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致新聞:回歸受眾本位的創新路徑

2016-11-18 15:18歐陽開宇
新聞愛好者 2016年10期
關鍵詞:創新路徑

歐陽開宇

【摘要】當新聞的內容生產愈加重視受眾意識之時,新聞的“有效供給”會因受眾的需求而持續性釋放。新聞生產與受眾需求之間形成良性互動,促進了一種新形態的誕生:極致新聞。需要注意的是,極致新聞更像是一種全新的新聞形態,涉及新聞生產的方方面面。

【關鍵詞】極致新聞;受眾本位;創新路徑

極致新聞完全是為了受眾,而不僅僅是為了吸引受眾。

盡管目前人們對受眾本位的提法還有爭論,但不可否認的是,從傳播者本位到受眾本位是媒介內容產品發展的趨勢。尤其在新媒體的環境之下,受眾的需求持續釋放,傳統的新聞生產已經無法滿足受眾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新聞開始以受眾為轉移,呈現出生產、渠道、文本與接受的形態變化,極致新聞便應運而生。

一、產生背景:受眾需求的持續性釋放

所謂的極致新聞是一種新聞產品的新形態,具有區別于傳統新聞的內容生產,重視受眾體驗與信息接收的呈現特征,其由媒體競爭加劇、受眾需求增加、新聞采寫變化等多種背景共同作用下產生,具有釋放新的受眾需求,提供新的新聞供給的特征。

極致新聞的核心在于創新。

當今世界,新發現、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更新換代周期越來越短,工程科技創新成果層出不窮,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動力遠遠超出預測,人類的創新潛能也遠遠超出想象。新聞產品亦是如此?;ヂ摼W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對很多領域的創新發展都起到了很強的帶動作用。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深化,在如今的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欲知”與新聞的“告知”緊密結合,呈現出了全新的受眾觀念。更為關鍵的是,媒體激烈競爭中所產生的新聞產品刺激著受眾需求的持續性釋放,受眾對于新聞信息日益依賴,促進新聞產品逐漸以受眾的需求、認可、接受為實際意義。

傳播者處于傳播過程的首端,對信息的內容、流量、流向以及受傳者的反應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1]在受眾需求的持續性釋放下,新聞生產者不僅要實現滿足受眾需求的“有效供給”——存量,而且還要創造出引領受眾新需求的“新供給”——增量。當然,這不能以違背黨的方針政策、犧牲新聞品格、違背新聞規律等觸及“底線”的行為作為代價。

從新聞生產的角度來說,極致新聞的出現改變了新聞生產現有的生產流程與結構,新聞生產將會呈現出受眾轉向的趨勢。從傳播渠道來說,技術創新使極致新聞的生產依托于各種軟件程序、內容聚合工具以及運營商的技術性等,將其技術中介、運營中介變為了新聞中介,形成了從渠道上的內容聚合與生產轉變。從內容生產來說,極致新聞的產生重點以受眾的需求為對象,對當代受眾的接受心理、接受態度、接受方式等產生重要影響。具體表現為在求新與求快的心理基礎上,呈現出求趣、求短、求近(內容的貼近性、即時性)的傳播特征,其自主的選擇性、新聞的參與性、對日常敘事的重視程度、渴望娛樂化程度增高,對追求視聽兼備的快感以及對故事化、情節化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升。

可以說,極致新聞時代正在到來,新聞傳播業在內容生產上將會出現變革性發展。要跟上極致新聞時代的發展步伐,就要厘清其創新性發展的多維路徑。

二、極致新聞:三種路徑的創新性發展

極致新聞的核心在于新聞內容生產的創新,這種創新以最基本的新聞采編為基礎,呈現出了新聞形態的轉向與發展。盡管對其認識尚顯碎片化,但就目前采編探索來看,仍具一般性規律可循。其個性化、介入性、體驗式的特征,共同形成了極致新聞創新性的發展路徑。

(一)“個性化”:極致新聞的受眾分析

新聞的個性化隨著歷史時代與社會變遷的發展呈現出了不同的特征。新聞個性化的提出源于文學寫作,就內容方面,主要體現在新聞寫作及其內容的靈活性、可讀性、服務性、實用性、廣泛性、特殊性、針對性和地區差異性等。[2]同時,新聞的個性化也體現在寫作方式、寫作結構、語體修辭等諸多方面的不同。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極致新聞本質上就是一種個性化的競爭,如何凸顯新聞個性,如何凸顯傳播個性,如何呈現風格個性就成為打造“極致新聞”的關鍵。

極致新聞的個性化還不僅僅只是新聞的個性化呈現,其更加凸顯的是對受眾的個性化分析,形成“傳者個性”—“受眾個性”的互動。極致新聞以迅速分裂出的受眾為切入點,分析日益明顯的個性受眾中的不同特征與特色,通過各種互動渠道發現潛在的受眾需求,從而為其“定制新聞”與“信息傳播”。

需要注意的是,在目前一些新聞類PC端或移動端的運作中,已經出現了以技術為基礎建構的對受眾需求的大數據分析。但技術始終為平臺,落點在新聞中應始終以內容的個性化生產為基本標準,即強調新聞的個性化表達,增強新聞的個性化呈現,分析新聞的個性化受眾,傳播新聞的個性化概念。我們這里強調的極致新聞依舊是一種新聞生產的形態而并非技術邏輯。因此,技術可以看成是一種平臺架構的框架,卻并非極致新聞的核心。今天,極致新聞的個性化依舊落腳在新聞的內容生產中,并試圖擺脫傳統新聞的生產藩籬,創造出符合時代的新聞生產范式。

(二)“介入性”:極致新聞的受眾引導

如果說個性化是極致新聞的基本表征的話,介入性則呈現在極致新聞采寫過程的生產中。不同于傳統新聞“反對”以記者的身份、角色、話語的介入,極致新聞則將介入性視為了一種更被包容的生產方式。

從采訪過程看,極致新聞的生產因為記者角色的高度介入,呈現出角色轉換下的多重傾向,其主動策劃、充分地挖掘新聞題材,記者在新聞活動中的主動性增大,也就是說記者從一開始的新聞生產便呈現出了“新聞介入性制造”。新聞以服務于受眾的態度產生出了自由市場的邏輯,受眾成為邏輯的終點并被廣泛接受,極致新聞的受眾服務性特征凸顯。

可以說,新聞人逐漸以專業主義的標準來理解他們的工作和他們的角色,[3]其“介入性”的凸顯展示了極致新聞高度的受眾引導性,具有了極致新聞區別于他者新聞的特征與方式。其對于主動策劃新聞事件、充分挖掘新聞題材、形成角色轉換等具有新的意義。

(三)“體驗式”:極致新聞的受眾沉浸

“沉浸”是本世紀以來被學界業界關注的一個新概念。沉浸傳播以個人為中心,融合即時與恒久,兼顧固定、移動、虛擬,呈現出了邊界消除等特征,從而引起了多維度的效應。就極致新聞來說,個性化是其表征,介入性是其過程,那么體驗式所帶來的沉浸效果則是其終點,也就是新聞達到的最終性目的。

極致新聞的體驗性不僅體現在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的深入觀察與情感體驗,還表現在新聞的最終呈現上具有高度的閱讀快感與閱讀觀感,通過多種技巧來營造一種難以脫離的新聞感受,從而進入新聞營造的“沉浸”之感。此時的新聞呈現努力追求的是一種以受眾感官、閱讀為基礎的綜合性表現,以內容增強體驗之感,從而達到吸引受眾之目的。

正如里蒙·凱南所說:語言是敘事過程中的一種媒介,就像其他媒介的特質一樣。語言既開放了某種可能性,也同時加強了某些限制。語言建構了敘述、文本與故事。在極致新聞的生產之中,對于語言的要求會日益提高,對于如何創新表達的探索也將持續性發酵,其創新點或將呈現兩個方面的轉化:其一為增加現實與敘事關系的鏈接,用語言來增強虛擬敘事,是一種采寫技能方面的提升;其二則為增加的移動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程序開發與應用,如目前已經在美國高度應用的Junaio和Aurasma兩種應用程序就是將數碼消費者與傳統媒體密切相連,呈現出較強的融合特征。今天的《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都開始了將印刷媒介嵌入虛擬現實的內容與實驗,其目的是使用戶通過體驗基于特定位置的信息,疊加到真實世界,從而有助于對現實世界的認知。

有觀點認為,人是終極媒介狀態,是真正的超媒介,也是未來生物媒介的主體。[4]極致新聞追求的沉浸效果將最終體現在受眾身上,比如作外宣報道,若國外受眾能夠“沉浸”其中,那么這條報道所產生的作用就會成倍擴大。這表現在,一方面看這則新聞的人本身能夠接受;另一方面他們自身也會變身為一股強勁的傳播力量,成為新聞“中介者”講給更多的受眾聽。

三、實踐思索:受眾本位的回歸性路徑

極致新聞并非一種“概念性游戲”,在媒介融合趨勢下,尤其是手機等一系列移動終端帶來新聞形態變革性發展,極致新聞的影響已經逐步凸顯,并成為新聞的拓展性形態種類。今天的新聞一線的實踐中,極致新聞提供了新聞的一般規律性方向,并鼓勵新聞從業者形成自己對于極致新聞的個性化凸顯。

就中國新聞社的實踐來說,我們追求“講好中國故事”,什么才能稱得上“講好了中國故事”?筆者認為,受眾的接受度至關重要。所以,長久以來,中新社都強調采用民間視角和海外受眾習慣的語言,努力做到“長話短說、官話民說、硬話軟說、空話不說”。不居高臨下講話,不要貼意識形態標簽,堅決反對說官話、說空話、說假話,在報道中呈現實、寬、短、快、活的特性,漸漸形成了中新社獨特的、以受眾為導向的新聞風格。隨著極致新聞時代的到來,這種風格也面臨引領受眾新需求的問題。根植于戰役性和日常性報道中,中新社無論是個性化,還是介入性、體驗式方面,都進行著創新性實踐。

以2016年全國兩會報道為例,中新社會前對200多家境外華文媒體進行兩會議題的調查,提前掌握海外受眾的關注點;以融媒體的思維,全新策劃各平臺適應性更強的“大通稿”產品;在議程設置上加強介入,根據自身特色,策劃以“華僑華人”為主題的系列報道。這些特色稿件實現了新供給。如全新推出“對外新媒體通稿”,向五大洲79家華文媒體新媒體端口推送稿件,不少華媒都不做刪改,大篇幅刊登,彰顯出創新的力量。

再以里約奧運會報道為例,中新社報道組以多媒體融合為方向,以網絡移動端及社交媒體為稿件第一落點,創新報道和傳播的新模式。前方記者除了傳回成品稿件之外,還同步發回大量碎片化信息與素材,后方報道團隊不同平臺編輯各取所需,對信息進行“深加工”,重新“排列組合”,生產出大量不同形態、適合不同受眾主體的特色稿件。

極致新聞以其契合受眾需求的優勢,必然成為新聞發展的一股新興力量。需要警惕的是,“以受眾為導向”也會有“片面迎合受眾”的危險,應在創新過程中“屏蔽”低級、庸俗以及不健康的內容,所以在實踐中必須堅持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引導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堅守“極致新聞”的底線。

可以說,極致新聞的提出為新聞的受眾本位概念的回歸提出了一種新的路徑。當新聞生產既成為受眾傳播的起點,又成為受眾接受的終點之時,極致新聞在雙向的互動中展示了筆觸鮮活、語言生動、細節真實、貼近讀者、導向正確、立意新穎、內容靈動的多維特征,其既有著尊重新聞規律的傳播脈絡,又有著新聞專業化趨勢的傳播理想,是新媒體時代中全新的新聞形態與表征。

四、結語

受眾主動表達和互動溝通的愿望與需求提升,對傳統媒體的傳播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因而倒逼傳統媒體在信息采集、制作、傳播、接收方式等方面,要適應受眾需求的多元變化而進行主動調整。[5]應該說,極致新聞的適時提出是“受眾本位”的一次理性回歸,也是新聞生產的一次創新化方法改革,其未來發展有待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57.

[2]劉宇浩.論新時期新聞個性化寫作——以國內都市類報紙為例[J].中國報業,2015(8).

[3]羅文輝,陳韜文.變遷中的大陸、香港、臺灣新聞人員[M].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4.

[4]李沁.沉浸傳播的形態特征研究[J].現代傳播,2013(2).

[5]鄭艷華.為受眾提供回歸新聞本質的新聞[J].傳媒評論,2014(6).

(作者單位:中國新聞社總編室)

編校:鄭 艷

猜你喜歡
創新路徑
淺析如何做好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
淺談新形勢下高校行政管理的創新路徑
出版企業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創新路徑選擇
出版企業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創新路徑選擇
非遺視角下魯中地區民間文學的生存現狀與創新發展路徑研究
基層醫院工會工作的創新思考
“互聯網+”時代經濟新聞宣傳工作的發展路徑探析
以網絡為載體的政府管理模式創新路徑分析
新形勢下高校安全穩定工作創新路徑研究
地方廣電媒體融合發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