2 GPa 基料組織Fig.1 Microstructures of the 2 GPa base material

表1 試驗鋼主要成分Table 1 Composition of the hot-formed steel %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2.1 熱處理前原始組織

為了研究2.0 GPa 冷軋退火熱成形鋼基板的組織演變規律,分別對熱軋態與冷軋退火態顯微組織進行觀察。如圖1 所示,熱軋態與冷軋退火態組織均以鐵素體與珠光體為主,且存在明顯的帶狀組織,其主要與C、Mn 的偏析有關。軋制過程金屬發生流變,組織被破碎并沿軋向拉長,冷軋退火態組織較熱軋態細小,帶狀組織經加熱退火后有所緩解但仍較明顯。

2.2 熱處理工藝對奧氏體晶粒的影響

采用過飽和苦味酸水溶液+少量十二烷基苯磺酸鈉腐蝕后觀察鋼的原始奧氏體晶粒形貌,見圖2。三種奧氏體化溫度下其原始奧氏體晶粒尺寸相近,平均晶粒尺寸約為6.5 μm,大部分奧氏體晶粒呈等軸多邊形,在部分晶界存在微量碳化物析出。

圖2 不同熱處理工藝下鋼的原始奧氏體形貌(OM)Fig.2 Prior austenite morphology (OM) under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 processes

2.3 熱處理工藝對淬火馬氏體組織的影響

圖3 與圖4 分別為不同熱處理工藝下鋼的光學顯微鏡和掃描電鏡顯微組織形貌。不同熱處理工藝下試驗鋼均為板條狀馬氏體組織,其板條束形態不一,板條束間距在0.1~0.5 μm。馬氏體相變為非擴散型相變,母相發生切變重組形成新相,同時在晶內形成大量位錯與亞晶界,尤其冷卻過程中形成的大量小角度晶界,大大提高了晶界有效面積,位錯滑移阻力增大[12]。其中870 ℃工藝下貫穿整個晶粒的粗大馬氏體板條束相對較多,局部富碳區域形成的黑色板條馬氏體比例更高,其受力變形易產生應力集中,發展成裂紋源。

圖3 不同熱處理工藝下鋼的顯微組織(OM)Fig.3 Microstructures of specimens under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 processes(OM)

圖4 不同熱處理工藝下鋼的顯微組織(SEM)Fig.4 Microstructures of specimens under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 processes(SEM)

2.4 熱處理工藝對C 和Mn 分布的影響

試驗鋼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成分偏析,受組織遺傳性影響,即淬火馬氏體存在不同元素富集現象。為了進一步了解熱處理工藝對馬氏體元素富集的影響,對不同熱處理工藝的試樣進行元素分布表征,熱處理后鋼中C、Mn 元素分布的EPMA 像如圖5 所示。隨著奧氏體化溫度的升高,試驗鋼中馬氏體富碳區面積由4.2%降低至0.1%,即提高奧氏體化溫度為C 原子擴散提供了充足能量,C 原子擴散速率提高、均勻化程度更高。工藝Ⅰ試驗鋼組織中貫穿晶粒的馬氏體板條束較多,與其富碳區比例高、淬透性強有關。試驗鋼馬氏體組織中富Mn 區呈帶狀分布,由于連鑄過程中Mn 元素宏觀偏析導致。隨著奧氏體化溫度升高,帶狀區域富Mn 區比例與濃度均有所降低,由于Mn 元素擴散需要較高的擴散自由能且以短程擴散為主,故Mn 元素分布的均一化效果比C 元素更差。由圖1 結合圖5 可以發現,奧氏體化熱處理后帶狀組織較冷軋基料明顯減輕。

圖5 不同熱處理后試驗鋼中C、Mn 元素分布的EPMA 像Fig.5 EPMA images of C and Mn elements distributions of the tested steel after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 processes

2.5 熱處理工藝對力學性能的影響

圖6 為試驗鋼工程應力-應變曲線。由于試驗鋼中添加了微合金元素Nb 與V,Nb 與V 均屬于強碳氮化物形成元素,以NbC、VC 和VN 等形式存在,對晶界與位錯具有釘扎作用。在拉伸變形過程中由于第二相粒子的釘扎作用,位錯滑移受阻、晶粒協同變形能力降低,位錯的釘扎與掙脫束縛過程交替使材料出現明顯的屈服現象[13]。隨著奧氏體化溫度的升高,屈服強度呈現升高趨勢,主要由于基板組織中少量固溶C 原子或者微合金元素在奧氏體化過程中呈現細小彌散析出,奧氏體化溫度保溫過程中冷軋破碎的碳化物發生熟化,更加彌散分布,兩種作用下對位錯與晶界的釘扎能力增強[14]。隨著熱處理溫度的升高,試驗鋼奧氏體化越充分,奧氏體中C、Mn 元素平均含量越低,Ms 點升高,高硬度低塑性淬火馬氏體組織比例降低,細小板條馬氏體比例增加,如圖4 所示,有利于降低變形過程中局部應力集中,改善材料塑性[15]。

圖6 工程應力-應變曲線Fig.6 Engineering stress-strain curve

加工硬化率-真應變關系曲線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如圖7 所示:第一階段為塑性變形初期,以位錯滑移為主,流變應力松弛導致加工硬化率下降明顯;第二階段位錯與第二相粒子、孿晶等交互作用,加工硬化率緩慢提升;第三階段為拉伸變形至縮頸斷裂過程,裂紋萌生擴展導致應力有效承載面積減小,且隨著位錯密度的不斷提升,位錯湮滅率也有所提高[16?17]。工藝Ⅰ由于奧氏體化加熱溫度低、組織均勻性差,位錯滑移過程中更易發生交結與相互作用,且位錯增殖也更為迅速,位錯滑移阻力更大,故其第二階段加工硬化率明顯高于工藝Ⅱ與工藝Ⅲ。工藝Ⅱ和工藝Ⅲ試樣加工硬化率曲線的階段Ⅲ長度明顯大于工藝Ⅰ,試樣應變硬化率曲線下降越緩慢,塑性變形能力越強,不易發生頸縮與斷裂,如圖7 所示。

圖7 加工硬化率-真應變曲線Fig.7 Work-hardening rate-true strain curve

由圖5 可知,隨著奧氏體化溫度升高,C 和Mn元素擴散改善偏析程度,進而使得馬氏體帶狀組織得到改善,避免馬氏體帶狀組織引起不協調變形導致的應力集中,延緩裂紋源產生、提高材料塑性。工藝Ⅱ和工藝Ⅲ下材料抗拉強度均達到2.0 GPa 以上,延伸率達到8.0%以上,其中工藝Ⅱ實現強塑積20.66 GPa%的良好強韌性匹配,如表2 所示。

表2 不同熱處理工藝下試驗鋼力學性能Table 2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experimental steel under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 processes

2.6 斷口形貌

圖8 為場發射掃描電鏡下不同工藝試驗鋼拉伸斷口形貌。三種奧氏體溫度下斷口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韌窩,其中奧氏體化溫度為870 ℃時,韌窩深度較淺,且在韌窩邊緣存在大量白色塊狀物質形貌,沒有明顯撕裂痕跡的撕裂脊;奧氏體化溫度為890 ℃與910 ℃時,斷口韌窩更均勻、撕裂脊明顯,顯示出更優異的韌性,與力學性能測試結果具有對應關系。

圖8 不同熱處理工藝拉伸斷口形貌(SEM)Fig.8 Fractography under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 processes (SEM)

3 結論

1) 三種工藝奧氏體化溫度下均得到板條狀馬氏體組織,奧氏體化溫度越低,貫穿晶粒的粗大馬氏體板條束比例越高。

2) 隨著奧氏體化溫度提高,可降低C、Mn 元素偏析程度,改善馬氏體帶狀組織,避免馬氏體帶狀組織引起不協調變形,延緩裂紋源產生,從而提高材料塑性。

3) 經過奧氏體化溫度890 ℃保溫370 s,以100 ℃/s 冷速淬火至室溫的熱處理工藝,獲得屈服強度1 491.6 MPa,抗拉強度2 025 MPa,斷后伸長率10.2%,強塑積達到20.66 GPa%的良好性能。

猜你喜歡
板條馬氏體奧氏體
Mn-Cr-Mo系貝氏體軌鋼連續冷卻轉變的原位觀察
中低碳系列馬氏體不銹鋼開發與生產
激光制備預壓應力超高強韌馬氏體層的組織與性能
一種新型表層增益Zig-Zag板條的設計與分析
GGG-NiMn13 7無磁奧氏體球墨鑄鐵熔煉工藝研究
Ghosts in the shell: identif i cation of microglia in the hum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y P2Y12 receptor
Fe-C-Mn-Si-Cr的馬氏體開始轉變點的熱力學計算
關于Fe-1.4C合金馬氏體相變的研究
超級奧氏體不銹鋼254SMo焊接接頭耐蝕性能
500 MPa 級高建鋼形變奧氏體連續冷卻轉變行為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