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故事:袁隆平②

2023-05-30 05:38侯心川
連環畫報 2023年2期
關鍵詞:袁隆平雜交水稻

侯心川

前情提要:袁隆平從小經歷戰亂動蕩之苦,在母親的影響下,年幼的他就懂得了糧食的來之不易。學生時代的袁隆平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他毅然放棄仕途而選擇了學習農學。大學畢業后,他響應國家的號召,服從分配,來到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任教。在這里,他開始了水稻無性雜交試驗的研究……

21 袁隆平一般都是早飯后下田,中午常常就著水壺里的白開水吃兩個涼饅頭,長此以往,他得了嚴重的腸胃病。在水稻開花的十余天里,熱浪灼人,他一手壓住疼痛的胃部,一手拿著放大鏡觀察水稻長勢。一天中午,由于在稻田里時間太久,他中暑暈倒,大家急忙將他扶到田邊的樹蔭下。醒來后他卻堅持不去醫院,對大家說:“抓緊時間尋找不育株,不然只能等到明年這個時候了?!?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3/07/05/qkimageshblhhblh202302hblh20230204-2-l.jpg"/>

22 為了盡快找到不育株,袁隆平的妻子鄧哲也請假加入工作。1964年,袁隆平在連續找了16天后,終于發現一株花藥不開裂、人為震動也沒有花粉飛出的怪稻。這株水稻經碘化鉀測驗不變色,袁隆平因此確定:“這就是我們一心尋找的‘天然雄性不育株!”兩年間,他們通過14萬株的逐穗檢查,總共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水稻。

23 為了這來之不易的不育株,袁隆平花了近一個月的工資,買來了20口大缽,將6株不育株栽到大缽中。他每天澆水、施肥、除蟲、滅草、記錄數據,夜以繼日的工作強度,讓袁隆平的體重一度減到了100斤。經過兩年的栽培試驗,不育株第二代終于繁育成功了,人工雜交結實率達到80%—90%。

24 1966年2月,袁隆平根據實驗中獲得的第一手科學數據,撰寫出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中國科學院的院刊《科學通報》雜志第17卷第4期上。論文中預言,通過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的“三系法”途徑來培育雜交稻,代替人工去雄雜交,使培育雜交水稻成為可能,能給農業生產帶來大面積、大幅度的增產。

25 這篇論文的發表,震動了整個農業界和科技界,被一些同行們認為是“吹響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的進軍號角。時任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即后來的科學技術部)九局局長的趙石英,以科委九局的名義致函湖南省科委與安江農校,指出雜交水稻研究很有意義,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動。袁隆平開始培育第三代不育株。

26 這時,“文革”開始了,不育材料秧苗兩次被拔除毀壞。第一次,栽在60個缽中的秧苗被“徹底砸爛”;第二次,種在試驗田里的700多株不育秧苗,一夜之間被橫掃一光,最終袁隆平從學校的廢井里找回了僅存的5株。他率領畢業于安江農校的助手李必湖、尹華奇繼續堅持試驗,每天早飯后直奔試驗田,記錄苗情、培育繁殖制種,從早忙到晚。

27 為了加快育種的步伐,袁隆平團隊實施“南繁北育”策略。1969年,袁隆平告別妻兒,率領兩個助手來到云南元江縣育種。為防鼠害,他們將浸水的種子裝在布袋里,懸掛在房梁上讓其發芽。地震導致房屋坍塌,他們就搭建窩棚,用稻草鋪地睡覺;口糧短缺,袁隆平就帶著兩位助手以甘蔗、香蕉當食物,堅持了四個月。

28 云南育種試驗結果讓人沮喪。1970年,袁隆平為尋找野生不育株,和兩位助手從長沙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又換乘輪船,再換汽車、牛車,終于來到海南崖縣南紅農場。他們住在簡陋的茅草屋中,睡在鋪了秫秸的地鋪上;沒有電燈,他們就在昏暗的菜油燈下搞科研;被毒蟲蚊子咬得渾身痛癢,他們就用塑料薄膜裹到身上,三個人身上全都起了一層更為刺癢的痱子。

29 袁隆平帶領助手起早貪黑、不分節假日埋頭育種,在稻田水里一泡就是幾個小時,渴了、餓了,就坐在田埂上喝幾口水、啃幾口饅頭。他們一邊種下不育株水稻,一邊向南紅農場的技術員與工人咨詢野生稻分布情況,四處尋找野生稻中的“雄性不育株”。

30 正是野生稻揚花的時節,李必湖跟著農場技術員馮克珊來到鐵路涵洞橋附近的野生水稻田中,俯下身一株株查找,突然發現一株奇特的水稻:它匍匐在地面上的形狀很特別,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雄花不開裂,看著像野草。他們將這株水稻小心翼翼地移植到試驗田中,結果使袁隆平萬分驚喜:“妙!妙!這是一株難得的花粉敗育的野生水稻不育株呀!”自此,這株水稻成了所有雜交稻的母本。

31 為防止麻雀和田鼠的破壞,師生三人把鋪蓋搬到田邊,用優良稻與這株母本水稻雜交,為其雌花授粉,日夜精心守護著這株取名“野敗”的野生稻。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選育,他們終于獲得了金燦燦的雜交稻種。袁隆平十分慷慨地將歷盡千辛萬苦發現的“野敗”材料無償分贈給全國十多個科研單位,協助他們進行育種攻關,只為以最快的速度育出高產雜交稻,讓它造福于人民。

32 1971年,湖南省水稻雄性不育(后改稱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成立了,袁隆平被調往長沙工作。江西萍鄉農科所的顏龍安等人,利用“野敗”進行雜交,發現了“珍汕97”的雄性不育系。1972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了“29南1號A”不育系和“29南1號B”保持系。這年冬天,袁隆平又領著隊伍南下海南,向恢復系發起攻關。

33 1973年,袁隆平和周坤爐(后調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經過七代水稻的測交和雜交,終于找到了恢復系。廣西張家程也選育出“野敗”不育系的強恢復系。10月,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研究水稻雄性不育整十年的袁隆平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并將獲得增產效益。

34 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平坦。袁隆平招集畢業于湖南農學院的羅孝和等一批有志于從事雜交水稻研究的人才,試種“三超稻”(產量超母本、父本和對照的水稻)。大田生產試驗失敗,權威專家的質疑不斷。袁隆平給羅孝和講“太陽采金”的故事,讓他重獲信心。他認真反思后找到了失敗的原因,又開始重新研究和培育“三超稻”,最終稻谷產量最高畝產突破了500千克。

35 如何破解雜交水稻制種低產的難題?袁隆平每天扎在試驗田中,他提議噴灑920(赤霉素)刺激植物葉和芽的生長,減少包莖穎花外露,果然增加了母本稻的授粉機會,使結實率大大提高。1974年,在袁隆平和眾人的努力下,海南試驗田成功培育出新型水稻——“南優2號”,試種畝產平均超過了500千克,比常規水稻增產30%以上,實現了雜交水稻畝產量的歷史性突破。

36 1975年冬,國務院做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一年三代的繁殖制種,以最快的速度推廣雜交水稻。全國開始大面積試種雜交水稻,平均增產20%以上,袁隆平為我國水稻增產做出了巨大貢獻。1977年,袁隆平在《遺傳與育種》雜志上發表《雜交水稻制種和高產的關鍵技術》一文。

37 袁隆平育種十年,海南島成了他的第二個家,整整七個春節都未回家團圓。一到水稻揚花的季節,他便守在田埂上觀察、記錄,生怕漏掉每一個細節。妻子鄧哲既要上班,又要操持家務、服侍老人、養育三個孩子。一個女人奮力頂著半邊天,只是為了保證丈夫的工作沒有后顧之憂。袁隆平只能通過寫信表達對家人的關愛。

38 中國雜交水稻的研究、推廣和應用,走在了世界前列,引起了世界的關注。1979年4月,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舉辦的國際水稻科研會上,黑瘦的袁隆平面對20多個國家的水稻育種專家,用英語侃侃而談,分享水稻的種植經驗。當幻燈銀幕上出現“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的字樣和他的照片時,全場立即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大家一齊起立,向這位來自中國的專家致敬。

39 1979年之后,袁隆平數十次赴美國、日本、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講學,舉辦國際雜交水稻育種培訓班50余期,先后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4000多名雜交水稻技術骨干,10多次赴印度、越南、菲律賓、緬甸、孟加拉國進行技術指導。僅在1992年至1993年間,袁隆平就三次赴印度指導雜交水稻種植。由他編寫的《雜交水稻簡明教程》經聯合國糧農組織以多種語言出版,發行到40多個國家。

40 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廣與氫彈試驗、人造衛星發射回收的成功,并列為我國科學技術取得的重大成就。1981年6月6日,國家科委、農委在北京召開授獎大會,授予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袁隆平等人特等發明獎,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頒發的第一個特等發明獎。

41 袁隆平先后獲得了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杰出發明家”金質獎(198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1987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章”(1995年)等11項國際大獎,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聘請為國際發展雜交水稻的首席顧問,2006年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未完待續)

猜你喜歡
袁隆平雜交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水稻種植60天就能收獲啦
喂飽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袁隆平中隊”重名不重樣
一季水稻
袁隆平 56年的“師生戀”
水稻花
高等植物雜交染色體及其雜交基因表達的性狀——三論高等植物染色體雜交
6年生雜交桉無性系對比試驗
再論高等植物染色體雜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