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逆向教學設計的實踐與思考

2023-06-09 16:14徐菲菲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2023年10期
關鍵詞:逆向設計學習目標教學設計

徐菲菲

摘要:本文描述了以評價為起點的逆向教學設計的三個步驟,并以《信息系統與外部世界的連接方式》一課為例,闡述了運用逆向設計的方法進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和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同時對實施效果進行了總結和評估。

關鍵詞:逆向設計;學習目標;評價證據;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23)10-0059-04

逆向教學設計三步驟

從教學評價入手,以“評”為起點進行逆向設計是把學習目標作為學生學習的起點,以“學習之后要能××××”為目標和出發點,明確目標、分解目標,并列出達標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在學習過程中,調動原有的知識和技能儲備,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并不斷向既定目標推進,逐步達成階段目標,直到達成全部目標,學習過程結束。在此過程中,教學是達到目標的手段,而要通過教學高質量地達成教學目標,則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美國教育學家安德森總結的“教學評一體化”的三個原則指出了三個問題:①我要把學生帶到哪里(學習目標)?②我怎樣把學生帶到那里(策略和過程)?

③我如何確定已經把學生帶到了那里(評價與反饋)?參考上述三個關鍵問題,筆者探索出以評價為起點進行逆向教學設計的三個步驟,下面以粵教版高中信息技術教材必修二《信息系統與社會》中的第三章第一節《信息系統與外部世界的連接方式》為例進行詳細說明。

逆向教學設計實際案例

1.明確預期的學習結果,樹立學習目標,理清“我要把學生帶到哪里”

依據《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歸納出教材中的學習內容框架,并從中找出與本課內容對應的“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學業質量水平”以及對應的核心素養培養要求。初步規劃出預期學習結果,從而明確“我要把學生帶到哪里”的問題,走出一體化教學設計的第一步。

(1)歸納教材中的內容框架(如下頁表1)。

(2)研讀《課標》,找到與本課相關的描述(如下頁表2)。鑒于筆者所在省的信息技術學科屬于高中畢業合格性考試的科目,因此將學業質量水平描述中“水平2”的培養要求作為基本要求和達標水平。

(3)分析歸納,勾畫出預期學習結果(如下頁表3)。通過對教材和《課標》的研究,確定本節的學習目標:①了解物聯網的概念、結構和技術特征。②通過分析物聯網應用實例,知道現代信息系統與外部世界的連接方式,對物聯網獲取信息的技術有一定的認識。③了解常見的傳感與控制機制,提升計算思維能力。教師應將上述目標細化,明確列出要求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具體內容,通過學習能回答的基本問題,學后能總結出的、可遷移應用的規律和特點,運用本節所學能解決的具體問題等。

2.確定合適的評價證據,設計評價方案,不斷檢驗“我是否已經把學生帶到了那里”

教學過程中拋出的問題應定位精準,有明確而具體的答案,能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把握關鍵節點。布置的習題應是立體的、有層次的,學生能在解答習題的過程中逐步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對學習結果有不同要求的學生,能通過習題的檢驗明確自己是否已達到既定目標;而承載這些問題、習題的案例,應是有縱深可挖掘、有廣度可拓展的,是情境化的、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真正能夠遇見的例子。

基于此,教師需要參考《課標》中的“評價建議”和“命題建議”以及本省學業水平考試題等資料,引入有價值的案例,并思考和設計與之相關聯的問題、議題和習題,以便通過觀察學生對這些任務的完成情況,檢驗和評估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并隨之調控課堂節奏。在《信息系統與外部世界的連接方式》一課中,筆者設計的“講故事”環節如下頁表4所示。通過細致周密的設計,用定位精準的客觀問題檢驗學生對學科基本知識、技能等事實性知識的掌握情況;用有梯度的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正確而透徹地分析問題,鍛煉思維能力,并檢驗學生對學科內知識整合的核心概念與方法的內化程度;依托實踐項目檢驗學生對跨學科內容的整合能力以及對主題問題的認識與價值判斷能力。

3.設計教學策略和過程,安排教學活動,解決“我怎樣把學生帶到那里”的問題

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和思考、對學情的預判,以及《課標》中相應的“教學提示”等,制訂教學策略,規劃教學過程,完成教學設計。將《信息系統與外部世界的連接方式》一課的教學重點設定為:物聯網“全面感知”的技術特征和物聯網的結構。依據學情預判本課難點為:物聯網的結構。核心素養提升的目標重點鎖定為:培養計算思維。本課教學過程中有7個節點,即繪出案例的工作流程圖(2次)、抽象出物聯網運行的一般過程(環節和時序)、勾勒出物聯網的結構框架、重點總結出物聯網獲取信息的手段與技術以及硬件設備、思考厘清獲取不同類型的信息所對應的方法和技術、嘗試設計小型物聯網(選做)。具體的教學環節安排如下。

(1)引課

內容安排:

現身說法:信息技術進校園的30年。

設計意圖:從身邊事、熟悉物入手,快速展示信息系統獲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徑的演變,著重凸顯現今技術條件下信息系統與物理世界的對話方式及其優勢。

學習目標:了解歷史和現狀。

(2)漲知識

內容安排:

①講故事:尋找失蹤的共享單車(本校往事,真實發生)。

設計意圖:站在觀察的視角,在問題的引領下感知、體會:a.案例中采用的獲取信息的技術及特點、適用條件;b.案例的工作過程(環節、時序);c.深入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到物聯網運行需要后臺程序支持,并對其功能有一定的認知;d.模擬障礙,揭示可靠的信息傳遞對物聯網運行的重要性。

學習目標:能體會物聯網的工作過程,以及獲取、傳遞、加工處理信息的技術和方法。

②看視頻,分析智能家居產品案例。

設計意圖:站在評估者的視角,分析典型的物聯網應用案例(尋找特征、提煉規律):a.不同類型的信息及對應的獲取技術;b.獨立分析本案工作過程,對比前案,歸納提煉出物聯網的層次結構;c.結合兩案例總結提煉出物聯網的技術特征。

學習目標:明確物聯網的層次結構、技術特征;信息的獲取和控制技術。

③畫藍圖:設計簡單的物聯網模型(紙上談兵:機房考勤系統)。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規劃設計小型物聯網信息系統:a.分析需求,明確問題。b.對照物聯網的一般結構,建立系統框架。c.選擇采集信息的技術及設備,信息傳遞的途徑、技術及設備,控制機制,應用程序等。

學習目標:能科學地分析所遇到的問題,有能力給出解決方案。

(3)挑戰(選做)

內容安排:

①動手做:物化。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動手嘗試,并在實踐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和體驗信息系統利用傳感技術獲取物理世界信息的方式,以及傳感控制機制。

學習目標:將設計方案變現。

②展示評價。

設計意圖:正視從理論到實踐的差距,理性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的物化能力水平,感悟設計方案改良與優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學習目標:從結構搭建、技術與設備選擇、施工工藝等方面,有理有據地對方案的物化結果做出評價。

(4)小結

內容安排:總結本節學習要點。

設計意圖:總結階段學習內容,強化重點。

學習目標:建構清晰的知識框架。

在本節的設計中,用第一個案例帶領學生認識物聯網,引導其思考、總結出物聯網的概念、工作過程、信息獲取、傳遞和控制的方法與技術等;引入第二個案例作為試練對象,學生模仿、復制教師的行為對案例二進行分析,驗證基于前一案例總結出的規律和要點,加深對物聯網的層次結構、技術特征、與外部世界的聯結方式等問題的理解,發展計算思維。從“畫藍圖”開始,由理論學習轉入實踐環節,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本課的設計中,筆者把物聯網設計實施這個問題分成了兩個層次,分別對應不同學習目標和需求的學生:①面向全體學生,以設計小型物聯網模型為實踐目標,成果是設計方案;②面向有興趣的學生,延伸到校本課和活動課中,以物化為成品為實踐目標,成果是能真正投入使用的小型物聯網。

實踐反思

以評價為起點的教學設計是以終為始的逆向設計,是教學思維從內容本位向目標本位轉變的實踐探索。教師首先應以明確預期學習結果為開端,理清教學將達到什么目標;其次思考和設計評估任務,具體描繪出能證明達到學習目標的證據;最后設計和安排教學過程,實施教學。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應對照設定的評價證據,時時判斷學生是否達到了預期的階段學習目標,并隨之調整教學節奏,使教學活動始終向著既定的學習目標有序推進,使學生在教學活動的每一環節都有確切的收獲,切實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胡小勇.問題化教學設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4]肇文華,劉力.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20(02):217-218+222.

[5]胡選萍,封濤,王琦,等.指向核心素養的逆向教學設計之內涵與特征解析[J].教學與管理,2022(03):85-89.

猜你喜歡
逆向設計學習目標教學設計
核心置換
實施高效課堂有感
旅游英語口語教學中任務學習法的探索
“從目標入手”,設計高效課堂任務單
基于逆向工程的農用電動汽車殼體造型設計
高中數學一元二次含參不等式的解法探討
“仿真物理實驗室” 在微課制作中的應用
翻轉課堂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及改善建議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基于多案例的汽車外觀逆向設計潛在侵權風險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