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質量發展的北京實踐

2023-05-30 10:48劉作麗崔巖王術華
學習與研究 2023年2期
關鍵詞: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劉作麗 崔巖 王術華

[摘要] 北京作為國家首都和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型城市,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堅持“五子”聯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強化創新驅動、減量倒逼、內需拉動,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和城市發展深刻轉型,為超大型城市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實踐成果。

[關鍵詞] 高質量發展;? 創新驅動;? 減量發展;? 內需拉動

[中圖分類號] D61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3)02-0058-04

黨的二十大報告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員令,并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北京作為國家首都和超大型城市,要帶頭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各項戰略部署要求,準確把握首都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要求,以創新驅動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以減量倒逼推動發展方式深刻轉型,以內需拉動充分釋放超大城市發展活力,前瞻十五年、聚焦頭五年、干好新一年,努力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強化創新驅動? 推動新舊動能加速轉化

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疊加沖擊,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疊加累積,經濟周期性和結構性矛盾相互交織,給首都經濟運行、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進程帶來諸多挑戰和壓力。供給側方面,疫情以來除醫藥產業短暫爆發式增長外,主導產業增速呈整體下滑態勢,2022年工業增加值降幅達到兩位數,優勢服務業企業營收增長由往年兩位數降至個位數。需求側方面,投資是疫情以來支撐經濟增長的最穩定力量,籌辦舉辦冬奧會對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帶動效益減弱后,亟須拓展新空間;消費尚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服務消費潛能亟待釋放。政府側方面,減稅降費大背景下,市、區、街鄉鎮各級政府的可支配財力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財政收支“緊平衡”態勢進一步凸現,重點區域和基層運轉面臨壓力。民生側方面,就業基本保持穩定,但高學歷人才流出、青年群體就業難問題凸顯;居民剛需食品的價格上漲,低收入群體生活壓力增大。這些挑戰和壓力,從表象上看是受到疫情和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進行深層次分析則可以發現經濟運行的底層邏輯發生了深刻變化,暴露出傳統動能減弱后新動能接續不足這一核心癥結。

創新是第一動力,只有強化創新驅動才能真正推動新舊動能持續轉換。教育、科技和人才是支撐創新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要素,是北京最大的優勢,也是北京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底氣。為破解創新含金量不高、創新鏈產業鏈融合不夠、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安全性不足等問題,北京要進一步通過深化改革激活科技第一生產力、用好人才第一資源、強化創新第一動力,努力將科技創新優勢更加高效地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壯大高精尖產業。把握全球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的新趨勢,發揮“三城一區”主平臺作用,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吸引全球優質資源要素集聚,提升北京作為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創新鏈重要節點的整合能力。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發展的招商選資激勵方法,順應產業鏈由“離岸”向“近岸”轉移布局和要素全球化流動的“非物質化”發展趨勢,1吸引標志性引領性項目落地。發揮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推動京津冀產業協同分工與聯動發展,加強優勢行業補鏈、延鏈、強鏈,打造立足北京、輻射津冀、面向全國全球的千億級、萬億級產業集群。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等重點領域龍頭企業或產業鏈關鍵環節,推動有市場需求的優質項目落地,開辟發展新賽道、培育增長新引擎。探索建立一批推動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產業創新聯盟、產學研用合作的產業技術聯盟,促進產業對接、信息互通、科技共享、優勢互補,實現戰略協同和跨界融合發展。

培育世界一流企業。企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載體。以開放促改革促創新,推動各類政策協同聯動,在科技、數字、金融、法律、會計、信用評級等知識密集型領域,打造給行業下定義、定標準的世界一流企業。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恢復并努力擴大市場化創投基金對科創企業的金融支持,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戰略性重組、資產重構、品牌重塑,加快培育創新型世界一流企業。關注大量嶄露頭角、有活力的中小微科技型企業,培育更多獨角獸、專精特新企業和智能制造標桿工廠。

集聚首都發展緊缺急需人才。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傳統人才評價指標路徑依賴,有力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完善育人選人用人留人機制。只要是首都發展急需的緊缺人才,無論是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還是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都需給予戶口、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的一攬子政策支持,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的城市聚才新格局,全面增強首都人才吸引力凝聚力,打造梯次合理的首都戰略人才隊伍。

強化減量倒逼? 推動發展方式深刻轉型

近年來,北京自覺把首都發展融入國家戰略大局,分領域實施一批有共識、看得準、能見效的疏解項目,倒逼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城市功能優化調整,推動城市從集聚資源求增長向疏解功能謀發展轉變,減量發展成為首都追求高質量發展的鮮明特征。作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北京實現了城六區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標,人口空間分布連續6年呈現內降外升態勢;城鄉建設用地連續4年減量,年供應土地中存量建設用地供應占比達到60%以上,基本實現新供應的產業用地70%分布在兩區、“三城一區”等重點功能區的引導目標。在持續推進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過程中,面對國內外日趨激烈的人才、產業、資本競爭,北京的相對優勢不可避免受到擠壓,正在經歷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轉型升級陣痛期。

減量發展不是簡單的減量,本質上是轉變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方式,通過對非首都功能做減法、對首都功能做加法,給優化提升首都功能騰出資源,給有機更新城市結構和布局留出空間。在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中,北京要牢牢把握“都”與“城”、“舍”與“得”的關系,努力探索與減量發展相適應的“規模約束、功能優化、空間提升”高質量發展模式,完善管控機制、倒逼機制、激勵機制、市場機制,破解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制約,引導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為全國人口經濟密集地區高質量發展探索路徑、提供示范,實現減量提質不減速的目的。

完善城市更新機制。探索跨項目、跨區域城市更新統籌實施機制,建立組團實施、動態兼容的存量空間規劃機制,完善用地性質混合、兼容和轉換機制,探索微利可持續回報的利益平衡機制,實現政府、居民、產權單位和社會資本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讓沉睡資產煥發新活力,運營管理效能由低向高轉變,既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求,又為城市更新投資方創造長期資金回報。創新市場化融資機制,設立專門針對城市有機更新、公共服務項目的金融產品,從經營權質押、貸款利率、擔保費率等方面提供支持。以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為契機,嘗試在收費公路、物流倉儲、保障性租賃住房、公共服務等領域進行推廣,吸引更多社會投資參與項目建設。

創新跨區域協作機制。正確處理中心城與新城、“一核”與“兩翼”、北京與鄰近周邊、北京與京津冀城市群等多類空間關系,發揮好核心帶動作用,充分釋放區域協同效能,努力在更大范圍優化配置資源要素,在更廣域空間構建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在更深層次打造互補融合的區域利益共同體,增強京津冀區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的整體性、協調性。積極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提升“通勤圈”互聯互通水平,健全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聯動發展工作協調機制,落實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聯合管委會機制,構建更加緊密的協同發展關系。以制度有效、政策連續和空間融合為目標,探索搭建“理事會+執委會+平臺公司”的跨域協同治理架構,建立健全重大問題跨域協同治理機制,構建專業化的跨域治理公共平臺。發揮北京創新資源輻射帶動作用,推動一批應用場景和技術合作項目落地見效,努力在“十四五”期間形成一批標桿性項目,推動“北京—天津—雄安”城市群主體框架一體化發展,提升“功能圈”城市能級。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等產業,通過項目輸出、服務輸出、技術輸出、品牌輸出,靈活運用飛地經濟、租賃經濟、托管經濟、共享經濟等模式,實現聯動協調發展,促進產業圈節點城市強鏈補鏈,共同建設分工合作、相互配套、上下游銜接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

強化內需拉動? 滿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

作為超大型城市,北京釋放以消費為主的內需潛力空間巨大。2021年北京人均GDP超過2.8萬美元,居全國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國第二,消費水平居全國前列,但消費領域仍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從商品消費看,食品煙酒、衣著、生活用品及服務三大類必需品消費支出占比由2015年的35.8%下降到2022年前3季度的31.1%,百戶汽車、計算機等耐用品擁有量分別為全國的1.4倍、1.7倍,除更新換代外,需求已基本飽和。從服務消費看,人均GDP在3萬美元左右的中等發達國家(如葡萄牙、捷克、西班牙等)的居民服務消費占比為65%—70%,而北京服務性消費占總消費比重僅為55%左右,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但現有以政府單部門推進為主的供給模式難以滿足居民多層次、多元化需求,亟待改革破題。

北京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圍繞“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主動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著力解決養老難、入托難、停車難、買菜難等現實問題。這些問題既是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也是看得見、摸得著、抓得住的剛需,更是健全完善內需主導、內生增長的新發展模式的切入點。

拓展一批社區消費新場景。聚焦“一老一小”全齡服務、就近就地便利化等需求,結合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設,增加公共服務產品供給,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破除社會資本“準入”“準營”制約,統籌社區服務設施配置,盤活社區閑置資源,營造多元消費場景,釋放就地便利消費的潛力。引導支持京東、美團等平臺企業深耕北京“社區根據地”,從商品零售向全方位全領域全天候全人群服務轉型,開發零售、健康、家政等綜合性消費服務場景。發揮市屬國企的引領作用,帶動康養、早教等領域的連鎖服務機構,按照復合利用、預留彈性的原則,更新改造社區衛生室、文化室等各類空間資源,逐步解決半日幼兒園、老年餐桌等問題,補齊“一老一小”服務短板。

培育一批數字消費、綠色消費新場景。發揮首旅集團、王府井集團等頭部企業的帶動作用,充分釋放CBD、西單等商圈,故宮、環球影城、古北水鎮等核心景點的撬動效應,創造更多沉浸式的內容場景、消費場景、體驗場景,激發居民消費熱情。促進更多線下場景與互聯網有機融合,鼓勵市屬博物館、文化館、旅游景區等單位開展創造性數字營銷,豐富文化產品供給。抓住Z世代“宅經濟”“戶外經濟”“二手經濟”等消費特點,加強產品供給,優化消費環境,挖掘消費潛力。

建設一批鄉村消費新場景。堅持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拓展農產品、鄉村民宿等鄉村消費新場景。加強高標準農田、菜田種植,推進適度規?;N植,抓好“米袋子”“菜籃子”“肉案子”“果盤子”生產;以國有農業龍頭企業為主導,建設大宗蔬菜外埠生產基地,建設集批發集散、數字平臺、凈菜加工功能于一體的中型批發市場,完善流通體系,努力提高超大城市農產品自給率和應急保障能力。探索城鄉共享、產村共融、村企共建等休閑農業新模式,挖掘“平谷大桃”“懷柔板栗”“房山磨盤柿”等地理標志農產品附加價值,培育一批品牌叫得響、市場賣得好的本地農產品;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和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提升“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能力,探索“互聯網+田頭市場+電商企業+城市終端配送”新模式,完善供需對接。推動鄉村旅游提檔升級,盤活利用閑置農宅,引入社會資本,發展一批鄉村民宿精品,培育民宿+工坊、民宿+直播間、民宿+研學、民宿+康養、民宿+共享辦公等多元“民宿+”業態,延長民宿產業鏈,打造消費新熱點。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蔡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北京篇章——在中國共產黨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北京日報,2022-07-04.

[3]北京市發展改革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首都現代化——指標體系研究與實踐探索[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22.

[4]徐逸智.深化京津冀區域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暢通經濟循環? 促進更高質量協同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22,(1).

[5]劉作麗等.基于全球城市坐標系的首都功能再思考[J],城市觀察,2019,(4).

(作者簡介:劉作麗,北京市發展改革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戰略規劃所所長、副研究員;崔巖,北京市發展改革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戰略規劃所經濟師;王術華,北京市發展改革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戰略規劃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 / 張蕾磊

猜你喜歡
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2018:中國會展業“高質量發展”之年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遼寧省綠色增長水平提升路徑及對策分析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我國經濟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創新驅動”打造山東經濟新格局
關于創新驅動戰略的理論思考
創新驅動與我國創新生態研究
產業園區管理機構知識產權服務建設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