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科學教學中做與思有效融合的策略淺析

2023-06-04 14:07黃婷
教育界·A 2023年11期
關鍵詞:有效融合小學科學

【摘要】小學科學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要做好小學科學教學工作,教師必須有效融合做與思,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踐,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科學;做與思;有效融合

作者簡介:黃婷(1983—),女,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蔣王鎮中心小學。

小學科學是一門探究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需要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在動手實踐中感受學習科學的樂趣。因此,教師在科學課堂上要引導學生把做與思有效地融合起來,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踐。學生通過動手動腦能夠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培養科學探究精神,提升科學素養。

一、做與思融合的重要意義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只有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敢于探索、勇于創新,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主要渠道。做與思是課堂中非常重要的兩個環節,它們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做,即動手做,體現的是科學探究的實踐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如參觀、實驗、模擬、制作、種植等。思,即動腦想,體現的是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如學生在課堂中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方案、分析數據、總結現象、反思及優化問題等。

從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角度來看,動手做和動腦想必須緊密結合,不可偏廢。教師要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不同的實際需要,靈活處理好做與思的關系,有的放矢,巧妙融合,使學生的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得到切實提高。

做與思的有效融合對教師的教學有著積極的影響,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實驗來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學生邊做邊思考,一改以往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打破了課堂的沉悶,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此時,學生的積極性能夠被激發,主體作用也得以充分體現,學生真正能夠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實踐證明,教師在科學教學中加強做與思的融合,能大大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欲望。學生在做與思中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積累和應用科學知識,能夠有效地提升科學素養,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做與思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與科學探究的興趣?,F在有很多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的方法,對教師來說,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創設符合學生學情及需求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靈活地掌握科學知識。

教師要善于挖掘素材,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利用實物、實驗、案例、表演等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情境,刺激學生的各個感官,鍛煉學生的思維,為增強學生的做與思意識提供動力[1]。

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課堂要用到的科學儀器,如,量筒、量杯、鐵架臺、燒瓶、電壓表、小燈泡等,創設新奇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教師也可以通過引人深思的科學問題來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積極地動腦思考。

科學課程中的探究活動比較多,而學生對探究實驗非常感興趣,教師可以通過趣味小實驗來創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教學蘇教版科學二年級下冊“磁鐵的磁力”為例,筆者事先在一個透明的玻璃瓶中放入少許回形針,課堂開始時,筆者手戴磁鐵材質的戒指表演“隔空取物”,學生見了驚嘆不已,躍躍欲試,都想揭開背后隱藏的科學奧秘。筆者提問學生:“回形針自己為什么能從玻璃瓶中出來?”學生猜測可能是因為磁鐵的吸引。筆者繼續提問:“同學們認為磁鐵可以吸什么樣的物體呢?”此時,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筆者安排學生動手實驗,用磁鐵去吸桌面上的木棒、硬幣、鐵片、塑料片、鋁片、銅片等物品,看看有什么新的發現。筆者針對學生好奇心強,什么事都想弄明白,什么都想親自試一試的特點,因勢利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促進了做與思的有效融合。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增強做與思融合

多媒體技術和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機結合,能夠打破學生學習科學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幫助學生認識和掌握科學理論,更好地融合做與思。例如,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難以碰見日食或者月食的現象,但是,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把日食或者月食的過程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獲得具體形象的體驗。多媒體技術還可以把人肉眼難以觀察到的物質變化過程直觀地展示出來,如可以用慢鏡頭的動畫形式展現巖石形成的過程。

在科學課堂上,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生動、直觀地呈現某一生活現象,引導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問題,從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預測,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深入的探究,這就把做與思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如果學生遇到問題,教師就可運用多媒體技術對學生進行點撥。

以教學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水受熱以后”為例,筆者在課堂開始時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冰川融化,冰面上霧氣騰騰的視頻。接著,筆者提出問題:“在什么情況下冰會融化成水呢?冰融化的過程中溫度有怎樣的變化呢?怎么做實驗進行探究呢?”于是,學生提出做給冰塊加熱的實驗。筆者運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播放使用酒精燈加熱的步驟和需要注意的事項,便于學生掌握正確的實驗操作方法,避免發生安全事故。這樣,筆者運用多媒體技術把科學教材中靜態的文字描述轉化為動態的演示,動靜結合,激勵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使得學生學習科學的勁頭更足,增強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做與思的融合。

(三)開展合作學習,提高實踐能力

為了更好地把做與思融合起來,教師可以在科學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合作學習既可以滿足師生之間的交流需求,又可以滿足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需求,有利于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以及實踐能力的提高[2]。

以教學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冷熱與溫度”為例,在探究熱水變涼的規律時,筆者讓學生做出猜測后分小組做實驗,每隔2分鐘測量1次溫度,連續測量6次,驗證小組的猜想。根據實驗的內容,筆者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合理分工,明確職責。學生合作把獲得的實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從而總結出熱水變涼的規律是先快后慢。與此同時,學生發現熱水的水溫還在繼續下降,于是又提出了新的問題:“熱水的溫度會一直這樣降下去嗎?會降到0攝氏度嗎?降到什么時候為止呢?”一連串的問題使教室“炸開了鍋”,學生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有的學生說:“0攝氏度都可以結冰了,誰見過杯中的熱水變涼后結冰的?”有的學生說:“如果是冬天,在室外呢?”還有的學生說:“和當時的溫度有關吧?!贝藭r,學生的探究欲望已經非常強烈,筆者引導學生再次合作探究,最終發現當水溫降到與室內溫度差不多時,溫度計的液柱就不再下降了。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完善認知結構,實現優勢互補,實現了做與思的有效融合。

(四)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

小學科學課程緊密聯系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著較強的實踐性。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開展生活化教學,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善于提出問題[3]。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科學知識在生活中加以運用。

以教學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下冊“聲音的傳播”為例,首先,筆者讓學生提前搜集一些生活中的材料,如塑料袋、鐵塊、水、沙子等,用作課堂實驗的材料。其次,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固體、液體、氣體哪種介質的傳聲效果較好。最后,筆者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解釋“釣魚時為什么不能大聲喧嘩?”“為什么每當夜晚到來,偵察員為了了解敵人的進攻情況,會將耳朵貼到地面去聽聲音?”等問題。筆者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學以致用,實現了做與思的有效融合。

此外,教師聯系生活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充分的調研,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已有的生活經驗,保障教學過程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以教學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熱脹冷縮”為例,因為固體和液體的熱脹冷縮變化比較小,在生活中不易被察覺,所以學生對熱脹冷縮現象不了解,對熱脹冷縮原理在生活中的應用更是知之甚少。為此,筆者設計一系列既貼近生活又富有趣味的實驗活動,如讓學生自制溫度計,把含有色素的水、酒精、食用油和醋分別倒入玻璃瓶中,插入細管,蓋緊瓶口,再把玻璃瓶分別放進熱水和冷水中進行觀察。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記錄和對比,學生得出結論:液體受熱時體積會增大,遇冷時體積會縮小。通過實驗,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如為什么燒開水時,如果水裝得太滿,水還未燒開就會溢出來等。

(五)加強教學互動,提升教學實效

教師加強和學生的互動,能夠推動做與思的有效融合。一方面,師生間的互動有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切實從學生的角度開展教學,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4];另一方面,師生間的互動有助于學生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理清自己的學習思路,及時發現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教師的幫助下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此外,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則可以讓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在思維的碰撞中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促進做與思的融合。

以教學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電路暗箱”為例,有一個環節是先制作一個電路檢測器,并用它分別連接一個小燈泡、一根導線或一節電池,觀察會出現什么情況。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究,學生邊思考邊操作。每個小組都在電路中增加一節電池后,有的小組的燈泡不亮了,有的小組的燈泡卻更亮了,這使學生感到很詫異,做出了各種不同的猜測,如導線松了、短路了、兩節電池電流變大使小燈泡燒壞了……對此,筆者并沒有著急公布答案,而是把燈泡不亮的一組材料拿到臺上,請燈泡更亮的小組代表幫忙檢查電路,查找原因。此時,學生的探究熱情被充分激發,很快找出了問題所在—電池的正負極反了。學生重新調整電池的正負極,燈泡果然變得更亮了,教室里響起了一片掌聲。在實驗過程中,筆者和學生加強互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觀察科學現象及探究科學問題,促進了做與思的有效融合。

結語

做與思的有效融合有助于引導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切實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的關鍵。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開展合作學習,緊密聯系生活和課堂教學,加強師生雙邊互動,將做與思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劍秋.小學科學教學中“做與思”有效融合[J].新智慧,2018(25):62.

[2]吳良林.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踐[J].教師,2011(30):96.

[3]陳美良.陶行知科學教育思想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9.

[4]金小燕.讓陶行知思想在科學課堂綻放“生命”異彩:陶行知理念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踐與反思[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4(11):22-23.

猜你喜歡
有效融合小學科學
新時期下精神文明建設與黨建的有效融合研究
美術教學中傳統元素與流行元素的有效融合
淺論中職語文教學與生活的有效融合
以“問”發展小學生科學學習能力
淺談中職學校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有效融合
基于MOOC的小學科學教學模式的探究
加強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談談多媒體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簡談多媒體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
銳意進取,不斷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