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宇宙中文化空間建構與結構特征研究

2023-05-30 10:48陳少峰宋菲李微
關鍵詞:文化基因文化空間元宇宙

陳少峰 宋菲 李微

[摘 要]元宇宙是社會與科技實現微觀融合后向宏觀拓展的集大成者,是應用場景集成、交互、對接的沉浸式虛擬平臺,是和現實社會相互映射的復雜社會巨系統。文化空間作為一個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的多尺度概念,在元宇宙背景下將打通物理、信息和認知域,通過虛擬真實化和現實虛擬化實現文化載體的空間建構,通過文化基因特征提取和映射實現文化本體的空間建構,以認知即服務的形式承接文化創新和發展。從文化要素化解構、文化基因映射競合、文化舒適物供給及文化場景生成入手,描述元宇宙中文化空間建構過程,能夠更好地把握元宇宙文化空間的結構特征。

[關鍵詞]元宇宙;文化空間;文化創新;文化基因

[中圖分類號]F49中圖分類號[文獻標志碼]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672-4917(2023)02-0048-12

一、文化空間研究綜述

20世紀90年代,法國城市理論學家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在論述空間概念時,認為空間包含了人類活動產生的文化,是一種有價值、有意義的文化空間[1,使空間有了文化的意涵。2001年,聯合國大會將文化空間表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基本類型[2,正式提出了文化空間概念。文化空間作為一個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的多尺度概念,早期研究從人類學視角出發,認為文化空間是由人的一整套行為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兩者所共同形成的文化氛圍組成,兼具空間性、時間性、文化性3,應充分考慮空間環境中的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4,由空間內特定群體——人的生產、生活及行為模式來定義5。在社會學、文化學領域,有學者將其看作是一種由意義符號、價值載體組成的,具有核心象征性的場所、場景和景觀6;也有學者提出文化空間是人以及他們所產生的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場所7,與文化時間相對,共同構成了文化環境??傮w來看,國外研究成果比較豐富,但近年有下降趨勢,而國內成果逐年遞增,正在成為當前研究熱點8。文化空間是人類社會長期發展過程中各種要素組成的代表人類文化生活實踐的空間載體,對社會發展起著維持、強化和重構的作用,同時也是文化訴求展現與表達的舞臺[9,具有時空二重屬性10,并逐漸從單向文化空間向互動式雙向文化空間轉變11,從互動式雙向文化空間向虛實文化空間轉變。

傳統文化空間一般指的是現實空間,更多是圍繞地域范圍、面積、特點,指向特定歷史與文化背景下的地域,既包括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也包括社會的文化政策、語言、民俗、宗教信仰、經濟水平等[12。若從文化發展的時間脈絡出發,文化空間可由傳統文化空間、現實文化空間和未來文化空間三維向度構成[13??茖W技術推動下,空間的流動與轉換加速,個體生產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虛擬文化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模擬物理空間社會關系,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空間形態。國外學界對虛擬文化空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學、心理學、建筑學等領域,或應用到城市規劃學和城市地理學研究中,提出虛擬空間的沉浸式三維表現14,或從建筑學角度對虛擬空間進行形式劃分[14。國內虛擬文化空間研究興起于20世紀末21世紀初,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空間類型與功能[15、網絡社會行為與空間構建16、空間轉向的應對策略與路徑選擇17等。例如,對網絡虛擬空間的公共性弱化現象及其對民眾依附性的強化18,虛擬空間功能、活動、符號消費行為,虛擬空間中自我的現實性與虛擬性之間產生張力的原因19以及數字技術、虛擬文化空間營造和參與主體意識的交互沉浸等虛擬文化空間構建三要素進行研究等。

國內外學界在虛擬文化空間的空間維度、理論工具、影響機制、實證應用和對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20,但也存在不足之處,在物理、信息和意識三個層面同時對文化空間的研究還比較少。這反映了文化空間的研究關注到了技術對空間塑造的問題,但由于專業所限導致的跳躍性研究產生了諸多斷點,無法實現虛擬文化空間在物理、信息和意識三個層面的貫穿式研究。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元宇宙的出現,文化空間“數字孿生”化將對文化產業進行顛覆和重塑,文化空間將打通物理域、信息域和認知域,以服務的形式承載文化的創新和發展。

二、文化空間在元宇宙中的建構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字文化經濟進程提速,催生了大量文化產業新業態、新場景,迫切需要一個虛擬化載體或平臺來承載,這是元宇宙提出的重要推動力。元宇宙是社會與科技實現微觀融合后向宏觀拓展的集大成者,是場景集成、交互、對接的沉浸式虛擬場域,是和現實社會相互映射的復雜社會巨系統。元宇宙作為以往文學作品構建的虛幻世界,正在成為數智時代的可能世界[21,為新的文化空間建構提供了可能。

(一)文化的要素化解構、升級及文化資產化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微觀重構能力為文化的要素化解構、升級與文化資產化提供了可能,促使文化產業在設計、生產、管理及服務等環節,由單點數字化向全面集成化演進,這必將加速文化產業創新方式、生產形態、組織形式和商業模式的深刻變革,催生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個性化定制等諸多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

1.文化的要素化解構

數字化技術,即運用算法程序把信息進行數字化編碼,使用存儲設備進行存儲,使其能夠在網絡中傳播的技術總稱。在元宇宙文化空間與現實文化空間對接時,數字創意手段、數字傳播工具等數字化技術將推動文化資源通過數據化和要素化,解構為數據資產形態的生產要素。在對現實文化資產進行數字化處理時,主要運用數字采集技術、圖像處理技術、存儲技術和數據庫技術等[22,如圖1所示。與傳統文化資產相比,數字化文化資產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可識別,信息可轉化成二進制代碼,便于讀取、識別和存儲。二是可編輯,能夠對采集數據進行還原和修正。三是可復制,二進制數據信息可無限次無損復制,不會導致失真。

以數據化和要素化的文化解構為起點,文化內容數字化的過程包括非數字化文化資產的直接數字化和文化資產的數字基因化。盡管兩者生成的數據形式相同,但數字化處理方式不同,前者是文化抽樣、量化和編碼的過程;而后者則有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過程,是文化資源以空間形式量化重構、實現基因顯化的過程。新一代信息技術能夠實現對現實空間數字文化資源的解析,使文化資源在微觀上性質相似,在宏觀上邊界模糊或消除,使文化資源具備了融入元宇宙文化空間的形式條件,具備了在虛擬文化空間中相互融合生成虛擬文化產品和場景的物質基礎。

2.數字化文化要素的活化

“活化”本意是將事物從已經喪失活性狀態或較低活性狀態下,采用某種催化劑使之轉化為富有活性狀態的過程[23。數字化文化要素的活化是指文化要素在數字化過程中,通過引入人工智能等技術,區分點狀、線狀、面狀和多維要素,實現要素適度原真化,并使其向生活化、產品化以及國際化轉換24。點、線狀要素可通過建立文化符號轉化架構進行解構簡化,并運用格式塔原理重組設計[25;面狀要素可采取“以點成線,以線帶面,面面相連”的聚落數字連片活化方法;多維要素則需綜合運用三維信息系統、多元異構時空數據分析、歷史信息比對等技術手段實現。例如,在低質視頻文化要素活化過程中(圖2所示),可針對低分辨率、多噪點、色彩灰暗、幀間有劃痕等問題,通過人工智能處理,抽取文化基因或復合文化要素,實現視頻要素的活化。

數字文化要素經活化技術處理后,將全程貫穿文化產業鏈、版權價值鏈、科技創新鏈。通過三鏈融合加速實現數字文化要素的全業、全程和全息活化。全業既包含新聞、出版、影視、演藝、文博等傳統文化業態的產品形態、商業模式,也包括短視頻、直播、網絡游戲等新型業態,也可面向元宇宙文化空間的建設需求。全程是指文化要素將貫穿文化產業創意—生產—傳播—體驗全鏈條、全過程。全息是指要素活化將推動文化產業突破各種介質、載體及時空界限,實現文化創意跨載體呈現、跨時空交互。

3.數字化文化要素的資產化

數字化文化要素的資產化指的是零散分布的各種文化資源經數字化采集、解構、活化以后,經過標準化標注與關聯,轉化為可交易的文化資產,成為數字化文化的核心生產要素。文化數據資產化的主要特征是可溯源、可量化、可交易。

可溯源是指按照統一標準生成唯一的文化數據標識,基于深度合成和隨機紋理嵌入等人工智能技術,在文化數據中嵌入唯一標識,實現數據溯源和區隔??闪炕侵敢劳泻A繑祿颖竞蜔o形資產評估相關理論構建文化數據價值評估模型,經人工智能訓練,循環修訂模型指標,對文化數據價值進行精準評估??山灰资侵附泝r值評估,明碼標價的文化數據可基于區塊鏈和云計算等技術,實現在文化數據服務平臺中的流通交易,為元宇宙文化空間社會經濟生態的建構奠定基礎。

(二)文化基因的數據化映射與競合重構

如果說,文化的數據化解構是文化空間建構的前提,那么文化基于基因的重構則是虛擬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26。文化基于基因的重構可分為基因的提取與表達、基因的數據化映射以及基因的競合與重構三個階段。

1.文化基因的提取與表達

文化基因是文化的內涵,在文化要素整個生命周期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元宇宙中文化空間的文化傳承和融合,首先需要對文化基因進行數據化表達。在文化基因量化過程中,可通過解析文化基因的顯性特征與隱性內涵之間的映射機理,解決“語義轉移”“內涵挖掘”“時空約束”等問題。

文化基因提取按照深層、中層、表層三個層次,進行由抽象到具體的特征提取。表層文化指物質文化,也稱器物文化。中層文化指物化的心理和意識化的物質。深層文化是表層文化和中層文化凝聚而成的心理積淀[27。不同層次和類型的文化載體,獲取文化基因特征的技術路徑不同。在構建基本特征后,可歸一化構建分層模型,區分感知層、本體層和語義層,對應建立感知標簽、本體標簽和語義標簽。感知層獲取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知層面的底層特征,經量化形成感知標簽。本體層將底層特征與領域專家知識庫中的對象模型進行匹配,確定文化基因在知識庫中的歸屬,建立文化基因本體標簽。語義層將文化基因語義標注詞匯進行延展,挖掘構建基因內涵的語義圖譜,建立文化基因語義標簽。從分層結構的角度來看,語義層又分為底層語義和高層語義,底層語義與基因本體直接關聯,具有較好的映射關系,但高層語義與文化時代特征相關,具有較強的動態性。元宇宙文化空間構建過程中,需要關注高層與底層語義信息在傳承性上逐漸隔離、甚至出現鴻溝的可能性。

2.文化基因的數據化映射

元宇宙具有宏觀上混沌和微觀上分層的特點。在元宇宙虛實空間對接過程中,需要構建以時間、空間、基因為軸的三維映射關系。在時空穿梭和虛實轉化中,可以以多特征相似度為標準,確定文化基因存儲模式與表達方式,實現精準文化基因語義表達,發揮文化基因映射和傳承效能,實現文化特征和模式在虛實空間中的有效匹配,使文化舒適物和文化場景符合文化基因在時空中對文化的約束性要求,控制文化演化的方法和趨勢。

文化基因的數據化映射,首先,在本體層和語義層,將單個本體標簽映射到語義層相應的語義標簽中,建立兩者的關聯,實現原始基因本體與標簽的關聯和擴展。其次,針對本體標簽寓意的多樣性,將本體標簽按照內涵關聯方式組合輸出其語義解釋。再次,為提高不同文化基因之間耦合度,依據新詞發現算法擴展同義詞詞林,實現文化基因在語義上的精確表達[28,如圖3所示。

在文化基因層次提取與語義映射的基礎上,文化基因所對應的所有字典原子聚合形成字典。作為基因量化空間,字典中每個字典原子代表基因相似度較高的語義特征,相似類別基因都可在字典中通過線性相加的方式進行組合重建。通過特征學習和機器學習方法,使類別區分度增強、類別字典相關性容易捕捉,利于實現量化空間的優化。在此過程中,利用訓練集的語義標簽空間和特征標簽空間進行訓練,在區分非本類文化基因的同時,實現目標特征匯集重建。最后從空間主體感知出發,利用文化基因的作用機制,調整、融合和優化文化基因構成的不同類別字典原子配比,實現由摸索適配文化需求向智能調控適配文化需求轉變。

3.文化基因的競合與重構

威爾遜認為,文化進化依賴性狀的傳遞,相對來說速度比較快;而生物基因進化依賴世代基因頻率的改變,因而是緩慢的[29。文化基因競合和重構是在文化基因的量化空間中,通過不同文化要素的競爭、組合、變換生成新的文化資源數據或文化數字內容的過程。文化基因的量化空間需要以文化要素的數據化映射為基礎,在基因層次提取與風格化建模,利用機器學習和模式識別方法,以文化基因的字典原子為對象進行構建。量化空間主要包括基因標簽量化空間和優化語義量化空間,可表征不同文化基因及文化基因類別之間的關系。圖4是多種文化基因的量化空間生成過程。不同類別量化空間的相關性體現在基因庫中字典原子之間的相似性,挖掘類別之間的相關性是文化基因語義量化空間表達的重要途徑。

文化基因的競合和重構可以是純粹遺傳的,也可以是純文化的,還可以通過基因+文化方式傳遞,一方面,文化發展受基因的制約和指導,另一方面,文化又改變著遺傳紐帶的強度和韌力,人類社會的文化基因就是以這種方式傳遞的[30。文化基因的競合是自然發生的客觀過程,仍屬于傳統系統“生態”衍化,在元宇宙中不需要過多技術干預,只不過這種衍化過程的規律性能夠很好地預知和預判?;蛑貥媱t會圍繞高層次文化需求,以感官為前置接口,以文化素養為決策依據,實現感官與文化空間內容物的適配。在三種感官文化基因中找到相似性,進而形成跨域文化基因的協同,這種協同不是通過傳統意義上大量聯系形成的配合上的默契,而是從本質上找到相同點,利用技術手段形成基因特征的切合。

元宇宙肇造階段會有一次集中式基因創新過程,虛擬文化空間的進化必定構筑在基因進化基礎之上[31。文化基因的衍化過程從理論上應是嚴格復制的,若要發生變異,那么每一步變異都需要有復雜的基因轉換、擾動、重組和融合過程[32。通過機器學習和模式識別,可以讓文化基因從抽象的概念或想象的描述轉化為量化的層次模型,利用種群全局搜索和個體局部啟發式搜索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競合和重構,實現文化基因的衍化擬真。元宇宙文化基因衍化會通過大量技術干預來仿真并超越傳統,這是元宇宙藝術和技術內涵融合的吸引力所在。例如:面向高層次文化需求,文化基因編輯技術無疑會讓文化基因的載體“既好吃,又好看”,從而提升文化競合和重構的效率和精準度。

(三)文化舒適物的供給及場景生成

場景是能夠創造豐富文化意義的公共空間組合,是實現人、舒適物與空間環境互動的意義系統,以文化載體或文化內容物為功能導向的文化要素組合能夠形成蘊含不同生產生活方式與多元文化價值觀的特定場景。文化場景并不是抽象的空間容器,而是文化、審美與價值的集成,包含鄰里、舒適物、空間主體、活動、價值觀等[33。文化場景強調文化主體對文化空間的建構,通過各種主體活動暗示、彰顯或傳遞文化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催生并形成聚集效應,彌散獨特氛圍與地方氣質,推動文化空間的更新與發展。

文化舒適物是人們融入、感受與體驗場景的載體與媒介,具有特定的時代特征,與主流價值觀念存在深刻的聯系。在社會價值觀念變遷過程中,人們對舒適物內涵的理解也處在流變與生成之中[34。元宇宙中,社會主流價值投射于文化空間,并在文化空間生產過程中烙下印記,使文化舒適物由自然、物質實體向精神類、社會氛圍等過渡[35,形成現實依托型向虛擬想象型結構的流變(見圖5)。舒適物借助文化與價值觀外化為符號,具有易辨認、易定位、可計量的特征,同時通過舒適物的供給又可以生成場景以及其中的文化與價值觀。

根據舒適物在文化場景生成過程中的作用,可根據標準算法程序為每個舒適物量化打分,并據此進行智能組合,優化或創新文化場景。首先,場景是一個多要素共構的整體,需要從整體組合的維度協調舒適物的布局和建設,反映要素間的相互作用和關系[36。其次,為體現空間文化多樣性和功能復合型,可通過不同文化要素的組合,營造多元且豐富的文化價值氛圍和場景體驗。最后,為促進舒適物、空間主體、活動、價值觀等場景要素之間的互動共生,可通過對舒適物的動態組合和搭配37,對其位置和結果38的動態排序,來引導不同空間主體對文化體驗、文化消費等行為進行選擇?;诖怂嫷囊浴皥鼍疤卣髯R別-場景測度分析-場景策略生成”[34為邏輯主線的生成框架(如圖6所示)體現了場景生成過程中的整體性、多元性和動態性特征。

場景特征識別是從整體性出發對文化要素特征進行分析,明確場景類型、場景功能,探尋場景發展演變的內在邏輯和特征內涵。場景測度分析是指通過綜合界定舒適物范疇,梳理舒適物信息數據庫,構建場景評價指標體系,測度評價各類具體場景。場景策略生成是以場景需求及現狀問題為導向,以優化場景要素、提升場景得分、完善場景功能為目標,在延續整體空間場景肌理和風貌的前提下,動態調整舒適物空間布局和組合方式,形成組合式、簇群式的場景生成和展示。場景生成過程包括三個階段:一是裝飾符號,主要實現空間符號的聚焦處理,通過提取環境中用于形象呈現的各種元素,既可以呈現于具象空間的規劃設計中,也可以作為媒介呈現于各類敘事文本中;二是關系策劃,指基于裝飾元素而展開的關系建設,主要實現文化空間的跨媒介敘事,既包含從空間上進行的整合布局,也包含從時間上進行的敘事聯動;三是行為設計,即設計連接空間主體與裝飾布局的一系列互動方式,主要實現多維度場景的聯動設計,既包含文化空間接口的感官互動,也包含場景中為空間主體設置的交互設計。

元宇宙文化空間既是一個新物種,也是孕育未來諸多新物種的母體[39,并且正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下重構生產和消費的關系,使得空間生產特點由線性走向網狀,由專業化走向社會化。文化場景通過展示其特有文化,不斷吸引空間主體,打破現實空間的時空限制,也打破基于現實空間的意識局限,實現泛在聚集,創造新的文化舒適物。新生文化舒適物在虛擬空間中通過與外部環境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在文化基因的塑造下,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無序到有序,最終塑造出具有自適應、自成長能力的舒適物,復合形成智能化的文化場景。故此,理解文化場景這一舒適物的復雜組合,需要聚焦元宇宙社會文化背景,將“人群”“文化”和“區域”綜合起來,形成對具體時空生活“舒適化”過程更全面、生動的認識。

三、元宇宙文化空間的分層結構及場域特征

從技術與文化之間的關系角度來看,元宇宙文化空間承載著場景以及場景中的諸多空間主體,包含網絡支撐的技術空間、界面感知的心理空間、符號互動的社會空間三個層面。

(一)元宇宙文化空間是由網絡支撐的技術空間

在元宇宙文化空間中,網絡作為空間媒介的基本功能是為空間主體在場景中的交流互動提供通信服務,這種通信服務體現了空間主體之間的信息傳遞關系。網絡包括地址、協議與服務三個關鍵要素,分別在元宇宙文化空間中發揮作用,使“時間分離、空間分離、主體分離、消費分離”的空間交互成為可能。

首先,網絡地址支持不同地理位置的空間主體互聯互通?;ヂ摼W由眾多不同結構和規模的子網絡互聯而成,每個空間主體通過互聯網協議,由IP分組攜帶各自IP地址,通過交換機和路由器等網絡設備實現路徑交換和逐跳轉發。其次,協議支持空間主體之間在時空分離的情況下進行復雜交互?;ヂ摼W包括具體物理網絡、網際層、傳輸層和應用層四個層次,各層通過對應層級的協議保證物理分布和疏離的人機系統形成一種跨越地理空間而又緊密關聯的互動關系。再次,網絡通信服務支持網間信息傳輸與共享,支持遠程用戶之間的協同,將物理實體要素抽象為符號、將要素的屬性和動作抽象為代碼、將要素的不同特征抽象為可以度量的屬性差異。這些抽象的要素以比特流的形式在網絡中流動、存儲和重構,最后在虛實接口渲染生成與現實空間原型相似或一致的感知形象,以靈動的方式為分散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空間主體提供豐富多樣的視覺呈現或沉浸式體驗。

(二)元宇宙文化空間是通過界面感知的心理空間

空間不是一種獨立的既存之物,而是人與世界“照面”時逐漸展現的場所。對元宇宙文化空間而言,這個“照面”便是人機交互界面?!敖缑妗币馕吨晕遗c他者的相遇之處,包含著人與物的接觸與關聯。良好的界面能改善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將對人的認知理解和關愛體貼注入本無生命情感的物,使物變得富有人性。

在元宇宙文化空間中,通過人機交互界面與系統實現按鍵交互、觸屏交互、語音交互、手勢交互、生物識別等涵蓋整個人機交互界面發展歷程(如圖7所示)的多模態融合感知交流[40,讓空間主體開動多維感官,甚至想象力,乃至行動,實現共同參與,最終獲得復合加工后的心理體驗,獲得心理效果上的現實。首先,多媒體與虛擬現實技術實現了空間主體面對面的沉浸式交流,其中的“他性”將逐漸向“你性”甚至“我性”轉換。其次,超鏈接(Hyperlink)中的鏈接對象和路徑確保了空間感的建立。在超鏈接所引導的空間展現中,空間主體不斷“尋視”的意愿是一個關鍵因素。當某個鏈接受到關注后,另一個空間豁然打開,空間主體的興趣將引導空間內容逐次展現。最后,界面感知的心理空間使人突破了認知的時空限制?!霸陔娮訒r代,我們以全人類為自己的肌膚”,而隨著知覺表象的投射界面由大腦皮層轉移到他處,整個網絡成了身體的電子化延伸[41。元宇宙的認知方式是“離身認知”和“具身認知”以及數字孿生和數字化身的“分身認知”的綜合體?,F階段對元宇宙的基本設定是通過腦機接口或虛擬現實實現與虛擬空間交互,認知方式以“離身認知”為主,是一種身心二分交互式體驗。高級階段則是“具身認知”交互式體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強化了虛擬空間完全嵌入現實空間的可能,空間主體知覺的界限將延展到虛擬空間的邊界,實現“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

(三)元宇宙文化空間是實現空間符號互動的社會空間

對于空間,海德格爾將其理解為“在……之中”的關系,并認為“世界向來已經總是我和他人共同分有的世界”。[42因此,應將空間理解為我與他人“共在”的世界,而共在的本質便是社會關系。當代社會學家卡斯特爾也指出:空間是被社會關系所建構和運作的,本身就是社會的產物。在空間主體的關系上,傳統文化企業的定位是提供文化基礎設施、文化產品和軟件,是物理域和信息域中的社會服務型企業;而元宇宙文化空間則區分個人、社交、商業和公共四個層面,不僅需要實現個體意識的映射,還要實現社會意識的隱射,是意識域中語義客體或信息實體實現交流擴散[43的社會服務型空間。

首先,元宇宙文化空間中的沉浸式體驗豐富了社會空間內容。盡管空間主體各種感官在虛擬空間活動中的獲得感與真實場景有較大差別,但它畢竟擬真了真實社會活動,使空間主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相應的實踐體驗。其次,元宇宙文化空間作為意識的交互形式是通過符號構建的。對于空間主體與符號的關系,卡西爾認為,“人不再生活在一個單純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個符號宇宙之中”[44。元宇宙文化空間既是以符號標識的文化要素、文化基因、文化主體的集散之地,也是符號所凝聚的種種文化關系及意識交流互動的場所,具有完整的符號體系與展闊的意識世界。最后,空間主體通過符號在虛擬文化空間中生長,相互之間的互動形式受不同時期的媒介影響。虛擬現實技術實現了以符號為中介的沉浸式交流互動,元宇宙文化空間中的符號化意識要比現實中更自由,這種自由所帶來的隨心所欲會在孿生的社會比對中強化空間主體的趣味性感知,進而引發遁世訴求?!澳贻p人”將逃離價值固化的現實社會,趨向于在開蒙的虛擬空間中尋找社會價值實現的機會。與之相對應的,“年長者”是現實價值的獲利者,往往對新生虛擬社會文化持有審慎、甚至敵對的態度。元宇宙文化空間只有在經歷了整個發育過程,逐步彌合了現實和虛擬社會的文化差異后,才會走向成熟。

(四)元宇宙文化空間的多維場域及其共振

場域是一個關系網絡,是文化空間中超越文化場景的動態變化關系,“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網絡或構型”[45。場域邊界具有模糊性,但場域之間相對自主,不受其他場域規則的支配。元宇宙文化空間的場域具有獨特運轉規則與組織結構。場域中空間主體主要由互聯網用戶衍化而來,與文化生產者、文化場景、文化舒適物和文化要素處于不同結點,占有不同數量和類型的資本,并且占位隨資本變化而變化,相互之間形成一個巨型社會網絡。布萊恩·摩爾安在場域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可供性場域”概念?!翱晒┬浴笨衫斫鉃橐环N相互作用,強調空間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互動體驗。在元宇宙文化空間中,可供性環路可穿透文化場景約束,形成技術材料要素、社會要素、經濟要素、時間要素、空間要素和審美性要素之間的互動,從而構成一個多面向的環路或集合。由任何一種要素開始都可形成相同的渠道、循環、連結或屬性,建構成一個行動者網絡[46。也就是說,元宇宙文化空間中的內容物再造是經過多種形式持續交換和互動后產生的結果。因此,元宇宙文化創新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和輿情口碑取決于整個可供性環路內部的多種要素,這些要素共同實現要素串聯下的場域復合,建構復合場域,影響文化創新的水準和生命力。

在元宇宙文化空間中,多場域發展策略用“場域共振”來概括,表示場域對象之間的通力合作使場域內不同文化場景達成一種良性作用方式。這種共振是一個處于平衡狀態的可供性復合場域中多種文化場景相互作用,在多方協力下通過多種可供性要素相結合達到價值開發的加成效果。復合場域可分為縱向延展型和橫向整合型兩種創新方式或生態模式。

一是縱向延展的閉合場域共振。此種共振指對單個文化內容物進行多維改造和再創作,并對多種文化內容物的傳播和營銷進行整合,是一種一源多用的商業模式。一源多用中每種“用”都處于一個獨立場景中。場景間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多元而復雜,并且共同構成了一個復合場域??v向延展的復合場域具有相對閉合性,產品生產圍繞固定的文化內容物,在多個場景間通過動態競合完成共振。閉合性復合場域可開發出發散性的多門類內容物,實現文化資本的不斷增殖,提升經濟資本的轉化率。二是橫向整合的開放場域共振。橫向整合的開放性場域指多個原生文化內容物的整合性文化開發,以及非文化內容物的開發。文化內容物開發的橫向整合可以發生在縱向鏈條的任意一個環節,以某一內容物開發的場景為原點,整合在橫向切面上的其他場景,實現橫向開放性共振。橫向整合的多個場景通常由文化品牌或內容平臺串聯。

總的來說,元宇宙文化空間中縱向場域延展與橫向場域整合是可以相互結合、相輔相成的,不同的文化場域具有不同的客觀結構和運轉規則。在元宇宙文化空間不斷創新、形成穩定生態的過程中,需要擁有全局性的視野和前瞻性的思維,充分考慮復合場域中的可供性要素,深刻認識場域中和場景間存在的網絡關系,以故事驅動為核心,針對市場需求,實現版權資源各種形態的轉化,才能整合多場域聯動運轉,達到元宇宙文化空間中場域共振的效果。

四、結語

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關系,從某種程度上是空間意識態、信息態和物質態的相互關系。文化基因最開始由人腦塑造,通過人際交互實現傳承。有了他物做載體以后,就逐漸解構了傳承人人腦的存儲功能,開始由他物承載文化,由人腦來釋義文化。如果他物泯滅,則釋義沒有了對象。如若人群消失,則他物承載的文化會無法釋義,至少會存在曲解的可能。文化來源于社會生活,社會生活既是物質的,也是意識的,受意識形態和物質層次影響。技術在意識層面會強化感官能力,能看得更遠、聽得更遠、理解得更準確。在現實文化空間中,文化沒有絕對的自由,也沒有意識,它僅僅是客觀地反映人類的思想。所以傳統研究文化的方式,面向的對象是人以及人所構建的社會,只有對人的本質以及社會的本質有全面的把握才可以深刻地勾勒文化,以及隱藏在文化表面的本質。

元宇宙最大的優勢和特點是賦予了文化自主創新的能力。在虛擬的文化空間中,很多絕對的規律和現實空間產生了較大的差異。虛擬人之間的交互產生了與現實社會不同的規則和方法,上升到意識上就產生了與現實所不同的文化。而這種情況本身就是由不同虛擬人所代表的文化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可以說人工智能技術導致了文化智能。當文化脫離了本體,逐漸以數字的方式進行交互時,文化自由產生的文化智能實現了超越人所想象的文化創新。虛擬空間中的文化智能與創新將超越數字孿生,它不僅僅是現實社會文化的一種映射,更是對現實文化的一種超越。如果人類無法擺脫物質的基礎,那么就會受到虛擬文化創新的反噬。因為這樣的文化創新最終將超脫物理域時空關系對它的約束,或者說它可以不考慮物理域時空關系對它的約束。然而,除非機器替代人,人沒有辦法不考慮物理域時空關系對它的約束,物理域時空關系決定了人類文化的繁衍模式和人類文化個體的存亡。

人類文化個體的規律性繁衍和文化整體間歇式更迭會在文化上有深刻的烙印。這種烙印集中體現在文化的斷代和接續模式上。如果在虛擬空間中物理域時空關系不再左右或者說影響文化創新,或者說物理域時空關系不再是文化創新中的限制性因素,文化創新在虛擬空間信息與意識域時空關系下[47將不斷地自由、自由再自由,加速、加速再加速,這種自由和加速是人類當前所無法想象的。因此,可以說元宇宙在文化空間中帶來的人與虛擬人之間的關系問題是我們需要面對的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但更重要的是,人類主導的文化和虛擬空間中的自在文化之間的關系融合后究竟何時分野,分野后如何應對?這值得我們深思。

[參考文獻]

[1]溫瑩蕾:《文化空間理論視角下的鄉村發展路徑探索:以山東省章丘市朱家峪村為例》,《城市發展研究》2016年第2期。

[2]烏丙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文化圈理論的應用》,《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3]陳虹:《試談文化空間的概念與內涵》,《文物世界》2006年第1期。

[4]BONN M A,JOSEPHMATHEWS SM,DAIM,et al:“Heritage /Cultural attraction atmospherics: Creating the right environment for the heritage /cultural visitor”,Journal of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Vol.45,No.3,2008,pp.345-354.

[5]GREENE J P:“Imperatives,behaviors,and identities:Essays in early American cultural history”,William & Mary Quarterly,Vol.51,No.3,1994,pp.554-556.

[6]關昕:《“文化空間:節日與社會生活的公共性”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民俗研究》2007年第2期。

[7]苗偉:《文化時間與文化空間:文化環境的本體論維度》,《思想戰線》2010年第1期。

[8]鄧敏、原云芬:《基于知識圖譜的國內外文化空間研究綜述》,《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20年第4期。

[9]張烈琴、陳長瑤:《國內城市文化空間研究綜述及展望》,《資源開發與市場》2019年第8期。

[10]伍樂平、張曉萍:《國內外“文化空間”研究的多維視角》,《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3期。

[11]詹福瑞、許建平、魯品越等:《轉型時代文化空間的建構(專題討論)》,《學術月刊》2012年第11期。

[12]鄭春霞、周常春:《廣義文化空間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以福建土樓為例》,《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13]陳宇光:《城市文化空間的三維向度》,《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14][挪威]諾伯格·舒爾茨:《存在·空間·建筑》,尹培桐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年版。

[15]陳波、陳立豪:《虛擬文化空間下數字文化產業模式創新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

[16]張之滄:《論空間的生產、建構和創造》,《學術月刊》2011年第7期。

[17]郭超:《互聯網時代下公共空間變化探究及應對策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位論文,2017年。

[18]汪波:《中國網絡公共空間:鏡像、異化與理性建構》,《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19]謝?。骸短摂M自我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

[20]陳波、宋詩雨:《虛擬文化空間生產及其維度設計研究——基于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理論》,《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

[21]向勇:《元宇宙文化治理的邏輯與路徑》,《人民論壇》2022年第7期。

[22]梁晉鋒、劉子建:《陶瓷裝飾的數字化保護方法研究——以耀州窯為例》,《現代裝飾(理論)》2015年第11期。

[23]田莉梅、徐東升、趙鵬飛等:《基于數字技術的傳統聚落空間的連片保護與活化利用研究——以井陘縣為例》,《工業建筑》(網絡首發)2022年10月31日。

[24]騰訊研究院:《“數字科技+文化遺產”的多種打開方式|探元計劃 2022》,騰訊網,https://new.qq.com/rain/a。/20220715A081KN00。

[25]金晶:《良渚器物紋飾文化符號的轉化與數字化傳播研究》,《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年第9期。

[26]潘寶:《旅游社會建構過程中民族文化的解構與重構》,《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2年第2期。

[27]高亞彪:《吳丹毛:在民族靈魂的深處》,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版。

[28]趙海英、周偉、侯小剛等:《基于多任務學習的傳統服飾圖像雙層標注》,《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21年第1期。

[29][美]愛德華·威爾遜:《論契合》,田洺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版。

[30]劉漫丹:《文化基因算法(Memetic Algorithm)研究進展》,《自動化技術與應用》2007年第11期。

[31]謝平:《從生態學透視生命系統的設計、運作與衍化》,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

[32]Korunes,K. L.,Noor:“Gene conversion and linkage: effects on genome evolution and speciation”,Molecular Ecology,Vol. 26,No.1,2017,pp.351-364.

[33]李和平、靳泓、Terry N.Clark等:《場景理論及其在我國歷史城鎮保護與更新中的應用》,《城市規劃學刊》2022年第3期。

[34]薛雨萌、周永博、李東曄等:《場景與國民舒適物構建:一個概念演進的分析視角》,《旅游導刊》2022年第5期。

[35]吳軍、張嬌:《北京文化參與的特點、挑戰與政策思考——基于文化舒適物的實證分析》,《文化軟實力研究》2018年第6期。

[36]WOO B,RENNIE J,POYNTZ S R:“Scene thinking introduction”,Cultural Studies,Vol. 29,No.3,2015,pp. 285-297.

[37]SILVER D,CLARK T N,ROTHFIELD L:A theory of scenes,University of Chicago,2007.

[38]STRAW W:“Some things a scene might be:postface”,Cultural studies,Vol. 29,No.3,2015,pp.476-485.

[39]遲明霞:《元宇宙構建全新數字空間是孕育未來諸多新物種的母體》,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7799638831683067&wfr=spider&for=pc。

[40]李玉昆、孟健、郁淑聰等:《展望未來智能汽車人機交互:多模態融合感知技術成為趨勢》,《汽車與配件》2022年第21期。

[41][加]德里克·德克霍夫:《文化肌膚》,何道寬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20年版。

[42][德]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版。

[43]陳剛、高騰飛:《數字服務化:回顧與展望》,《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

[44][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甘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版。

[45]陳秀萍:《布赫迪厄:從場域、習慣到文化資本》,麥田出版社2019年版。

[46]向勇、白曉晴:《場域共振:網絡文學IP價值的跨界開發策略》,《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年第8期。

[47]趙永華:《互聯網的傳播偏向性:空間極限下的時間偏向》,《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Space in the Metaverse

CHEN Shaofeng1, SONG Fei2, LI Wei2

(1.Department of Philosophy,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Hebei Institutes of Communications, Shijiazhuang 051430, Hebei, China)

Abstract: The metaverse is the epitome of the macro expansion after the micro integration of society and technology, an immersive virtual platform for application scenario integration, interaction and docking, and a complex social giant system that maps with the real society. As a multi-scale concept involving multiple disciplines and domains, cultural space will open up the physical, information and cognitive domai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metaverse. We can realize the spatial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arriers through virtual reality and reality virtualization, realize the spatial constrution of cultural ontology through the extraction and mapping of cultural gene features, and undertake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orm of cognition as a service.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structure of cultural elements, the mapping and cooperation of cultural genes, the supply of cultural comforts and the generation of cultural scene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ultural space in the metaverse can be described to better grasp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space in the metaverse.

Key words: metaverse; cultural space; cultural innovation; gene of culture

(責任編輯 孫俊青編輯)

猜你喜歡
文化基因文化空間元宇宙
元宇宙中的“孤兒們”?
“元宇宙”照出互聯網浮躁(點評)
文化空間視角下的湖南區域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舞蹈人類學視角下湘西土家族擺手舞的文化基因解碼
民初皖籍知識分子與文化公共領域的建構
德國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淺析泉州僑批的傳統文化基因
德國“國富民強”的奧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