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專題教學的實施策略

2023-05-30 10:48黃婷
關鍵詞:專題教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

摘? 要:專題教學是新時代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有效形式,需要從專題設計、模塊組建和實施要求三個方面進行總體規劃。在專題設計上,要抓住教材主線來搭建專題結構體系,要按照目標要求來組合專題知識模塊,要遵循教材內在邏輯來精心排列專題模塊次序;在模塊組建上,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篇”為例,設計并組建涉及六個核心主題的專題知識模塊;在教學實施方面,提出整體把握專題內容、理論聯系實際、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等專題教學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專題教學;教材教法

自2005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實施以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下簡稱“原理”)就成為全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課程之一,擔負著“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相對《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原理”課更具基礎性、學理性和綜合性,也因此成為最具挑戰的課程。長期以來,如何解決內容多課時少的矛盾,成為“原理”課教學的一大難題。在深化教學改革的新要求下,專題教學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形式。

一、“原理”課專題教學的專題設計原則

專題教學是指在全面深入把握教學目標和要求的基礎上,對于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歸類和整合,形成知識關聯且漸進上升的系統教學模式。這是一種“少而精”的教學形式,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注重知識傳授的關聯性和系統性。這種系統化教學,易于在學生心里面搭建起特定的知識架構,有助于學生形成相應的知識體系,進而有利于加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拓展學生的理論思維,提高教學效果。就“原理”課程來說,專題教學是在深入領會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上,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和要求,領會教材精神,并綜合教材內容后提煉整合成不同主題的專題知識模塊,進而形成既相互聯系又彼此獨立的體系化教學模式。它能擺脫按教材知識點依次均衡講授的束縛,有重點地系統化傳授教學內容。為達到此目標,專題設計需要依據以下原則和要求來推進。

(一)抓住教材主線,搭建專題結構體系

專題設計既要體現教材精神,又要合理體現教材內容。從整體內容來看,“原理”教材不同于其他三門思想政治教材,其重點在于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整體呈現馬克思主義及其基本原理,展現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并以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以及全人類終得解放為理論歸宿。簡言之,“原理”教材“以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為主線,全面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1]

用教材主線貫穿整個“原理”的專題結構體系搭建,就抓住了“原理”教材的根本點。圍繞“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這一主線,專題結構設計就不必對教材所有知識點都面面俱到,而是在主線的統領下展開不同主題的系列化專題設計,即搭建起“原理”課程的專題結構體系。同時,要用教材主線來串聯不同主題的專題教學內容及各專題之下的各子專題。也就是,用教材主線串聯起層層遞進、層層展開的一系列專題教學內容,形成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的系統化專題結構體系。

(二)按照教材目標要求,組合專題知識模塊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就此而言,“原理”課程擔負著讓學生形成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教育使命,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以培養學生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人類解放的共產主義社會而奮斗的理想和信念。

由此,專題設計應該在主線統領知識結構體系的基礎上,將“原理”課程的育人使命落實到每個專題知識模塊的組合上。這種組合要以教材的目標要求為旨歸,按照不同主題對教材內容進行拆分、分析,并進行分類取舍,將特定知識點歸類于相應主題,再重新組合,進而形成不同主題的專題知識模塊。這些專題知識模塊要力求在有限的教學課時里,幫助學生形成對某一主題原理的系統化認識,即會通主題內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以完成預期的專題教學內容和目標,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遵循教材內在邏輯,排列專題模塊次序

“原理”教材內容極為豐富,涵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恩格斯曾說:“馬克思的東西都是互相密切聯系著的,任何東西都不能從中單獨抽出來”。[2]“原理”教材涵蓋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遵循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這種“互相密切聯系”的邏輯,其編排基本依照馬克思主義“認識世界”到“改造世界”再到“建設新世界”的順序展開。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原則,即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認識和改造現實世界(資本主義)并由此把握和建立科學的理論體系。

在不同主題的專題模塊次序安排上遵從“原理”教材的編排邏輯,也即合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具體來說,除緒論外,首先要安排的應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篇,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政治經濟學”篇是這一“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具體展開和運用,“科學社會主義”篇是“世界觀和方法論”及其“展開和運用”得出的科學結論。這三篇以此邏輯共同構成“原理”教材所要呈現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只有首先闡明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講清資本主義的規律和趨勢,也才能領會人類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的理論問題,進而讓學生漸進認識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

二、“原理”課專題教學的專題模塊組建

在把握專題設計基本原則和要求之后,就要以教材主線為統領,以教材目標要求為歸依,進行專題教學的專題知識模塊組合。按照教材編排邏輯,首先把“原理”內容分為四個篇章:“緒論”“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是目前普遍認同的教材結構體系。在此體系架構下,再根據教學對象、教學時數、師資水平等實際情況,精選切合相應主題的重點知識進行專題模塊組合,形成教材主線統領下不同主題的系列專題知識模塊。就教材“馬克思主義哲學”篇來說,可依據上述要求來組建以下6個主題的專題知識模塊。

(一)第一專題知識模塊: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物質是一切唯物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石。本專題模塊在緒論整體認知馬克思主義全貌的基礎上,專注于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主體內容,回答世界的本質是什么這一問題,讓學生首先了解和認識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并由此引導學生確立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故而本專題聚焦于講清楚馬克思主義物質概念的科學規定及其在社會領域的貫徹、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物質世界與實踐的關系等內容,并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思想品質。

(二)第二專題知識模塊:唯物辯證法的特征和規律

在把握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基礎上,還需要讓學生明白物質世界為什么會發展、怎樣發展、發展的規律是什么,即解決世界“怎么樣”的問題。這就需要進入本專題唯物辯證法基本原理的學習,目的在于運用唯物辯證法解決實際問題。即主要集中講清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特征、三大基本規律,特別是矛盾運動規律,并聯系實際,例如,習近平的新發展理念對唯物辯證法的運用和發展,培養學生運用矛盾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第三專題知識模塊: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和認識論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創立的。本專題應從認識的發生,也就是實踐講起,逐步揭示認識的本質和發展規律,重點講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踐觀,闡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檢驗標準以及認識對實踐的導向作用。同時,通過比較不同哲學流派關于認識本質的觀點,闡明馬克思主義認識本質的科學規定以及認識過程的兩個飛躍,揭示認識運動的基本規律。在此基礎上,闡明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與黨的群眾路線及理論創新的關系。

(四)第四專題知識模塊: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與真理觀

人們通過實踐形成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獲得真理、實現價值,這是推動人類實踐和認識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本專題注重從實踐高度把握真理和價值,重點要講清真理的客觀本質、辯證特性及真理標準等問題,也要講清價值、價值評價等問題,還要講明真理與價值的辯證關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得學生能將認識與實踐相統一,促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五)第五專題知識模塊: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

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其核心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及其關系,是社會基本矛盾原理的基本前提;社會形態理論則是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邏輯結論?;谶@一理論邏輯,本專題聚焦于講清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及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坝绕涫瞧渲嘘P于人類交往、世界歷史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論述,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豐富和發展?!盵3]

(六)第六專題知識模塊: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系統

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是其決定力量,而人民群眾是生產力的體現者,在歷史創造中起決定作用。本專題聚焦于分析社會基本矛盾如何推動社會發展,以及階級斗爭、社會革命和改革、科學技術及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尤其要突出改革與科學技術,強調無產階級政黨、領袖、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以及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上述組建六個核心主題的專題中,第一、第二專題是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乃至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講好它,對于學生進一步學習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都具有基礎性意義。第三、第四專題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聚焦于回答認識從哪里來、認識的本質是什么以及真理與價值等問題。講好它,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自覺提高在實踐中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第五、第六專題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講好它,有助于學生貫通“原理”體系,也能提高學生運用唯物史觀認識歷史和現實的能力。以上六個專題是“原理”教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篇,集中于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教材四、五、六、七章提供理論基礎,因為這四章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具體應用。馬克思恩格斯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理論剖析,從中發現了勞動二重性,創立了剩余價值理論,進而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剝削秘密及經濟危機實質,并得出資本主義社會必然被共產主義社會所取代的理論結論。這為無產階級實現自身和全人類解放提供了理論力量,為社會主義建設和未來共產主義實現提供了理論支撐。

三、“原理”課專題教學實施的基本要求

專題教學能夠呈現“原理”課程的深層理路,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促進“原理”課由“知識傳授”向“價值實現”的轉化。而在實際教學中,實施“原理”課的專題教學,還需要原理課教師做好相應的知識積淀和準備,至少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深度把握教材,融會貫通專題內容

鑒于“原理”教材的系統性和學理性,有效實施專題教學首先需要任課教師全面深度把握教材,領會教材精神,進而能從整體上把握專題結構體系之間的邏輯關聯及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這就要求任課教師除了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政治立場,還要能全面深入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并由此能將專題體系內容融會貫通。為此,一方面,教師要苦修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研習并深度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及其精神實質,尤其要注重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悟透其中的基本理論觀點。另一方面,要深度研究教材和教法,依據教材目標和要求,從整體上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及基本立場、觀點、方法以潛移默化方式傳輸給學生。

當然,“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各個領域,涉及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科技、軍事、黨建等各個方面,不下大力氣、不下苦功夫是難以掌握真諦、融會貫通的?!盵4] 這就意味著,有效實施“原理”課的專題教學,教師還要自覺涉獵其他眾多學科領域的知識,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提升綜合素養,為專題教學做足知識儲備的底氣。如此,教師才能在“原理”專題教學中融會貫通各領域知識,才能在學生疑問和教師解問的教學互動中回應自如,進而不自覺地呈現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思想魅力。

(二)堅持實事求是,將原理與實際相結合

理論只有見之于實際,才能顯示出生命力?!霸怼闭n程的學理性特點,決定了有效的教學實施需要將抽象理論與感性實踐相結合,助力學生理解“原理”的同時激發其求知欲。故而“原理”專題教學,一方面要講清具體“原理”形成的現實基礎,另一方面還要在遵循教材精神的基礎上堅持實事求是,將具體“原理”內容與相應的社會現實相結合。任課教師可依據不同主題的專題對相關現實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查和研究,讓專題教學站在新時代的高度,力爭讓原理教學反映時代和實踐發展的新要求,并運用原理解答現實中遇到的及學生關注的問題。

由此,教師要自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中適時融入體現時代要求的新內容。例如,在上文第二專題“唯物辯證法的特征和規律”教學中,可聯系“如何把握精準扶貧”“如何認識一帶一路”等實際問題來教學唯物辯證法原理。這種講學原理的方式,要求教師關注時事動態,敏于發現現實問題,并能運用原理予以分析和解答。同時,教師還要善于把握學生思想動態,尋找到具體“原理”與學生思想相切合的點,進而引導和激發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能運用原理解決問題,可激發學生對社會現實的興趣,也能讓學生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魅力,促進學生生發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信仰。

(三)拓展教學路徑,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由于教學對象、教學資源等差異,不同院校實施專題教學的具體措施也會不同,但要做到“有的放矢”這一點是一致的。為此,教師實施教學需要了解所授對象的知識結構、興趣取向、知識訴求等基本情況,并由此拓展教學路徑,靈活采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方法。其中,課堂討論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探索、創新等能力,是一種比較契合學生實際、易于實施的教學形式,也是實現師生互動的有效方法。在專題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具體“原理”內容,靈活采用不同的課堂討論方式。例如,對于上文第三專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和認識論”的教學,教師課前可布置學生觀看電視政治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相關內容,然后圍繞“改革開放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主題進行課堂討論。

教師還可采取社會實踐的方法,通過相關主題的專題社會實踐,如組織參觀相關基地、聆聽主題報告、主題調研等形式,讓學生形成專題知識的感性認識,進而增強其對馬克思主義相應“原理”的理解。例如,對于上文第一專題“世界的物質統一性”的教學,可組織學生參觀自然博物館,讓學生感受天體變化、人類起源和發展的歷史情景,加深其對物質統一性的理解。教師還可利用多媒體平臺,如通過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臺,與學生保持聯系和溝通,加強對學生的了解,以便專題教學更能契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接受能力。在專題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根據專題的不同主題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力求將深刻原理轉化為切身可感的現實生活,幫助學生架構起會通“原理”與生活的橋梁。

總之,“原理”課專題教學是解決課程內容多而課時少的有效教學方式,其設計是在深切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教材精神和學生實際情況基礎上的教學體系再創造。在具體專題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在做好充分準備的基礎上,要做到將“原理”體系化、實踐化和生活化,以更好收獲預期教學效果。不同院??筛鶕约簩W生實際、教學資源、師資水平等情況,思考和設計相應的“原理”課教學專題,力求在基本原理與學生心理之間搭建起知識有效傳輸的橋梁,讓“原理”課成為當代大學生喜愛、終生受益的課程。

參考文獻:

[1]逄錦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編寫體會和講授建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05):15.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4.

[3]劉建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2021年版)》修訂說明和教學建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9):6.

[4]習近平.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

責任編輯? 苗存龍

作者簡介:黃婷,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習近平關于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重要論述及理論創新研究”(項目編號:19AKS010)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專題教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廓清國家利益觀前提下的理性愛國教育論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念淺析
評價視角下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堂語篇分析
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