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深層意蘊

2023-05-30 07:39雷永強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23年1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雷永強

【摘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論述是對近代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經驗的歷史總結,是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應有之義。面對新時代中國之問,“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了現實方案、為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注入了精神活力、為構建中國話語體系賦予了中國特色與中國智慧、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筑牢文化之基。立足百年大黨新的歷史方位,必須深入開掘“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深層意蘊,積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正創新以及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構建。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A81/G12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01.010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下簡稱“兩個結合”)的重要論述。在“兩個結合”中,尤其是后者,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下簡稱“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下簡稱“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提出,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百年歷程為歷史前提、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需求為時代背景,實現了從“一個結合”到“兩個結合”的歷史性飛躍,為在新的歷史征程上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明了前進方向。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堅持“兩個結合”的時代價值。唯有堅持“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因應歷史新方位、時代新變化、實踐新要求,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正確回答新時代中國之問。為此,系統探討“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史進路、現實作用與時代價值,是深入理解與把握“兩個結合”精神實質的關鍵所在。

“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史進路

“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是對歷代學人關于中西文化關系相關論述的批判與繼承,是對歷代馬克思主義者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堅持與創新,更是對歷代中國共產黨人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經驗的吸收與發展?;仡櫋盎驹怼迸c“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史進路,對于在新時代理解二者結合的深層內涵具有重要意義。

“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成為可能。中西文化關系始終是文化創新與發展的核心課題,“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在本質上就是中西方文明成果的交流與會通。近代中國關于中西文化關系的討論,在“中西體用”的范疇內窮盡了所有邏輯上的可能性,為理解中西文化關系提供了歷史經驗,并對進一步尋找中西文化相結合的中國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新啟示。

晚清以降,隨著“西學東漸”,中西方文明在中國發生激烈碰撞,“中西體用”之辯應運而生。從總體上看,近代中國學者對于“中西體用”的認知大體可劃分為三派。第一,是強調“西體西用”,提倡全盤接受西方文明的“西化派”?;趯ξ鞣轿拿鞯馁澷p以及對“體”“用”統一的追求,西化派認為西洋文明“乃是理想主義的,乃是精神的”[1],與西方近代比較起來,中國文化“也只有愧色”[2],若想改變近代中國的落后局面,“我們不得不全盤西洋化”[3]。第二,是強調“中體中用”,以傳統國學為本位的“國粹派”。國粹派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乃“國家特別之精神”[4],“是故國粹存則其國存,國粹亡則其國亡”[5],一味追求西化的“西化派”乃“幼稚之形而上學”[6],因此必須以“復興古學”代替“全盤西化”。第三,是強調“中體西用”或“西體中用”,融中西文化于一體的“調和派”。持“中體西用”觀點者認為,守舊派“不知通”而維新派“不知本”[7],唯有“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8]方可化解近代中國之矛盾。持“西體中用”觀點者則認為,西學之精華在于政治、經濟和教育制度,而“中體西用”將“遺其體而求其用”[9],只有去除“中體西用”的片面性,中西關系之真理才能顯露[10]。

不可否認,在客觀的民族形勢和歷史情境之下,“中西體用”之辯無疑是一個真命題,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西文化之關系在近代中國的緊張狀態。但是,通過對三種主要觀點的梳理可以看出,在“中西體用”框架的局限下,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未能成功找到處理中西文化關系問題的出路。一方面,“西體西用”與“中體中用”都建立在中西方文化不可通約的基本立場之上,如果說“西化派”僅僅著眼于時代性維度而忽視本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那么“國粹派”則僅僅注重民族性維度而拒絕新思想的匯入與融合,二者均是帶有極端主義色彩的文化立場。另一方面,“中體西用”與“西體中用”雖因其意識到了中西文化的可通約性而具有一定的進步性,甚至在李澤厚的“西體中用”理論中已初見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問題的雛形,但二者的討論仍因未超越“中西體用”這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桎梏而無疾而終。由此可見,關于中西文化之關系的討論不能囿于體用之間的中西分野,必須徹底超越“中西體用”的一元論窠臼進而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模式”。而“中國模式”的實踐探索必然會對“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提出新的時代要求。

“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在救亡圖存的革命中初步形成。在民族救亡圖存的時代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理論以鮮明的實踐性、科學性及人民性成為中國的必然選擇。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地位隨之確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承接“中西體用”之辯的歷史經驗,繼續探索中西文化關系匯通的“中國模式”,對“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關系進行了初步探索。

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為苦難中的中華民族帶來了馬克思主義真理曙光。面對漂洋過海而來的“基本原理”,我們既不能照抄照搬、教條主義地將馬克思主義抽象化,也不能罔顧真理而經驗主義地將馬克思主義虛無化。毛澤東同志指出,發展“帶著中國特性”的馬克思主義是“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11]是全黨實踐探索的根本要求。以中國視角對“基本原理”進行解讀與運用,把“基本原理”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斗爭中去”[12],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應有之義。通過把“基本原理”同具體實際相結合,我們黨不僅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實踐的偉大勝利,更是創造性地為構建“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有機關系提供了思想基礎和行動指南。

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革命實踐在很大程度上喚醒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性進一步凸顯。彼時,雖然“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尚未被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原則明確提出,但對于“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關系構建問題,中國共產黨已給出初步回答。首先,不同于早期對傳統文化的“一刀切”態度,中國共產黨強調了尊重民族歷史、傳承優秀傳統的重要性,立場鮮明地強調了“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毛澤東同志指出,“尊重自己的歷史”并“不是頌古非今”[13],為中華優秀傳統這份“珍貴的遺產”正名是爭取民族獨立、喚醒民族意識的重要前提。其次,中國共產黨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提出了明確要求。毛澤東同志深刻地認識到,對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歷史文化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須在辯證揚棄的立場上“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14],只有拂去歷史的積塵才能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寶箱中發掘“珍貴品”、掩埋“瑕疵品”。最后,中國共產黨在正確處理中外文化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了“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匯通之道。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凡思想是沒有畛域的”,“接受外國的先進經驗和優秀文化”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爸形黧w用”的局限性已證明,“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絕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15]可以看出,此時我們黨發展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已將革命斗爭的民族性、中外先進文化的科學性及滿足廣大人民需求的大眾性有機結合,在克服“中西體用”局限性的基礎上正確解決了古今中外文化的關系,為“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結合提供了理論指引。

“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不斷完善。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展開,中國共產黨基于發展生產、改善民生等現實需求深入推進“基本原理”同“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充實了二者相結合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

面對新的時代機遇與挑戰,中國共產黨進一步將“基本原理”運用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中。隨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代主題的提出,將“中國特色”融入社會主義建設正式成為這一階段的時代任務。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中,我們黨認識到“基本原理”這一科學理論必須“要隨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發展”[16],在理論層面上進一步強調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要性。黨的十六大以后,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路線的深化,將“解放思想”的創造性、“實事求是”的規律性、“與時俱進”的時代性三者有機結合,為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刻內涵提供了基本思路,也對“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深入結合提出了明確要求。

當下,在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互通與融合的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奠基性功能愈益凸顯。沉淀五千年的傳統文化遺產始終是中華民族最獨特、最持久的原動力,更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最明顯的文化優勢。如何以“傳統文化”的民族文化優勢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為這一階段文化建設的關鍵。對此,以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結合改革開放歷程中國內外文化交流的經驗教訓,對“傳統文化”及其與“基本原理”的關系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與回答。面對傳統文化的復雜性,鄧小平同志以“基本原理”為指導對傳統文化進行揚棄,明確提出“繼續肅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義殘余影響的任務”[17],為“傳統文化”在當今的發展掃除了封建主義殘余。江澤民同志繼承前人傳統文化觀,將“傳統文化”置于“基本原理”框架之中,指出“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是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的必要前提[18]。黨的十六大以后,胡錦濤同志繼續推進“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結合,他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19],并號召國人完成“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20]的歷史任務。以此,經過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持續探索,我們黨已對“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有機聯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在新時代的發展中走向成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新時代的現實條件與時代需求,立場鮮明地強調在當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實現了由“一個結合”到“兩個結合”的升華,為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遵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的現實需求、基本國情等具體實際均發生歷史性轉變。站在新時代的全新歷史方位,中國共產黨著眼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目標,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力化解國內外的多種風險挑戰,切實做到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21],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目標寓于各發展階段的特殊性之中,用極具“中國特色”的觀點方法研判中國實際的發展階段、發展計劃及發展任務,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

可以說,“中國特色”始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靈魂所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特色”更多地體現為文化自主性與民族獨立性。經過百年奮斗歷程,中國共產黨對于“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愈加深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在民族文化交融的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22]。在“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論述提出后,傳承并弘揚“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得到了切實加強。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過程中,我們黨堅定不移地推進“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對內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對外加快國際傳播能力建設[23],在內外聯動中推動“基本原理”同“傳統文化”的時代性結合。我們黨深刻地認識到,增強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是現階段的重要任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在新時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強力催化劑,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向世界的名片。

“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是新時代中國之問的有力回答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基本原理”與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發展原則,揭示了百年大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文化支撐,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對新時代所面臨的中國之問作出了有力回答。

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方案?!盎驹怼钡闹笇У匚辉谖覈靡源_立,正是由于馬克思主義在極大程度上滿足了中國國情的現實需求,更得益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互化”。這種“互化”是創新建構的揚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的雙向融合。面對馬克思主義這一源自西方的意識形態,使其“完全脫下它的外國服裝”[24]適應中國人民的思想與精神特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無論在何時何地發展馬克思主義“都要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25],中國共產黨在推動二者互化的過程中歷經了百年奮斗,為馬克思主義提供了中華民族寶貴的實踐經驗與文化精神,為“基本原理”在中國沃土上開花結果源源不斷地提供現實滋養。從民族維度看,馬克思主義必須被中國人民所掌握才能實現其中國化,但“中國之民固實際的非理論的”[26],此時,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中國性”的重要來源,為中國人接受并運用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思想依托?!皞鹘y文化”與“基本原理”雖存有民族性差異,但二者并非捍格不入,其在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思考中有著許多貫通契合之處。正如李約瑟所說:“現代中國的知識分子所以會共同接受共產主義的思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因為新儒學家和辯證唯物主義在思想上是密切連系的”[27]?!盎驹怼迸c“傳統文化”的結合,使二者在學理層面的內在親和性得到了充分體現,以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背景滿足了中國特有的期待視野,切實推動了馬克思主義這一外來先進思想“與我國固有之思想相化”并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形成我們的民族特色[28]??梢哉f,二者的結合為馬克思主義提供了與中國溝通的橋梁,明確了在中國“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什么”的現實問題,為“基本原理”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了理論依據與實踐準則,極大提高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程度。

實踐品格作為保持馬克思主義真理性的重要前提,亦在本質上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是以具體歷史條件為轉移的實踐性理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提出了時代化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一成不變的理論教條,它“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29],其理論必然是發展的、包容的、隨具體條件而轉移的?!敖Y合具體情況并根據現存條件加以闡明和發揮”[30]是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指導性的重要前提。正如《共產黨宣言》所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決不能被當作萬能公式而隨意套用,其實際運用必須“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不同時代、民族的異質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踐性的深層根源,正是這些“具體現實”賦予了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是來源于實踐又歸于實踐的科學理論。作為傳統社會意識形態的“傳統文化”與作為現代社會革命理論的“基本原理”在自覺的意識層面更多地表現為現代與傳統的緊張,但“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則激發出二者在不自覺的無意識層面所蘊藏的可會通性。作為對現實社會的批判與反思,馬克思主義無疑是帶有后現代色彩的,但不同于追求純粹顛覆與解構的西方后現代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后現代性質帶有對前現代在辯證否定層面上的追溯與回歸,是一種以化解現代性矛盾為指向的“建設性的后現代主義”[31]。在這種意義上,“傳統文化”的前現代性與“基本原理”的后現代性有著相同的指向和功能??梢哉f,“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打破了時代性差異的壁壘,在交流互鑒中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舊學”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之“新學”的雙向融合,在應對新時代挑戰的過程中為馬克思主義注入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智慧。

為在新時代筑牢民族文化自信注入精神活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厚植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底氣來源。然而,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文化虛無主義和文化復古主義等錯誤思潮此起彼伏、輪番登場,為構建新時代中華民族文化自信造成了極大阻礙。因此,唯有堅持“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立場方法深刻揭示出非科學的傳統文化觀的本質,即這些錯誤文化觀念的背后均蘊藏著瓦解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扭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邪惡目的——文化虛無主義捏造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不可共存、相互矛盾的假象;文化復古主義則無視“優秀”“有機結合”等關鍵字眼,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混淆為盲目復古的文化保守行為。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指引下,我們認識到“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3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精神支撐,其歷史地位及現實價值是決不容撼動的。在這種意義上,“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確立了科學的傳統文化觀,也正是在對各種錯誤思潮的批判中,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才能牢固樹立起來。

同時,保持“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生命力不僅是中華文明繁榮發展的客觀需要,更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實踐要求。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必須立足于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并不斷從傳統文化的時代化轉型中汲取新的文化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性,不是為了把傳統文化作為古董完完整整的保留下來,而是要在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活動中激活它的生機活力。黨的發展歷程向我們證明,“基本原理”的科學性是“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得以激活和發展的重要原因。如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蓬勃發展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基本原理”的融入在落實新發展理念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征途中,為“傳統文化”的時代轉型提供了理論保障,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梢哉f,“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緊跟時代語境轉換,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為跳出“就傳統論傳統”的固定思維而站在馬克思主義新高度上對傳統文化進行再思考創造了無限可能性。

為中國話語體系的構建賦予中國特色、中國智慧。黨的十八大以來,世界局勢出現了巨大變化。隨著各民族、國家間的交往日益緊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意識得到更多認同,全球局勢仍以和平與發展為主旋律。而在紛繁復雜的世界大變局中,全球性問題仍在困擾著地球村上生活的人們,疫情帶來的諸多不穩定性、不確定因素更是日益突顯?;趪谰娜蛐蕴魬?,當今局勢下的國際競爭已不再以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政治實力和科技實力等硬實力為單一標準,而是拓展為國家間多種要素與各項實力的綜合較量。約瑟夫·奈將國家綜合實力的評判標準劃分為兩個維度,以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為核心的“硬權力”及以文化、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吸引力和國際規則制定能力為核心的“軟權力”。在全球化發展的總體趨勢下,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態勢愈加嚴峻和激烈,“軟權力”的強弱已成為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象征?!耙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33],具有國家特色的話語權體系作為哲學社會科學成就的具體表現,已成為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面。如今,世界文明交流互融的新局勢為中國話語體系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堅實的經濟基礎、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豐富的文化基礎為我國話語體系建設提供了多方位的保障。另一方面,不同意識形態的碰撞、西方話語霸權的威脅等因素也為中國話語權的建立造成了多重困境。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言權,但實際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盵34]目前,中國話語體系的建設處于關鍵時期,如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軟實力、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35]仍是當前發展的重要問題。

“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對上述問題作出了積極回應,推動了中華文明民族性與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有機融合,并為中國話語體系的建構賦予了中國特色、中國智慧。一方面,話語創新是一個國家話語體系永葆活力的不竭源泉,“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從根本上肯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現實價值,為本國話語體系注入了中國特色?!拔覀兊恼軐W社會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性。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不僅難以形成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而且解決不了我國的實際問題?!盵36]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沉淀千年的文化瑰寶,不僅可以為中國話語體系提供深厚的思想內涵,還能為其構建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語境和話語資源?;仡欬h的發展歷程,對“實事求是”的時代詮釋、對“小康”的深刻闡發、對“以人為本”的思想升華,無疑都是利用民族話語回答中國之問的生動典范。如今,“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為中國話語體系建構提供了契機,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供了生動形象、親和通俗的話語表達形式。另一方面,一個民族的核心精神與傳統智慧是其話語體系最深層、最持久的力量,“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能夠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內核,為中國話語體系構建提供中國傳統智慧?!拔覀兩鵀橹袊?,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盵37]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歲月陶冶,蘊藏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凝結而成的中國智慧,這種深厚的精神積淀在一定程度上構建了中國話語體系的文化根基。在新的發展階段,“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為中國話語注入了“中國元素”“中國形態”,為在國際輿論斗爭中掌握主動權提供了理論保障,我們應進一步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38],從而實現中國話語體系建構與話語權表達的初衷。

“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時代價值

我們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面對新時期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在新的奮斗征程中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推動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助力了世界性問題的化解,對中國及世界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辟新境界?!盎驹怼迸c“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這一論述的提出指明了下一階段的奮斗目標與方向,為進一步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石。

一方面,“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正確處理了具體實際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盎驹怼迸c“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提出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歷經了由宏觀到具體的不斷細化的過程。在“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論述提出之前,我們黨就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提出了“基本原理”與具體實際相結合的解決方案??梢哉f,“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正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被提出的。從本質上看,中國的客觀現實“實際”與歷史文化“實際”均寓于具體實際之中,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特殊形式表現出來。換言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被內在地包含在具體實際之中,只是由于長期以來關注的側重點不同而未被“明確”劃分出來。如果說,以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點在于中國的革命實踐與建設實踐,那么在新時代則轉向中華民族力量的構建?!盎驹怼迸c“傳統文化”的結合,在新時代背景下正確處理了具體實際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歷史文化國情從具體實際的宏觀概念中單獨提出并加以強調,在準確把握時代脈搏的基礎上有力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擴展與深化。

另一方面,“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內涵,為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指明前進方向?!盎驹怼迸c“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提出,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由“一個結合”到“兩個結合”的歷史性轉變,這一轉變為在新的歷史階段接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注入了新鮮血液。其一,二者的結合更加突出了“基本原理”的主體地位。從具體表述來看,“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并非對等雙方的簡單相加,而是有所側重地將一方作為主體,即結合雙方有十分明確的主次關系?!盎驹怼弊鳛檎撌龅闹髟~,相較“傳統文化”具有明確的主體性,表明二者的結合是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上進行的,切實保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方向不偏離。其二,二者的結合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注入了民族力量??梢哉f,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光輝成果的全新歷史條件下,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需要總結經驗、回顧歷史?!盎驹怼迸c“傳統文化”的結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涵的民族力量、民族特點、民族優勢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中,立場鮮明地強調了在新時代弘揚文化、繼承傳統的重要性,為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提供了理論前提和實踐指引。

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蓬勃偉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的主要矛盾、階段任務均發生了歷史性轉變。面對新的時代要求,“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蓬勃偉力。

一方面,“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推動了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為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保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變,即隨著物質條件的不斷充盈,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蘊含著較以往更為強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的現實需求所呈現出的新特點,要求我們必須將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作為新發展階段的關鍵任務,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13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39]。面對人民的新需求,作為傳統社會意識形態表現形式的傳統文化雖已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但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思想仍然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變量,若要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必然要經歷“去粗取精”的理性審視。此時,“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將“經濟基礎”這一標尺帶入傳統文化視域,為傳統文化的選擇與運用提供了標準。區別于對“絕對精神”的信仰,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建立在實踐性基礎之上,在談論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時,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40],即任何“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意識形態形式都受制于現實物質的生產實踐活動。也就是說,新的經濟基礎對作為上層建筑的傳統文化提出了新要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只有適應經濟基礎并對于推動社會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的部分才可作為優秀傳統文化被保留并加以改造。由此可見,“基本原理”為“傳統文化”提供了科學甄別標準,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有章可循,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保證傳統文化“不變味”。

另一方面,“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注入精神力量。如今,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們已順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在歷史唯物主義視閾下,這一歷史性成就必定是基于一定的歷史前提條件而“在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創造的”,傳統文化這一歷史基礎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兩個一百年”交匯的關鍵時期,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斗征程亦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過程,持續發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文化優勢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關鍵一步?!盎驹怼迸c“傳統文化”的結合,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推動傳統文化在內容及形式上的轉化與創新,結合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與時代意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了最獨特的民族文化力量。二者的結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置于更高的歷史地位,向我們證明了無論在任何歷史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以鮮明的民族性、開放性、實用性滋養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始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梢哉f,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奮斗征程亦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現代化轉型的過程,如何繼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增強民族歸屬感、樹立民族文化自信仍是我們黨現階段必須關注的問題。

為進一步解決全球性問題作出中國回答。就全球發展而言,“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為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供了中國思路。

一方面,“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為在世界變局中謀共贏提供了中國方案。如今,各個民族、國家已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的具體實際不可能脫離全球化趨勢而獨立存在。面對諸多全球性問題,中國始終秉持著心中既要有民族復興大局,又要胸懷世界變革大局[41]的態度,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包容開放的立場源源不斷地向世界展示中國方案、中國力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反復強調,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42],要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積極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43]。在新的歷史征程中,世界格局新變化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提供中國智慧,“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在科學準確把握國際局勢的新變化中抓住本質、把握規律,用中華民族特有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形象。

另一方面,“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推動了人類文明繁榮發展。如今,中西文化已跳出“非此即彼”的一元論局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亦已沖破民族界限而存在于人類文明發展之中。從歷史上看,二者的結合充分發揮了中國文化開放包容的柔性智慧,通過融攝異域文化思想為實現“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钡娜祟愇拿髯罡呃硐胩峁┝死碚搮⒖?。從現實上看,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深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需要,更是全人類文明發展的需要。在共生共存的世界環境下,“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為化解全球化趨勢與地方性價值差異之間的矛盾指引了方向。以“和合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始終蘊含著求同存異、共存共贏的辯證智慧,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44]的追求便是“和合思想”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大勢下作出的現代詮釋。在這種意義上,“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有機融構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在的極具中國特色的世界觀及思維方式,對地域文明關系間的樸素對立進行辯證地揚棄和歷史地克服,是以自身哲學智慧推動人類文明共同發展的有益嘗試。

總之,每個國家運用馬克思主義,都必須“穿起本民族的服裝”。持續推進“基本原理”同“傳統文化”的深度結合具有極其重要的時代意義,這種“結合”既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繼承與總結,又是在新時代持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推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動力與保障。新時代新征程,“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的實現離不開每一位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者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者的共同努力,我們肩負時代的使命,要堅持問題導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兩個結合”的重要論述精神,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習近平新時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8BKS015)

注釋

[1]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4)》,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6頁。

[2][3]陳序經:《中國文化的出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01、123頁。

[4]黃節:《國粹保存主義》,《政藝通報》,1902年第22期。

[5][8]《辛亥革命前十年時論選集(第一卷)》(上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0年,第52、159頁。

[6][26]佛雛編:《王國維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9頁。

[7]陳山榜:《張之洞勸學篇評注》,大連出版社,1990年,第2頁。

[9]夏東元編:《鄭觀應集(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34頁。

[10]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87年,第341頁。

[11][13][14][15]《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11、708、707、534頁。

[12]《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十五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651頁。

[16]《江澤民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4頁。

[17]《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152頁。

[18]《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0頁。

[19]《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2011年10月19日,http://news.cntv.cn/china/20111019/101557.shtml。

[20]《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全文)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07年10月15日)》,2017年7月25日,http://www.scopsr.gov.cn/zlzx/ddh/ddh17/ddh170/201811/t20181121_329178.html。

[2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第2版。

[22][23]《(受權發布)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2021年11月16日,http://www.news.cn/2021-11/16/c_1128069706.htm。

[24]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76頁。

[2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21頁。

[27]李約瑟:《四海之內:東方和西方的對話》,龐隴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第61頁。

[28][32][37][3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05、164、171、160頁。

[29]《列寧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1頁。

[3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33頁。

[31]何中華:《馬克思與孔夫子:一個歷史的機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年,第33頁。

[33][35][36]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5月19日,第2版。

[3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6頁。

[38][4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14、77頁。

[4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頁。

[42]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學聯合會第五屆全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25日,第2版。

[43]習近平:《推動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 為我國發展和世界和平創造有利條件》,《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4日,第1版。

[44]費孝通:《孔林片思:論文化自覺》,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年,第203頁。

責 編∕李思琪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關于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產國際七大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念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