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實證研究

2017-01-06 19:26張寧輝劉寧芳
職教論壇 2016年26期
關鍵詞:主題教學以學生為中心

張寧輝+劉寧芳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產業升級和高校不斷擴招,大學生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這不僅關系到大學生個人的成長發展,更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和人才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已經成為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由于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難以適應教學改革的要求,“以學生為中心”的體驗式教學模式的重要性為眾多教育學者所熟知,并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應用越來越廣泛。

關鍵詞:以學生為中心;主題教學;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

作者簡介:張寧輝(1988-),女,山東泰安人,廣東省德慶縣香山中學教師,研究方向為高校就業指導;劉寧芳(1961-),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教學與管理。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省級課題“校本課程‘以問題為中心教學模式的探究”(編號:JXJG-14-10-18),主持人:劉寧芳。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26-0067-05

“我是誰?我來自哪里?我將要去何方?”這是西方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在心理學中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形象闡述。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個體對自己內在的主觀感覺與外部環境的自我整合,具有一致性和連續性,這種同一性在大學階段就表現為對“我是誰?我喜歡做什么?我適合做什么?我能將什么做好?”的困惑,而在這一困惑與整合的過程中,大學生需要對自己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對外部環境也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從而可以對自己有正確定位,充分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長及潛在優勢,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能力,合理地進行職業規劃,而怎樣才能化解這一同一性危機,這就需要完善大學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職業生涯教育在高等院校受到廣泛重視,各級各類高校也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這一課程作為必修課,而如何完善這一課程建設,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所有職業指導人所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課題?!洞髮W生職業生涯規劃課》作為一門實用性、操作性和參與性極強的課程,對教育教學方法和模式具有很高的要求,而傳統的教學方法多采用“填鴨式”的教授法,老師教,學生聽,說的少,做的少,教學形式也比較單一,只是教師一味地在講臺上教授理論知識,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幾乎為零,完全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下,課堂氣氛不高,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1],這就要求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教學要改變這種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但職業生涯規劃課又是一門系統性和連續性以及操作性極強的應用型課程,所以還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由教師制定課堂主題,保證課程的連貫性和課堂秩序,充分調動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探索自我,了解自己的職業優勢、職業興趣和職業能力,并能充分發掘自身潛能,科學合理地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使自己在未來職業生涯中可以達到“人職匹配”,最大發揮自己的價值。我國一些高校也逐漸認識到改革教學模式的緊迫性,在職業生涯指導課上引入這種模式,并對我國高校職業生涯教育起到促進作用,本文就“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在J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中的應用試做探討,旨在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的效果,對其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中的實施

(一)理論基礎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最早萌芽于西方蘇格拉底的“產婆術”,這一理論將老師比作助產師,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將學生視為學習的主體,而這一思想在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思想中也能體現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美國教育家杜威的“以兒童為中心”的觀念提倡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做中學”?!耙詫W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不僅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強調了教師的主導地位,由教師引導課程按照一個個主題由淺入深,由理論到實踐,以保證課堂的有序進行,是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合理組合,保證了和課程的計劃和系統性[2]。

(二)設計原則

1.教學內容要緊扣主題。職業生涯規劃課包含很多內容,教師要制定每一節課的主題,打破教材的束縛,重新解構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體系,整理出相應主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充分發揮組織者和管理者的職責,使課程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2.教學內容上要理論聯系實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教師不能一味地教授理論知識,還要將理論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真正從“做中學”。

3.教學形式要多樣化。要采用靈活多變的手段,輔之以各種測評工具和游戲,使之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對自我探索的興趣,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的實效性。

(三)具體實施

1.課堂設計。高等院校一般都會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作為公共課程開設,所以人數較多,這就會導致“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流于形式,學生的參與性不高,師生之間的互動較少,教師不能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課程缺乏針對性和持久性。J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都是小班授課,人數在20-30人,一學期共20個課時,每周安排一次課,時間是三節課連上,以便有大塊時間進行情景測評和游戲、小組互動等來教學。

教師在第一節課前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分為不同主題,包括對自我的探索、對職業的探索、形成自己的職業生涯初步規劃、了解職業目標對自我的素質要求、培養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了解創業的基本知識、了解國家的就業政策及就業流程、認清國家的就業形勢幾個部分[3],再根據學生專業分成不同小組,由小組成員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根據內容順序依次進行小組演示。在小組演示前教師會在分析教學內容和任務的基礎上對成員提出問題和要求,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解決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生積極性,在小組演示后,教師會根據表現及課堂反應情況進行反饋和講解,已達到主題目標。

2.課程流程。課前準備首先是在學生選課結束后,指導教師的第一個準備工作就是熟悉所有學生的情況,包括年級、專業、性別等,因為是面向全校開設的選修課,所以學生的年級和專業構成較為分散,指導教師要提前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學生所學專業的職業傾向和就業形勢以及學生較為關注的熱點問題,全面分析如何讓課程主題與學生的現狀和需求有效結合。然后是確定主題。在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之后,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的教學主題,這是特別關鍵的一步,主題設置要突破教材限制,整合各種渠道的資源,并依托學生的專業特點設置主題目標、目標問題銜接起來,主題的設置還要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具有趣味性、邏輯性等,還要具有可操作性,不能讓學生不明所以,無從下手,設計難度不宜過大,使得學生通過探索可以完成,又要兼顧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第三是巧妙分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學生參與性越高,其影響和效果也就越好,所以為了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師在首次課上進行巧妙分組,使得原本跨專業跨年級的學生能夠真正相互協作,J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都是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通過選修組成的班級,巧妙的分組可以使得相互之間不熟悉甚至陌生的學生分到一起,確保在后期的學習和討論游戲環節既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又可以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但要注意的是,分組后,不能隨意調動,組內成員要討論選出負責人,并明確分工,相互協調,充分發揮分組的作用[4]。第四是課堂實訓。課堂實訓是一種集備課、上課、討論、總結于一體的綜合性實踐教學方式,由于J校是一所師范類學校,所以培養目標具有“師范性”,采用這種教學方式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實踐教學技能,讓學生在自己備課、搜索資料、組織語言、查找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其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是教師布置教學主題,小組在接到教學任務后分派職責,分別負責搜索資料,整理成課堂報告,制作PPT,推選一人上臺演示講解,教師適時對學生的講解進行課堂調控,并保證學生不能脫離主題,引導臺下學生與講解小組進行互動,最后由教師總結。這種學生體驗式的教學模式強調知行合一,在教師的精心設計指導下,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讓學生在整個過程中逐漸對自我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提高自信心,鍛煉自己的能力。最后是課堂總結。在小組展示結束后,教師要及時進行評價及總結,首先對學生的課堂主動性給予鼓勵和表揚,由于學生的知識面和思維能力有限,所以在對課堂主題的疑點和難點問題上,要由指導老師進行補充教授和解答,將整堂課的知識進行梳理概括,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間評價,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和社會,并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及時調整教學手段。

3.多種教學手段。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題教學模式,不僅改變了以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上課方式,還穿插了各種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例如:情景演練法、小組討論法、案例教學法、寓教于樂法、角色轉換法等。

4.課程考核。J校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的考核方式與以往的傳統考試的方式不同,分為兩部分,出勤率及課堂表現情況占30%,另外70%則是完成兩份表(《大學期間的生涯規劃表》和《畢業后的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表》),因為職業生涯規劃課并不是要求學生掌握多少理論知識,而是考察學生是否真正的對自己的性格愛好和職業興趣職業能力有了客觀清晰的認識,是否對職業環境和職業要求有了新的認識,有沒有形成正確的職業道德和職業價值觀,是否對未來有了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

5.課程評估。為檢驗“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中的應用效果,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學生進行了課后反饋,第一份問卷主要針對學生是否接受和喜歡這種課程模式進行調查,主要包括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的喜歡程度和對這種教學模式的感受和建議,93%的學生表示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激發自己的興趣和積極性,并對教學內容有更深的理解,記憶時間也更長,不再是一味的想要拿學分來上這堂課;第二份問卷則是檢驗學生的角色轉換能力的自檢表,有86%的學生角色轉換能力為優秀,“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在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中的應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在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學生主體性不強,重視不足

一方面由于職業生涯規劃課在高校是作為公共課供學生選擇,所以并不能引起所有學生的足夠重視,甚至有些學生純粹是為了拿到學分來上課,這就導致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課堂參與性和積極性低,更有甚者直接逃課,他們認為職業生涯規劃課與其大學生活聯系不大,并沒有意識到職業生涯規劃課對自己未來發展的影響。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學校教育一直以來沿襲的都是夸美紐斯的班級授課制,學生習慣了“老師講,學生聽”的課堂模式,對這種主體性的轉換一時難以適應,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都不足,學生的主體意識很差,缺乏主動性,也不愿主動思考,積極發言,課堂參與性不高[5]。

(二)學生的職業價值標準過于務實化,道路選擇過于單一

在對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初步調查顯示,學生的職業價值偏向務實主義,在對自己的擇業標準上,更加趨向于職業的經濟價值,而忽視了自身的職業興趣和職業能力,對未來職業的期許不是從自身的理想出發而是受制于家庭希望或父母的期望,在對未來道路的選擇上也過于單一,盲目追求大城市大企業高收入或機關單位,嚴重限制了自身的職業發展潛力,企圖通過一次職業規劃就能終身受益[6],并沒有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受外部環境及自身能力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改進的動態過程。

(三)年級分布不一,課程無系統性

職業生涯規劃課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懵懂到清晰,由自身到社會的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不同年級有不同的需求和問題,對學生的要求也不同,職業生涯規劃課對學生指導的側重點也不同,所以課程教學應該按不同年級分階段指導,但是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是作為全校公共課供選擇,班里學生年級分布不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準備情況差異較大,這就導致教學內容沒有系統性和連續性,在設置主題上沒有考慮到各個年級的差異性,割裂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動態過程。

(四)對教師的要求較高

“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并不意味著由過去課堂上教師的“獨角戲”完全轉變成學生的“獨角戲”,并不是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教師就輕松無事了,相反,對教師的豐富的課堂調控能力和指導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如課堂主題的設計、時間的分配、課堂氣氛的調節、教學內容的展示方式等,在學生自學展示階段,容易出現偏離課堂主題和教學目標,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及時干預和指導,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教師還要全面分析學生的基本信息和現狀,在教學中與學生建立互相信任的師生關系,與學生增加交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鼓勵每一個學生勇于展現自己,客觀剖析自己,做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道路上的“同行者”。

(五)教學模式局限于課堂,實踐性不強

俗語講“紙上得來終覺淺”,因為職業生涯規劃課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如果“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只是停留在課堂實訓上,對學生的生涯指導的意義也不大,目前,J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尚未形成系統化的體系,對學生的指導只能依靠課堂實訓,學校并沒有其他部門或社團來監管或配合,社會實踐或就職體驗少,不能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經驗,所以對自身的認識和職業的認識也只是一種表面的模糊的狀態。

三、建議與思考

(一)分年級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連續的過程,也是一個從自我認識到職業認識再到職業生涯路線選擇的逐漸清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年級的學生所面臨的學習問題不同,所以為了提高教學的針對性,要分年級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1.一年級是職業生涯規劃的探索期,大學生初入校園對一切都比較懵懂,應該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并結合專業及興趣培養職業意識,初步制定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2.二年級是職業生涯的發展期,這個年級的學生已經適應了大學生活,對所學專業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這個階段的任務主要是將他們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進行職業興趣及職業能力的測評,引導他們有意識地加強自身素質,增強職業技能。

3.三年級是職業生涯的穩定期,這個階段的大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專業基礎與技能,生涯規劃課主要任務就是讓他們充分學習所學專業的就業方向及形勢,了解今后從事職業的特點及所需職業技能,幫助他們樹立發展目標,確定未來發展方向,通過開展各種講座及實踐活動,如考研交流會、創業經驗會等,讓學生不斷調整目標,對未來有個清晰的規劃。

四年級是職業生涯規劃的形成期,對于此階段的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主要任務是通過開展講座等對他們提供各種信息咨詢并對各種道路進行指導,培養學生求職技巧,組織招聘會收集各個單位的信息,與外部企業聯系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促進他們的角色轉換,為未來積累經驗。

(二)創建精品課程,集合網絡資源豐富課堂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不應局限在課堂教學資源上,還應向學生提供網絡課程資源,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建成一門體系完整、指導有效、資源豐富的精品課程,該精品課程首先要符合學校的性質和學生特點,主要分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精品內容建設和網絡共享平臺建設,精品內容建設應包括理論部分和實踐部分,理論部分主要是幫助學生掌握各種對自我認知的測評方法及檢測工具,了解各類職業的要素,確定自己的職業類型;實踐部分應包括組織學生進行校外企業基地參觀、各種模擬校園招聘等,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網絡共享平臺建設主要包括基本資源和拓展資源,基本資源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主要包括教學大綱,課堂作業、各種教學素材,還要有教師與學生交流討論板塊,而拓展資源則是對基本資源的補充,包括各種案例庫、在線試題庫等輔助軟件,精品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增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提高教學效果[7]。

(三)“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同于就業指導中心是一個獨立的部門,應全面貫徹“引進來”與“走出去”的原則,所謂“引進來”就是指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課應該與學校的有關部門合作,充分整合學校的資源,最大化實現資源共享,加強與各個院系的溝通,促進學生交叉學科的學習,增加與學校各個社團或招生就業處的聯系,組織各種形式的職業主題活動,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職業體驗和自信,為學生提供崗位實踐機會,提前進入角色轉換。所謂“走出去”就是學校應建立就業實習基地,帶學生走出校園,與企業進行零距離對接,參觀企業和人才市場,把職業指導課程從課堂搬到校外企業,為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打基礎。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是一門操作性和實踐性極強的系統工程,它的實效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不論是教學模式還是教學手段都不應該只是固定在一個程序,筆者認為,盡管J校的“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不論是在教學模式還是教學手段上都對其他高校有較高的借鑒意義,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要想真正改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的現狀,就應該集國家、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力量,相互配合,最大化的優化職業規劃課的作用,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擇業競爭力從而真正達到“人職匹配”的和諧職業環境。

參考文獻:

[1]包映蕾.構建“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高職教育探索,2008(11):21-23.

[2]王慶林.《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方法研究[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1(2):181-182.

[3]李瑞,董鵬中,郭鳳臣.職業院校職業生涯教育精品資源共享體系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4(12):111-112.

[4]袁南寧.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的思考[J].教育學術月刊,2010(7):38-39.

[5]董麗敏.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教學模式[J].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2000(4):82-83.

[6]鄔易平.王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實踐[J].中國成人教育,2010(14):152-153.

[7]李卓.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探究[J].價值工程,2014(4):260-262.

責任編輯 時紅兵

猜你喜歡
主題教學以學生為中心
幼兒園主題教學活動的多媒體運用策略
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實踐研究
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校體育課堂教學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
“以學生為中心”食品衛生與安全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
辨析判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標準應是教學質量
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實踐探討
“以學生為中心”理念下的大學圖書館建設
服裝專業“主題教學”的探索與思考
竇桂梅小學語文主題教學的新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