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循環”背景下泉州鞋服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

2023-06-09 11:58江航張喜潔林必越
商場現代化 2023年2期
關鍵詞:新發展格局雙循環高質量發展

江航?張喜潔 林必越

摘 要: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國內國際形勢發展變化而做出的戰略決策,對推動鞋服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本文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梳理了泉州地區鞋服產業集群的發展脈絡,分析鞋服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尚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出新發展階段下鞋服產業集群的高質量發展,要致力于打造產業循環體系,挖掘協同創新動力源,同時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優化營商環境,建設技術人才平臺,加大金融支持,推動鞋服產業集群的產業升級。

關鍵詞:“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鞋服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

引言: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民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作為國內民營企業發源地的泉州,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進步,2020年躋身國內萬億GDP俱樂部,形成了具有極強核心競爭力的鞋服產業集群。但是,泉州鞋服產業集群多年來的外向型經濟拉動在此次新冠疫情下顯露出其局限性。行業內多數企業依舊處于“微笑曲線”的中低端,惡性競爭嚴重,盈利模式單一,產品附加值低,品牌同質化問題嚴重。整個鞋服產業經濟缺乏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還遠未走上高質量發展的道路?;诖?,本文以福建泉州鞋服產業集群為研究對象,系統分析泉州鞋服產業集群目前的發展情況,探究其如何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如何步上國內外市場并重且以國內市場拉動為主的經濟發展階段,進而實現鞋服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將泉州鞋服產業集群推向世界,打造國內具有國際性競爭實力的鞋服產業集群。

一、文獻綜述

1.“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雙循環”即國內經濟循環(內循環)與國際經濟循環(外循環)。國內經濟循環指我國改變激勵出口的政策導向,把滿足國內需要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與內需潛力。國際經濟循環指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國內經濟供給質量,挖掘消費潛力,使得國外產業更加依賴中國供應鏈和產業鏈,更加依賴中國的巨大消費市場。

“雙循環”概念提出后,國內也掀起了“雙循環”的研究熱潮。王維平等(2020)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總體性視域,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進行了總體性釋讀。伍山林(2020)分析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內涵,指出我國經濟在擴大戰略回旋空間和增強經濟發展韌性上仍面臨巨大挑戰。汪發元(2021)認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一個系統工程,并提出了構建過程中需要明確的諸多關鍵議題,以此選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具體路徑。汪玉凱等(2021)從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出發,提出在新發展格局下要優化政府內部管理理念與制度,加快數字政府建設,從而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楊盼盼等(2021)通過對比中美日歐的國內國外循環指標,指出可以借鑒美日歐類似“雙循環”模式的經驗,加快疏通國內大循環的痛點和堵點。

從目前有關“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研究來看,多處在宏觀層面對“雙循環”價值構建的分析上,而將研究視角落于中微觀的具體產業高質量發展上的論述較少,并且研究多集中于探討產業如何貫徹“雙循環”理念。對于具體如何做,以及“雙循環”對于產業具體現實的指導意義方面的研究尚不足,而這一層面的探討顯然是產業貫徹落實“雙循環”理念過程中不可或缺的。

2.產業集群與高質量發展

波特最早提出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詞。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由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21世紀初始關于產業集群的研究在國內盛行開來。一部分學者專注于研究產業集群的內部因素,強調從集群內部進行改造,進而挖掘產業集群的升級路徑。魏江等(2003、2004)從企業家精神的外部經濟、集群創新學習、技術協同學習等方面研究了中國集群,特別是中小企業集群內部各種外部效應問題。湯臨佳(2012)等通過設計大企業集中度等五類指標度量集群結構指數剖析集群升級的路徑。胡蓓等(2009)將研究視角聚焦在產業集群的人才吸引力的影響因素上,研究了產業集群內部的人才集聚擁擠效應對集群發展的不利影響。另一部分學者則是研究產業集群與外部合作者的互動上探討產業集群的升級路徑。張群(2017)和張燕(2017)探索了高校與集群人才培養的新模式與新策略。阮建青(2014)等分析了政府在集群演化中所擔當的角色。

自黨的十九大將高質量發展理念提出后,國內產業集群的研究逐漸與高質量發展理念相結合。周陽敏等(2019)在梳理國家自創區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狀況與高質量創新特征的基礎上,明晰了基于價值鏈、產業鏈、知識鏈的產業集群協同高質量創新路徑。蔣金法(2021)分析了新時代下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優化建議。在研究了區域產業集群的基礎上,研究視角逐漸落到更為具體的行業上,黃利春等(2021)研究認為制造業產業集群質量全面提升以促進我國產業集群全面升級,是助力我國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王晨曦(2021)搭建了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體系,分析了發展中的不足并提出具體的優化途徑。

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論述多集中于較為宏觀的視角,中微觀的產業集群的研究則較少,而在這方面研究的缺乏勢必會導致高質量發展理念在中微觀層面實施時由于缺乏具體的指導思想而效果不佳。

綜上所述,本文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探析鞋服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以期填補“雙循環”發展格局研究在中微觀領域研究的不足,同時補充高質量發展在中微觀領域的研究。

二、泉州鞋服產業集群“雙循環”發展現狀

1.泉州鞋服產業集群發展歷程

泉州鞋服產業集群的形成大致經歷了形成期、發展期、成熟期三個階段(見下表):

2.泉州鞋服產業集群發展現狀

泉州鞋服產業集群發展至今已經具有較完整的產業鏈、較全面的產業布局,產業集群化、規?;@著,行業市場和技術較為成熟。

(1) 產業鏈較完整、產業布局齊全。截至2020年,全市鞋服產業現有規模以上企業2067家,產值接近6000億元①,在面料紡織、成衣制造等方面形成了一條從原材料生產加工到品牌營銷的比較完整的產業鏈。產業布局上,已形成以晉江市為主的旅游鞋、運動鞋生產基地。另外,泉州還形成了以石獅市為中心的真皮休閑鞋生產基地。

(2) 產業集群化、規?;?。擁有一批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鞋服生產基地,一批以縣域經濟為特色的產業集群。制鞋業形成以石獅市為中心的真皮休閑鞋生產基地;以晉江市和泉州開發區為主的旅游鞋、運動鞋生產基地;以南安市為主的童鞋生產基地;以泉州臺商投資區為主的鞋底、鞋材生產基地;以晉江市安海鎮、安東開發區為主的真皮制造基地。

(3) 行業市場和技術較為成熟。泉州紡織服裝業現有企業2000多家,年產值超過1500億元,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購銷關系,是國內紡織服裝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主要集散地。制鞋業有企業3000多家,年產值也接近1500億元②。同時泉州諸多鞋服企業擁有國內外行業領先的制造技術,諸如國內領先的制鞋科技,國際先進水平的面料制造加工技術等。

3.泉州鞋服產業集群“雙循環”發展概況

圖1數據顯示,泉州出口值與GDP總量的比值在2011年至2015年間相對平穩,2016年、2017年兩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最近兩年出口量有所回升,出口占比有所提高。數據上未顯示出對內循環的側重,甚至還有小幅度的下降,證明泉州“雙循環”發展戰略還處于起步階段。泉州鞋服產業集群與泉州整體的趨勢類似,近些年的出口額小幅上升,由此可見泉州還處于對戰略的解讀與分解階段。據泉州制定的“十四五”規劃顯示,泉州正在積極融入到“雙循環”新發展戰略中,在鞋服產業集群方面,也有相對應的舉措,具體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 內循環具備良好基礎

一是積極開拓國內市場。支持民生產業開啟“新國貨運動”。打造有顏值、有故事、有品質、有硬核科技的產品,提升“泉州造”的市場話語權。二是創新在線消費新模式推動鞋服產業集群業加快數字化、智能化、社交化轉型升級,構筑“線下孵化+供應鏈+線上平臺”立體化營銷體系。

(2) 外循環發展較為成熟

一是打造推動雙循環經貿合作新平臺。推動各類試點平臺提質擴容,充分發揮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綜合保稅區、晉江陸地港等平臺作用。二是推動更高水平“引進來”。促進高水平利用外資,主動承接發達國家和地區先進技術、先進生產力轉移,重點吸引世界500強、全球行業龍頭企業和細分市場領先企業。三是支持合適產能“走出去”。支持鞋服民營企業在海外開展品牌并購、重組、股權置換、境外上市、品牌推廣和高新技術合作,打造更多民族品牌和國際品牌③。

泉州鞋服產業集群已經積極制定了融入“雙循環”戰略的具體舉措,但目前泉州鞋服產業集群還存在諸多阻礙發展的現實問題,這也將直接影響“雙循環”戰略的實施效果。文章下一個部分將具體分析泉州鞋服產業集群存在的發展問題。

三、“雙循環”下泉州鞋服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問題探討

1.技術研發有待提升

泉州鞋服產業集群雖然已經具有可觀的規模,但是在鞋服核心技術上依舊存有短板。一是研發投入不足。研發投入方面(圖2),除安踏外研發投入都穩定在2億元人民幣左右,而耐克每年研發投入費用在30億美元左右。研發費用占比方面(圖3),均低于5%,而耐克與阿迪達斯均在10%以上。二是研發專業化程度不高。泉州的鞋服企業是產銷結合的,多數企業曾是國際鞋服品牌的代工企業,新產品開發上遠不及國際品牌,這導致鞋服高端市場都被國外企業所壟斷,只能在中低端市場進行布局。三是研發模式較為單一。泉州鞋服企業多為自主研發,相關調查顯示,除安踏有少數的外部合作數量外,其他鞋服企業合作數幾乎為0。

2.產品設計缺乏創新力

擴大內需是“雙循環”戰略的基本點,而擴大國內鞋服內需的基本點則是鞋服產品,產品設計是其中最關鍵的環節,泉州鞋服企業在產品設計上依舊存在諸多不足。一是科技要素注入不足。泉州鞋服企業較少擁有自主研發的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核心科技,這也使泉州鞋類品牌一直難以爭奪高端市場。二是時尚要素導入不足。賦予產品科技是產品設計的第一步,但光有科技感是不足以吸引消費者的,泉州鞋服企業需要更具有潮流引領的產品抓住消費者的心。三是社會與自然要素影響不夠。在日益注重品牌社會責任承擔的今天,一個品牌產品的社會與自然因素顯得尤為重要,泉州鞋服品牌近些年也逐漸認識到這方面的重要性,開始著手進行產品設計與環保的結合,但還處于起步階段。

3.品牌地位不強

知名度高的品牌才能擁有國內國際話語權,搶占更多的是市場份額。而泉州鞋服品牌雖在國內名氣頗佳,但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卻并不高。一是品牌載體有待提升。泉州鞋服品牌代言人多為國內年輕一代的流量明星,難以打開國際市場,因此與國際明星的合作代言應是急需考慮的方向。二是品牌聯名運用較少。品牌聯名通過強強聯合的方式,利用雙方的品牌效應,將原本不相干的兩個消費者群體建立聯系,達到一種“1+1>2”的宣傳效果。

4.人才吸引力較弱

2020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中泉州僅位于48位,泉州鞋服產業主要競爭對手杭州、廣州,分別位列第2位與第5位④,如此巨大的差距也說明了泉州人才吸引力的不足,主要體現在政策吸引力上的不足。泉州主要注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但基礎人員素質的不足,勢必會影響相關政策的實施效果。泉州的鞋服企業若想取得突破性的成功,必須提高產業整體人員的素質。

四、基于“雙循環”的泉州鞋服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路徑對策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對于產業集群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兩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時刻以內循環為主,以擴大內需為基點。二是要堅持開放合作的雙循環,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根據這兩方面的要求,本文將從以下幾個角度具體分析泉州鞋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路徑。

1.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研發效率

擴大內需要求深化供給側與需求側的變革,供給側與需求側的變革則是要從產業結構入手,因此“雙循環”下泉州鞋服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步就是要優化產業結構。產業結構的優化在于產業模式的創新,使生產要素實現最優配置,建立循環產業體系。循環產業體系是一種新型的產業模式,打破了傳統的工業模式,是依據產品全生命周期建立的要素組合,其短流程的閉環體系能夠很好解決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的矛盾。

產業循環體系建立的關鍵在于產業融合。泉州鞋服產業的融合應從產業內部開始,鼓勵高同質化的中小企業進行合并,以避免惡性競爭造成的產能過剩問題,限制落后產能產品的生產,引導企業把過剩產能、低附加值的加工生產環節轉移出去,把價值鏈高端環節,如總部、研發、高端制造、貿易、結算、稅收留在泉州,培養新的明星企業,優化泉州鞋服產業集群的整體供給水平。

2.加強協同創新打造核心產品

泉州鞋服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下一步則是要尋找強有力的動力源,使整個產業循環高效并逐漸提升循環的階段,循環階段的提升也要求集群的目標從提升整體鞋服產品質量轉變為打造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核心產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同創新則是整個產業循環升級的動力源。協同創新包括基于產業鏈的協同創新與集群間的協同創新。

一是基于產業鏈的協同創新。核心在于產業鏈從前端到后端的每個企業之間都能夠最大化地發揮自身的創新效能,并且每個企業相互之間可以默契合作,信息互通,使整個產業鏈高效運轉。這種產業鏈體系下的協同創新可以滿足產業鏈中諸多企業的發展需要,提升整體創新水平,注入更多創新要素。二是集群間的協同創新。集群間的協同創新屬于集群外部合作的創新,其有利于打破行業界限,通過強強聯合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品牌地位。

3.發揮政府作用

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協同創新的持續推進,可以真正使泉州鞋服產業集群內部的循環高效運轉起來,而泉州鞋服產業集群的外部循環則是要發揮政府的作用,尤其是泉州鞋服產業集群研發資金不足問題以及人才吸引力不足問題,都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1) 改善營商環境

全面實施營商環境優化提升行動,以企業的經營發展快速高效為中心,從制度、服務、法制上推進營商環境的整體改造。一是高效服務市場主體。推進審批改革進度,提升服務效率,打造多元共治共贏的市場環境。二是審批服務便利化。推行一站式服務,提供標準化程度更高的辦事流程,提升服務效率。三是全面提升法治保障水平。放寬企業進入市場的要求,并清除隱形的準入壁壘,落實“非禁即入”。四是打造良好的市場開放環境。建立健全各級外商投資企業投訴受理機制,保障外資企業平等參與標準化工作和政府采購。

(2) 技術和人才平臺建設

一是技術研發平臺建設。引導大型企業組建新型研發機構,引導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引進行業專家,搭建新型創新平臺。成立市科技創新中心,搭建多方共用,互聯互通的綜合性服務平臺。二是人才引培平臺建設。建設宣傳咨詢平臺,積極宣傳招才引智新政策、新思路,促使人才服務更加全面、便捷、高效。搭建校企合作平臺,開展高校招聘活動、專場招聘服務活動。三是人才的高效使用上。加快推進人才創業園建設,引進人才科技項目,搭建人才創新創業平臺,給人才提供便利的創新環境,給予足夠的資金與平臺支持。建設離岸研發平臺,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采取項目合作、技術入股、合作經營等方式,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外地高層次專家人才的創新資源,實現研發在外、科技成果在本地轉化的新模式。

(3) 金融有效支持

推進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建設,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深化政銀企合作,營造良好金融生態環境。一是提升金融服務。改善面向制造業和中小微企業的金融供給。二是集聚金融資源。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改制上市,支持金融平臺做大做強。三是擴大金融開放。推進金融領域開放創新,積極引進境內外金融機構和平臺在泉設立區域總部。四是強化金融監管。健全金融工作議事協調和應急處置機制,落實金融機構主體責任、地方政府屬地責任和金融管理部門監管責任。

綜上所述,產業升級解決了泉州鞋服產業集群的結構問題,搭建了循環產業體系,提升了集群的研發效率,解決了鞋服產業集群的研發不足問題。協同創新方式成為了產業集群高效循環的動力源,開拓了各類產品要素流入的渠道,提供了品牌形象提升的路徑,解決了鞋服產業集群的產品與品牌問題。產業升級與協同創新的結合形成了完整的產業內循環高質量發展路徑。政府作用的發揮,創造了產業外循環發展的條件,搭建了由產業內循環走向產業外循環的路徑,人才平臺的建設也解決了集群人才吸引力不足的問題。三者之間的有效銜接可以使泉州鞋服產業集群內外循環聯動,形成一條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路徑。

五、研究結論與展望

本文基于產業集群理論,立足于泉州鞋服產業集群發展現狀特征,對制約鞋服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因素進行系統分析,從而探索“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鞋服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

第一,對泉州鞋服產業集群的發展歷程與“雙循環”發展現狀進行了系統分析。研究認為,泉州鞋服產業集群發展至今,已經具有較完整的產業鏈、較全面的產業布局、產業集群化、規?;@著、行業市場和技術較為成熟,并且已經開始積極響應國家“雙循環”戰略。

第二,“雙循環”背景下,泉州鞋服產業集群在提升內循環,擴大內需,助力外循環,搭建電商平臺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整體的鞋服產業集群在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品牌地位和人才引進方面依舊存在諸多限制因素。

第三,實現“雙循環”背景下鞋服產業集群的高質量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是第一步,協同創新是內循環的動力源,兩者之間的協調配合形成了產業內循環的發展路徑。政府通過改善營商環境、搭建人才和技術平臺,以及提供金融支持的方式為產業外部循環創造了條件。三者的有機結合使產業內外循環高效聯動,形成了一條泉州鞋服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路徑。

注釋:

數據來源:泉州市2021年統計年鑒。

數據來源:晉江市人民政府。

資料來源:泉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資料來源:智聯招聘,澤平宏觀。

參考文獻:

[1]李碧珍,陳若芳,王珍珍,楊少雄.福建體育用品服務型制造的驅動因素及創新模式研究——以安踏為例[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18(01):46-56+169.

[2]黃群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深刻內涵、時代背景與形成建議[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1):9-16.

[3]王維平,陳雅.“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釋讀——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總體性視域[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1(01):36-43.

[4]伍山林.“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涵義[J].求索,2020(06):90-99.

[5]汪發元.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議題與路徑選擇[J].改革,2021(07):64-74.

[6]汪玉凱,袁啟華.新發展格局下如何優化政府組織結構降低行政成本[J].國家治理,2021(Z1):40-45.

[7]楊盼盼,崔曉敏.“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國際比較與啟示[J].開放導報,2021(01):51-60.

[8]魏江,陳志輝,張波.企業集群中企業家精神的外部經濟性考察[J].科研管理,2004(02):20-25.

[9]魏江,劉曉,陳志輝.中小企業集群學習環境優化對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06):7-9.

[10]魏江,夏雪玲.產業集群中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功能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12):7-9.

[11]魏江,申軍.產業集群學習模式和演進路徑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3(02):44-48.

[12]魏江,魏勇.產業集群學習機制多層解析[J].中國軟科學,2004(01):121-125+136.

[13]魏江.創新系統演進和集群創新系統構建[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4(01):48-54+111.

[14]湯臨佳,池仁勇.產業集群結構、適應能力與升級路徑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01):1-9.

[15]胡蓓,周均旭,翁清雄.高科技產業集群特性對人才吸引力的影響——基于武漢光谷、北京中關村等產業集群的實證[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9,21(01):51-57+78.

[16]胡蓓,朱樸義.產業集群人才集聚擁擠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19):130-134.

[17]張群.論產業集群化政策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轉換[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09):153-155.

[18]張燕.產業集群背景下地方高校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02):130-133.

[19]阮建青,石琦,張曉波.產業集群動態演化規律與地方政府政策[J].管理世界,2014(12):79-91.

[20]周陽敏,桑乾坤.國家自創區產業集群協同高質量創新模式與路徑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37(02):59-65.

[21]蔣金法.新時代推進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目標、挑戰和路徑研究[J].企業經濟,2021,40(09):5-11+2.

[22]黃利春,梁琦.基于質量變革視角的產業集群升級路徑研究——以順德世界級家電產業集群為例[J].產經評論,2021,12(01):104-114.

[23]王晨曦.我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體系重塑及系統評價[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1,37(03):71-82.

[24]趙蓓,林必越.產業集群價值鏈構建研究——以泉州鞋服產業為例[J].現代管理科學,2014(05):73-75+115.

作者簡介:江航(1984.07- ),男,漢族,福建廈門人,副教授,碩導,研究方向:國際投資、多準則決策、區域經濟學;張喜潔(1997.01- ),男,蒙古族,內蒙古赤峰市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企業管理;通訊作者:林必越(1970.04- ),男,漢族,福建莆田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碩導,副院長,研究方向:戰略與創新創業管理、產業集群、商務管理

猜你喜歡
新發展格局雙循環高質量發展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經貿合作的新內涵
打造內外“雙循環”安全生態系統
玩具產業如何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
新發展格局下對現代流通體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格局”,牽動人心
在新發展格局下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李奇霖:“雙循環”下的宏觀調控政策取向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