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待錯誤,讓錯誤成為最優質的教學資源

2023-05-30 08:58陳振邦
數學教學通訊·初中版 2023年4期
關鍵詞:錯誤探究教學

陳振邦

[摘? 要] 錯誤與學習相伴相生,它是一種特殊而又寶貴的教學資源. 如何抓住錯誤契機,變“錯”為“資”?這是值得每個教育工作者去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文章從捕捉錯誤時機,激發學習興趣;靈活糾正錯誤,提高學習能力;科學處理錯誤,促進自主探究;鼓勵挑戰錯誤,培養鉆研精神等方面具體談談如何善待學生的錯誤,讓錯誤成為最富成效的教學資源.

[關鍵詞] 錯誤;教學;探究

課堂是動態的. 學生在課堂中的注意力、興趣、合作情況、發表的意見、出現的錯誤等,都是促進課堂有效生成的良好資源. 有些教師就怕學生出錯,處處提防、提醒學生不要出錯. 殊不知,錯誤能讓我們看到學生認知的偏差與薄弱點,它是促進課堂動態生成、進行有效教學,最富成效的資源. 教學中,教師應善待學生的錯誤,充分挖掘并發揮錯誤的教學價值,讓教學因錯誤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精彩.

捕獲錯誤時機,總結經驗教訓

數學錯誤具有一定的個性特征,但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因素,要么是知識性的錯誤,要么是技能上的問題,要么是學習者能力上的不足等[1]. 教師應對容易出錯的環節有所了解,盡可能抓住每次錯誤機會,巧妙利用,讓錯誤為課堂教學所服務. 也可以在適當時機,為學生制造產生錯誤的平臺,讓學生從錯誤中吸取經驗. 教師也可以針對學生已經產生的錯誤,適當地加以點撥,讓學生認識到錯誤形成的原因,并總結經驗,不斷地提高對類似錯誤的免疫力,做到防錯、知錯、改錯.

1. 發現錯誤,展示思維過程

教學中,難免會遇到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錯誤或回答錯誤的現象. 一旦發現學生的錯誤,教師不用急于判斷對或錯,更無需急于求成,而應抓住錯誤形成的契機,通過引導、鼓勵等手段,喚醒學生的認知,激發學生加強思考與分析,盡可能暴露思維過程,以實現自主糾錯、深化理解的目標.

例1? 如圖1,已知在△ABC中,FG,DE,BC三條線段為平行的關系,且DB=DF=AF,證明:FG+DE=BC.

錯解:如圖2,于BC邊上取點H,使得HC=DE,作DH∥AC,同時因為DE∥BC,所以∠A=∠BDH,∠B=∠AFG. 因為AF=BD,所以△AFG與△DBH為全等的關系,所以BH=FG,而BC=BH+HC,即FG+DE=BC.

分析? 此證明過程看似沒毛病,但輔助線的作法卻經不住推敲. 若截取CH=DE,連結DH可證得CEDH是平行四邊形,由此可得DH∥AC,這就為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而創造了有利條件;若作DH∥AC與BC邊相交于點H,接著則要證明四邊形CEDH是一個平行四邊形,從而獲得DE=HC,再證明兩三角形為全等的關系,達到解題的目的. 但以上解題中,直接以截取后的點所連結形成的線段作平行線,顯然是不合理的,此步驟缺乏了證明過程.

基于以上思考,學生重新整理了解題思路,具體為:如圖3,延長ED到點I,使得ID=FG,連結IB,只要證得一個平行四邊形,以及一對三角形全等,問題就解決了;也可過點B作AC邊的平行線,同樣證得一個平行四邊形,以及一對三角形全等即可.

教學過程中,出現教師預設之外的錯誤,在所難免. 只要學生經過分析與思考,找出錯誤中存在的合理成分,問題往往能迎刃而解. 教師應有一雙慧眼,要為學生提供思維展示的機會,放大思維的“閃光點”,讓錯誤成為激活學生思維的良藥,在充分肯定、鼓勵與欣賞中,展示學生的思維,發揮錯題的教學價值.

2. 制造錯誤,引發認知沖突

對于學生容易發生的錯誤,教師可適當地為他們搭建“犯錯”的平臺,為學生制造認知沖突,讓學生在質疑中進行討論,在討論中,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

例2? 解方程:3x(x-1)=x-1.

此題雖然簡單,但學生在解該方程時,還是常常會出現以下類型的錯誤.

錯解:在方程的兩邊同時除以“x-1”這個式子,可得3x=1,從而解得x=.

分析? 這是學生常見的解法,而且在檢驗時,將x=代進方程的兩邊進行驗證,計算發現等號左右兩邊的結論是相等的,故認為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但有學生提出:若將“x=1”這個結論代入到方程的兩邊,同樣可以計算出等號兩邊的結論是一樣的,那么x=1也應該是這個方程的解.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究其主要原因還在于我們在計算時,將方程的兩邊同時除以了“x-1”,當以此作為除數時,存在x-1=0的情況,因此少了一個解.

此錯解經歷,引發了不少學生的關注,也警醒了學生等式兩端同時乘一個數或式子時,這里的數或式子不能為0. 那么,到底該如何處理類似于除式為“x-1”的情況呢?僅需提取公因式,即可將這個問題解決.

此題難度并不大,大部分學生都能自主完成,但稍有疏忽或基本功不夠扎實,就容易出現漏解. 鑒于此,教師可在教學中,有意暴露錯誤,讓學生自主發現并嘗試糾正這個錯誤,從而強化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在認知中建立完整的結構,避免類似錯誤的再次發生.

靈活糾正錯誤,提高學習能力

心理學家貝恩布里奇認為:錯誤人皆有之,不利用錯誤進行教學的老師是不可原諒的. 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認知水平,決定了學習過程中,有些錯誤的發生是難免的. 教師作為課堂的“掌舵者”,應充分挖掘學生錯誤中存在的合理性成分,通過因勢利導、因材施教,組織學生在交流、爭辯中靈活糾正錯誤,深化對知識的認識,完善認知結構,形成創新思維與反思能力.

1. 善用錯誤,實現創新

當學生發生錯誤時,教師應充分加以利用,用善于發現的眼光,尋找出錯誤中所蘊含的創新因子,通過適當、適度的點撥與引導,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障礙,順利解決問題,實現創新. 同時,善用錯誤,還能讓學生深切體會到思維在學習中的實際價值,享受糾錯帶來的成就感.

例3? 計算-.

錯解:原式=(3+x)-2(x-1)=-x+1.

分析? 該錯誤的發生,主要是學生將計算分式的值,理解為解方程. 作為教師,可將錯就錯,來個順水推舟,提出:解題過程中,將分式的計算,理解為解方程,顯然是錯了,但我們有沒有辦法利用“去分母”解題的簡約性,將算式轉化為等式,再從解方程的角度來解決本題呢?

這個提議有效地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自主進入討論狀態,并創新了新的計算方法:

設-=y,通過去分母,可得(3+x)-2(x-1)=(x-1)(3+x)y,化簡后,可得-x+5=(x-1)(3+x)y,解得y=.

因勢利導,不僅完美地解決了問題,還讓學生在嘗試中,實現了創新. 這種教學手段的應用,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為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2. 善用錯誤,加強反思

眾所周知,及時反思對糾錯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一些典型的錯誤,教師縱然反復講了許多遍,但學生還是頻頻出錯. 面對這種現象,不少教師只會一味地抱怨:“同一個錯誤,訂正了一遍又一遍,怎么還是錯呢?”其實,平鋪直敘的講解,并不能讓學生領悟錯誤發生的本質,也無法將書面的知識內化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 對錯誤形成的核心點無法形成深刻的印象,必然會導致錯誤的反復發生.

建構主義理論提出:面對學生出現的錯誤,教師不要一味地從正面的角度去示范、訓練,可引導學生從“自我否定”的角度進行反思,以提高糾錯效果[2]. 如從典型錯例出發,引導學生反思錯誤形成的主要原因,通過對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形成周密、嚴謹的數學思維,獲得批判性的思考.

例4? 表1為小麗家連續8天,早晨7時的電表讀數,求她家該月(30天)的用電量.

錯解:(21+24+28+33+39+42+46+49)÷8×30=1057.5(千瓦時).

分析? 該錯誤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思維定式,學生在解題時,沒有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而是機械地按照求平均數的方法去思考、解題.

本題反思的關鍵點在于:①每天早晨7時,電表所顯示的數據是當天所使用的電量嗎?②每日所讀的數據是前一天所耗費的電量值嗎?初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不難理解電表上的數據是不斷往上累積的,每天的度數都基于前面的基礎數據往上增加而來. 因此,一天的用電量需要計算與之前一天的差值. 也就是說,從8天的讀數中,我們能獲得7天的用電量. 為此,本題的結論為:

(49-21)÷7×30=120(千瓦時)

新課標一再強調“數學生活化”與“生活數學化”的理念,學生的生活經驗在解題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基于這種背景下,教師應對學生的生活、探究氛圍等多加關注,緊扣學生的易錯點,引發學生的反思,形成敏銳的思維品質.

科學處理錯誤,促進自主探究

俗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 引導學生直面自己的錯誤,科學、合理地應對自己出現的錯誤,自主探究錯誤的形成原因,不但能克服錯誤本身,還能在糾錯中獲得成長. 不斷產生錯誤,不斷糾正錯誤的過程,是促進一個學生不斷挑戰自我,突破自我的過程. 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從自身出發,反思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之處,通過對錯誤的正視,進行自我錘煉,從而戰勝學習上的困難,樹立學習信心,形成堅毅的人格品質.

例5? 判斷: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對嗎?

不少學生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結論. 面對學生的這個錯誤,筆者并沒有著急講解,而是鼓勵學生自己畫一個平行四邊形,并剪下來,進行折疊探究,看看這個結論是否正確. 所謂的軸對稱圖形是指將一個圖形沿著某一條直線對折,能將圖形完全重合的圖形.

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現,除了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菱形)之外,其他的平行四邊形不論怎么折疊,都無法將圖形完全重合. 顯然,該結論是錯誤的. 有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將平行四邊形沿著對角線剪開,翻過來可以將圖形重合,但此過程違背了軸對稱圖形的定義,因此被否定了.

面對錯誤,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就是讓學生用科學的態度處理錯誤的過程. 學生通過實踐操作與交流,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還形成了一種善于探索,勇于鉆研的學習品質,這種品質會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獲益終生.

因此,當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出現錯誤時,教師不用焦慮,更不用急于糾正,而是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自主探索,讓學生在親自實踐中獲得新的體驗、感悟,從而反思自身的錯誤原因,建立正確的認知結構. 學生在這種民主、和諧的氛圍下學習,會卸下內心被教師斥責、被同學恥笑的思想負擔,積極探索、活躍思維,在敢問、敢做、敢說中,形成良好的探索精神.

鼓勵挑戰錯誤,培養鉆研精神

課堂上,教師常常從主觀上避免錯誤的發生,但課堂又是動態變化的,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意外,這就形成了一種矛盾. 有些教師自詡為權威,為了捍衛自己的地位,不允許學生挑戰自己,這樣的教師不能稱得上一個合格的教師.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優秀的教師不僅需要夠硬的專業水平,還需要循循善誘的教師職業道德,要能淡定地面對課堂中的各種意外,不僅允許學生挑戰自己,還鼓勵學生發起挑戰,以培養學生的鉆研精神.

例6? 已知,a-1+b+ab-2=0,則ab(a2+b2)的值是多少?

學生在自主做題的過程中,提出:此題不好做,因為條件不對. 面對學生提出的質疑,筆者并沒有立即反駁,而是靜心檢查,發現自己在編題時,考慮不周全,沒有想到按照本題的條件,存在a2+b2=(a+b)2-2ab=-3的情況,顯然這種情況是不合理的,因此本題確實有問題.

作為教師,首先應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過失,應誠懇地表示歉意. 同時,將此題的改編任務交給學生,鼓勵學生開動腦筋,重新編擬本題.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很快就設計出幾類新的方案. 此過程不僅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還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鉆研精神,讓學生從中獲得學習的快樂.

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權威,敢于對權威說“不”,這是一種德育教育的滲透,也是促使學生形成良好思維品質的基礎[3].

總之,在“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的教育背景下,面對各種類型的錯誤,教育工作者應從教學價值與教育意義的角度去審視、發現與思考,通過一定的手段,讓這些錯誤資源最大化地發揮其教學功能,讓學生在積極、合理、科學、巧妙的糾錯中,發現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從而樹立學習信心,形成良好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丁紅梅. 利用錯題資源培養反思意識[J].中小學教育,2011(05):34-35.

[2]楊翠蓉,周成軍. 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說”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比較研究[J].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 (02):27-31.

[3]何如濤. 把“錯誤”資源變成精彩課堂的“催化劑”[J]. 河北理科教學研究,2008(03)27+35.

猜你喜歡
錯誤探究教學
一道探究題的解法及應用
在錯誤中成長
一道IMO預選題的探究
微課讓高中數學教學更高效
探究式學習在國外
一道IMO預選題的探究及思考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對外漢語教學中“想”和“要”的比較
《錯誤》:怎一個“美”字了得
跨越式跳高的教學絕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