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初哈爾濱城市文化發展中的外國因素

2023-06-15 02:48張葳
西部學刊 2023年6期
關鍵詞:東正教中東哈爾濱

摘要:20世紀初,隨著沙俄的東擴,中國東北進入了列強的勢力范圍,成為俄國與西方列強、日本爭奪中國利益的戰場。作為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哈爾濱與當時以俄國為主的外國文化在這一時期發生了許多交集。從19世紀末開始,俄國和西洋文化藝術在哈爾濱就傳播開來,最主要體現在萬花筒一般的建筑風格上。中東鐵路修建后和十月革命前后,大量的俄羅斯僑民和猶太音樂人涌入哈爾濱,俄僑文化程度普遍較高,為哈爾濱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異國文化和新鮮前衛的審美趣味。俄羅斯的建筑、宗教、音樂、文學藝術、飲食、運動和生活方式等,都給哈爾濱打下了深刻的印記,為其贏得了“音樂之城”“中國莫斯科”的美稱。俄羅斯文化的烙印深深地印刻在了哈爾濱城市文化中,塑造了其獨特的風格。

關鍵詞:20世紀初;哈爾濱;文化因素

中圖分類號:K20;TU98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06-0079-04

20世紀初,哈爾濱是一個重要的通商口岸,同時也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哈爾濱在“華洋雜居”的環境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氛圍。從文化生活方面來看,哈爾濱是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業貿易中心[1]。而在20世紀初,由于中俄兩國間的政治、經濟關系日趨密切,西方國家對遠東地區爭奪的加劇以及日本的崛起,使得哈爾濱在近代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受到外國文化因素的影響。本文就20世紀初哈爾濱城市文化發展中的外國因素展開討論,僅供參考。

一、哈爾濱的建筑文化和藝術

中東鐵路①修建后,俄僑紛紛移居哈爾濱,俄僑在哈爾濱定居,對哈爾濱的城市文化有很大的影響。在這個城市里,有一些回憶是那么的鮮活,那么的難忘。走在哈爾濱的街道上,人們會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穹頂、帳篷、尖頂、金色的瓦片,構成了天際線,讓人有一種置身異國他邦的感覺。拜占庭式的、哥特式的、韃靼式的、黃色磚墻式的、巴洛克式的、日式的、土耳其式的、中華式的,各式建筑一直在述說著這座城市曾經的滄桑。中東鐵路修建后,大批俄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護衛隊及其家人紛紛涌向哈爾濱,山東和直隸(現在河北?。┑拿癖娨布娂姷酱酥\生。這使得哈爾濱的人口急劇增加。沙俄政府在中東鐵路的修建過程中,還在哈爾濱地區進行了一定的規劃和施工。到20世紀初期,哈爾濱已基本形成了南崗區、香坊區、道里區和道外區[2]。大量俄僑的到來,讓哈爾濱的城市多了幾分異域風情,歐洲古典文藝復興式的、巴洛克式的、拜占庭式的、浪漫主義的、折衷主義的、新藝術運動的……這些風格迥異的建筑藝術風格,讓哈爾濱在中國城市群中赫然屹立。一座城市的建筑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城市建筑的風格特點與自然環境、物質技術、社會歷史等因素息息相關。哈爾濱處于寒冷地區,建筑隔熱要求較高;周邊資源豐富,是中東鐵路的重要樞紐;哈爾濱的建筑風格,除了中華傳統建筑風格外,俄羅斯風格建筑占據了相當大的一部分,而且地理位置突出,這些俄式建筑比較典型,風格純正,因為建造它們的建筑學家都是受過帝俄舊制教育的[3]。哈爾濱市的建筑風格主要是由中國傳統建筑、俄羅斯建筑、歐洲巴洛克建筑、文藝復興建筑、19世紀歐洲的浪漫主義建筑構成,加上其他的一些建筑形式。哈爾濱在20世紀20、30年代被稱為“東方莫斯科”和“東方小巴黎”,其內涵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的城市建筑形式[4]。

二、20世紀20年代的中俄文化碰撞

20世紀20年代初期,俄羅斯國內爆發內戰,沙俄占領的中國東北、外蒙古的一些領土逐步被收復。為了讓中國文化替代俄羅斯文化,中國政府決定在哈爾濱建造兩座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極樂寺和文廟(孔廟)。

(一)20世紀20年代中俄文化碰撞的背景

1920年代,俄國發生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蘇維埃政權,遭受西方支持的白軍圍攻,進入內戰時期,我國借機收復被俄國人控制的土地。陳飛青曾擔任中東鐵路檢查員,他提出在哈爾濱建造佛教寺廟的建議,并由當時的“護路統帥”朱慶瀾牽頭籌集資金。陳飛青后來通過時任“民國總理”段祺瑞的秘書馬冀平,籌集了5萬元的捐款。1923年,佛教寺院“極樂寺”開始動工。東北地區的上層張作霖、張學良、張景惠,哈爾濱的政府首腦,都覺得哈爾濱太俄羅斯化了,修建佛寺和“文廟”是為了讓中華文化得以弘揚。

(二)極樂寺和文廟的修建過程

1922年蘇聯建立,他們有意替代舊俄企圖恢復對中東路沿線地區的控制。他們強烈反對建造極樂寺、文廟,不愿把鐵路建設的錢用在修建中國傳統寺院上,打算把這些錢用在維護擴建俄羅斯建筑上。哈爾濱政府不死心,一直持續努力,蘇聯政府最終做出讓步。答應了建寺廟的請求。極樂寺、文廟的建筑風格與結構將中國傳統建筑的精髓體現得完美無缺,在推廣中國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三)極樂寺和文廟修建事件的意義

沙俄時期的俄羅斯教會,為哈爾濱和俄羅斯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城中散布的這些具有俄羅斯風格的建筑物,也成了哈爾濱獨特的城市景觀。極樂寺、文廟的興建,不是去俄羅斯化,而是增強中外文化交流,為整個城市在文化上定心,以提升中國民眾的文化凝聚力。

三、20世紀50年代的中俄文化碰撞

1950年代后期,中蘇兩國關系變冷,中俄文化的第二次大沖突在哈爾濱爆發。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已完全恢復了對東北地區的控制。哈爾濱政府為了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決定將全市范圍內的公墓全部遷走,東正教公墓也在其中,由此引發了中俄第二次大規模的文化沖突。

(一)東正教墓地遷移事件的發生與發展

哈爾濱市政府關于遷移東正教公墓的決定,大多數俄羅斯人并不了解和支持,他們強烈要求哈爾濱政府停止公墓搬遷。阻撓東正教墓地遷移的人認為逝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東正教信徒出于對宗教的信仰應阻止這一行為,教會領袖們則是想要鞏固自己的信仰和在信眾中的影響力,成為反遷墓的中堅,當然其中的另一些人則是不愿出錢來搬遷[5]。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哈爾濱政府加大了宣傳力度,讓廣大教徒、海外人士了解到“移墓”的積極意義。為了減輕牧師們的反抗,教堂允許他們清理無主墓的墓碑和圍墻。蘇聯總領事館對此表示了支持,哈爾濱警方對一些有暴力行為抗拒的僑民予以嚴懲,針對個別惡劣分子采取了強制措施,有效地保證了遷墳工作順利進行,確保了新址遷入古墓的安全。

(二)東正教墓地遷移事件的結果

經過哈爾濱政府的大力宣傳、教育,采取相應的對策,包括為每個東正教堂提供了4000元的資金作為補償。對于沒有遷出的墓葬,采用了深埋的辦法。一年后,這起事件終于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三)東正教墓地遷移事件的意義

中俄人民生活在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我國居民不會在居住地建造公墓,墓地往往位于城郊;俄羅斯人則把墳場設在市中心。哈爾濱市政府的工作做得很好,第一步找出了移民不愿遷移墓地的原因,并制定了相應的對策,以防止事態的蔓延。政府沒有采用簡單粗暴的手段,而是以交流、教育等方式來解決問題,展現出一個大國的風范。

四、俄羅斯文化在哈爾濱的傳播途徑

(一)侵略戰爭后的邊貿發展

17世紀沙俄侵入包括黑龍江地區在內的內外東北,迫使清廷與其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大片土地遭到掠奪,這是華夏人民的恥辱。條約簽署后,俄羅斯商人大量涌入黑龍江,中俄之間的商貿往來得以順利發展,與此同時,俄羅斯的習俗和文化也被帶入了這塊黑土地,推動了中俄之間的文化交流。

(二)開采礦產資源

19世紀初,許多俄國人發現黑龍江有大量的金礦,于是冒險越境偷盜,清廷發現這一情況后,就把他們趕了出去,大部分的俄國人都被遣返了,但也有一部分留在了中國。這些俄國移民和當地人結婚生子,生息繁衍,把俄羅斯文化帶到黑龍江地區與中華文化融合,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了下來。

(三)東正教堂的建立

俄國修路工人和護路隊來到哈爾濱后帶來了東正教堂。為了滿足俄羅斯人對宗教的需要,東正教會在哈爾濱首個破土修建教堂,并命名為圣尼古拉東大教堂,從此哈爾濱有了東正教堂。從那以后,哈爾濱陸續興建起一座座東正教堂,到1931年為止,哈爾濱市的東正教教堂有數十座,東正教教徒達30萬人,多數是俄僑,他們通過興建教堂、舉辦各種宗教活動、創辦宗教刊物,把俄羅斯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滲透到了哈爾濱,讓哈爾濱的居民對俄羅斯精神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

(四)中東鐵路的修建

俄國工人及其家屬因修建中東鐵路而大批涌入黑龍江,他們大多集中在中東鐵路沿線的幾個城市,其中哈爾濱地區的人口最多。他們在哈爾濱建立了面粉廠、釀酒廠、油廠、糖果廠等,哈爾濱的工業迅速發展起來。鐵路建成后,哈爾濱市經濟繁榮,各種商店、貿易公司紛紛建立起來,為哈爾濱和俄之間的貿易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五)十月革命的爆發

俄國十月革命之后,大量的俄羅斯貴族和民眾成為逃難的難民,貴族、資本家、軍官、藝術家、農民,各種身份的人,帶著家人來到哈爾濱。與此同時,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中國人也紛紛回國避難,他們的俄羅斯家庭成員也紛紛涌入黑龍江流域。于是俄羅斯的文化就流傳到了哈爾濱和其他地方。

五、外國文化對哈爾濱本土文化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沖擊與影響

在20世紀初,俄國、歐美流行文學作品大量輸入,為哈爾濱市民的精神生活帶來了新鮮和前衛的審美趣味。隨著外來流行文學作品被引入并不斷普及與推廣,其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對本土文化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沖擊與影響。首先,外來流行文學作品的輸入對哈爾濱民眾的思想觀念產生了沖擊。在此背景下,大量引進西方流行文學作品成為一種時尚和潮流。這些小說以其新奇、自由、開放、幽默的風格吸引著市民的眼球。其次,外來流行文學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往往會采用夸張、滑稽等手法。這些人物形象都是人們生活中熟悉和喜愛的底層人物,故在部分哈爾濱市民心理上引起不適。一些歐美流行小說中,充滿著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國的野蠻行徑。這些都為當時哈爾濱民眾所不能理解和接受。隨著外國文化因素和外來文學藝術作品在哈爾濱民眾的文化生活上占據了一定的地位,這些外來文化對其思想觀念、價值標準和行為方式等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并產生震憾和疑惑的效果。這對傳統本土文化產生的沖擊效應也是不可小覷的。

六、俄僑對哈爾濱文化上的影響

哈爾濱居住的俄僑文化程度普遍較高,他們當中不乏學者、藝術家、教育家、作家、醫生、記者等,而哈爾濱俄僑在科技、教育、文化方面的影響力僅次于另兩個俄僑遍布的城市巴黎和布拉格。俄僑的到來,帶來了新的生產方式,科技和文化知識在哈爾濱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俄僑在哈爾濱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哈爾濱設立了許多學校、圖書館和報館,推動哈爾濱現代新聞業和現代教育的發展。哈爾濱最早創辦的俄文報刊是《哈爾濱每日電訊廣告報》。1903年,中東鐵路全線開通,《哈爾濱公報》作為中東鐵路的一份重要刊物,正式出版。1907年,《東方曉報》在哈爾濱創辦了全國最早的報刊。1906年,中東鐵路公司成立《遠東報》,是一份俄僑創辦的中文報刊,歷來都是以中國人為主?!哆h東報》在充當殖民統治代言人的同時,在大眾傳播中也發揮了一定的功能和作用,刊登的大量社會新聞,已成為哈爾濱特定歷史時期的見證。

20世紀10—20年代,哈爾濱先后成立了上百家報刊,報紙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各種消息相互交錯,各種辦報流派相互競爭,對哈爾濱報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俄僑在這一區域興辦報紙,極大地促進了中東鐵路上俄羅斯文化的傳播。俄僑雜志和圖書的出版也對哈爾濱的文化等產生了影響,根據不完全統計,俄僑先后在此創辦了224種期刊,出版了512種圖書。部分知識分子接受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等方面的知識,并將這些新知識進行了傳播,在潛移默化中對傳統中國的學務和民眾的觀念進行了啟蒙。

在圖書館方面,1901年,中東鐵路公司的一家臨時工廠建成了一座圖書館,此后又有中東鐵路俱樂部圖書館、哈爾濱議會圖書館、庫爾金圖書館、大眾圖書館等。俄僑還成立了一些文化學院,如俄國皇家學會、東北農業學會、中東鐵路經濟局等。在這個時期,各組織都成立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刊物,例如《東省研究會會刊、歷史一人類學分部》《哈爾濱自然科學與人種學匯編》《哈爾濱地志博物館會報》等,都是由哈爾濱俄國東方學會所主辦。

俄羅斯人對教育十分重視,哈爾濱的俄羅斯僑民大多具有很高的文化素養。為了解決俄僑子女的入學問題,中東鐵路公司設立了鐵路小學、松花江小學等。1903年,鐵路正式開通,之后的數年間陸續開設了許多小學,如地包小學、船塢小學、第一小學等。除公立學校外,還開辦了一些中學、??茖W校、私立學校、音樂學校。1927年,中東鐵路學院和商學院合并,改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俄僑在哈爾濱創辦并有一定影響的有兩所高等院校:政法、工科兩所,均為中等職業學校。中東鐵路沿線哈爾濱地區,俄僑中不乏教育家和教師,他們積極創辦各種類型的學校,為哈爾濱的教育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此,哈爾濱實現了由傳統學務向現代教育的快速轉型。

七、俄僑對哈爾濱飲食的影響

俄僑長期在哈爾濱定居,與當地居民長期接觸,使得他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習慣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并與當地居民的一些風俗習慣相互融合,形成了“鄉土特征”。俄僑文化服裝對哈爾濱人產生的影響,使其獲得了敢穿愛美的名號,蜚聲海內外;就餐飲文化而言,俄僑在哈爾濱停留的時候,就將西式美食散播全城。

哈爾濱飯店的菜單上有各式各樣的湯、熱菜、冷菜、飲料和甜點,其中有不少是俄羅斯移民帶來的,還有一些具有俄羅斯風味的菜,深受哈爾濱人的喜愛;哈爾濱人的“裝修熱”,是國內最早、持續時間最久的,因為俄人的生活習慣,每家每戶搬家后,都要在墻上涂上油漆或貼面,地板上要搭一塊木板或地毯;1903年中東鐵路建成后,哈城的公交系統開始成為市民的主要交通方式,加速了居民的生活流動,更加接近于現代社會。

八、俄僑對哈爾濱其他文化的影響

哈爾濱俄僑中有不少喜歡運動的人,他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五光十色。冬天時他們會親自澆筑冰場、修建冰滑梯,開展滑冰和拉冰爬犁活動,生活得很是快樂,當然最值得一提的莫過于哈爾濱的天然大冰場——松花江。他們特別愛挑戰嚴寒,不但夏季在松花江里暢游,而且在冬季,他們也會在冰冷的河水里鑿冰冬泳,這極大地影響了哈爾濱人的生活。冬泳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運動,如今已成為哈爾濱人代代相傳的傳統,很多冬泳愛好者都是本地人,其中不乏女性,冬泳成了哈爾濱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結語

哈爾濱在解禁和開發“內力”以及中東鐵路建設的“外力”的雙重影響下,逐步由傳統走向現代。20世紀初期,哈爾濱開始了都市的建設與文化的發展,大量的俄羅斯僑民和猶太音樂人涌入哈爾濱,為哈爾濱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異國文化。哈爾濱的商業、教育、建筑、工業,都受到了俄羅斯廣泛的影響,俄羅斯的建筑、音樂、文學藝術等,都給哈爾濱打下了深刻的印記,也給哈爾濱贏得了“音樂之城”“中國莫斯科”的美稱。獨特的歷史環境,使哈爾濱具有獨特的都市風貌??梢哉f,“俄僑”的文化烙印深深地印刻在了哈爾濱的城市歷史中。

注釋:

①中東鐵路(俄語:Китайско-Восточн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簡稱КВЖД):是“中國東方鐵路”的簡稱,亦作“東清鐵路”“東省鐵路”。日俄戰爭結束后稱中東鐵路,即中國東省部鐵路之意。中東鐵路1897年8月開始施工,1903年7月正式通車運營。中東鐵路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沙皇俄國為攫取中國東北資源,稱霸遠東地區而修建的一條“丁”字形鐵路。參考文獻:

[1]韓淑芳.老哈爾濱[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8:54-55.

[2]哈爾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哈爾濱市志:文化文學藝術[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15-18.

[3]姜雪.俄羅斯建筑風格對哈爾濱城市建筑造型的影響[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2012.

[4]徐柏姝.哈爾濱宗教建筑對城市建筑文化的影響[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

[5]鄭永旺.俄羅斯東正教與黑龍江文化:龍江大地上俄羅斯東正教的歷史回聲[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23-27.

作者簡介:張葳(1983—),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單位為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猶太研究所,研究方向為猶太人歷史文化。

(責任編輯:趙良)

猜你喜歡
東正教中東哈爾濱
我平等地嫉妒每一個去哈爾濱的人
東正教的圣誕節不在12月25日
大蛋糕
奇妙的哈爾濱之旅
在東正教之外
《老哈爾濱的回憶》國畫
中東三季度硫磺合同繼續走低
聯防聯控嚴防中東呼吸綜合征
感受哈爾濱的冬天
山推800萬元裝載機大單落定中東市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