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學習視野下初中歷史主題教學策略研究

2023-05-30 07:06樂開兵
啟迪與智慧·下旬刊 2023年3期
關鍵詞:主題教學深度學習初中歷史

樂開兵

摘要:近些年來,歷史課程改革日趨深入,要求改變學生的淺層學習狀態,逐步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主題教學圍繞鮮明的主題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結構化處理學科知識。全面整合教學資源,可幫助學生高效掌握知識,保證學習深度。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要積極引入主題教學策略,規避以往淺表化、形式化的教學方式,高效培養學生的能力素養。

關鍵詞:初中歷史;深度學習;主題教學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利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憶歷史知識,淺表化學習狀態明顯,難以順利完成歷史課程的育人目標。而主題教學要求教師統整教學內容,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組織教學活動,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虛假學習、游離學習等問題,有效實現深度學習的目標。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以深度學習為目標,科學應用主題教學策略,提升歷史課程教學效果。

1? ?主題教學助力深度學習的機理分析

1.1主題中軸性促進深度學習

在初中歷史主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將主題作為中軸,圍繞主題確立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構建歷史知識體系。歷史教師應綜合考慮教材內容及學生認知,設計清晰、明確的教學主題,依據層次遞進的原則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深入掌握歷史事件的本質特征、歷史發展脈絡規律,實現有意義、有深度的學習。

1.2知識構建性促進深度學習

現階段,一些歷史教師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帶領學生記憶歷史知識,割裂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導致學生難以充分理解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系,不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主題教學要求教師依據教學主題,引導學生深度加工知識信息,從整體上理解和記憶歷史知識,改變過去孤立、分散存儲歷史知識的狀態,幫助學生融合原有經驗與新知識,高效、系統地構建知識體系。學生順利構建知識體系后,能夠遷移運用歷史知識,深入感受、整體把握歷史知識,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理解深度。

1.3學生主體性促進深度學習

主題教學要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并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習權利真正交還給學生。在主題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及情感經驗,科學設計教學主題,創設能夠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主題情境,引導學生圍繞教學主題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活動,在深度理解歷史知識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由此可見,主題教學策略實現了教與學的辯證統一,可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1.4資源規劃性促進深度學習

教學資源的選擇和應用直接影響歷史課程的教學效果?,F階段,部分歷史教師隨意選擇教學資源,缺乏科學的規劃與整合,影響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在主題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要圍繞主題脈絡,靈活選擇能夠服務教學主題的教學資源,避免與課程目標、教學主題相偏離。同時,為了讓學生主動構建、深度理解歷史知識,歷史教師需要將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特點納入考慮范圍,保證所選的教學資源與學生實際水平相適應。由此可見,主題教學的資源規劃性特征明顯,可有效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2? ?深度學習視野下初中歷史主題教學的實施策略

2.1凝練學習主題,奠定基礎

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主題教學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以主題為核心,主題設計的合理性直接影響主題教學的效果。因此,歷史教師要綜合考慮課程目標、課時內容及學生情況,合理設計教學主題,利用主題指導后續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首先,要緊扣課程標準。課程標準對歷史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等進行了明確規定,為歷史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指導。歷史教師在開展主題教學活動時,需要準確理解課程標準精神及要求,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主題。例如,在學習《中國共產黨誕生》一課時,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等史實進行了解,充分認識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重大意義。結合這一要求,歷史教師可設計“如何認識中國共產黨誕生”這一主題,結合主題引導學生梳理教材內容的脈絡關系,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理解知識內容。

其次,要結合學生認知。為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歷史教師要設計有思想、有內涵的教學主題,但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避免主題晦澀難懂。歷史教材具有較大的信息量和較強的概括性,如果教師設計的主題過于高深,則難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無法保證教學效果。而若設計的主題過于簡單,又無法鍛煉學生的高階思維,難以實現深度學習的目標。因此,歷史教師要將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納入考慮范圍,設計難度適宜的教學主題,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理解歷史知識,逐步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培養學生的情感素養。例如,在學習《秦統一中國》一課時,七年級學生缺乏較強的認知能力和較成熟的心智,但求知欲較為強烈,渴望了解傳奇歷史人物及趣味歷史故事。學生通過平時觀看的影視作品已經初步了解秦始皇,加之對前面課程的學習,能夠深入體會秦統一六國的歷史意義。結合學生的這一情況,歷史教師可圍繞“千古一帝,國之統一”這一主題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了解秦統一中國的史實,全面認識統一的原因及結果。為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國”的含義,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同時,教師可組織辯論活動,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辯論“秦之功”與“秦之過”,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

最后,要鏈接現實生活。目前,一些歷史教師往往割裂了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導致學生難以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意義,不但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減弱,更無法高效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新課標要求歷史教師要緊密聯系、有效銜接歷史與現實,引導學生活學活用歷史智慧。因此,歷史教師在設計教學主題時,需要深入思考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關聯,設計具備現實意義的教學主題,引導學生對歷史規律、歷史本質等進行深刻認識,使學生能夠嘗試利用歷史智慧、歷史精神解決當下的問題。

2.2厘清知識結構,搭建支架

歷史課程含有繁多瑣碎的知識點,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帶領學生孤立記憶片段知識,學生難以對歷史基本規律、發展脈絡等進行深入理解,學習效果得不到保證。而主題教學能夠結構化處理學習內容,幫助學生順利構建知識體系。因此,歷史教師要圍繞教學主題,整合、梳理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引導學生挖掘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建立系統性知識結構。

一方面,要設計梯度問題。在主題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通過合理設計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幫助學生深度理解歷史知識,逐步構建歷史知識體系。因此,歷史教師要遵循由淺入深、由先而后的原則設計梯度性、層次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完善思維邏輯,完善知識結構。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用問題鏈的形式呈現歷史知識,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準確把握課時知識、單元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順利遷移和應用歷史知識,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另一方面,要應用思維導圖。近些年來,思維導圖在各學科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思維導圖圍繞中心主題,利用線條勾畫、色彩標記等方式,建立宏大細致、關聯緊密的邏輯框架,可結構化、條理化處理零散的知識信息,幫助學生有序掌握歷史知識。在歷史主題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因此,歷史教師要善于應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形成路徑、脈絡結構等進行深入理解,建立整體性、科學性的知識結構。例如,在學習《百家爭鳴》一課時,涉及較多的學派思想與代表人物,學生容易混淆。針對這種情況,歷史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百家爭鳴”這一主題繪制思維導圖,利用分支表現分層關系,清晰展現各流派代表的主張思想、代表人物等內容。通過引入思維導圖,學生能夠有效擴展知識結構,發展時空觀念,捋順歷史進程與歷史事件,進而提升歷史學習效果。

2.3活用教學方法,拓展學習深度

在主題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為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并思考教學主題,需要靈活引入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培養與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首先,利用講授答疑解惑。主題教學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歷史知識。但很多歷史知識的理解難度較大,如果教師沒有層層遞進地講授和解讀,學生將難以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利用講授法詳細解析重難點知識,圍繞教學主題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理解歷史知識的本質。例如,在學習《東漢的興衰》一課時,東漢后期的政局較為畸形,外戚宦官掌握極大的權力。為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產生此種現象的原因,教師要向學生講授當時的社會背景:皇帝在很小的年齡即位,不具備行使皇權的能力,因此,外戚宦官代替行使皇帝權力。教師講授背景知識后,要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本質,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歷史思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講授法并不等同于以往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結合合作學習等其他教學方法,促使講授法的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其次,利用情境深化體驗。感知是學習的基礎,只有讓學生深入感知歷史,才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在主題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要綜合引入音樂、視頻、活動等諸多元素,創設利于學生沉浸的情境,復原難以真實呈現的歷史場景,深化學生的感知體驗,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教學主題。例如,在學習《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一課時,歷史教師可向學生呈現相關的視頻資料,讓學生代入歷史背景中。之后,圍繞主題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學習新知內容,準確把握九一八事變的本質,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最后,利用合作綻放思維。主題教學倡導教師組織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中探究、發現知識內涵,構建系統性的知識結構。因此,歷史教師要圍繞教學主題、教學目標積極應用合作學習策略,設計符合學生認知并具備反思性的問題任務,引導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討論,深刻理解歷史知識的本質。例如,在學習《太平天國運動》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搜集相關史料,全面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起因、經過及結果。之后,教師可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太平天國運動,分析太平天國運動所產生的影響及意義。通過集思廣益,學生可更加深刻地認識和理解復雜歷史現象,鍛煉辯證思維能力。此外,在交流討論的基礎上,歷史教師也可靈活應用其他的合作學習形式,包括歷史辯論賽、歷史劇表演等,增強主題教學的趣味性,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又可以拓展學生的理解深度。

2.4篩選教學資源,支撐教學

教學資源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關鍵要素,只有精心篩選和合理應用教學資源,才能夠幫助學生深度理解歷史知識,更好地實現主題教學目標。因此,歷史教師要優化教學資源配置,利用類型多樣的資源向學生呈現歷史知識,支撐主題教學的實施,更好地實現深度學習。

首先,要圍繞主題。在主題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要依據教學主題靈活選擇教學資源,通過合理深化教學內容,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如果教師盲目引入教學資源,不但無法保證教學深度,還會浪費大量的教學時間。其次,要去偽存真。如果歷史事件與真實相脫離,將會失去意義。因此,在主題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要引入真實可靠的教學資源,避免因資源不真實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F階段,很多教師選擇應用影視片段等教學資源,此類資源的生動性較強,但可能存在隨意編造等問題。初中生的甄別能力較差,很容易受到不真實材料的影響。因此,歷史教師要提前查證教學資源,向學生傳遞正確的歷史信息,切實保證歷史教學內容的真實性。最后,要以情動人。在主題教學過程中,如果讓學生機械地理解、記憶冰冷的歷史知識,則難以滿足深度學習的要求,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素養。因此,歷史教師要積極引入具有感染力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感知歷史溫度,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情感距離,提升主題教學的感染力。

綜上所述,主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高效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有利于實現深度學習,提升歷史課程教學效果。因此,歷史教師要以深度學習為目標,結合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教學主題,圍繞主題應用多樣化教學資源和方法,引導學生深度解析主題,切實提高歷史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俞水娣.深度學習視角下初中歷史單元主題教學實施策略[J].華夏教師,2022(23):91-93.

[2]高生鵬.深度學習視角下中學歷史主題教學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2022(10):236-238.

[3]史寧.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歷史主題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1(9):23-26.

[4]張亞男.學科素養下初中歷史主題教學的操作模式分析[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6):81-82.

[5]田夢雪.初中歷史主題式跨單元教學的嘗試:以“從長城看歷史”復習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22(6):64-66.

猜你喜歡
主題教學深度學習初中歷史
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實踐研究
J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實證研究
MOOC與翻轉課堂融合的深度學習場域建構
大數據技術在反恐怖主義中的應用展望
深度學習算法應用于巖石圖像處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積網絡的人臉年齡分析算法與實現
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實踐探討
探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