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一學生情緒管理系列課程的設計與實踐

2023-05-30 10:48李杰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10期
關鍵詞:心理課情緒調節社會適應

李杰

摘要:初一學生處于青春期早期,又處于初中階段適應期,容易出現情緒困擾。為給學生提供切實的幫助,依據學生情緒發展特點和情緒管理相關理論,設計情緒管理系列心理活動課程,并進行了課程實踐。課程分為情緒識別、情緒理解、情緒表達、情緒調節、積極情緒的培養五個子主題,旨在系統地逐步地提升學生情緒管理能力,促進其良好的社交和社會適應能力。

關鍵詞:情緒管理;心理課;社會適應;情緒調節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0-0027-04

一、引言

情緒管理能力是一種心理特征,是指能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并進行有目的地引導、調整、控制,使之健康發展的能力,是使人順利實現情緒和情感活動所需的前提。它不僅僅包括對情緒的調節和控制,而且還包括對情緒的認知、識別、表達及監控等能力。

初中階段的學生,剛剛步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發展的不均衡可能會導致他們面臨一系列的心理危機。情緒特點表現為:兩極性、波動大、內向化、想法或行為受到阻礙時容易以粗暴舉止或冷漠相對的方式表示對抗。且初一學生剛步入初中,面臨著新的人際、學業、生活適應方面的種種挑戰,如課業負擔過重、成績達不到自己和家人老師的期待、缺少親密的朋友、受到同學的議論嘲笑、適應不了學校嚴格的管理制度等。初一學生會倍感壓力,而情緒管理能力沒有更高年級的學生成熟,更容易陷入情緒困擾。

研究表明,情緒管理能力直接影響著初中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學習效率、人際交往,更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成年人在情緒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大多可以追溯到兒童青少年時期的成長經歷。因此,注重提升初一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既有利于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還利于增強其適應未來生活的能力。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情緒調適”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初中階段具體教育內容為“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情緒體驗與表達,并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管理”。2016年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下簡稱《核心素養》)在健全人格要點中指出,學生應具備“調節和管理自己情緒”的關鍵能力。教育部2021年發布的《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心理健康領域核心要點包括:社交與社會適應、情緒與行為調控、心理問題與援助支持。

心理教師在日常的心理輔導和與班主任、家長的溝通工作中,發現有很大比例的學生在人際、學習、親子等方面產生情緒困擾,表現為:厭學、考試焦慮、敵對、嫉妒、沖動、敏感、自卑、抑郁、自傷等。學生缺乏正確有效的情緒管理能力,常常采用壓抑、回避或發脾氣、爭吵、打架等方式解決,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因此,提升初中生的情緒管理能力是初中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點之一。

欠缺情緒管理能力是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而心理活動課在提升學生情緒管理能力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它面向全體學生,有針對性地指導訓練學生解決發展性困擾,學生在團體中,表達與聆聽,實現自助和互助。以往研究證實了基于主題心理課對初中生情緒管理能力干預的有效性。因此,結合《綱要》《核心素養》《指南》要求和實際工作需要,嘗試在我校開設以提升情緒管理能力為目標的系列心理活動課程。

二、課程目標和內容體系

課程旨在通過系列心理活動課,提升學生情緒識別、理解、表達、調節的能力,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其良好的社交和社會適應能力。依據情緒管理的內容和操作維度設置五個課程主題:情緒識別、情緒理解、情緒表達、情緒調節、積極情緒的培養。促進學生心理成長需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因此,在本課程中會將“知、情、行”三維目標有機結合,在每節課中設計理論知識的講解、情感的體驗、方法的指導和實踐練習(詳見表1)。

三、課程實施

(一)課程的時間安排

課程以心理活動課為陣地,在初一上學期入學一個月后開展,每周一節,連續五節。

(二)活動過程

每節課活動設計依據鐘志農提出的心理輔導課中團體結構與團體動力關系,劃分為四個進程:暖身階段、轉換階段、工作階段和結束階段。

1.暖身階段:通過暖身活動,學生將熱情和注意力投入課堂中,激發團體動力。方式包括:游戲、視頻、音頻、故事、新聞等。

2.轉換階段:加熱課堂氣氛、逐漸呈現一個全班學生共同關注的主題,催化團體動力,使團體動力有明確一致的方向。在了解學情基礎上,采用案例分析、視頻、角色扮演等方式,引發學生回憶相關經歷,快速激發學生針對該主題的體驗和感受。

3.工作階段:圍繞主題進行體驗或討論,使問題得到基本解決。根據每節課具體目標和內容,教學方法多樣,例如心理游戲、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書寫任務等。課堂中,保持開放,自主參與,在學生生成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自身心理進行主動建構,實現自助;注重生生互動,營造同學互助。

4.結束階段:通過教師點評或學生分享總結,升華主題。教師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學生有自己的收獲和經驗,并會對課堂之外產生影響。

(三)教學方法

課程實施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組織者、引導者,情緒管理不是知識的灌輸,更多的是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感受、感悟”。因此,課程要以活動為載體,重視學生的體驗和感受,教學方法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小組討論、頭腦風暴、書寫任務、角色扮演、心理游戲、音視頻等,輔以教師的講授和引導,設計相應活動單、教具。

1.案例分析:引入具體事例(生活事例、寓言故事、心理效應、心理實驗),通過討論澄清,引發學生共鳴,促進學生自我認識、自我反省,澄清觀念、形成正確認知。例如:在“我的情緒我做主”中,呈現生活事例,邀請學生辨析不合理的信念。

2.小組討論:略帶思想深度的問題應避免師生直接對話,因為它需要有一個思維激活的過程,在討論中每個學生都需要在組內發言,每個人都有參與性,學生通過交流,理解他人,也得到了他人的理解。例如在“情緒知多少”中,討論生活中缺乏情緒覺察的情景及不良影響。

3.頭腦風暴:全班同學對同一問題提出盡可能多的不同看法,學生之間多種觀點碰撞。例如在“我的情緒我做主”中,創設自由的氛圍,學生分享自己生活中調節情緒的好方法。

4.書寫任務:通過書寫回憶過往經歷,梳理內心想法感受,但對于初中生而言時間不可過多。例如:在“幸福這件小事”中,回憶生活小事,寫下“幸福清單”。

5.角色扮演:學生扮演人物角色,模擬生活情景,體驗角色想法、感受、行為,增進自我認識。如在“Get表達技巧,讓愛不再對立”中,學生扮演小軍和爸媽,體驗親子沖突。

6.心理游戲:學生對游戲很感興趣,人人參與,放松投入。例如在“幸福這件小事”中,采用“刮刮樂活動”,感受和思考與幸福有關的話題。

7.音視頻:再現生活場景,感受情景,共情人物心理。例如在“看見情緒背后的需要”中,播放嬰兒哭泣的聲音,引發學生對嬰兒哭泣背后未滿足需要的好奇與理解。

(四)注意事項

1.把握好核心概念界定,例如:情緒管理是情緒智力的子維度,情緒調節是情緒管理的子維度,本課程的定位是情緒管理。情緒管理既包含消極情緒的調節,也包含積極情緒的培養,因此,課程設計應包括這兩個方面。

2.選用的案例或劇本,應基于課前調查、學生訪談、班主任溝通、家長溝通、心理輔導中呈現的較為普遍的事件。來自真實的社會環境和人際交往中的問題放到課堂中類似的環境去再認識,重新進行調整,才更有針對性和實際效果。

3.教師提問不帶暗示性,采用更為中性的表述,情緒具有主觀性,營造安全信任的氛圍,尊重每位學生的觀點。同時適時追問,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感受,注重體驗和分享,立足學情,順勢引導。

4.注意活動的時間分配與掌控,加強課堂組織管理。學生通過體驗活動“看到過去,探索未來”,同時也要注重“看到能力,感知成長”,因此,需要留足夠時間引導學生發現建設性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并進行相應練習,增強情緒管理的自我效能感。

四、課程評價

(一)課堂觀察

學生對課程有較濃的興趣,氣氛和諧活躍,課堂參與性高,愿意表達自己的真實內心,各種觀點碰撞。體現了心理活動課“體驗和感悟、參與和互動、開放和感染、互助與自助”的特點。

如在“Get表達技巧,讓愛不再對立”中,學生分享:自己參加馬術比賽,因沒有拿到理想名次而自責時,爸爸仍然指責自己不夠努力,由此感到傷心失望。當時沉默不語,課上運用表達技巧,學生重新講述了想對爸爸說的話,表達了自己的情緒和需要,真情流露。在自述中,宣泄了壓抑的情緒,同時,全班同學認真安靜地傾聽,從同學們的表情和眼神中感受到了同伴的理解,同學們也在她的講述中,產生共鳴,學習經驗。

(二)家長反饋

在公開課后,班主任將教學視頻放到了班級家長群,幾位家長表達:“課堂中學生表演的親子相處片段太真實了”“原來孩子是這樣想的,聽到女兒對我說的話,覺得有點愧疚,有時候情緒激動傷了孩子”。有家長單獨聯系心理教師,希望在親子相處方面得到建議,也會建議孩子來找心理教師交流。

(三)學生反饋

為了解學生上心理課的感想,增進與學生溝通,改善課程設計,給學生布置了寫簡短心得的課后小作業,表達本課所思所感以及其他想跟老師溝通的話,老師蓋章“小紅花”表示已閱,并用便箋回應學生在心得本中向老師提的問題。

學生表示:“同學們分享的經歷讓我感同身受,原來大家都會遇到這么多不開心的事情”“今天我本來心情不好,這節課剛好教會了我去調節這種情緒,即學即用,謝謝老師”“我是個脾氣暴躁的人,今天我找到了一些原因,知道可以慢慢調整”“我有時候跟父母發完脾氣后就感到后悔,下次我可以好好說”等。在心得中,感受到學生認知的松動、情感的流淌、行為的嘗試。

五、反思與展望

(一)多種途徑,合力育人

以系列心理課程提升學生情緒管理能力還不夠,需要與心理綜合實踐課程、個體心理輔導、家長課堂結合,多方面提升學生情緒管理能力。

例如,在升旗儀式分享中主題有“情緒管理四部曲”“你考焦了嗎”“積極情緒的力量”;“5·25心理健康節開展“發現小確幸”“笑臉征集”活動;選修課開展“趣味心理學之微表情”。個別學生在情緒管理方面存在較大困難,則通過個體心理輔導予以專門幫助。

未來可以對遇到相同困擾的學生開展團體沙盤輔導,在家庭幸福課堂中、班主任培訓中,培養家長、教師管理情緒及引導孩子的能力。

(二)細化主題,增加實效

不同主題下可以繼續細分模塊,形成單元主題教學,更加系統地、逐步深入地指導學生進行情緒管理,彌補目前每個主題只有一節課的不足,有利于學生將課堂收獲延伸到生活中。例如:在“情緒調節”單元從壓力、焦慮、生氣、嫉妒、悲傷中選取本校學生出現頻率較高的消極情緒,更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子模塊。在“積極情緒的培養”單元還可以設計感恩、樂觀、快樂等子模塊。此外,情緒管理可與人際交往主題的學習進行融合。

(三)加強效果評價,開發校本課程

課程評價還需要輔助定量分析,因此,可以在不同教學階段,測量學生的情緒狀況,既可以了解分析學情,還可以將學生課程前后情緒變化或能力變化進行對比,用以監測課程效果。

在此基礎上不斷精進,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體系應配套文字教材、學生活動手冊、教案等,并在一輪一輪實踐中,根據學生情緒發展的特點、課堂生成、興趣熱點修改新的內容和活動,發揮心理活動課的更大作用。

青春期是青少年情緒發展和能力成長的重要時期,在此階段,引導學生積極關注自身情緒狀態、有效運用調節策略、提高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將對其未來社交和社會適應產生重要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林崇德. 發展心理學[M] .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劉曉峰.情緒管理的內涵及其研究現狀[J]. 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9(6):141-146.

[3]馬向真,王章瑩. 論情緒管理的概念界定[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4(4):58-61,127.

[4]王敏.中學生情緒管理探析[J].科教文匯,2011(12):200-201.

[5]徐艷萍. 初中生“情緒管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7):25-27.

[6]鐘志農. 心理輔導活動課操作實務[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7.

[7]周海燕. 初一新生入學適應常見問題及有效對策研究[J]. 科學大眾,2015(1):39,111.

[8]張晗旭. 基于主題心理課的初中生情緒調節能力干預研究[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9]周楊經. 微觀下的心理活動課團體動力發展[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3(7):4-7.

[10]余玉榮, 韓迎春, 邢強. 不同情緒調節模式對初中生注意轉移和穩定性的影響[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7(5):12-18.

編輯/衛 虹 終校/張 旗

猜你喜歡
心理課情緒調節社會適應
同課異構
心理課片段教學技巧探索
教師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運用
淺議排球運動員賽前不良情緒的表現形式
大學生情緒調節特征的相關研究
關于“男孩危機”現象的調查研究
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兒童需求與服務研究
當代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現狀探究
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策略研究
于光影中休整心靈在故事中解讀人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