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出主題選擇,進一步探索攝影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

2023-06-07 06:48趙天森
陜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6期
關鍵詞:思政教育立德樹人

[摘 要]文章以突出主題選擇為主線,把思政教育融入《手機攝影技術與藝術》的教學中,通過知識傳授,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讓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并行,找到思政元素與攝影藝術的交叉點與契合點,于無聲處實現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引導學生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堅定理想信念,堅定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砥礪奮斗實干,爭做新時代好青年,真正落實好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時代使命。

[關鍵詞]手機攝影 思政教育 立德樹人

前 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在育人目標上具有本質同一性,這使得藝術教育成為課程思政中的關鍵一環?!妒謾C攝影技術與藝術》作為藝術教育中的攝影系列課程,其關鍵是如何選擇好主題,有什么樣的主題才能引導植入怎樣的內容,才能很好地同思政課程形成互補,豐富思政教育形式,增強思政教育的樂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符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新時代“大思政課”建設背景下,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于藝術教育之中,已成為高校藝術教育課程發展的基本趨勢。思政教育和藝術教育都是為了立德樹人,其根本目標具有一致性,這就使得藝術教育也必然是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藝術教育和思政教育,學界研究較多,但藝術教育中的攝影課程和思政的融合,目前學界研究還比較少:李昕桐提出把思政教育落實在“攝影美學”教學中,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理念傳遞“美麗中國”的思想;宮旭研究了《攝影攝像技術》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張可嘉、劉一凡根據具體案例提出了攝影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何敬提出通過“道法術器”四個方面將課程思政資源融入“攝影藝術”教學中。本文將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學校實際情況和新時代新要求,注重將主題選擇作為攝影課程和思政教育連接的切入點、關鍵點,探索攝影藝術系列課程之《手機攝影技術與藝術》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以期豐富當前攝影藝術系列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研究范疇。

手機攝影的特點

手機攝影是以手機為工具進行拍攝的攝影方式,是21世紀以來新興的攝影方式,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功能的不斷完善升級,手機攝影日益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攝影方式,不同于傳統攝影,手機攝影主要有以下3個特點:

操作便捷,普及性強。相比傳統攝影設備,手機體積小,攜帶方便,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拍攝,而不必像傳統攝影設備那樣需要固定機位或調試設備。同時,目前市場上大部分智能手機已具備自動對焦、自動補光、場景識別等功能,比傳統攝影設備操作起來更加便捷和人性化,而且幾乎人手一部,人人都能簡單操作。

入門容易,吸引力強。傳統攝影設備不僅機身價格昂貴,鏡頭價格也貴,正如網友調侃的“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在智能手機出現以前,攝影對于普通人來說可望而不可即。智能手機的出現,大幅降低了攝影門檻,使得人人都能接觸攝影,都有機會成為攝影師。

注重內容,主題性強。攝影畢竟只是手機的輔助功能,大部分手機在像素、光圈、曝光、變焦等方面還是無法與專業的攝影設備媲美,要想通過手機拍出好的照片,就必須另辟蹊徑,在主題選擇、價值傳遞等“軟件”方面下功夫,因此手機攝影更加注重主題的突出。

《手機攝影技術與藝術》的思政教學實踐

作為西北工業大學普通本科學生素質拓展類課程,《手機攝影技術與藝術》是筆者2021年春季開始在西北工業大學開設的攝影系列課程,是完善學校思政教育課程體系、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

1.課程目標

該課程主要面向在校本科學生,旨在通過理論和實踐、思政和藝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掌握手機攝影技能,引導學生更好地運用手機攝影抒發情感、贊美生活、記錄時代,引領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自覺奮斗實干,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2.教學方法

西北工業大學理工類學科學生較多,理工科學生的邏輯性、實踐能力較強,但感性思維、藝術素養偏弱。結合本校學生特點,為有效增強課程吸引力,豐富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手機攝影技術與藝術》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專題研討、實踐教學、社團活動、任務布置等方式進行教學。

(1)案例分析法。課程開始之初,以世界手機攝影大賽(MPA)、蘋果手機攝影大賽(IPPA)、華為新影像大賽等知名手機攝影大賽的獲獎照片和筆者自己用手機拍攝的照片為例引入課程主題,通過賞析這些手機攝影照片的精彩動人之處,思考體會作者的情感融入、美學表達和價值傳遞,激發學生對手機攝影的興趣,啟發學生思考如何用手機拍出有高級感、有創意、有意義的照片,引導學生用手機記錄生活之美、自然之美、時代之美。

(2)專題研討法。開展“極限運動攝影專題”研討活動,讓學生就極限運動的精神魅力、動態之美與靜態之美的區別、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異同等話題開展討論,通過觀點交流、思想碰撞、教師引導等方式,讓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西方文化,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包容的心態、寬闊的胸懷,擁抱世界文化。在最后的總結性陳述中,將本次研討提升到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教育學生積極學習優秀傳統文化,自覺承擔起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使命。

(3)實踐教學法。該課程實踐環節共計安排了以風光、人物等為主題的8個學時實踐教學,風光攝影旨在讓學生了解并熟練掌握風景攝影的拍攝技巧和方法;人物攝影旨在讓學生熟悉人像攝影的特點,掌握拍攝中對焦、構圖等技巧;紀實攝影主要為了讓學生了解紀實攝影的方法,并熟練運用手機攝影記錄生活;攝影后期制作旨在讓學生熟練掌握濾鏡調色、畫面裁剪、曝光調整等技能。實踐地點主要在校園內,以學校的校園景色、雕塑建筑等為主要內容,實踐過程中穿插介紹學校的發展歷史、光輝成就、知名人物事跡等,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學校,激發學生的愛校情懷。

(4)社團活動法。在學校成立攝影社團,約200名學生參與其中,主要組織學生對學校重大活動進行拍攝,如在拍攝精品校園劇《尋找師昌緒》中,學生緬懷西北工業大學杰出校友師昌緒院士。師昌緒把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融入教育科研事業,深深感動了西工大學子,他們以校園劇的形式將科學家愛國奉獻、勇于探索、不畏艱難、求實創新的精神恒久傳承。

(5)任務布置法。該課程對學生的考核標準為平時考核成績占40%,期末考核成績占60%。平時考核會在每一課時結束后向學生布置1-2篇攝影作業,期末考核是在課程全部結束后向學生布置10張手機攝影照片作業,共計向學生布置約30篇作業。作業要求題材不限、內容積極健康、主題鮮明,作業考核以整體美觀程度、照片寓意、畫面表現力、構圖、光線運用等為評價標準。通過一定量的作業布置和明確的評價標準,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和記錄生活的意識,提升學生發現美、鑒賞美、感受美的能力,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如何將手機攝影與思政教育巧妙融合,重點和難點在于主題的選擇,好的手機攝影作品必須要有鮮明的主題,如果主題不夠突出,那么作品想要傳達的情感、價值、美學理念就很難展現出來,思政教育的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只有選擇好的主題,才能讓學生拍出好的照片,才能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于無形中實現對學生的思政教育。

(1)能夠彰顯中國精神的人文主題。我們的歷史波瀾壯闊,改革開放成績斐然,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在教學中,通過選擇能夠展現中國精神、中華文化、風土人情的人文主題,比如時代人物、科技成就、工業創舉、城市建設、社會發展等,讓學生通過欣賞或拍攝,直觀感受以民族主義為核心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強大凝聚力和號召力,以此激勵學生充分發掘自身潛力,砥礪前行,奮發作為,積極投身到新時代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中去,成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

(2)能夠展現壯美山河的自然主題。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川秀麗,神奇的喀斯特地貌,讓陽朔成為攀巖勝地;世界海拔最高的天然穿山溶洞,讓張家界天門山成為中外翼裝飛行愛好者的聚集地;高質量定點浪型和沙灘浪型海域,造就了萬寧日月灣沖浪勝地。教學中,通過了解和拍攝國內知名自然風景區和國家濕地公園等具有典型特色的自然風光,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的奇妙和人與自然的融合,增強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更加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生態文明思想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

4.課程思政的具體體現

(1)以傳統文化引領文化自信。在紀實攝影教學中,選擇以學生較為熟悉的兵馬俑、大小雁塔、鐘鼓樓、明清城墻等名勝古跡為主題的攝影作品進行案例分析,向學生介紹西安的歷史,引導學生認識和發現傳統文化之美,感受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在新時代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自覺擔當起弘揚傳統文化的時代責任。

(2)以革命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在人物攝影教學中,對革命人物主題攝影作品進行研討,啟發學生認識和感受革命人物展示的革命精神,引導學生用手機去發掘革命故事、傳播革命文化,培養學生凝聚紅色力量,厚植愛國情懷,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砥礪報國之志、強國之志。

(3)以校園文化感召奮斗實干。西工大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歷史底蘊的學校,雕塑“鑄劍”寓意西工大人埋頭苦干、無私奉獻的精神;富有詩意的“云天苑”“星天苑”“海天苑”等建筑的命名寄托著西工大人航天航空航海的報國情懷。在風景攝影教學中,通過帶領學生游覽和實地拍攝校園風光,強化學生對學校文化和精神的認識,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學校優良傳統。

5.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

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及時發現學生在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技能掌握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指導糾正。以課堂提問的方式,考查學生對攝影與美學、價值、情感之間聯系的認識,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在課后和期末作業評價中,增加思政方面的考核點,對課程引導思政的效果進行檢驗。

結 語

將攝影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是“大思政課”建設的有力探索,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有利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本文以《手機攝影技術與藝術》為例,從手機攝影的主題選擇為切入點進行探討研究,對當前藝術教育的課程思政化提供了一定借鑒,為攝影藝術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提供了有益探索。

參考文獻:

[1]班寧秋,張賽男.“真善美”引領下的藝術設計課程思政育人理念探究[J].科教文匯,2022(22):37-40.

[2]李昕桐.“攝影美學”課程思政實踐路徑探索[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9):7-8.

[3]宮旭.談《攝影攝像技術》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J].中外企業家,2019(28):143-144.

[4]張可嘉,劉一凡.新時期高職院校攝影課程思政模式探索[J].大觀(論壇),2021(6):148-149.

[5]何敬.“攝影藝術”課程思政的道法術器[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1):140-142.

(趙天森:西北工業大學藝術教育中心)

猜你喜歡
思政教育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視閾下的服務型基層黨支部構建方式探究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踐立德樹人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網絡發展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帶來的挑戰及應對策略
新媒體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淺析新形勢下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新常態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論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對策
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