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心雕龍》“雜而不越”說新探

2023-06-14 15:43陳羿江
青年文學家 2023年8期
關鍵詞:李逵文心雕龍劉勰

陳羿江

“雜而不越”是劉勰《文心雕龍·附會》篇對文學作品的結構提出的最高要求,即文學作品既要有豐富多樣的部分,各個部分又要適應同一個整體而相互配合?!半s而不越”說繼承了《周易》雜而不越的和諧宇宙觀,將作為中國文化中的和諧觀念凝結在文學理論之中。同時,“雜而不越”說與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寓雜多于整一”在表述上驚人地契合,西方和中國偉大的古典文論家對一個問題作出幾乎相同的論斷,可見這一理論的跨時代意義。但是,在更深的層次上,“寓雜多于整一”是要求文學作品的“頭—身—尾”結構達到和諧,“雜而不越”說則是要求文學作品的“神—骨—肉”結構達到和諧,“神—骨—肉”結構比“頭—身—尾”結構更為觸及文學作品結構的深邃之處。

一、“雜而不越”說的含義

“雜而不越”一詞見于《文心雕龍·附會》篇。一般認為,《附會》是《文心雕龍》中探索文學作品結構的專論?!案綍本褪恰案睫o會義”之義?!案睫o”就是“附麗辭采”,是要將語言使用得天衣無縫,使“群言雖多,而無棼絲之亂”;“會義”就是“會合事義”,要將意義表達得精準得當,使“眾理雖繁,而無倒置之乖”?!案綍本褪且翱偽睦?,統首尾,定予奪,合涯際”,使作品成為一個“雜而不越”的整體。下面從文學作品的整體性和豐富性兩方面來闡述。

(一)文學作品的整體性

從作品的整體來看,文學作品的所有部分都要遵循同一個義理脈絡,如此才能保持作品的整體性。

首先,文學作品應當有一個主旨,有了主旨,即使再雜多的部分也不會越出題外,即《附會》所說“是以附辭會義,務總綱領:驅萬涂于同歸,貞百慮于一致”。當作品的所有形象細節都圍繞一個相同的主旨,服從一個總目標,那么作者所有的創作思緒都能被統一,從而和諧地置入作品整體之中,整體性通過主旨凸顯出來。

其次,如果作品的某些部分過于細致,甚至可以犧牲某一些細致之處來保全整體?!胺虍嬚咧敯l而易貌,射者儀毫而失墻,銳精細巧,必疏體統。故宜詘寸以信尺,枉尺以直尋?!碑嫾胰绻珜W⒂诿枥L毛發,那么所繪對象的樣貌就容易被改變;射箭者如果只盯著毫末之處,就會忽略墻的存在。在一個作品中,整體是最需要重視的,絕不能因小失大,因為注重作品的某一部分會忽視了作品的整體。

之所以要整體優先,是因為部分只有在整體之中,才能獲得意義。離開了整體,再美好的材料也只能是游離在整體之外的附贅懸疣?!叭艚y緒失宗,辭味必亂;義脈不流,則偏枯文體”說的就是此意?!按纭敝挥性凇俺摺敝胁拍塬@得意義,而“尺”只有在“尋”中才能獲得意義,細部只能在整體中才能獲得意義。如果不能明確一篇文章的義理脈絡,那么作品必然混亂不堪,難以貫通。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金圣嘆在《讀第五才子書法》中對“部分優先于整體”的文學現象作出了強烈抨擊:

只如寫李逵,豈不段段都是妙絕文字,卻不知正為段段都在宋江事后,故便妙不可言。蓋作者只是痛恨宋江奸詐,故處處緊接出一段李逵樸誠來,做個形擊。其意思自在顯宋江之惡,卻不料反成李逵之妙也?!啦恢稳?,不曉此意,卻節出李逵事來,另作一冊,題曰“壽張文集”,可謂咬人屎橛,不是好狗。

《水滸傳》被金圣嘆評為第五才子書,是文學作品的優秀典范,有緊密的文學結構,而《水滸傳》中李逵的故事,雖然是極精彩的部分,但它有一個超越情節的敘事功能,即襯托宋江之奸詐。這就是說,李逵故事要優先服務于《水滸傳》的整體性,遵從于“形擊宋江”這一更高層次的義理脈絡。金圣嘆那個年代,有人因為李逵故事過于精彩,就節選李逵故事,單獨做成一冊《壽張文集》,這就將李逵故事從《水滸傳》的整體中孤立出去了,既破壞了作品的整體性,又大大削減了李逵故事的意義。

總之,文學作品的主旨,就是保持作品整體性的關鍵,只要能做到作品各部分圍繞同一個義理脈絡,那么作品的所有部分就會像馬車上的馬匹一般,雖然氣力各不相同,但是轡繩會像琴弦一般齊整,使作品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

(二)文學作品的豐富性

從作品的部分來看,文學作品不能流于單調,需要雜多的部分,如此才能使作品具有豐富性。如果作品過于注重整體性,而沒有雜多的部分,則會產生“約則義孤”的弊病?!凹s則義孤”說的是作品太過簡省,雖然能做到“不越”,但是內容單薄,并不能稱為好作品。

文學作品仿佛一個有機生命體,《附會》開篇則將文章比作人:“必以情志為神明,事義為骨鯁,辭采為肌膚,宮商為聲氣?!蔽膶W作品就如同一個人,是由各個部分共同維持的,缺失任何部分,都會導致整體功能受損,“雜”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從作品雜多的、豐富的部分來看,依然體現著整體性的原則。作品的各個部分只有在整體之中,才能使整體更豐富,離開了整體性,豐富性是無從談起的。例如,《水滸傳》由眾多英雄好漢的故事組成,這是它“雜”之處,而眾多英雄故事又遵循著“亂自上作,好漢不得出身”的主題,這是它“不越”之處,缺少任何一個部分都會損害作品的豐富性,而每一部分都必須遵循同一個義理脈絡,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

總之,“雜而不越”就是文學作品各部分要適應同一個整體而相互配合,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這要求文學作品的結構既不能缺少豐富的組成部分,流于單調,又不能失去體統,顯得雜亂。

二、“雜而不越”說之源流

《文心雕龍》的“雜而不越”說是在中國哲學的土壤上形成的,是和諧的文化觀念在文學上的具體化。

“雜而不越”一詞最早見于《周易·系辭下》:“其稱名也,雜而不越?!蓖踉凇段男牡颀垊撟髡摗分袕娬{了“雜而不越”的原義并非指向文學作品,“韓康伯《注》:‘備物極變,故其名雜也。各得其序,不相逾越。焦循《易章句》也說,‘雜謂‘物相雜,‘不越謂‘不逾其度。韓氏、焦氏的注疏都認為這句話是在說明《易》象萬物變化之理,一方面萬事萬物變動不居,另方面萬事萬物的變化又都不能超出天尊地卑的限度。劉勰把這句話用于文學領域以說明藝術結構問題,顯然已舍去了《系辭下》的本義”。

王元化認為,《文心雕龍》的“雜而不越”說已經舍去《周易》中的本義,這是正確的論斷,但兩者并非沒有承繼關系?!吨芤住匪f的“雜而不越”體現了其和諧的宇宙觀:萬事萬物是小的、雜多的,而由萬事萬物構成的天地是大的、整一的,萬物永遠在變化,使天地變得豐富,卻永遠不會逾越天地的法度,具有整體性。這就是中國宇宙觀中“各得其序,不相逾越”的和諧狀態。

《文心雕龍》的“雜而不越”說就是在文學理論的領域中闡釋《周易》“雜而不越”的和諧智慧。文學作品的部分只有在整體之中才有意義,而文學作品的整體又只能由部分構成。一個主旨可以統攝作品的所有部分,所有部分又能豐富作品的結構。這是中國文學觀念與宇宙觀念的互動?!吨芤住ば蜇浴份d:“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比f物都源于宇宙,文學作品亦是萬物之一,所以文學作品的和諧與宇宙的和諧是同質的,文學作品的“雜而不越”,正是從宇宙整體的“雜而不越”中總結出來的。

總之,《文心雕龍》的“雜而不越”說是在中國哲學的基礎上生長起來的,是與中國和諧的宇宙觀念相聯系的。它繼承了《周易》“雜而不越”的和諧思想,并將“和諧”這一中國文化的理想追求在文學領域作出了精彩的闡述。

三、“雜而不越”說的現代意義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過與“雜而不越”說非常相似的觀點:“事件的結合要嚴密到這樣一種程度,以至若是挪動或刪減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就會使整體松裂和脫節。如果一個事物在整體之中的出現與否都不會引起顯著的差異,那么,它就不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保ā对妼W》)這就是亞里士多德“寓雜多于整一”的作品構成論,一個文學作品一定要有“頭”“身”“尾”,每個部分都不能缺少,共同構成作品的整體結構。

亞里士多德和劉勰一樣,將文學作品的結構和人的生命結構進行類比,以表達文學作品是一個有機整體。如果一個部分可有可無,那么它就并非處在整體之中,只要是整體中的部分,整體就能賦予它意義,它也能使整體更完整,即“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在公元五世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雜而不越”說,不但與亞里士多德“寓雜多于整一”的理論不謀而合,而且講得更好。因為“寓雜多于整一”的哲學根源是畢達哥拉斯學派“數的和諧”這一理念,這是一種純粹客觀的理念,會將文學作品完全實體化。如果要說一部作品是“寓雜多于整一”的,那么一定要對該作品的“頭”“身”“尾”作出清晰的定義,而這只能揭示出文學作品實體性的結構。劉勰提出的“必以情志為神明,事義為骨鯁,辭采為肌膚,宮商為聲氣”,則觸及了文學更深邃之處,即“神明”,約等于文學作品的境外之境,韻外之致?!吧衩鳌本哂心:?,是難以言傳的虛體,卻是作品結構中最重要的部分,高于其他實體性結構。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要把語言的實體內容呈現出來,還要表現出更高層級的“神明”,這才是文學具有永恒性的深邃之處。西方進入現代后,某些文論家也注意到這層不可言說、無法定義的“神明”,但只能無可奈何地描述“形而上學質”(羅曼·英加登《論文學作品》)和“有意味的形式”(克萊夫·貝爾《藝術》)。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決定了中西文論的差異,但畢竟對于文學作品結構的“和諧”問題,中西文論大家給出了幾乎相同的理論,足以見得這個理論旺盛的生命力。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寓雜多于整一”和劉勰提出的“雜而不越”,在文學作品的表層結構上有高度的相似性,這對理解日益復雜的文學活動依然有巨大啟發性。它不僅可以指導作家創作出既豐富又整一的作品,還能指導文學批評既不過于粗放,又不流于細微。

總之,文學作品是一個“雜而不越”的有機整體,它既是完滿整一的,又是豐富多彩的?!段男牡颀垺返摹半s而不越”說是中國哲學中的和諧觀念在文學領域的具體化,也與亞里士多德“寓雜多于整一”的西方智慧不謀而合,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現代意義?!半s而不越”說所蘊含的中國古代智慧,在今天依然閃爍著思想的光輝。

猜你喜歡
李逵文心雕龍劉勰
劉勰《文心雕龍》論“三曹”詩
劉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體論
論《水滸傳》中李逵悲劇命運的成因
不打不相識
論《文心雕龍》象喻批評的邏輯建構特征
《文心雕龍》選讀
《文心雕龍》:中國第一部系統的文藝理論巨著
劉勰《辨騷》再認識
劉勰《文心雕龍》的辨體理論體系——兼論其辨體觀的開創意義和深遠影響
宋江給李逵的一封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