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意蘊·困囿·路徑

2023-05-30 10:48郭金龍
理論觀察 2023年1期
關鍵詞:價值意蘊創新路徑文化建設

摘 要:高校學生生活園區作為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生活的一個重要場所,其文化建設發展情況,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效果息息相關。學生生活園區是高校協同育人的一個重要載體,同時也是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它在整個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新時代,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具有一定的價值,但也存在諸多困囿,需要各方協同合作,共同聚焦生活園區文化建設發展過程中的重點、難點、痛點和堵點的問題,來創新性地做好此項工作。

關鍵詞: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價值意蘊;困囿;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01 — 0145 — 04

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是承載學生生活和活動的一個重要場所,其文化建設也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園區是高校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新陣地,充分發揮這一陣地的作用,能無形中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文化成型的根本是校園文化,它的主體是學生,屬于區域性、群體性文化,能對學生進行精神文明的熏陶,也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良田沃土”。在新時代,高校應加強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的創新,提升其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影響力,更好凸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價值,這對于文明校園的創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價值意蘊

(一)潤物無聲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氛圍相對輕松,學生在這里可以充分釋放自己的天性,是與他人自由交流的最真實場所。相關數據統計,生活園區作為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一個重要陣地,大學生在校期間有超過60%以上的時間都是在這里度過的。目前,隨著我國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不斷提升,許多高校重視學生生活園區建設,將原有的學生宿舍區域按園區化或社區化的形式進行管理,做好各項學生服務工作的同時,也營造了良好的文化環境氛圍。另外,將管理隊伍進駐到學生生活園區內開展各項工作,特別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了學生的生活實踐中,讓思想政治教育更具親和力、更接地氣,取得了一些成效[1]。這種深入學生生活園區基層式的工作開展,優勢在于能夠在潤物細無聲中引導學生思想,助力他們更好地成長成材,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標。

(二)潛移默化地規范學生道德行為

大學校園里的教師和學生既是校園文化的創造者和主宰者,也是校園文化影響的對象和陶冶的產物。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對學生的行為具有廣泛的約束力、影響力。一方面,高校通過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行為規范和條例等規則,硬性規定校園人的自身行為;另一方面,通過物質載體和文化活動所營造出來的環境和氛圍,及其對人心理的輻射作用,軟性規定校園人的行為。學生生活園區的這種軟、硬性規定在較高層次上規范著高校學生的道德行為[2]。學生生活園區的文化是以一種無形的力量對身處其中生活的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最終在學生群體之中形成共同認可的價值觀、規則及行為規范。在這個被影響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地調節自己的心理和行為,以適應群體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規范,使自身在這個環境中能夠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三)自然而然地促進文明校園建設

近年來,高校加大了對學生園區的建設力度,基礎硬件設施方面改善的同時,也加強了文化設施建設。部分高校在學生生活園區里有針對性地設置一些文化廣場和文化長廊,通過宣傳黨的有關方針、政策,將一幅幅生動照片,一個個感人故事展現出來,向學生宣傳照片和故事中蘊含的內在精神價值。也有高校在學生宿舍樓棟內設立了學生活動室、志愿者服務臺,為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動提供了有利平臺。還有高校將一些積極、向上、勵志的文化標語和文化標識在學生宿舍樓棟集中展現,營造了學生生活園區良好的文化氛圍,這些文化標語和文化標識內容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感化力,學生每天路過時耳濡目染,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的同時,也昭示他們要注意個人行為,做文明的大學生,無形中形成一種強大凝聚力的校園文化,這也就自然而然地促進了文明校園建設。

二、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困囿

(一)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影響,文化建設創新不足

就我國現階段的高校生活園區文化建設而言,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弊端,如方式老舊、主題空洞過時、氛圍浮于表面化等問題都是不可忽略的。隨著信息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高校生活園區文化建設已經不能緊跟時代變化發展的步伐,不能滿足大學生對于生活園區文化性、功能性的實際需求?,F階段,我國不斷提倡高校后勤的社會化改革,很多學生越來越不滿足傳統意義上的高校生活園區文化,他們在接受了先進的思想、文化之后,對于學校生活園區的主題定位、功能分區以及園區活動的內容、形式等都有了更多個性化的需求。但是,在滿足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時并不是盲目的,它必須要以大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根本出發點,著重考慮入駐學院(系部)學生的專業特色,以此來對高校學生生活園區的文化精準主題定位、功能分區。

(二)文化育人深入探索不夠,育人作用亟待提升

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提供傳統的物質形態或現代媒介形態的文化,是文化育人的有效載體,也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就目前高校生活園區的文化建設而言,對文化育人深入探索不夠,所呈現的文化育人作用亟待提升,這主要是因為很多高校主抓教育教學工作,對于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并不重視,就使得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缺乏特色,形式大于內容,缺乏個性風格,沒有屬于學校自己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等,未充分發揮學生生活園區這一文化育人載體的重要作用。學生生活園區在對學生價值觀培養、文化認同、思想引領、精神引導方面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所以,高校學生生活園區這方教育陣地必須“嚴防死守”,要想盡一切辦法創新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打造學校專屬的精品校園生活園區文化,進一步發揮其文化育人的功能。

(三)管理工作隊伍未形成合力,育人成效性不明顯

近年來,部分高校將管理隊伍進駐到學生生活園區內開展各項工作,特別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了生活實踐,讓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氣、更具特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著“兩張皮”方面的問題,特別是表現在生活園區中學生管理工作隊伍、宿管工作隊伍和后勤工作隊伍職責劃分不明確,一些工作落實時存在推諉、扯皮現象,未形成有效育人合力;學生生活園區建設起步晚,工作經驗和工作創新性均不足,類似于“摸著石頭過河”的困頓,存在諸多難點、痛點和堵點,使學生對生活園區的認同感、參與度普通不強,導致生活園區這一陣地的育人作用不明顯[4]。另外,高校在生活園區建設的頂層設計方面統籌不兼顧、職責不明確、體制機制不完善、保障措施不健全、考核方式不科學等問題,這也是導致高校學生生活園區建設進展緩慢的一個因素。

三、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實踐進路

(一)有效加強頂層設計,全力推進育人模式改革創新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的《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中指出,推動高?!耙徽臼健睂W生社區建設,通過依托書院、宿舍等學生生活園區,探索學生管理模式和服務機制等方面的改革,推進黨團組織、管理部門、服務單位等進駐學生生活園區創新性的開展工作,把各學校的領導力量、管理力量、服務力量和思政力量等主體,下沉到一線教育管理服務學生,將生活園區打造成為一個育人的重要園地[5]。

首先,學生生活園區作為一個學習型、成長型、服務型的新型社區,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個重要陣地,也是新時代“三全”育人的一個重要載體。高校要將學生生活園區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充分認識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其次,要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利用好學生生活園區這一平臺的作用,發揮其文化育人的價值,全力推進育人模式改革創新;同時,通過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協同育人體系、管理服務體制和支撐保障機制改革等方式,將學校內的各個服務組織進行資源的統籌規劃、有效整合,不斷地滿足現今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生活需求,讓生活園區成為集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師生情感交流、文化活動開展、生活貼心服務于一體的“精神家園”。

(二)合理充盈供給內容,不斷滿足學生對文化的需要

高校要改變傳統觀念,摒棄人才培養須以“課堂教育為主”的觀念,重視學生生活園區對學生教育的重要作用,通過加強學生生活園區建設,讓它成為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的主陣地之一。在新時代,打造具有特色的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要剔除陳舊的傳統觀念,不斷充盈供給內容,創新供給方式,才能更好滿足高校生活園區內學生對文化的需求。通過從物理空間著手打造文化建設,創新管理形式,盡量全方位地滿足大學生的文化訴求,讓學生在一個自由、和諧、健康的園區氛圍中形成對生活園區的思想認同、情感歸屬,通過打造學生與生活園區的情感共同體,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道德品質[6]。

第一,高校學生生活園區的建設,要注重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物質資源供給,它既是學生安心學習、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是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乃至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學校在建設學生生活園區時,各種軟硬件基礎設施的投放和建設要彰顯人文關懷、家庭溫暖,每一處景致的設置都要凸顯人文內涵和文化氣息,起到環境教育人、環境培育人、環境熏陶人的作用。第二,學校在公共設施方面,要側重加大對學生生活園區的投入,尤其是在學生生活園區內要設置能夠彰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景觀,加快建設生活園區的視覺形象識別系統,打造傳統美、自然美與現代感融合一體的園區風貌,拓展文化環境的育人作用[7]。第三,在學生生活園區的重要出入口,設立各種醒目的宣傳展板和海報,內容可以涵蓋能夠激發學生愛國情懷的民族英雄、引領學生積極向上的時代楷模的畫像,以及具有特殊意義、時代標志的歷史故事展現等,讓沉浸式體驗浸潤每一位生活在園區的學生心靈,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同時,打破傳統的宿舍樓僅僅只是住宿功能的作用,通過在宿舍樓中設立圖書閱覽室、心理咨詢室和活動室等物理空間,讓學生生活園區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之家”。

(三)注重管理隊伍建設,發揮輔導員的文化育人作用

對于高校學生生活園區來說,領導干部隊伍、輔導員管理隊伍和后勤服務隊伍的入駐,為園區學生提供了“一條龍服務”,而這個隊伍中輔導員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在文化育人方面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可以說是高校生活園區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因此,高校在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著力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提升輔導員的文化素養和專業水平,從而更好發揮輔導員在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文化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創新輔導員管理制度,通過以嚴格卻又不失人性化的制度來強化管理,使每一位輔導員將培養學生的意識根植于心,以他們的專業和熱情帶動高校學生生活園區的文化建設。學??梢栽谏顖@區為輔導員開辟專門的辦公區域,讓他們真正下沉到一線,融入到學生的課余生活開展工作。只有與學生朝夕相處,輔導員才能了解學生的問題,掌握學生宿舍內的真實情況,這對高校學生生活園區的文化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育人工作的開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其次,輔導員深入學生生活園區這一基層開展工作的過程中,能直面學生對他們進行校紀校規、理想信念、心理健康、形勢政策、就業指導等方面的宣講,激活學生的內生動力、提高學生的守紀意識、提升學生的開放思維,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更好助力學生生活園區的文化建設。最后,要不斷強化輔導員的文化育人能力,輔導員在實際工作中通過經驗總結,將工作中遇到的困難,轉化為研究課題,在這個不斷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深入挖掘文化育人的方法,有效探索學生的成長成材規律,逐漸從經驗型輔導員向研究型、專家型輔導員邁進,更好地促進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

(四)提升學生文化涵養,開展形式多樣化的文體活動

在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過程中,營造濃厚的文化育人氛圍,打造先進的文化育人平臺是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施力點,這樣才能無形中提升學生的文化涵養。當然,在提升學生文化涵養的過程中,工作方式一定要靈活化、多元化。關于這一點,很多院校采用了書院制的模式,并且收到了不錯的教育成效,這種模式就是在學生生活園區建設文化書院,學校生活園區所建的文化書院不能只流于形式,必須有自己的院徽、院旗、院訓等可以彰顯書院特色以及書院宗旨的精神引導標識。

第一,文化書院不能脫離學生的日常學習,要和學生的日常社團活動、公益活動等相互結合起來,讓書院的文化特色成為高校生活園區的一個精品項目,甚至成為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這不僅讓書院自身的文化內涵豐富起來,更具文化氣息,也讓學生更愿意流連于此,讓課余時光與書墨相伴。第二,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要圍繞學生的日常學習以及生活展開,萬不可與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相脫節,可以采取在學生生活園區開展內容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形式?!暗诙n堂”是學生課堂教育的補充,注重發展學生的興趣教育、特長教育以及實踐教育,尤其是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勞動實踐教育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到生活園區的相關管理和服務工作中,讓學生尊重勞動、體驗勞動和創造勞動,不但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也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奉獻的思想意識。第三,學生生活園區管理部門在文化建設過程中,可以對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體育比賽、辯論賽和歌唱比賽等形式多樣化的文體活動,在生活園區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培養學生的文化內涵和文化修養,讓學生生活園區文化成為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品牌和標簽。

(五)深入推進民主管理,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

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在建設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文化時,一定要圍繞“以人為本”的思想,將學生作為高校生活園區建設的主體,一切活動開展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時刻關心學生的真實需要,不斷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意識。自我教育是教育的制高點,生活園區的管理者要深入推進民主化的管理模式,有意識地加強學生的自我教育,鼓勵學生通過自我教育發現自身的不足,以這樣的方式有效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能力。

首先,要提升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學生的自我管理包括學生對自己學習、目標、思想、行為以及心理等一系列方面進行的管理,學生通過自我管理可以有效地對自己的學習、生活進行合理規劃,這種自我約束、自我激勵以及自我管理的方式更容易幫助大學生實現自我的理想目標。其次,要加強學生自我服務的意識,以自身的主動性來服務自己的想法,通過自主收集信息來快速實現自我想法,加強學生自我服務的意識,有利于學生克服惰性,鍛煉和塑造自己各個方面的能力,不斷開發自我潛能,這是學生走向社會,獨自面對就業、創業的必然要求。高校學生生活園區要依照學生的特點以及實際需求成立學生會、社團協會和宣傳團隊等組織,讓學生代表共同參與到生活園區的各項管理工作過程中,充分培養主人翁的自覺意識,更好地為園區內學生服務;同時,要重視對學生干部的培訓工作,不斷培養他們的工作組織能力和管理水平,使學生干部這支隊伍在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過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結語

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是高校教育體制改革以及后勤社會化運作模式下的一種產物,是立德樹人背景下協同育人的一個重要空間載體[8]。在新時代,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是各院校體現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它是學生課堂之于生活、學習的重要精神園地,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水平高低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化的工程,高校要將領導隊伍、管理隊伍和后勤服務隊伍進駐到學生生活園區內,通過多方聯動開展各項工作,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不斷加強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更好地發揮這一陣地的育人作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 考 文 獻〕

[1]郭金龍.聯動·共治·增效:高校學生生活園區建設發展研究[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03):72-74.

[2]胡弼成.高等教育學[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李可水.充分發揮文化育人載體的作用[N].人民日報,2013-07-22.

[4]史龍鱗,陳佳俊.新時代高校學生社區協同育人的機制研究——基于浙江大學“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的觀察[J].思想教育研究,2021(03):149-154.

[5]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Z].2020-04-22.

[6]王寓凡,楊朝清.空間視域下高校學生社區情感共同體建設[J].中國青年研究,2019(02):20-26.

[7]武漢大學“四個著力”推進新時代美育工作[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96/202204/t20220402_

613031.html,2022-04-02.

[8]時長江,徐緒卿.論高校學生社區獨特的育人功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06):37-40.

〔責任編輯:丁 冬〕

猜你喜歡
價值意蘊創新路徑文化建設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價值意蘊與模式建構
當前我國民歌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價值意蘊析論
極致新聞:回歸受眾本位的創新路徑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以網絡為載體的政府管理模式創新路徑分析
新形勢下高校安全穩定工作創新路徑研究
地方廣電媒體融合發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讀懂名師
長征時期黨堅持群眾路線的價值意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