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京劇胡琴曲譜出版研究

2023-05-30 10:48殷沁
音樂探索 2023年1期
關鍵詞:京胡胡琴京劇

摘 要 :近代京劇藝術發展蓬勃興盛,京劇演出市場的如火如荼、大眾對京劇名角與琴師的推崇以及出版印刷業的興起,帶動了京劇胡琴曲譜的出版流通。胡琴是京劇伴奏的“主奏樂器”,曲譜的出版突破了傳統戲曲口傳心授的傳習模式,試圖打破家族、師徒、社班傳承的壁壘,幫助琴師以及業余愛好者有本可依,也體現了商業化出版的特征。近代京劇胡琴曲譜為后世研究京劇伴奏藝術提供寶貴的歷史資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京劇音樂早期的記譜狀態,部分折射了京劇胡琴發展狀況與京劇藝術的側影,為后來京胡教材的出版提供了借鑒參考。

關鍵詞:京??;胡琴;京胡;曲譜出版

中圖分類號:J8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23)01-0031-09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3.01.004

近代①京劇藝術發展繁榮并日趨成熟,京劇是當時最為主流的文化藝術形式之一。受到傳統音樂口傳心授方式的影響,20世紀以前鮮有京劇音樂的曲譜記錄。受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京劇音樂的記譜得到發展,京劇胡琴曲譜也是如此。近代京劇胡琴曲譜的出版突破了傳統戲曲口傳心授的傳習模式,提倡“無師自通”,試圖打破家族、師徒、社班傳承的壁壘,幫助琴師以及業余愛好者有本可依。出版業的發展也為京劇胡琴曲譜的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曲譜的出版促進了京劇胡琴傳承教習模式的變革,對京劇藝術與民族器樂演奏藝術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近代京劇文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戲劇理論評述、劇本、曲本、唱工、軼聞等方面,而對于京劇胡琴曲譜的研究有所忽視,鮮見專文對其進行深入分析。這類曲譜的出版具有歷史價值與出版特色,為京胡藝術的傳播傳承發揮了重要作用。李巖教授認為,20 世紀以來,雖然“傳統”被“新文化”質疑批判,但“胡琴作為一種文化,及為戲曲托腔保調的弦索樂,發展勢頭之強勁,大大出乎今人之意料”。當時一系列京劇胡琴譜甚至“教科書”的出版,正說明學習胡琴演奏“有相當的‘市場”,這是“一個被忽略的背景”,是近現代音樂史研究者忽略的“一個重要的‘史項”②。本文擬以專門的京劇胡琴曲譜為研究對象,整合梳理近代京劇胡琴曲譜的出版書目,著重探析研究其出版特點、記譜特征與出版意義,希望對既往研究補遺。

一、京劇胡琴曲譜出版背景

胡琴是京劇伴奏中的主要樂器,20世紀50、60年代前通常稱為“胡琴”“京劇胡琴”,之后為與其他戲曲劇種區別,而改稱“京胡”。20世紀初,京劇在花雅之爭中脫穎而出,最終取代昆曲成為舞臺之雄,京劇進入繁榮發展期。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群眾,社會的各行各業中都有京劇戲迷。不僅名角有大量戲迷擁躉,琴師也不乏追捧者,有觀眾專門為聽胡琴而去看演出,近代京劇藝術的繁盛為京劇胡琴曲譜的出版奠定了讀者基礎。

清代,胡琴類樂器在民間戲曲說唱音樂中廣泛使用,尤其在梆子腔、灘簧調、皮黃腔等板腔體戲曲中領銜伴奏。1790年“徽班進京”被視為京劇孕育、形成的里程碑事件,進京徽班中的胡琴開始逐步確立其主奏樂器的身份。①清咸豐年間,在三慶班琴師沈星培的推動下,京戲的二簧由笛子伴奏改用胡琴伴奏,有“沈六(星培)興胡琴,田興旺絕雙笛”的說法。戲曲家方問溪的《胡琴研究》中曾記載:“徽一部所唱二簧及湖北黃腔。本為俱用雙笛協奏者。迨后?;樟娑嗔曃髌ふ{。西皮原用胡琴托腔。較之吹笛之費氣吃力。而不易見巧。實有許多便利。星培有鑒于此。乃首創為唱二簧、黃腔亦廢去雙笛。而改用胡琴。著力在腕。運轉自如。趁拍赴節。亦冷然善也?!雹诤侔樽唷斑\轉自如”“趁拍赴節”的便利優勢得以發揚,當時思想新穎的行內人盡多效法。之后胡琴在為京劇托腔保調的過程中發展出獨具魅力的技法、音色與風格特征,逐漸“京化”,成為京劇伴奏中的主要樂器。

胡琴伴奏與京劇演繹的精彩程度密切相關,而中國傳統音樂口傳心授的傳習模式,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音樂曲譜記錄的缺乏。近代西方音樂文化的傳入,促進國樂改進思潮的產生,劉天華在《梅蘭芳歌曲譜》之序中認為“今日我國劇、樂二界,欲進步必自有完備的樂譜始。而養成演員樂師讀譜記譜之能力,亦為要圖。當知經歷學術界,必須事事科學化,事事精密確鑿,方能有立足之地”③,京劇藝術需要完備的記譜,演員、樂師需要有識譜讀譜的能力?!傲晿分ㄓ腥?,曰耳聽,曰目視,曰言傳。三者雖相輔而行,不可缺一,然難記易忘為耳聽之弊,模棱失真為言傳之弊,惟目視最為真切。故歐西作曲家,咿唔斗室,一紙譜成,各國樂壇便可發其妙響。我國樂劇兩界,尚有行其耳聽、口授之盲教育者。欲談進步,不亦難哉”④。如果沒有完備的記譜,尚行“耳聽、口授之盲教育者”,京劇的傳承便無本可依,難以進步。

近代正處于現代印刷技術興起之時,出版業的發展也為京劇胡琴曲譜的出版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印刷技術的便捷催生了書籍、報紙、期刊的發行,促使這一時期京劇文獻的數量銳增。新文化運動后戲曲研究的熱潮,使得投身于戲曲評論的研究者逐漸增多,《戲雜志》《劇學月刊》《戲劇月刊》等期刊的刊印豐富了京劇藝術的傳播形式,戲劇類報紙、畫報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京劇名角輩出、流派紛呈,演出市場如火如荼,在名伶效應的推動下亦有部分京劇唱本曲本、名伶專輯、逸聞圖冊的出版,也催生了京劇胡琴曲譜的出版。

二、近代京劇胡琴曲譜出版概況

本文以專門的京劇胡琴曲譜書籍為研究對象,并研究其出版概況與特點。胡琴是京劇伴奏中必不可缺的部分,是京劇藝術標志性的樂器,但其曲譜出版在現有研究中缺乏關注。查閱相關音樂戲曲文獻書目①,發現未有專門列舉京劇胡琴曲譜書目的條例,其中記錄的胡琴曲譜亦不盡相同,內容各有千秋。近代京劇胡琴曲譜的出版集中于1914—1949年間,將現有資料互相對照甄別后,列出相關曲譜主要有:慨志生《京調工尺譜》(1914石印本、天寶書局1915—1924年版)、程煥卿《京調工尺譜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15年版)、知音俱樂部《京調工尺譜》(北京中華書局1917年版)、陳星桓《京調胡琴秘訣》(中華圖書館1918年版)、苑月樓《胡琴韻譜》(北京菊賢社1924年版)、齊嘉笨《京調胡琴工尺秘訣》(北京中華印刷局1924年版)、江天一《京曲工尺譜》(上海世界書局1924年版)、馮子胡《京調胡琴秘訣》(中華圖書館1924年版)、齊嘉笨《京調工尺秘訣續編》(北平中華印書局1930年版)、陳小魯《皮黃琴譜》(上海振林社1932年版)、齊家本《京調胡琴工尺秘訣》(北京中華印書局1932年版)、陳星桓《京調胡琴秘訣》(新中華書館1933年版)、陳星桓《京調胡琴秘本》(上海大通圖書社1936年版)、許幼謙《京調工尺譜》(上海國光書店1937年版)、北京商人俱樂部《胡琴正宗》(東亞印書局1938年版)、方問溪《胡琴研究》(文嵐簃印書局1938年版)、惕身館主《胡琴正規》(北京中華印書局1939年版)、陳星桓《京調胡琴秘訣》(中華圖書館1939年版)、陳星桓《京調胡琴秘本》(奉天東都石印局1939年版)、馮子胡《京劇工尺指南》(大通書社1941年版)、鄒顯仁《京劇胡琴譜》(戲劇研究社1942年版)、劉作霖《京調曲譜精選》(長沙茂林書店1942年版)、孟醒《最新京劇胡琴指南》(北方出版社1943年版)、熊雨蒼《京劇琴譜》(贛縣復興書社1946年版)、許幼謙《京調工尺譜》(上海國光書店1948年版)、浦夢古《京胡速成》(太陽出版社1949年版)等,種類繁多。

除以上列舉的曲譜外,全本京劇戲譜中摻雜的部分過門伴奏不列入研究范疇。20世紀早期,風琴胡琴常結伴演奏,形成一種名為“琴戲譜”的樂曲體裁,相關出版曲譜有許志豪《風琴胡琴京調曲譜大觀》(上海大東書局1930/1933/1935年版)、申健生《風琴胡琴小調大觀》(上海知音樂社,出版年不詳)等②。戲劇期刊《戲劇月刊》《劇學月刊》《十日戲劇》曾零散發表過京劇胡琴曲牌樂譜③,數量較少,也不列入主要研究范疇。

由于印刷、油墨、紙張等技術尚未完善,流傳與儲存下來的文獻定有所缺失,筆者將目前資料記載的京劇胡琴曲譜書目整合,難免有遺漏失當之處。當時多次再版的京劇胡琴曲譜主要有慨志生《京調工尺秘訣》、齊嘉笨《京調胡琴工尺秘訣》、許幼謙《京調工尺譜》、陳星垣《京調胡琴秘訣》、鄒顯仁《京劇胡琴譜》等。大部分曲譜在讀者群體中具有影響力,少有當代再版的情況。但這些京劇胡琴曲譜仍有研究價值,留存下來的曲譜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總體特征。

三、曲譜出版特點

京劇胡琴曲譜的出版內容包括胡琴曲牌、過門樂譜、部分京劇唱段樂譜,以及教學提示。按照演奏樂器之別,京劇曲牌可分為胡琴曲牌、笛子曲牌與嗩吶曲牌。胡琴曲牌是京劇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大多數由昆曲的笛子、嗩吶曲牌中移用而來。倘若不熟悉曲牌演奏,就無法勝任京劇的劇目伴奏,這也是京劇胡琴曲譜最重要的出版目的。京調胡琴曲譜的出版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出版意圖:無師自通

多數京劇胡琴曲譜出版的封面和內頁印有“無師自通”“無師自得”的宣傳字樣,以招徠買主。此類書籍出版的預期讀者是京劇胡琴學習者,包括琴師、胡琴愛好者等。出版意圖讓讀者從零開始學演奏,主要用于京劇伴奏。曾志忞在《歌劇改良百話》中認為傳統戲曲教習中口傳的弊端在于“口傳而外,毫無憑藉,教者異常煩苦,受者不易領會,非有絕頂聰明者,總難入室登堂”①,提倡發表出版京劇劇本曲本,有益于京劇教學傳習。

此類京劇胡琴曲譜的出版意于突破口傳心授的傳習模式,幫助琴師以及業余愛好者有本可依、無師自得?!爸袊嫒耸孛孛苤髁x,一腔半調吝不示人,即別字連篇之詞本,非有償亦不與”②,舊時京劇伶人對待京劇傳承態度保守,有詞本而無工尺,僅靠學唱難以領會,無論是京劇愛好者還是胡琴愛好者,當時外行人想要拜師學藝,都非常不易。因此部分曲譜的出版將“無師自通”等標語置于封面醒目位置,或于內頁特說明曲譜可作為京劇胡琴學習指南,吸引讀者的關注。例如北京市商人俱樂部同人編輯的《胡琴正宗》、鄒顯仁編制的《京劇胡琴譜》封面均印有“無師自通”,意味著這是幫助讀者從零開始學演奏的書籍。還有《胡琴研究》中張次溪的題詞“大都戲劇發源地。嗜曲遺風傳至今。若欲無師能自得。胡琴研究是南針”;林霽融的題詞“二黃生命在胡琴,顧曲誰知演奏心,喜得方君傳妙訣,當場一一指金針”③。另有《京曲工尺譜》中凡例寫道“一本編為便利學習京胡起見。搜集各種京調工尺。詳注板眼。并分二簧西皮正慢各板練習法。冀學者有無師自通之樂。一本編因鑒于初學京胡必須兼習戲劇。特選著名京戲之工尺。附以唱句日漸練習。不唯能代人拉唱。且可自拉自唱”④,等等。

作為京劇胡琴的教學指南,書中多附有教學圖示,以利于京劇胡琴曲譜的傳播和京劇教學的傳承。內容以曲譜為主,文字篇幅較少,主要有凡例、胡琴概論、胡琴演奏法、常用調式介紹。注重圖文并茂,如《京調工尺譜》《胡琴韻譜》《胡琴正規》《京調胡琴工尺秘訣》等書中附有西皮、二黃調式的胡琴把式圖(參見圖1),并標注工尺對應。行內人認為京胡初學者最難是“開范兒”,即基本演奏姿勢要正確,《胡琴研究》中附有“胡琴演奏之姿態”圖示(參見圖2),直觀且生動形象。戲劇研究社出版的《京劇胡琴譜》中圖示更為詳盡,有胡琴形制圖、胡琴把式圖、各種樂器式把圖等,彌補了文字描述的欠缺,一目了然,更方便讀者自學領會,增強紙質讀物的觀賞性。

(二)三種記譜方式

近代京劇胡琴曲譜主要有三種記譜方式:工尺譜、工尺譜與簡譜并列、簡譜。其中,工尺譜與簡譜并列是當時較為特殊的一種樂譜形式。工尺譜是我國傳統的記譜方式,此前在昆曲等戲曲音樂記譜中使用,后在京劇記譜中承繼沿用。19世紀末20世紀初,簡譜自日本傳入中國,最早用于學堂樂歌,之后也廣泛應用于傳統音樂戲曲的記譜中。當時工尺譜是京劇比較通行的記譜方式,簡譜對于琴師來說處于認識熟悉的過程中,因此才會出現工尺譜與簡譜并列的過渡形式。

從時間上看,20世紀10年代至30年代末的京劇胡琴曲譜出版多為工尺譜形式,比如《京調工尺譜》《京劇胡琴工尺秘訣》《京曲工尺譜》《京調胡琴秘訣》《胡琴正宗》等。以工尺譜與簡譜并列、簡譜形式出版的京劇胡琴曲譜多見于40年代,如《京劇胡琴譜》《最新京劇胡琴指南》《京劇琴譜》等。其中大部分曲譜以簡譜記寫,少部分以工尺譜與簡譜并列形式記寫。以工尺譜記寫的曲譜用豎版排版,記譜標注板眼。常見的是以“?!睘檠刍蛑醒?,“·”標示頭眼或末眼,以“x”或“、”為板,“△”為腰眼,“—”為腰板等,各曲譜記法不完全相同。以簡譜或工尺譜與簡譜并列形式出版的曲譜按橫版排版,工尺譜與簡譜并列是指在簡譜基礎上旁注工尺,便于讀者接受(參見圖3)。以簡譜記寫的曲譜,因其強弱拍的確定性一般不附有板眼標注。以今日視角觀之,記寫不夠規范與完善。比如大多缺少調號,以文字“西皮”“二黃”等標記;缺少拍號,節拍節奏記寫不準確,時以“......”記寫不規則節拍;缺少強弱快慢的標記等(參見圖4)。在此階段,因為沒有成熟的記譜規范參考而進行了多種嘗試,這類曲譜展示了簡譜用于京劇胡琴曲譜記錄的早期樣態。

不同記譜版本的曲譜在大致相同的基礎上存在個別差異。比如,以工尺譜記譜的胡琴曲牌在旋律、板眼、篇幅上不甚相同,存在標注不清楚、不準確的現象。工尺譜本質上是文字譜,雖標有板眼,但節奏組合不確定;而以簡譜記譜的京劇曲牌在篇幅、旋律、節奏上皆趨于一致。記譜版本差異的原因有三:其一,曲譜的個性化差異。不同的琴師對同一曲牌的旋律會進行不同程度的改編,演奏習慣中的重音、節奏等有一定差別。其二,記譜存在不規范現象,不同的編著者、出版方對質量要求參差不齊。其三,從時間上看,以簡譜記寫出版的時間總體偏后,隨著時間的推移,記譜不斷趨于統一和規范。京劇記譜中簡譜的普及,與它識譜簡便、標識清晰的優點有關。而且簡譜的自然音階與七字工尺譜都屬于首調唱名法,具有相通之處,20世紀50年代之后的京劇胡琴曲譜大多為簡譜記譜,這個習慣沿用至今。

當時也有極少量以五線譜記譜的京劇曲譜出版,如曾志忞、高硯耘的《天水關》(1915年出版)、李華萱的《皮黃曲譜》(1923年出版)以及劉天華記譜的《梅蘭芳歌曲譜》(1930年出版)①,但對京劇胡琴曲譜的影響甚微。從京劇唱奏的實用角度看,五線譜記譜沒有明顯的優勢。在頻繁轉調的劇目中,五線譜記譜的變調相比簡譜而言更煩瑣,這也是京劇以及各傳統音樂戲曲中至今仍大量使用簡譜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借助名人效應

名人效應是商業競爭差異化策略的體現,京劇胡琴曲譜將戲曲界名人題字、名人勘校、名人編寫作為宣傳賣點置于顯要位置,以提高銷售的核心競爭力。近代以來京劇名家輩出,群星璀璨,名人效應具有絕對的市場號召力。京劇胡琴曲譜的出版邀請戲曲名家、名琴師為其題字點評,無疑會增加曲譜的關注度與銷量。例如戲曲家方問溪編寫的《胡琴研究》,特由著名琴師徐蘭沅封面題字,并作為鑒定人。徐蘭沅曾長期為譚鑫培、梅蘭芳伴奏操琴,在梨園界享有“胡琴圣手”之美譽。書籍內頁亦有戲曲界名人景孤血、林霽融、張次溪的題詞。許幼謙編寫的《京調工尺譜》扉頁特有梅蘭芳題字“扶輪大雅”,以及京劇“馬派”創始人、“四大須生”之一的馬連良題字“牖民覺世”。1938年北京商人俱樂部同人編寫的《胡琴正宗》(參見圖5),封面特別標識“琴師 徐君蘭元校正”(徐蘭沅),并于扉頁強調樂譜得到菊界名宿之考證,此書特色為“詞句真實。毫無差錯。并加以場子鑼鼓及做派之說明。決與市肆所售者不同”①。京劇胡琴曲譜出版的名人效應,既通過戲曲名人的專業素養提升了曲譜質量,也是一種差異化的商業宣傳舉措。

(四)注重版權意識

19世紀下半葉開始,近代西方學術思想傳入中國,西學東漸的浪潮也帶來了西方的出版觀念,其中包括版稅制度與版權法律。清政府于1910年頒布我國首部著作權法《大清著作權律》,出版觀念的革新、版權意識的增強有益于出版事業的良性發展。京劇胡琴曲譜的出版已經具有版權意識,比如苑月樓編寫的《胡琴韻譜》版權頁注有“版權所有”字樣,同年齊嘉笨編寫的《京調工尺秘訣》特標注“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惕身館主編著的《胡琴正規》版權印花注有“版權所有 不許復制”字樣(參見圖6),諸如此類。標注版權是對京劇胡琴曲譜著作權的保護,禁止私印偽造帶來的市場紊亂,也是20世紀初出版商業化發展的重要特征。

(五)發行流通輻射全國

此類曲譜的出版地主要有北京、上海、天津,多數集中于北京,發行流通輻射全國。比如1924年北京菊賢社發行的《胡琴韻譜》版權頁有“分售處 本外埠各大書坊”字樣,中華印刷局出版的《京調胡琴工尺秘訣》于尾頁標注“發售者 中華印刷局 ”“分售者 本京各省大書坊”;1938年東亞印書局印刷發行的《胡琴正宗》以“各俱樂部各票房”代售;同年文嵐簃印書局出版的《胡琴研究》也采取總售、代售模式,擴大市場輻射面。1942年戲劇研究社出版的《京劇胡琴譜》在北京、青島、天津三地均有指定書店發行銷售。1943年北方出版社出版的《最新京劇胡琴指南》的版權頁比較完善,標注了書名、定價、出版日期、著作者、出版者、印刷者、發行者、代售處的信息,由天津大成書局發行,全國各大書局代售。由此可見,出版發行已輻射全國,也說明了京劇胡琴曲譜具有市場價值空間。

四、京劇胡琴曲譜出版的價值意義

京劇藝術發展成熟的一百多年以來,京胡作為極具個性魅力的代表性樂器,一直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京胡伴奏與京劇唱腔相映生輝。近代出版的京劇胡琴曲譜在當時頗具影響,側面反映了京劇在民眾市井娛樂生活中占據的重要位置,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琴師、業余愛好者的學習與交流需求,對促進京胡藝術發展有積極意義。

(一)彌補京劇胡琴曲譜出版的空白

自古以來,戲曲音樂長期依靠口頭傳唱,戲曲以劇本為主體,音樂處于次要地位,因而忽視了曲譜的記錄傳承。京劇改良者、音樂家曾志忞曾在1915年出版的《天水關》“發刊序言”中指出“京劇腳本,素乏良本”“京劇腳本,素無工尺”以及“皮黃胡琴伴奏,亦無書本記載”的三大弊?、?,呼吁記載出版京劇腳本曲譜以及胡琴伴奏譜,由此推測,此前京劇胡琴曲譜的出版幾乎空白。

在此之前,清代手抄京劇“蘆花河”工尺譜中有“慢板二黃”的胡琴伴奏譜②,以及清光緒年間的抄本《陽春雅奏》有工尺胡琴譜③,但二者均未正式刊印發行。對于京劇傳習來說,京劇胡琴伴奏曲譜的出版尤為重要。1914年出版的《京調工尺譜》石印本(又名《滌古齋京調工尺譜》)是資料所見最早的京劇胡琴曲譜出版書籍,內收《獨木關》《打棍出箱》等京劇曲譜,均以工尺譜記寫。之后《京調工尺譜》(一至五冊)《京調胡琴秘訣》等一系列京劇胡琴曲譜的出版填補了這一空白,幫助京劇胡琴學習者有譜可依、無師自通,為京胡藝術的傳承發揮重要的歷史作用。

(二)記錄與傳播京劇胡琴曲牌

戲曲音樂中的器樂曲牌本身有獨立的欣賞價值,京劇胡琴曲譜的出版有利于胡琴曲牌的傳播。胡琴曲牌起初由昆曲中笛子、嗩吶曲牌移用而來。昆曲以笛子為主要伴奏樂器,在曲牌聯套的音樂結構中伴奏與聲腔同步,沒有過門樂。而京劇音樂為板式變化體結構,胡琴除了托腔還需演奏過門,對唱腔起到渲染、襯托、補充的多重作用,所謂“唱簡伴繁、唱停伴墊”。因此琴師伴奏過程中具有即興性,即使演奏相同的胡琴曲牌,在不同的劇目中其旋律可能不盡相同。胡琴曲牌雖數量有限,但由此衍生出舞臺上的變化場景是無限的。記錄胡琴曲牌不僅能夠保存曲牌樂譜,給琴師的相互交流提供參考,也給曲牌研究者留下寶貴資料。

在出版傳播的過程中,胡琴曲牌的記錄也逐步規范與完善。京劇胡琴曲牌是京胡器樂作品的創作之源,也是前人留下用之不竭的豐富寶藏。許多胡琴曲牌后來發展成為京胡獨奏曲或民族器樂曲,例如《夜深沉》《山坡羊》《柳青娘》《躍龍門》等優秀作品受到廣泛歡迎。引用傳統曲牌旋律進行轉調、變奏、衍展,以及曲目結構的刪減或擴充,延伸了曲牌音樂的表現場合,使觀眾感受京腔京韻與民族器樂演奏的魅力。

(三)奠定京胡教材的雛形

京劇胡琴曲譜的出版為之后的京胡教材奠定雛形,促進了京胡演奏藝術的規范化、專業化發展。京劇胡琴曲譜中大多有胡琴概論、演奏法、演奏圖示、樂譜等部分,如今的京胡教材基本上沿用這一架構模式,部分拓展弓法、指法的技術訓練,內容上更豐富與多元化。

當時部分曲譜書籍中總結胡琴演奏法的規律已十分精到,甚至與二胡等拉弦樂器進行詳細對比。例如《京曲工尺譜》中“拉弓手勢法”有云:“京胡之拉弓。與二胡迥然不同。弓樣雖長。弓背較硬。故拉時勢帶偏斜。使其易于用力。以大指搭住弓背。以四指扣緊弓弦(即馬鬃)。大開大合。方得抑揚頓挫之妙?!雹倭碛芯┖孟曳?、和音法、保存法等經驗總結,言簡意明。還有如《胡琴研究》的中編專講胡琴奏法,“胡琴指法之按奏”中將古琴指法中的吟、猱、綽、注借用于胡琴演奏,“胡琴弓法之運用”中已細分上弓、下弓、滿弓、半弓、短弓的區別和練習要點②?!逗傺芯俊贰逗僬凇贰逗僬帯返葧袑τ诤傺葑喾ǖ恼撌鼍?,具有教科書的性質。近代京劇胡琴曲譜的出版,不僅有利于京胡曲譜與演奏技藝的傳承,也為專業戲曲伴奏人才的培養從家傳、師徒、班社向學校教育過渡作出鋪墊。

結? 語

近代京劇藝術不斷推陳出新、百花齊放,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正是在不斷出版傳播的過程中,促使京劇走向規范化和經典化。追溯京劇胡琴曲譜出版的開端,近代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頻繁碰撞交匯,文化論爭與借鑒共存,曲譜的三種典型記譜形式就是京劇音樂發展演進的真實寫照。見微知著、鑒往知今,近代京劇胡琴曲譜的出版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京劇胡琴的傳承教習模式,反映了京劇音樂早期的記譜狀態,折射了京劇胡琴發展狀況與京劇藝術的側影,為后來京胡教材的出版提供了借鑒參考。不僅給當時的胡琴學習者帶來便利,也為京劇音樂留存下寶貴的歷史資料,對京劇音樂史、發展史、傳播接受史的研究具有補充意義。

◎本篇責任編輯 李姝

收稿日期:2022-09-08

作者簡介:殷沁(1994— ),女,南京師范大學音

樂學院2020級博士研究生(江蘇南京 210097)。

猜你喜歡
京胡胡琴京劇
穿越皓月的胡琴聲
京劇表演開始了
晚風飄來京胡聲
官中胡琴與角兒胡琴
我的京劇之路
創辦少兒京劇班
她眼里只有京劇一件事
中國民族樂器(之六)京胡
我,京胡和電腦
胡琴心:我用整個生命舞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